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徐文杰, 方辉, 杨胜龙, 张胜茂, 石永闯, 吴祖立, 俞圣池, 熊鑫泉, 杨浩东, 戴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874-88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80
    摘要 (549) PDF全文 (23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人工识别鱼类的方法需要直接接触鱼体,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需要人工提取特征并设计图像向量化方法,而深度学习方法能够从输入数据中获得高级特征,进而挖掘数据的分布规律。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识别鱼类能够解放人力、规避主观识别的倾向性、减少鱼类应激反应,对发展智慧渔业和精准养殖有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综述了深度学习在鱼类识别任务上的应用研究,针对研究中遇到的识别问题,提出未来应推广统一的成果检测标准以明确研究方向,不断提高应用研究水平以扩展实用性更强和智能化更高的应用任务,解决设备和模型间的接口兼容问题以增强科研人员在设备和模型选择上的灵活性,以期为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研究鱼类识别任务提参考依据。
  • 麻志宏,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185-1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5-062
    摘要 (538) PDF全文 (74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快速发展为渔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本文着力探讨了DeepSeek在渔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作为国产开源大模型的典型代表,DeepSeek凭借多模态融合、动态推理与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在渔业的多个应用场景中具有高度适配性。构建基于DeepSeek的渔业智能体,可为精准管理养殖、优化育种、病害防控及资源管理评估等环节提供智能化新范式,优化渔业生产的核心环节。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AI合作社”生态共建、技术场景验证与算法迭代升级等路径,DeepSeek与渔业智能体着力突破渔业中多源数据治理瓶颈、产业协同壁垒、知识隐性转化障碍及决策时空适配难题,进而实现人工智能与渔业的全链条深度融合,构建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 陈华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1): 1-1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5
    摘要 (538) PDF全文 (19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海水网箱、深远海大型化设施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中国卵形鲳鲹养殖业快速发展,卵形鲳鲹繁养殖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但其基础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研究相对薄弱导致的养殖性能下降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揭示产业研究发展现状,本文综述了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征,包括资源分布、栖息环境、形态及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等,总结了近年来相关人工繁育与养殖、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卵形鲳鲹资源开发、养护及发展前景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良种选育、基础遗传机制、性腺发育调控机制及新品系开发4个方面,以期为未来卵形鲳鲹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刘冉阳, 高磊, 张兴志, 杨文文, 赵俊彦, 赵 宝, 于海杰, 许吉祥, 刘璐, 彭金霞,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51-55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75
    摘要 (523) PDF全文 (694)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西北海大风江水域环境对养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在2023年9—10月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并对水体理化环境因子、浮游微藻种类、细菌丰度、香港牡蛎能量储备和氧化应激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月河口水域温度为28.1 ℃,盐度为20.89,水体中总细菌和弧菌丰度分别为7.22×108、1.49×107cells/L,硅藻丰度较高(约为1.3×107cells/L),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为9.60 nmol/mg prot,闭壳肌中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为6.18 mg/g和2.59 μmol/g;10月河口水域温度下降,盐度上升,水体总细菌和弧菌丰度下降,分别为4.97×107 、1.40×104 cells/L,硅藻丰度下降至4.3×105cells/L,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MDA含量为1.02 nmol/mg prot,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降低至2.49 mg/g和1.94 μmol/g;10月河口上游水域温度和水体总细菌丰度与同期河口水域相近,但盐度和弧菌丰度均相对较低,硅藻丰度升高,养殖香港牡蛎的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升高。研究表明,9月大风江河口水域养殖的香港牡蛎处于较高的氧化应激状态,可能与高温、高细菌和弧菌丰度等多重环境压力相关;10月河口水域养殖牡蛎的环境胁迫压力和氧化应激状态有所改善,但饵料藻类丰度的降低导致其糖原含量下降,应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减弱;10月大风江河口上游水域盐度低、饵料藻丰度高,养殖香港牡蛎处于相对健康状态。
  • 何静怡, 郑伟, 黄卉, 岑剑伟, 赵永强, 王田, 魏涯, 郝淑贤, 杨少玲, 陈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97-60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70
    摘要 (445) PDF全文 (67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淡水鱼类低温保活运输技术中的基础数据,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试验对象,以梯度降温方式,将水温从室温23~25 ℃降至24~12 ℃,设置盐度为0.5~5,保活48 h后检测草鱼的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含量及水体中总氨氮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草鱼的临界温度为6~8 ℃,半休眠温度为16 ℃,盐度不应超过3;16 ℃下草鱼应激迟缓,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较低,草鱼存活率最高,保活48 h时血清中AST、ALT、COR、GLU含量较低,SOD、CAT、GSH-Px酶活力最高,MDA含量较其他试验组显著降低(P<0.05)。盐度为1~2时,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较低,草鱼存活率最高,草鱼血清中所测各生化指标含量低于盐度3时水平,保活48 h抗氧化酶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皮尔森和曼特尔检验分析显示,温度对草鱼血清COR、GLU和GSH-Px,盐度对ALT、AST、COR、GLU、SOD的影响更显著。研究表明,在16 ℃水温条件下,控制适当盐度,可改善水质,有利于草鱼有水长途运输,温度为16 ℃、盐度为1~2的水体更适合草鱼长途运输。通过本试验所得关于草鱼保活的关键参数,为大宗淡水鱼类活运提供数据基础。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相关暂养及运输规范提供理论参考。
  • 孙伟, 柳素娉, 吴罡, 周寅鑫, 任效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98-70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83
