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曾以梅, 刘奇, 柯常亮, 段星星, 杨宏亮, 黄珂, 古小莉, 张安凯, 陈洁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83-9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50
    摘要 (1669) PDF全文 (51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类阻燃剂污染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以广东汕尾红海湾海域近岸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对水产品中10种OPE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海湾海域养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为(55.8±24.2)ng/g(干质量),显著高于捕捞水产品中的含量(20.5 ng/g±20.6 ng/g,干质量)(P<0.05);捕捞水产品中,底栖水产品中∑10OPEs含量(28.4 ng/g±22.6 ng/g,干质量)显著高于中上层水产品中的含量(7.4 ng/g±4.3 ng/g,干质量)(P<0.05);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ris (2-butoxyethyl) phosphate,TBOEP]、磷酸三正丁酯(tri-n-butyl phosphate,TNBP)、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ris (2-chloroisopropyl) phosphate,TCIPP]、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 (2-chloroethyl) phosphate,TCEP]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HP)是红海湾海域水产品检出频率最高的OPEs化合物;养殖水产品和捕捞底栖水产品中主要OPEs 污染物组成基本一致,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CEP、TBOEP、TCIPP,而捕捞的中上层水产品中含量最高的OPEs污染物依次为TBOEP、TCIPP、TPHP,暴露评估显示,红海湾海域水产品中OPEs对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潜在风险阈值,健康风险可接受。研究表明,OPEs污染在养殖和捕捞水产品中普遍存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尚在安全范围内,但随着OPEs消费量的持续增加,由其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越来越高,建议对水产品中OPEs污染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
  • 黄瑞频, 张磊, 张伟霄, 刘洺源, 隋长润, 王宝龙, 刘鹰, 张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57-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68
    摘要 (1462) PDF全文 (50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室外水泥池养殖适宜的底质,采用海砂(SS)、细陶粒(FC)、粗陶粒(CC)和海砂+粗陶粒混合(SS+CC)4种底质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陶粒材质和粒径大小对体质量为(4.692±1.033)g的方斑东风螺存活与生长、养殖水质及底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底质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均大于90%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F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为(1.386 4±0.219 6)%/d,显著高于CC、SS、SS+CC组(P<0.05);不同底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不同,SS组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FC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FC组底质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较高;FC、SS+CC组中弧菌(Vibrio)相对丰度较低,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Halomonas)相对丰度较高,表明细陶粒对抵抗病原弧菌、防止水质恶化具有积极作用;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FC组中微生物不同物质代谢相关通路的相对丰度增加;水质分析显示,24 h内CC和FC组的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SS、SS+CC组(P<0.05),FC组质量浓度显著低于CC组(P<0.05)。研究表明,底质材质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和底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影响,选用细陶粒作为方斑东风螺室外养殖池底质材料,能促进其体质量增长,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并对养殖池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 邵海燕, 王卿, 高春霞, 赵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24-1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71
    摘要 (1428) PDF全文 (70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及关键影响驱动因子,基于2018—2020年8 月(夏季)、11 月(秋季)长江口浮游植物调查数据,运用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探究了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8 门99 属185 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优势种主要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其中中肋骨条藻长期占绝对优势;在时间上,夏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但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更高,分布更均匀;在空间上,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整体上呈现东滩>南支>北支的分布格局;GAM分析显示,在夏季,水温(Tem)、酸碱度(pH)和氮磷比(TN/TP)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TN/TP的贡献率最高(71.86%),在秋季,盐度(Sal)、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是显著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P<0.05),其中DO的贡献率最大(48.48%)。研究表明,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资源动态提供参考依据。
  •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37
    摘要 (1417) PDF全文 (1062)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捕捞策略(管理程序)方法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渔业资源量化管理方法体系,并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经济鱼类资源开发与养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捕捞策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传统渔业资源管理决策的基本过程,以及捕捞策略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面临挑战,提出了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运用捕捞策略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利用。针对考虑运用管理策略评价建立捕捞策略的渔业,提出未来应加强渔业与种群生物学基础数据收集、加强种群模拟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以及加快适用于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捕捞策略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应用捕捞策略方法进行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伍水龙, 黄瑜, 王蓓, 汤菊芬, 蔡佳,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62-17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095
    摘要 (1334) PDF全文 (742)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 陈小红, 许贻斌, 林永青, 仇登高, 姜双城, 郑惠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9-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53
    摘要 (1329) PDF全文 (67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填料生物膜对海水养殖尾水氮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分别以无填料(C)、牡蛎壳(M)、珊瑚石(S)、弹性填料(T)和悬浮球填料(F)构建5组生物滤池,比较填料生物膜成熟时间、成膜情况及对不同氮污染物的24 h去除能力,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挂膜期间(20、40、60 d)填料生物膜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生物膜成熟时间需要46~50 d,珊瑚石所需时间最短(46 d);扫描电镜显示,弹性填料和悬浮球填料附着生物量最多,以杆状细菌为主;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24 h去除率最高的填料分别是悬浮球填料(68.66%±6.27%)、珊瑚石(99.99%±0.00%)和悬浮球填料(6.73%±3.41%);高通量测序显示,随着挂膜时间延长,弹性填料生物膜上的细菌丰度显著增加,牡蛎壳和珊瑚石生物膜上的细菌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不同填料生物膜的主要优势菌群,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硝化刺菌门(Nitrospinae)的相对丰度随挂膜时间延长不断升高;在属分类水平上,亚硝酸菌属(Nitrosomonas)、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和未分类_亚硝化单胞菌科(unclassified_Nitrosomonadaceae)是填料生物膜上具有硝化作用的优势菌属,这4种硝化菌属在挂膜60 d时的相对丰度总和从高到低依次为悬浮球填料(42.53%)>牡蛎壳(30.50%)、弹性填料(29.30%)>珊瑚石(11.7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青枯菌属(Ralstonia)、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和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等反硝化菌属在珊瑚石填料生物膜上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填料。研究表明,珊瑚石、悬浮球填料能够实现脱氮菌属的高效富集,对海水养殖尾水具有良好的脱氮能力,是较为理想的生物填料。
  • 张娟, 张英, 黄小双, 刘必林, 陈新军, 孔祥洪, 陈家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92-10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65
    摘要 (1327) PDF全文 (50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鱼转弯过程中尾部的运动特征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草金鱼幼鱼转弯过程中,形态结构主要发生C型、S+C型结构两种变化,转弯过程中幼鱼尾部周围流场的正、负值涡量交替出现;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30 7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06~133.49 mN,负作用力为-83.85~-2.15 mN;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04 4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4.06~80.95 mN,负作用力为-59.60~-5.86 mN。研究表明,转弯时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变化的机动性能优于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变化,且不同转弯类型产生作用力峰值的时刻不同。
  • 耿志远, 赵乐乐, 贾欣, 胡雅菲, 刘少贞, 刘青, 宋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01-11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75
    摘要 (1321) PDF全文 (54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山西省大同市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功能群特征,分别于2020年10月12日,以及2021年3月27日、6月21日和9月2日共4个季节采样,对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生物量、密度、时空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3属122种,生物量、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31~45.69 mg/L和6 500.21~15 183.93 ind./L,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0个功能群,其中功能群N、J和W1为代表性功能群;共鉴定出主要浮游动物4个类群13属21种,生物量、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49~25.53 mg/L和2 128.90~17 699.72 ind./L,浮游动物可划分为9个功能群,其中RF、LCF为代表性功能群;秋、冬、春、夏4个季节的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3.45、40.19、52.66和48.87;4个季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1.54和0.24~1.00,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17~0.32和0.08~0.3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81~16.18和2.08~2.87,Simpson优势度指数(D)分别为0.40~0.77和0.10~0.54;Pearson、Mental相关分析及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溶解氧、磷、氮和叶绿素a等是影响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册田水库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功能群结构、生物量及密度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册田水库水质处于重污染状态,建议放养以滤食浮游生物为主的鱼类。
  • 王腾, 赵新楠, 林怡辰, 宋冬茹, 霍善琴, 薛勇, 谭志军, 彭吉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7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12
    摘要 (1316) PDF全文 (53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鲍是一种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海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鲍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除辽宁省和广东省有少量养殖外,福建省和山东省成为鲍的主产地。现阶段鲍营养品质和性状提升逐渐成为鲍育种养殖业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鲍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营养成分、呈味和功能活性物质,重点归纳了品种、产地、采样季节、养殖模式、饵料等因素及不同外源胁迫对鲍营养品质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和差异指标繁多,且鲍营养品质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未来亟需系统性开展鲍品质评价研究,以及饵料、环境因子、养殖模式等因素对鲍品质调控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鲍养殖、新品种培育、品质综合评价及特征指标挖掘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 许智欣, 李曰嵩, 潘灵芝, 余为, 张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44-15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06