    摘要 (441) PDF全文 (6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仿生机器鱼研制的关键问题,本文探究了鱼类的运动特征、受力及与水体的相互作用等游动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鱼类的演化过程,且对环境保护、仿生设计、农业与养殖业等领域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创新思路。鱼类游动包括身体/尾鳍(BCF)和中间鳍/对鳍(MPF)两种模式,本文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和数值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鱼类游动机理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鱼类游动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应在生物鱼推进系统、仿生鱼应用和多机器鱼协同作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为海洋渔业和海洋产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崔久儒, 薛国进, 尹增强, 杨济淞, 李国星, 孙珮琦, 田涛, 程前, 刘永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57-6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72
    摘要 (427) PDF全文 (344)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海北部大长山岛海域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的资源动态,确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根据2011—2019年大长山岛海域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许氏平鲉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建立了体长生长和体质量生长方程,评估了大长山海域该种类的资源量,模拟分析了不同管理策略下许氏平鲉的单位补充量怀卵量(Egg Production per Recruitment,EPR)与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SBR)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长山岛海域许氏平鲉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4×10-5L2.934 4(R2=0.918 9),渐进体长L=425 mm,渐进体质量W=2 064.5 g,生长参数K=0.23 a-1t0=-0.58 a,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1 a;资源群体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34、0.208 9和1.311 1 a-1,临界年龄为5.7 a,资源生物量为1 084.68 t;休渔期设为3—5月较合理,此时EPR值将恢复到67.54%、SBR值为85.35%。研究表明,大长山岛海域许氏平鲉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群体低龄化明显,产卵亲体的产卵量严重不足,亟需进行科学管理。
  • 巴尧骥, 唐峰华, 张胜茂, 王斐, 戴阳, 吴祖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88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6
    摘要 (411) PDF全文 (15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无人船是能够在多种水域完成自主执行任务的平台。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避碰,以及无人导航等技术的发展,无人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渔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水域环境中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了无人船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目标分析和编队控制技术,并分析了无人船在渔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尽管无人船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释放回收困难、环境适应性差、远距离探测受限和成本较高等挑战。随着技术进步,无人船有望成为渔业资源调查及渔业相关作业的重要工具,并在渔业资源管理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崔晓玉, 张云雷, 张金勇, 孙艺, 王媛, 李宏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78-58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78
    摘要 (379) PDF全文 (48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分子技术水平探讨渤海与北黄海重要河口鱼类构成及多样性分布情况,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渤海与北黄海的12个重要河口进行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共检测出鱼类74种,隶属于2纲19目41科57属,其中,鲈形目(45%)占比最大,北黄海共检测出鱼类76种,隶属于2纲19目42科59属,其中鲈形目(42%)占比最大;渤海与北黄海鱼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渤海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北黄海,表明北黄海具有较丰富的鱼类多样性;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NMDS分析和ANOSIM检验显示,渤海与北黄海鱼类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01);相比于传统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环境DNA宏条形码调查在灵敏性、非破坏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相较于渤海具有更高的鱼类多样性;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鱼类多样性调查,可对渔业资源调查结果进行补充,在鱼类多样性调查中具备大范围业务化应用前景。
  • 刘必林, 黄小双, 陈新军, 张英, 孔祥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7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94
    摘要 (332) PDF全文 (116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流体力学是研究仿生机器鱼水动力特性的重要数值模拟方法,已在仿生学及海洋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CNKI中文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分别检索到201篇中文文献和146篇英文文献,运用Cite 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文献类型、期刊分布、发文量趋势、作者、研究机构和高被引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探讨了计算流体力学在仿生机器鱼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热点。结果表明:仿生机器鱼领域中外文献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仿生类期刊及文献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研究学科领域涉及工程学、机器人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等多个交叉性学科;该领域内研究热点与重点方向为动力学模型、三维流场仿真、设计与制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建议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水生生物集群运动仿真、鱼类侧线感知机制和仿生机器鱼水动力试验,以期促进多学科融合,为仿生机器鱼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陈诗鸿, 田涛, 于晓明, 吴忠鑫, 尹增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84-69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55
    摘要 (319) PDF全文 (802)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以增殖放流为主要手段的渔业资源增殖是恢复生物资源和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在中国有着较快发展,但是人工繁育的苗种放流后死亡率较高等问题导致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多未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渔业资源增殖的效益。在放流前通过各种方法对放流苗种进行野化训练是提高放流苗种质量及成活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提升增殖放流总体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历程,分析了导致鱼类放流后成活率低的原因,从饵料认知、捕食者信息、环境复杂程度和鱼类游泳能力等方面阐述了鱼类野化训练的研究进展,建议未来可通过开展遗传改良、检测精子和卵子质量、统计受伤比例和病死率、分析血液生化指标、控制投喂空间、提升养殖环境复杂度、植入芯片和生物追踪等鱼类野化训练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增殖放流物种的生存质量,以期为促进水域生态恢复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李庆嵩, 高磊, 胡利, 叶佳钰,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6): 905-91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47