    摘要 (1305) PDF全文 (448)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黑潮主轴弯曲产生的物理环境变动对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补充量的影响,采用物理模型(FVCOM-Global)耦合个体模型(IBM)的方法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早期生活史阶段(70 d)的输运分布和资源补充量,利用3月份黑潮主轴线140 °E重心最南点位于32 °N以南来判断大、小弯曲的路径与柔鱼资源补充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7—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资源补充量有年际波动,该波动与3月份黑潮主轴弯曲有明显相关性(R2=0.71),即黑潮主轴呈小弯曲年份时,柔鱼仔幼鱼被向北或东北即25°N以北、145°E以东的海域输运,在该海域中分布的柔鱼仔幼鱼数量占比越高,相对补充量就越高,并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R2=0.89),其过程中产生的黑潮暖流流量在25°N以北海域体现明显,在流速为0.2~0.6 m/s、平均水温为20.2 ℃且等温线偏北的情况下,可导致该海域柔鱼仔幼鱼群的分布更加密集;在垂向分布上,不同年份垂向分布与补充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R2=0.65)。研究表明,3月份黑潮主轴弯曲是影响柔鱼资源补充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为预测当年柔鱼资源补充量的丰歉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梓宇, 朱晓森, 王卓,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34-1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33
    摘要 (1286) PDF全文 (53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辽东湾海域内叶绿素a与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数值模拟(Delft3D)方法构建了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氨氮硝酸盐氮和活性磷酸盐等生态指标在辽东湾海域的生态动力学模型(Delft3D-ECO),并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叶绿素a等生态指标浓度在辽东湾海域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上,叶绿素a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季(4.83 μg/L)>夏季(4.13 μg/L)>春季(3.39 μg/L),DO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9.41 mg/L)>夏季(7.26 mg/L)>秋季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76 mg/L)>秋季(0.56 mg/L)>夏季(0.50 mg/L),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039 mg/L)>秋季(0.030 mg/L)>夏季(0.026 mg/L),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季(0.025 mg/L)>夏季(0.020 mg/L)>春季(0.018 mg/L);在空间分布上,辽东湾海域中的叶绿素 (春、夏) (春、夏)质量浓度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质量浓度呈研究区域湾顶与湾口高、中部低的特征。研究表明,辽东湾顶部的辽河、大辽河是影响辽东湾海域生态指标浓度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辽东湾海域的营养盐限制作用表现为磷相对限制。
  • 宋奇书, 于红, 乔诗晗, 罗璇, 李光宇, 邵立铭, 张思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53-16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1
    摘要 (1285) PDF全文 (560)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渔业健康养殖标准文本关系抽取领域特定性强、语义复杂导致关系抽取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BiRTE的渔业健康养殖标准复杂关系抽取方法,针对实体和语义关联建模,将RoBERTa作为编码器,采用全词掩码和动态掩码的方式增强词向量特征表示,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SelfATT)将实体特征与关系特征结合聚焦,加强实体抽取与关系预测的联系,从而提升渔业标准文本抽取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TE的渔业健康养殖标准复杂关系抽取模型(RoBERTa-BiRTE-SelfATT)对渔业标准复杂关系抽取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5.9%、95.4%、95.7%,较BiRTE模型分别提升了4.2%、3.1%、3.8%。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渔业健康养殖标准复杂关系抽取模型RoBERTa-BiRTE-SelfATT可以有效解决渔业标准文本关系抽取中专有名词识别不准确、语义复杂导致实体关系难以抽取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渔业标准复杂关系抽取方法。
  • 汪洋, 方弟安, 匡箴, 谈龙飞, 梁翼东, 罗慧, 祁洪芳,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20-2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02
    摘要 (1277) PDF全文 (630)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仔稚鱼耳石结构特征与其早期生长的相关性,通过采集典型洄游产卵河道的青海湖裸鲤野生仔稚鱼和同期人工培育的仔稚鱼,观察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确认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拟合耳石轮纹数、轮纹间距与日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呈日周期性,日龄以轮纹数(N)+1进行推算;根据日龄和采样日期推算,2020年从青海湖支流沙柳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5日—8月14日,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和8月初,从泉吉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27日—8月3日,孵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与早期野外资源现场调查发现鱼卵的孵化期时间基本吻合;野生与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LT)与日龄(t)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耳石长度与仔稚鱼全长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其中,15 ℃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仔稚鱼相关系数最高,此条件下的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拟合方程为LT=0.167 2t+10.377(R2=0.689 0,P<0.001)。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且耳石的沉积变化与仔稚鱼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 曾天宇, 陈 曦, 徐慧敏, 孟顺龙, 金渝钦, 胡庚东, 李丹丹,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29-3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19
    摘要 (1273) PDF全文 (638)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 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和溶菌酶(LZM)活力总体上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菌藻混合组的抗氧化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藻菌协同效果更优。
  • 胡悦, 冷金源, 孙洁洁,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38-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20
    摘要 (1269) PDF全文 (581)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LOX4基因(CgLOX4)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采用PCR技术扩增CgLOX4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整体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LOX4在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CgLOX4的cDNA全长为1 862 bp,开放阅读框为834 bp,可编码27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36,预测其氨基酸序列只含有一个保守的HOX结构域;CgLOX4在长牡蛎成体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胰腺、鳃、血淋巴、性腺和唇瓣组织(P<0.05);CgLOX4在所检测的早期胚胎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受精卵和4细胞期的表达量相对较高;CgLOX4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担轮幼虫壳形成区、D型幼虫内脏团和壳顶幼虫消化腺中。研究表明,CgLOX4是长牡蛎早期发育过程中较早激活的转录因子之一,可能在调控幼虫壳形成和消化器官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贺彩霞, 李长忠, 金文杰, 保长虹, 简生龙, 李昭楠, 王丽楠, 严青春, 王振吉, 王国杰, 陈艳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48-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64
    摘要 (1269) PDF全文 (55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分子标记规模化开发与辅助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良种选育,以花斑裸鲤(2+龄)的鳃、肾脏和肝脏组织为材料,经总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后采用Illumina Novaseq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MISA和GATK3软件分析转录组的SSR、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位点特征。结果表明:在486 221条Unigenes序列中共发现了128 727个SSR,出现频率为26.47%,平均每3.76 kb出现1个SSR;花斑裸鲤SSR包括6个重复类型,以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基元类型为主,分别占总SSR位点数的46.53%和42.45%,重复基元类型共77种,其中,A/T和AC/GT两种基元的出现频率最高,是花斑裸鲤SSR的优势重复基元;所有重复次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5~15次,占所有SSR位点的87.52%;通过GATK3软件搜索得到399 080个SNP位点,转换类型多于颠换类型,分别占总SNP的56.29%和43.71%,转换类型中A/G发生频率略高于C/T,而颠换类型中A/T发生频率最高,C/G发生频率最低;InDel分析显示,从花斑裸鲤转录组Unigenes中共筛选出254 065个InDel位点,平均每1 903 bp出现1个InDel位点,且SNP位点和InDel位点均以含1个位点的Unigenes数最多。研究表明,花斑裸鲤转录组中SSR、SNP和InDel位点非常丰富,这些位点对花斑裸鲤种质资源鉴定、种群遗传学研究及保护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 徐振权, 韩国威, 任静, 张子轩, 孙敬锋, 韩卓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74-8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37
    摘要 (1252) PDF全文 (552)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具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从体质量为(3.1±0.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耐高温(80 ℃)能力的菌株(命名为RHVJ),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因序列比对、病原菌拮抗能力测定、安全性与耐受性分析和生长特性检测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HVJ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综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可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RHVJ的16S rDNA序列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MH305331.1和NR074923.1完全匹配,其gyrB序列与CP038186.1和CP023729.1也达到了100%的一致性;综合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菌株RHVJ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RHVJ可抑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生长,对凡纳滨对虾无致病性;在胆盐质量浓度为0~1.2 g/L、pH为3~11环境下培养,以及在37~90 ℃下进行5 min或15 min水浴处理后,菌株RHVJ仍可持续增殖,该菌在27 ℃、pH 7和盐度20条件下生长最佳。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源地衣芽孢杆菌RHVJ环境适应性良好且安全,具有一定的病原菌拮抗能力,可作为候选菌株开发为益生菌制剂。
  • 何利聪, 王东伟, 张敏莹, 周彦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114-12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40
    摘要 (1247) PDF全文 (47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淮河中游水体中叶绿素a(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9年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和2020年2月(枯水期)在淮河中游水域设置28个采样断面进行水质调查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Chl-a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中游Chl-a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Chl-a年平均值为(20.12±7.25)μg/L,变化范围为2.97~80.61 μg/L,不同水文期Chl-a浓度变化明显,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其空间变化特征为临淮岗闸上段>临淮岗至蚌埠闸河段>蚌埠闸下段;主成分分析显示,临淮岗闸上段Chl-a浓度与透明度(SD)、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亚硝酸盐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临淮岗闸至蚌埠闸河段Chl-a浓度与DO、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蚌埠闸下段河流Chl-a浓度与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T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H、TP和总氮(TN)是影响淮河中游Chl-a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pH为Chl-a浓度变化的被动因子,TN在不同水文期与Chl-a浓度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TP可能是淮河中游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营养因子;淮河中游水体以轻度富营养化为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时空变化特征与Chl-a浓度变化特征相近,其中临淮岗闸、淮河干流及颍河与涡河交汇口是水质变化的主要突变点。研究表明,淮河中游主要存在TN浓度超标的情况,水坝、支流汇入和面源污染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TL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林威港, 孙琦, 海航瑜, 刘亚婷, 赵鹏, 常亚青, 马得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1): 66-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18