    摘要 (313) PDF全文 (27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POU家族基因的组成、进化特征,以及在高温胁迫下参与调控长牡蛎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采用siRNA干扰和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标记等方法进行了高温胁迫下CgPOU3F4L调控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基因组中包含4个POU家族基因,分别为CgPOU2F1、CgPOU3F4、CgPOU3F4LCgPOU4F3,其中CgPOU3F4L具有一段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其所涉及的功能分化特征尚不清楚;CgPOU3F4L基因在外套膜、闭壳肌和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胰腺(P<0.05),分别为肝胰腺中表达水平的91.32倍、19.24倍和7.92倍,其mRNA表达水平在28 ℃高温胁迫后12、24、36 h时与对照组(15 ℃)相比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63倍、3.05倍和3.62倍;在凋亡相关基因CgBcl-2的启动子区的1 197~1 207区间和CgCaspase3的启动子区的1 286~1 297区间处发现了POU转录结合位点;利用RNAi技术抑制CgPOU3F4L基因表达,在高温胁迫24 h后CgPOU3F4L-RNAi组血淋巴细胞中Cg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01),为对照组的7.49倍,Cg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0.57倍,且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16.53%)极显著低于对照组(45.90%)(P<0.001)。研究表明,长牡蛎CgPOU3F4L通过调控CgBcl-2和CgCaspase3的mRNA表达参与调节高温胁迫下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牡蛎POU家族基因的进化特征及环境胁迫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陈苏南, 孔雪, 宋满宗, 蔡月凤, 智颖, 申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1): 12-2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1
    摘要 (291) PDF全文 (17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贝类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长为3.83 cm±0.14 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低温暴露试验,对其免疫指标进行系统测定,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暴露20 d时,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共有8 344条差异表达基因,低温暴露60 d时,蛤仔鳃组织共有2 674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这些DEGs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蛤仔在蛋白质加工、物质代谢、抗氧化、免疫和抗凋亡等生物过程中对低温具有潜在应对策略;在蛋白质加工方面,蛋白质加工过程中SAR1BHSP20、HSP70、TRXSEC61G基因表达上调,表明蛤仔可能通过加强蛋白质合成维持低温下的细胞稳定性;菲律宾蛤仔磷脂酰胆碱(PC)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预示着低温暴露下菲律宾蛤仔可能通过加强PC合成维持细胞膜稳定性;菲律宾蛤仔SODCYP450、GSTGPX基因表达上调,在暴露后期SOD活力升高时MDA含量下降,提示低温可诱导SOD清除机体过量的ROS,从而保护机体免受低温损伤。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免疫和抗凋亡相关基因在低温下被显著激活,本研究为菲律宾蛤仔耐低温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贝类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参考。
  • 杨玉祥, 宋可心, 杨光, 马晓娜, 解思琦, 刘子烁, 冯志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34-6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64
    摘要 (289) PDF全文 (14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 000 ℃)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牡蛎壳粉进行表征。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并分析初始pH、吸附柱对改性牡蛎壳粉、磷酸盐和氨氮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gO添加量为8%,煅烧温度为800 ℃时,改性牡蛎壳粉吸附性能最佳,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1.7%(海水)和82.25%(淡水),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67%和47.71%;改性牡蛎壳粉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磷酸盐吸附量分别为108.37(海水)、101.99(淡水)mg/g,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氨氮吸附量分别为0.27(海水)、0.38(淡水)mg/g;酸性条件有助于磷酸盐的吸附,中性条件则更利于氨氮的吸附;在吸附柱中改性牡蛎壳粉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量分别为 0.12、78.95 mg/g(海水)和0.17、70.34 mg/g(淡水);应用其处理入海口污水中磷酸盐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6.83%、9.7%,出水达到Ⅰ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改性牡蛎壳粉成本低,具有高效去除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应用潜力。
  • 吴佳倩, 周康奇, 张彩群, 韦小凯, 叶华, 彭金霞, 林勇, 覃俊奇, 陈忠, 罗辉, 韦嫔媛, 何苹萍, 潘贤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22-6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54
    摘要 (286) PDF全文 (30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雄、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形态性状与体质量性状的相关性,从广西南繁水产良种基地采集了1 007只梨形环棱螺,鉴定性别并测量其体质量、壳宽、壳高等11个性状,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梨形环棱螺各形态性状与各质量性状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5);雄性、雌性梨形环棱螺全湿质量均主要受到壳高影响,通径系数均为0.927;雄性梨形环棱螺的软体质量主要受壳高影响(0.904),而雌性主要受壳宽影响(0.899);雄性梨形环棱螺肌肉质量主要受体螺层高的影响(0.899),雌性主要受到壳宽、壳口宽、体螺层高、螺旋部高的共同影响;壳高对雄、雌梨形环棱螺全湿质量和雄螺软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489、0.281、0.561;壳宽对雌性梨形环棱螺软体质量、肌肉质量单独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190、0.080;体螺层高对雄性梨形环棱螺的肌肉质量单数决定系数最大,为0.601。研究表明,雄、雌梨形环棱螺的全湿质量、软体质量、肌肉质量均具有良好的选育潜力;在选育更高全湿质量、软体质量时,应选择壳高作为关键形状;当肌肉质量作为选育目标时,雄螺应以体螺层高为主要选择性状,雌螺则应综合考虑壳宽、壳口宽、体螺层高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对雄、雌梨形环棱螺的全湿质量、软体质量、肌肉质量建立了较优的方程式,为后续的梨形环棱螺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刘振红, 李文慧, 李璐滢, 高梦, 羊志军, 李言, 彭开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754-7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33