    摘要 (1202) PDF全文 (56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干法运输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活力的影响,采用低温(4 ℃)干露胁迫12、24、36 h后再浸润恢复12 h的处理方法,测定了湿质量为(3.57±0.63 )g的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了不同时间干露胁迫下免疫相关基因LYZTLR1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Caspase-9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干露试验组海胆体腔液T-SOD活力、MDA含量和T-AOC水平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干露12 h时各指标值均达到最高,随后下降,并于复水12 h时接近对照组(P>0.05);免疫相关基因LYZTLR1总体上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弱后增强的表达趋势,分别在干露24、36 h时达到峰值,入水恢复12 h时两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凋亡的体腔细胞比率随干露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与T-AOC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似,干露12 h时达到最高值,而Caspase-3、Caspase-9基因的表达量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分别在干露24、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研究表明,中间球海胆具有一定的耐干露能力,通过抗氧化酶系统维持活性氧自由基的动态平衡,LYZ、TLR1等固有免疫分子和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因子在应对干露胁迫、机体维持内稳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巫统仁, 张显, 刘培, 文婷婷, 邹振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27-33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30
    摘要 (772) PDF全文 (29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产养殖区遥感提取过程中近岸坑塘养殖目标和网箱养殖目标地物背景复杂,受房屋、植被、海水和船只等干扰提取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空间变换和置换注意力机制的近岸水产养殖区信息提取方法SA-STN-Net,选取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湾和万宁市坡头港为研究区域,先利用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构建水产养殖目标先验知识,然后在U-Net模型基础上联合空间变换网络(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TN)和置换注意力机制(shuffle attention,SA),用于增强养殖目标空间特征、减少复杂地物的干扰并聚焦近岸水产养殖区域。结果表明:与原始U-Net模型相比,SA-STN-Net模型的总体提取精度和平均交并比提高了3.3%和5.7%;与当前较为先进的A2fpn、Swin-Transformer和Dc-Swin等深度学习分割算法相比,SA-STN-Net模型具有更好的分割性能,F1分数分别提高了6.7%、4.2%和7.2%。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SA-STN-Net模型能适应近岸水产养殖目标地物背景复杂的情况,可对近岸养殖目标进行有效提取,本研究结果可为近岸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 马晓娜, 翟堂芳, 吴子恒, 刘子烁, 杨玉祥, 冯志华,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37-34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59
    摘要 (714) PDF全文 (56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总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全球水产联盟、欧盟和世界银行)有关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的概况,梳理了当前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状况,并将国内外养殖尾水排放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侧重点方面,国外更侧重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注重过程管理如BMP管理(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最佳管理实践)、许可证制度,尽可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污染控制模式方面,国外多采取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模式,中国多采取浓度控制模式;在污染控制项目方面,除中国主要控制的5项污染物项目(悬浮物、pH、化学需氧量、氮和磷营养盐)外,溶解氧、大肠杆菌和油脂类物质等污染物项目在国外也普遍关注较多;在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方面,国内外也存在一定程度差别,其中,中国水产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略高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标准,二级排放标准则低于国外标准。在分析对比基础上,从强化源头控制、做好过程监管、创新末端治理等方面,对中国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制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中国各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治理和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 赵阳美瑾, 林徐, 李雨羲, 张斌成, 崔文豪, 赫宇轩, 武芳冰, 姜玉声, 赵慧, 卢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6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4
    摘要 (675) PDF全文 (42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水产品结构脆弱、水分含量高,在运输、加工和贮藏期间容易发生品质下降,其中氧化是造成水产品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已发现水产品中脂质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氧化,并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但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机制、相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应开展对水产品氧化机制研究、蛋白质与脂质相互作用研究、氧化控制技术研发等建议,以期为深入了解水产品品质变化机制、改善水产品保鲜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 李鹏龙, 张胜茂, 沈烈, 樊伟, 顾家辉, 邹国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18-32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6
    摘要 (666) PDF全文 (319)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观赏鱼类的行为及其健康状况,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层路由注意力机制的血鹦鹉(Vieja synspila♀×Amphilophus citrinellus♂)目标检测模型YOLOv8n-BiFormer,该方法在YOLOv8n模型基础上添加了双层路由注意力以减少计算量和内存,添加了新的视觉通用变换器BiFormer以提升计算效率,并采用ByteTrack算法追踪血鹦鹉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使用YOLOv8n-BiFormer模型对血鹦鹉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9.2%,召回率为93.7%,平均精度均值(mAP@0.5)为99.1%,相较于YOLOv8n模型分别提升了0.8%、1.4%、1.0%;使用该模型对水族箱中的慈鲷(Chindongo demasoni)进行检测追踪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慈鲷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7.0%,召回率为93.4%,平均精度均值为96.5%,相较于YOLOv8n模型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分别提升了1.8%和1.9%。研究表明,本文中设计的YOLOv8n-BiFormer模型具有通用性,在检测和追踪血鹦鹉和慈鲷目标方面均表现优异,消耗的计算资源较少,可部署在水族箱监控系统中,为观赏鱼信息记录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 章瑾, 王尚志, 杨明睿, 闫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49-35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48