    摘要 (283) PDF全文 (3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基因组层面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源副炭疽芽孢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进行了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细菌的活体攻毒试验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株基因组共5 457 931 bp,包括1个染色体(GenBank ID CP119629)和7个质粒(GenBank ID CP119630~CP119636),含5 539个编码基因,其中,基因组与牛源副炭疽芽孢杆菌1 710株基因组的共线性度最高;BC006株腹腔攻毒团头鲂和小鼠的LD50分别为4.68×105 CFU/g和4.22×105 CFU/g;BC006株携带43个毒力基因,其中包括编码溶血素Ⅰ (hemolysin Ⅰ)的alo、编码溶血素Ⅲ(hemolysin Ⅲ)的hlyⅢ、编码非溶血性肠毒素(non-hemolytic enterotoxin,Nhe)的nheA/B/C、编码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SMase)的sph,这些毒力基因是BC006引起β-溶血和肠炎的关键基因;BC006携带16个耐药基因,其中,tet(45)和tetB(P)参与了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mphL参与了对红霉素的耐药,Bc Ⅰ和Bc Ⅱ参与了对头孢噻肟和青霉素G的耐药,qacJ参与了对甲硝唑、甲氧苄啶、利福平、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研究表明,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株是团头鲂上新发现的携带多种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致病菌,可采用国标渔药中对该菌敏感的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
  • 谢晓晨, 王博, 姜嘉琳, 赵欣妍, 李佳希, 邱显博, 霍忠明, 方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68-57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59
    摘要 (277) PDF全文 (31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具有潜在益生效果的细菌,从健康蛤仔(平均体质量为14.51 g±1.18 g)肠道分离得到可培养细菌,利用体外平板试验检测其产酶能力,从中筛选产酶菌株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计数法绘制吸光度值-菌体数标准曲线,检测细菌对酸和胆盐的耐受性;通过对蛤仔幼贝进行攻毒,检验其安全性;最后通过养殖试验,检验其对蛤仔幼贝的益生作用。结果表明:从健康蛤仔肠道分离出1株同时具备产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力的细菌(命名为C26);菌株C26为革兰氏阴性菌,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在pH>4.5、胆盐质量浓度为0~0.1 g/100 mL的条件下,菌株C26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菌株C26对蛤仔幼贝无致病性,且可显著提高蛤仔幼贝的增重率(P<0.05)。研究表明,筛选出的菲律宾蛤仔源假交替单胞菌C26对蛤仔具有安全性,并对蛤仔具有益生作用,该菌为丰富蛤仔益生菌菌种资源提供了有益参考。
  • 张美燕, 朱伟娟, 刘志刚, 王章, 曹建萌, 卢迈新, 可小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59-5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88
    摘要 (260) PDF全文 (42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前后血浆蛋白的差异表达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选取体质健康、规格统一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GIFT,体质量为150 g±10 g)86尾,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鱼体腹腔注射浓度为5×107 CFU/mL的无乳链球菌WC1535菌液100 μL,对照组鱼体腹腔注射无菌PBS溶液100 μL,攻毒6 h后,采集两组罗非鱼的血浆,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并分别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共鉴定出751个蛋白,其中显著差异蛋白34个,包括9个显著上调,25个显著下调;GO功能注释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结合、运动、催化等功能有关;KEGG富集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MAPK信号通路、癌症中心碳代谢和癌症相关蛋白聚糖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表明,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其血浆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鱼体能量代谢、细胞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的信号通路,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宁冰玉, 王皓霖, 孙景贤, 赵谭军, 常亚青, 湛垚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6): 926-93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57
    摘要 (260) PDF全文 (23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氨基酸代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基因表达及其功能受转录因子HIF-1α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基因步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及RNA干扰等技术,克隆分析了中间球海胆GDH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及其结构特征,验证了中间球海胆中GDH基因启动子区与HIF-1α基因的结合位点及调控关系,解析了GDH基因表达受HIF-1α基因调控对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和性腺能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GDH基因启动子全长为1 067 bp,包含12种基本调控元件、14种不同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及1个CpG岛,启动子核心区为-984~-363 bp;在GDH基因启动子区(-683~-649 bp和-280~-264 bp)中存在与HIF-1α基因的结合位点且两者存在正调控关系;抑制中间球海胆HIF-1α基因表达后,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和性腺中的GDH基因的相对表达(mRNA和蛋白水平)及相对总GDH酶活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伴有ATP相对含量的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海胆中HIF-1α基因可通过正向调控GDH基因的转录活性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海胆不同组织中的能量(ATP)水平。
  • 王皓, 王永杰, 田峰霖, 阮述超, 田野, 李树枫, 丁北辰, 丁君, 韩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195-20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44
    摘要 (258) PDF全文 (10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低温沉默与复苏过程中黄海胆(Glyptocidaris crenularis)(体质量为60~65 g)精子活性的调控机制,采用RNA-Seq技术对低温保存及滴加海水复苏后的黄海胆精子进行了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每组黄海胆精子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5.92~6.99 Gb数据,组装得到113 728条转录本和73 814条Unigene,其中,15 333条Unigene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90个通路。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结果显示,低温处理抑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氧化磷酸化等通路;在滴加海水复苏后,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磷酸戊糖分流、NADPH再生、葡萄糖6-磷酸代谢过程等通路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增加。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与精子活性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Spe-8、Spe-12、Catsper2、NKAa1进行表达水平验证,其中,Spe-8、Spe-12通过参与调控精子的活化促进受精作用,Catsper2参与Ca2+在精子细胞内的传递与运输,NKAa1影响钠钾离子通道中Na+和K+的传递,结果显示,以上基因在低温沉默后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在海水复苏后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本研究为黄海胆精子低温保存及复苏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有益参考。
  • 孙艺鸣, 刘思宇, 勇艳华, 刘杨, 赵洪霞, 陈思育, 曲宝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766-77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34
    摘要 (258) PDF全文 (15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抗生素在海水鱼中的迁移转化情况,以评价抗生素的生态风险,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及高分辨质谱检测分析方法,开展了磺胺二甲嘧啶(SMZ)在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体质量为16.80 g±5.46 g)鱼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及代谢路径研究。结果表明:SMZ在环境水体暴露至第3天时鱼体内的富集浓度达到了整个暴露期的最高水平;在整个药物暴露过程中,鱼体内SMZ的最大富集浓度与药物浓度的高、低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差异;在最佳富集期内,SMZ在鱼体内富集趋势由高至低依次为鳃>肌肉>肝脏;代谢分析显示,SMZ在许氏平鲉体内的代谢产物有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和2-氨基-4,6-二甲基嘧啶两种,主要的代谢路径为SMZ乙酰化加成,以及与2-氨基-4,6-二甲基嘧啶相连的N-S键断裂。研究表明,海水中的磺胺类抗生素能够迁移至鱼体内主要组织器官,乙酰化加成和N—S键断裂是SMZ在许氏平鲉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
  • 刘浩楠, 冷向军, 游宇海, 刘佳玮, 陈云峰, 李小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739-7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26
    摘要 (254) PDF全文 (14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 g/kg黄芩,配制成4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4.68±0.02)g的斑点叉尾鮰,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网箱中养殖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不同黄芩含量添加组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并观察肝脏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黄芩添加量分别为5、10 g/kg时,斑点叉尾鮰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数值上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芩添加量为10 g/kg时,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黄芩添加量为5、10 g/kg时,可显著提升斑点叉尾鮰血清LZM、ACP和TP水平,以及肝脏T-AOC、CAT和SOD水平(P<0.05),显著降低血清ALT、AST、TCHO水平和肝脏MDA水平(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芩均降低了肝脏的空泡化率。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黄芩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的黄芩添加量为10 g/kg。
  • 郑艳娜, 李佳繁, 邵希冉, 牟瑛娜, 陈昌平, 郝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856-86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16
    摘要 (253) PDF全文 (4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OWC(振荡水柱)-开孔浮式防波堤的稳定性,基于ANSYS AQWA软件对浮堤运动幅值响应算子(RAO)进行了模拟,并讨论了防波堤组合双体结构的间距、波浪入射角度、OWC开口宽度、吃水深度及锚链拖地长度等因素对防波堤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浮堤双体结构间距的改变对系统的系泊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波浪入射角度的增大使浮堤纵摇运动幅度减小,稳定性增加;OWC浮箱开口宽度增大会增加浮堤运动幅度;增大浮堤的吃水深度或减小锚链拖地长度可增大浮堤的垂荡、横摇方向的运动幅度,减小纵摇方向运动,使浮堤固有周期增大。研究表明,实际工程中可通过改变OWC开口宽度、浮箱吃水深度、锚链拖地长度及来波方向等增强OWC-开孔浮式防波堤的系泊稳定性。
  • 高进, 谢玺, 白永安, 庞金池, 赵艳红, 王庆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708-71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69
    摘要 (248) PDF全文 (24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年龄鉴定可为渔业生态学和渔业资源评估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作为重要经济生物类群,许多贝类兼具食用、文创、观赏与收藏价值,其年龄鉴定技术方法一直备受关注。当前,不同贝类类群的年龄鉴定方法因缺乏统一标准,故而不同方法导致具体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效率低、结果误差大,可重复性不高。总体上,贝类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差异较大,但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贝壳,且贝壳生长不是匀速的,故而在其表面和内部形成了类似植物“年龄”的生长线。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贝类年龄鉴定相关资料,分析了贝类年龄鉴定技术关键发展历程,对贝类不同年龄鉴定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就贝类生长线形成周期验证、适宜方法择优与标准化进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贝类生长与年龄鉴定研究及创新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吴玮杰, 徐啟洲, 万通, 贾亮, 程熙, 李典中,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06-61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81
    摘要 (247) PDF全文 (26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耐高温性状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杂交群体,以芜湖、建湖、滆湖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9个F1群体为亲本,通过自交获得F2群体[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JG)、滆湖♀×芜湖♂(GW)、芜湖♀×滆湖♂(WG)、建湖♀×芜湖♂(JW)、芜湖♀×建湖♂(WJ)、滆湖♀×滆湖♂(GG)、建湖♀×建湖♂(JJ)、芜湖♀×芜湖♂(WW)],采用耐热性(upper thermal tolerance,UTT)、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ABT)作为评定指标,并结合临界温度法(critical thermal methodology,CTM)、半致死时间(half leathaltime,LT50)等方法,比较了9个F2群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克氏原螯虾UTT值、ABT值与体质量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群体UTT值排序为GW>GJ>WJ>JG>GG>WW>WG>JW>JJ,且GW群体UTT值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ABT排序为GW>WJ>WW>WG>JW>JJ>JG>GJ>GG,且GW群体ABT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CTMax排序为GW>WJ>GJ>GG>WW>JG>JW>WG>JJ,且GW、WJ、GJ群体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LT50排序为GW>GJ>WJ>JG>WW>GG>JW=JJ>WG;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个体之间耐热性(UT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克氏原螯虾虾苗耐热性显著高于初达上市规格的商品虾(P<0.05);克氏原螯虾热胁迫前后心率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和-0.15(P<0.05)。研究表明,滆湖♀×芜湖♂(GW)群体4个耐高温指标均优于其他群体,与UTT等指标相比,采用ABT指标测定对个体损害小,更适用于良种选育。
  • 郭方一, 刘明剑, 王刚, 张思佳, 单渤林, 刘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6): 1021-103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93