    摘要 (661) PDF全文 (36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则易使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免疫低下、炎症性肠病、病毒感染甚至组织癌变等情况。而褐藻来源的多糖可作为外源性益生元,通过保护肠道屏障、激活肠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变代谢产物构成等方式维持肠道稳态,从而维护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褐藻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表征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提高多糖得率和纯度、深入研究褐藻多糖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推进褐藻多糖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 杨彦豪, 王瑞, 李莉萍, 阮志德, 黄彬胜, 卢智发, 杨明伟, 林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193-20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36
    摘要 (657) PDF全文 (347)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减数分裂相关基因Spo11(meiotic protein covalently bound to DSB homolog)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采用RACE技术、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和RNA干扰等方法,对罗氏沼虾Spo11基因(MrSpo11)及其编码氨基酸的分子特征、MrSpo11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rSpo1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 298 bp,其中,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为457、701 bp,开放阅读框为1 140 bp,共编码379个氨基酸残基;MrSpo11基因在罗氏沼虾鳃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卵巢、肝胰腺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在脑、眼和肌肉中微量表达;MrSpo11基因在罗氏沼虾卵巢发育Ⅰ期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Ⅲ期次之,在Ⅱ期和Ⅳ期表达量最低;MrSpo11基因在卵黄发生前期、中期、晚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以及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注射dsRNA后第2、4天,试验组MrSpo1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45.8%、11.6%,注射dsRNA后第4天,试验组卵巢发育成熟度略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MrSpo11基因参与了罗氏沼虾卵巢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罗氏沼虾卵巢发育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 陈曦, 杨金先, 葛均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34-24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16
    摘要 (651) PDF全文 (27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AngHV)的实时荧光重组酶辅助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检测方法,根据AngHV的ORF9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温度,确定反应时间,并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39 ℃,反应时间为20 min;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重复性评价显示,RAA检测AngHV的最低检测量为1×102 copies/μL,可特异性地检测AngHV,与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merican eel adomavirus,AEAdoV)、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RGV)、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和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均无交叉反应;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显示,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与qPCR方法的检出率一致,均为92%,高于普通PCR的检出率(76%)。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鳗鲡疱疹病毒实时荧光重组酶辅助扩增RAA检测方法快速、灵敏、可靠、准确,可用于AngHV的临床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 曲疆奇, 郝桐锋, 李永刚, 刘录民, 郝东生, 贾成霞, 张清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98-30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32
    摘要 (649) PDF全文 (28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后新水域环境对鱼类群落的影响,采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首次对密云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态位宽度Shannon-Winner(Bi)和重叠Pianka指数(Qik)研究了鱼类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及生态位分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密云水库共检出86个鱼类物种eDNA信息,隶属14目21科68属,有3个鱼类eDNA信息仅注释到科、属级分类水平;鱼类主要栖息于水库底层(61.63%),以肉食性(43.02%)和杂食性(26.74%)摄食类型为主;PCoA分析显示,密云水库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Alpha多样性各项指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为1.15~9.25,均为中生态和广生态位种,其中,生态位重叠指数Qik>0.6 的种对有517对,约占总种对数的14.15%;与历史资料相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鲤(Cyprinus carpio)等增殖放流鱼类仍为水库主要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蓄水后营底栖、以肉食性和草食性为主要生活策略的水库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彼此之间竞争明显。
  • 张钰霆, 吴镇, 李聪, 陈火荣, 黄泽坤, 何水清, 张智, 穆景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75-28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14