    摘要 (244) PDF全文 (25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平衡及水生动物的健康,提出了一种融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XGBoost算法的养殖水质pH值预测方法(PCA-ES-LSTM-BSO-XGBoost,PELBX)。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水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简化参数复杂性并提高模型训练的效率与精度;其次,利用LSTM网络捕获水质参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采用早停法避免过拟合,确保模型对未见数据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此外,通过BSO算法并行优化XGBoost模型的参数,提高pH值预测的精确度;最后,将LSTM与XGBoost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集成,有效结合了时间序列分析与非线性学习的优势,显著提高了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PELBX模型在pH值预测方面表现优越,具体表现为0.115的均方根误差、0.088的平均绝对误差、1.066%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以及0.747的决定系数;相较于消融试验中表现最佳的PCA-LSTM-BSO-XGBoost模型,性能分别提升了8.73%、8.33%、8.26%和7.64%;与同领域中表现最好的BiLSTM-GRU预测模型相比,性能分别提升了10.16%、1.12%、0.56%和8.73%。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PELBX模型在提升水质pH值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刘德雪, 范梦昊, 程伟涛, 曹宴榕, 韩婉钰, 胡广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1): 34-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7
    摘要 (241) PDF全文 (22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Duox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中的免疫功能,从脊尾白虾(平均体质量为1.39 g±0.39 g)中成功克隆获得Duox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的表达变化情况;最后基于RNA干扰技术分析了脊尾白虾Duox基因敲降后感染副溶血弧菌的死亡率。结果表明:脊尾白虾Duox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4 518 bp,编码1 505个氨基酸,具有双氧化物酶典型结构特征;Duox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鳃组织中表达最高;副溶血弧菌感染后,Duox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注射siRNA试剂后用副溶血弧菌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脊尾白虾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Duox基因在脊尾白虾抵御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Duox在脊尾白虾中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 赵晨旭, 吴罡, 孙伟, 胡伟, 任效忠, 张俊, 王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1): 1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61
    摘要 (238) PDF全文 (5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其高密度养殖能力、资源节约性及环境可持续性,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主导未来水产养殖趋势的重要模式之一。然而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的固体废物积累会危及养殖生物的安全,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RAS中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去除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研究综述了RAS系统中固体废物的分类、成因及其对养殖效率的潜在影响,并探讨了一系列提升废物输运性能的策略,如通过养殖池池型设计优化、进水与排水结构改进、池底坡度调整,以及饵料品质提升,可显著提高固体废物的去除效率,保障系统的稳定与高效运行。针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固体废物输运性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从鱼类运动对颗粒输运的影响、饲养投喂对固体颗粒输运的影响、设施大型化对颗粒输运的影响和加快养殖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效率和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 宫晓婷, 颜倩倩,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6): 948-95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46
    摘要 (238) PDF全文 (26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b(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b,Trpa1b)在高温条件下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构建trpa1b基因缺失的斑马鱼模型,采用组织学和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高温胁迫下trpa1b基因敲除(trpa1b-/-)斑马鱼和野生型(WT)斑马鱼的存活、组织凋亡及其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加热装置使水温以1 ℃/h的速度加热,发现相比于野生型斑马鱼,trpa1b-/-纯合子斑马鱼高温下整体存活时间更短;通过对40 ℃下不同基因型斑马鱼组织进行取样,TUNEL染色对比其细胞凋亡程度,trpa1b-/-纯合子鳃和脑组织的凋亡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斑马鱼(P<0.05);对常温(28 ℃)和高温(38 ℃和40 ℃)下不同基因型的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高温下trpa1b-/-纯合子中hspa1bhsp90aa1.1表达量显著性下调(P<0.001),同时细胞内钙离子、泛素-蛋白质转移酶、溶酶体及核糖体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使其在热刺激下生存能力受损。研究表明,trpa1b基因是维持斑马鱼高温耐受所需的重要基因,trpa1b缺失会导致斑马鱼高温不耐受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鱼类耐高温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 陈奕帆, 王君玥, 王英豪, 李秋萍, 何森浩, 申欣, 姬南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6): 107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45
    摘要 (233) PDF全文 (76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形成赤潮的典型物种之一,其种群的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不仅使水产养殖业损失惨重,还严重破坏了海域的环境稳态。近年来,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规模和频次在世界多个海域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水动力等环境因子变化均会影响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本文主要从夜光藻的基本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赤潮治理等方面对该物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另外,针对该物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夜光藻有性繁殖发生机制、摄食多样性、分子生态学及赤潮预警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及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姜春雨, 孔宁, 孙士晴, 李想, 罗聪, 乔鑫,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1): 25-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5