    摘要 (648) PDF全文 (44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从福建省沿海自然海区(福清、莆田、泉州和东山)采集的373个牡蛎进行鉴定,共发现62个葡萄牙牡蛎,占比16.6%;随后采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这4个葡萄牙牡蛎地理群体(福清、莆田、泉州和东山分别为12、12、10、12个)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4个葡萄牙牡蛎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43~0.271,其中,东山群体的Ho值最高(0.271),福清群体的Ho值最低(0.243);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21 0~0.036 8,其中,东山群体和泉州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0.036 8);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东山群体单独为一个类群,福清、莆田和泉州为另一个类群。研究表明,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种质资源有所退化;在种群分化方面,东山群体与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群体形成了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 徐爽, 李晨, 姜嘉琳, 谢晓晨, 王博, 霍忠明, 方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03-21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22
    摘要 (643) PDF全文 (329)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一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致病性盐单胞菌(Halomonas sp.)7T的趋化性,采用毛细管法研究其趋化行为,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利用KEGG Pathway分析其趋化信号通路,通过与同源物种比对分析趋化因子受体种类,进一步挖掘甲基受体趋化蛋白(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 proteins,MCPs)序列,再结合MeMe数据库和TMHMM分析MCPs结构。结果表明:Halomonas sp.7T具备趋化行为,其全基因组含有完整趋化信号通路,共有22个基因编码MCPs,涵盖5种常见趋化因子受体;22个MCPs均含有信号转导结构域,其中,19个含有跨膜结构域,3个不含跨膜结构域;基于信号转导结构域内七肽单位保守序列和存在的对称插入缺失对这22个MCPs进行分类,发现17个为36H型,1个为40H型,其余4个与已知分类均不匹配;跨膜结构分布特征和疏水性分析发现,这22个MCPs中有20个符合拓扑结构,其中Class Ⅰ型、Class Ⅱ型、Class Ⅲ型、Class Ⅳ型分别为10、4、3、3个,另有2个MCPs不符合拓扑结构。研究表明,长牡蛎致病性盐单胞菌7T具备趋化性,其基因组存在完整趋化信号通路,有22个基因编码MCPs,这些MCPs具有独特的结构,可能参与介导与细菌生存和环境胁迫响应相关的趋化行为。
  • 陈莹, 李凤辉, 张广明, 边力, 陈四清, 张子阳, 张宇傲, 严俊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50-25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5
    摘要 (637) PDF全文 (384)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在低盐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试验设置3个盐度处理组(盐度15、20、25)和1个空白对照组(盐度30),对体质量为(20±5) 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为期96 h的低盐胁迫试验,分别于胁迫试验后的24、48、72、96 h对幼鱼进行相关组织采样,分析急性低盐胁迫对绿鳍马面鲀幼鱼存活、鳃组织结构、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30盐度下,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不受盐度影响,盐度小于20时对幼鱼存活有显著性影响(P<0.05),幼鱼在胁迫时间为24、48、72、96 h时所对应的低盐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5.649、7.058、10.041和10.260;与对照组(盐度30)相比,25盐度组幼鱼鳃组织出现轻微鳃小片弯曲、末端膨大和细胞空泡化等现象,20、15盐度组鳃组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鳃小片弯曲粗大、不规则排列、基部增生与融合、线粒体丰富细胞增多、细胞空泡化和上皮细胞破裂等现象;20、15盐度组幼鱼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酶活生化指标大多在72 h时达到最高,在96 h时降低,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抗超氧阴离子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外,25盐度组的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在96 h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盐度为25~30时适宜绿鳍马面鲀幼鱼生活,盐度小于25时,幼鱼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幼鱼鳃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在低盐胁迫下幼鱼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牛明慧, 王化敏, 胡瑞芹, 胡鹏, 吴智超,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59-2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73
    摘要 (632) PDF全文 (317)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Asb14a基因敲除纯合斑马鱼品系;茜素红染色显示,成年Asb14a-/-突变体与野生斑马鱼相比,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35%(P<0.000 1),说明敲除Asb14a基因会减少斑马鱼肌间骨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6、sp7、sox6、alplcollalasox6和smad1)在Asb14a-/-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从分子角度验证了Asb14a基因与肌间骨发育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Asb14a基因参与了斑马鱼肌间骨发育,敲除该基因会影响斑马鱼肌间骨的生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赵子丰, 金文杰, 赵静, 王蓉, 祁洪芳, 李瑾, 白鹏, 李长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25-2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13
    摘要 (624) PDF全文 (40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盐度胁迫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三代全长16S扩增子测序技术,对不同盐度(0、5、10、15)下青海湖裸鲤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不同盐度组青海湖裸鲤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不同,对照组(盐度0)和低盐度组(盐度5、10)肠道菌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是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高盐度组(盐度15)中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为主要菌群;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和低盐度组肠道菌群中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相对丰度较高,其次是弧菌属(Vibrio)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高盐度组中以弧菌属、假红杆菌属(Pseudorhodobacter)和卤蕨属(Haloferula)为主要菌群。研究表明,低盐度(盐度≤10)胁迫对青海湖裸鲤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不大,而高盐度(盐度≥15)胁迫则会抑制青海湖裸鲤肠道菌群和优势菌群的生长且影响较大。
  • 梁祖銮, 赵吉臣, 廖敏泽, 孙成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15-22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86