    摘要 (230) PDF全文 (15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湿质量为155.0 g±5.0 g)牛磺酸转运蛋白( taurine transporter,TauT)基因家族成员组成及其表达特征,采用全基因组筛查策略对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利用qRT-PCR对其组织分布模式和牛磺酸处理下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牡蛎基因组中存在4个CgTauT基因,均包含1个SNF结构域和12个跨膜结构域;4个CgTauT基因在长牡蛎各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其中CgTauT1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CgTauT2、CgTauT3和CgTauT4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不同组织中CgTauT基因表达量与牛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牛磺酸浸泡处理下4个CgTauT基因在外套膜中呈现不同的时序表达模式,其中CgTauT1的表达量在处理3 h后率先升高,CgTauT3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CgTauT4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CgTauT的生理功能和长牡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 金兆一, 宋婧菡, 虞逸凡, 王馨, 陆春, 杨志庆, 李智军, 林远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318-32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35
    摘要 (220) PDF全文 (7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现有的编队控制方法大多依赖精确的多水下机器人运动学或者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ADDPG)的多水下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首先,将N个水下机器人划分为1个领航者和N-1个跟随者,并构建基于领航者-跟随者架构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模型,对多水下机器人的编队控制进行建模;然后,利用机器人自身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及其他机器人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作为观测,并通过机器人的受力来表达其动作;最后,通过领航者与目标位置的距离、跟随者与领航者的距离、跟随者之间的距离等信息构建奖励函数,兼顾个体和系统层级的奖励。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所习得的多水下机器人编队控制策略能够产生类似生物集群的协同运动模式,在编队稳定性和路径优化方面优于其他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研究表明,该策略无须精确的运动学或动力学建模,具备行为灵活、分布式执行能力强以及良好的泛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多水下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
  • 周世淼, 徐大凤, 杜书然,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陈淑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216-2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212
    摘要 (213) PDF全文 (7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黑鲷自体受精子代(AS,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self-fertilization)及黑鲷与真鲷杂交的子代(PA,黑鲷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真鲷Pagrus major ♂)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核型变化情况,为黑鲷育种提供依据,利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分别制备了两个子代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结果表明:AS与PA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AS核型为2n=4m+4sm+2st+38t(NF=56),PA核型为2n=8sm+2st+38t(NF=56),两者核型存在一定差异;AS与PA的st染色体均具有明显的随体结构;AS核型与黑鲷母本完全一致;PA核型的st及t型染色体数目均与母本一样,m+sm型染色体总数也一样,而与父本的核型完全不同,推测该杂交子代可能存在雌核发育。本研究为黑鲷的杂交和自体受精的遗传特性研究及育种提供了科学参考。
  • 王小林, 闫龙, 吉光, 董婧, 胥延钊, 王爱勇, 刘修泽, 王彬, 孔业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298-30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05
    摘要 (210) PDF全文 (11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研究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在辽河口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适用性,于2023年10月在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同时采集了10个站位的海水eDNA样本和底拖网调查鱼类样本,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eDNA样本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注释结果共鉴定到鱼类38种,其中2种仅鉴定到属水平,底拖网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6种,eDNA技术检测到的鱼类种类数是其2.3倍,共有物种为13种;基于eDNA技术的不同站位间鱼类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前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57.04%的鱼类群落差异(PC1为43.04%,PC2为14.0%),采样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差异不大;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DNA相对丰度与底拖网相对渔获量(质量、数量)间的相关性较高,r值分别为0.921和0.888,且相关性极显著(P<0.01);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各水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水深)与鱼类群落结构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eDNA技术较底拖网调查方法具有更高的物种检出率,且eDNA的相对丰度与相对渔获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eDNA技术可以有效运用于辽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评估。
  • 李剑桥,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康俊龙, 莫燕芳, 董睿欣, 席文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204-21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223
    摘要 (209) PDF全文 (9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保护鸭绿江唇(Hemibarbus labeo)种质资源,2024年5月采集了辽阳县兴大养殖场性成熟的唇亲鱼10尾(♀∶♂=4∶6)(雄鱼平均体质量为482.25 g±48.50 g,雌鱼平均体质量为532.25 g±34.33 g),对唇精子稀释液、稀释比例、抗冻剂、冷冻和解冻程序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稀释液L-1(NaCl 0.8 g、KCl 0.05 g、葡萄糖0.50 g溶于100 mL纯水)对唇精子的保存效果最好,4 ℃低温保存48 h后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71.667%±2.887%、(21.667±1.528) s、(41.000±1.000) s;最佳稀释比例为1∶5,精子低温保存48 h复苏后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76.667%±2.887%、(24.000±2.000) s、(39.333±1.528) s;最佳的抗冻剂为10%DMSO;唇精子冷冻程序的最优条件为液氮上方3 cm处熏蒸5 min,液氮冻存24 h的精子在37 ℃水浴解冻20 s时具有较高的活力,冻精复苏后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80.000%±8.667%、(37.000±1.733)s、(102.333±3.215) s;冻精复苏后进行人工授精试验,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0.667%±1.154%和72.000%±4.583%。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唇精子低温和超低温保存体系,为唇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了基础数据。
  • 王煜, 王庸凯, 任玉清, 朱恩波, 邓蔚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5): 864-8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42
    摘要 (208) PDF全文 (4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国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原因和预防策略,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十年中国海事局官网公开发布的189起典型商渔船碰撞事故调查报告,提取出25个风险因素,并运用帕累托图法识别了事故双方的主要过失。基于这些风险因素,构建了事故树模型,并成功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推理比较模型的前验和后验概率,揭示出商渔船碰撞事故的7个主要风险因素和主要致因链。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如瞭望不当、安全意识缺乏等占据重要地位,是防范商渔船碰撞事故的重要环节;瞭望不当→航行失误→船舶操纵失误是导致商渔船碰撞事故发生的主要致因链。本研究结果可作为预防商渔船碰撞事故的决策参考,对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严青春, 李长忠, 王丽楠, 杨颖, 李昭楠, 梁天秀, 金文杰, 陈艳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223-23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200
    摘要 (206) PDF全文 (13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对高盐碱水环境的适应调控机制,筛选青海湖裸鲤在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中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青海湖裸鲤(体质量为90 g±5 g)和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体质量为110 g±5 g)肝脏(GECL、GPRL)、肾脏(GECK、GPRK)及鳃(GECG、GPRG)组织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不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18个样品共获得 clean data 149.57 Gb,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了6.50 Gb以上,Q30碱基百分比在83.89%以上,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224 010条Unigene;GECG-vs-GPRG、GECK-vs-GPRK、GECL-vs-GPRL组分别筛出9 807、6 550、5 651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鳃、肾和肝脏组织中共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铁死亡(ferroptosis)、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糖异生/糖酵解(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等信号通路(P<0.05)。研究表明,对注释到铁死亡、细胞凋亡和糖异生/糖酵解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tfatfr1aatf4bhk2等基因可能在青海湖裸鲤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 郑雪, 曹淑青, 申元, 刘高, 李纯诚, 李晓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648-6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52
    摘要 (205) PDF全文 (452)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大连海域底栖海藻群落组成与分布现状,于2019—2023年对大连黄海、渤海海域共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海藻开展调查,并对海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海域底栖海藻共计4门165种,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2种、红藻门(Rhodophyta)84种、褐藻门(Phaeophyta)42种、绿藻门(Chlorophyta)37种,外来种共计11种,除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外,其余9种为外来入侵物种;底栖海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96~4.86,平均值为4.2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74~0.95,平均值为0.89;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0.86~0.98,平均值为0.96;底栖海藻的种类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征,海藻种类空间变化呈现出低潮带>中潮带>潮下带>高潮带的特征;RDA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DO)、盐度(SAL)和pH是显著影响大连海域海藻生长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研究表明,相对于大连黄海、渤海海域北部边界,大连中部、南部海域的海藻多样性明显提高,海藻入侵种也明显增多。本调查结果可为大连海域海藻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外来入侵种防范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孙珮琦, 杨济淞, 秦玉雪, 薛佳欣, 常一凡, 于晓明, 陈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89-59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87
    摘要 (201) PDF全文 (274)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海水酸化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长、摄食、呼吸代谢的影响,以体质量(10.90±0.33)g的口虾蛄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pH 8.10)及3个酸化处理组(pH 7.90、pH 7.70、pH 7.50),饲养49 d后,测定口虾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机体含肉率、日摄食量、存活率及耗氧率、排氨率。结果表明:海水pH对口虾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机体含肉率、日摄食量、存活率、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口虾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机体含肉率随pH下降而下降,日摄食量随pH下降而升高;口虾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pH下降而升高,而O∶N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各组口虾蛄的存活率分别为98.41%±0.72%、98.10%±0.68%、97.74%±0.80%、95.31%±1.25%,其中pH 7.50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海水酸化对口虾蛄摄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且影响了口虾蛄的呼吸代谢,随着pH的降低,口虾蛄的耗氧率、排氨率逐渐升高。
  • 马蕃, 陶钰,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5, 40(2): 241-24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205
    摘要 (200) PDF全文 (54)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以具有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常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为试验菌株,结合东海海域海表面温度和未来海洋暖化升高水温,分别设置14 ℃、18 ℃、22 ℃、27 ℃、31 ℃水温条件以制备细菌生物被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温度上升,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胞外α多糖、第二信使 c-di-GMP 含量及幼虫变态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2 ℃时幼虫变态率和 c-di-GMP 含量均达到峰值,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与(c-di-GMP)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胞外β多糖无相关性;此外,胞外多糖具有诱导能力的脂多糖、可拉酸含量变化与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能力变化一致,而纤维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因此,海洋暖化导致c-di-GMP含量变化,从而影响胞外多糖的分泌,最终影响细菌生物被膜对贻贝幼虫变态诱导能力。本研究对改善海洋暖化下贻贝幼虫变态效率及构建未来海水贝类健康养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