    摘要 (623) PDF全文 (431)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和养殖环境微生物组成,选择3月龄(小规格组,体质量为79.89 g±14.97 g)、6月龄(中规格组,体质量为212.67 g±30.32 g)和9月龄(大规格组,体质量为427.56 g±69.56 g)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中国花鲈,采集其肠道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养殖水和池塘底泥)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龄的中国花鲈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而不同生长阶段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环境微生物中双色藻属(Cyanobium_PCC-6307)作为差异物种,表现出与硝酸盐氮呈负相关;肠道微生物分析显示,门水平上,3月龄和6月龄中国花鲈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低于9月龄中国花鲈,属水平上,3月龄和6月龄中国花鲈肠道中富集的可促进糖利用的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丰度高于9月龄中国花鲈,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肠道微生物差异贡献度最高。研究表明,不同养殖阶段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月龄中国花鲈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中国花鲈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养殖环境的影响。
  • 朱婷, 贡艺, 李云凯, 高小迪, 张嘉旭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308-31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83
    摘要 (616) PDF全文 (296)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气候异常变化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摄食行为的潜在影响,采用基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胃含物分析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不同气候模态(2017年的正常气候时期和2020年的La Nia事件发生时期)下的茎柔鱼饵料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态下,荧串光鱼(Vinciguerria lucetia)、朗明灯鱼(Diogenichthys laternatus)、翼足目(Pteropoda)和头足类是茎柔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茎柔鱼在正常气候时期,还摄食褶胸鱼(Sternoptyx diaphana)和镜蛤属(Dosinia sp.),而在La Nia发生时期则会摄食墨西哥尾灯鱼(Triphoturus mexicanus)和尖菱蝶螺(Clio pyramidata);Amundsen图示法发现,茎柔鱼会摄食一些稀有饵料,属于高表型内贡献类型,是广食性鱼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正常时期茎柔鱼的饵料组成多样性显著高于La Nia发生时期;NMDS分析显示,两个时期茎柔鱼存在一定食性分化,而La Nia发生时期茎柔鱼个体间食性差异更大;GII弦图及SIMPER相似性分析显示,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的饵料差异主要体现在褶胸鱼和镜蛤属。研究表明,La Nia事件对茎柔鱼的摄食产生了显著影响。
  • 王姝然, 范厚勇, 徐嘉楠, 周天琦, 许丹, 郑跃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41-24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0
    摘要 (612) PDF全文 (25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针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临床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该菌定居因子基因cfa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并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特异性与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在38 ℃条件下扩增20 min后,能特异性地检测到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1.5×102 CFU/mL和200 fg/μL,是常规PCR(cfa引物)检测灵敏度(20 pg/μL)的100倍;利用所建立的RPA-LFD法与常规PCR同时检测杂交鲟攻毒试验样本,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弗氏柠檬酸杆菌RPA-LFD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并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该方法可为未来弗氏柠檬酸杆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 殷维骏, 刘岩松, 田文卓, 欧凡江, 刘雷, 丁君, 张伟杰,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66-2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196
    摘要 (606) PDF全文 (39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是否存在免疫致敏现象,使用棘皮动物弧菌(Vibrio echinoideorum)对中间球海胆进行重复感染(首次、二次菌浓度分别为103、104 CFU/mL),检测并比较了两次注射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密度、吞噬能力、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活性氧(ROS)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二次感染后免疫致敏组和对照组间成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时诱导致敏组的体腔细胞总密度、吞噬细胞密度、ACP、ROS和T-AOC等均出现显著上升(P<0.05),且响应时间明显缩短,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提前了36、36、84、12、36 h,且各指标的峰值均显著高于首次感染(P<0.05);二次感染后,诱导致敏组在6 h时的吞噬率(45.41%±6.39%)显著高于对照组(33.17%±1.94%);经过棘皮动物弧菌低浓度诱导后,诱导致敏组存活率(43.33%±10.00%)显著高于未经诱导的阳性对照组(7.78%±10.71%)(P<0.05)。研究表明,低浓度棘皮动物弧菌能诱导中间球海胆产生免疫致敏现象,此结果可为中间球海胆的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 吴彦飞, 冯德军, 曲疆奇, 贾成霞, 桂福坤, 张清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89-29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07
    摘要 (585) PDF全文 (255)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内的水动力特性,利用研发的无人船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系统现场测定了潜水推流器数量(n=2、4)对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h=1.5,2.0,2.5 m)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推流器数量为2个时,大型圆形养殖池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4、0.3、0.1 m/s,当推流器数量为4个时,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6、0.4、0.3 m/s;水平方向上,养殖池流速随着池边缘距池中心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垂直方向上,流速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流速分布显示,无论利用2个还是4个推流器推流,都能在养殖池内产生旋转流,但高流速仅仅在养殖池边缘附近,且养殖池中心附近的流速接近于0,导致污物很难到达养殖池中心的排污口。研究表明,推流器数量与大型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流场分布特性密切相关,养殖池内不同水层的平均流速均随着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圆形养殖池由中心到池壁均产生较为明显的流场分区现象,高流速区域分布在养殖池表层池壁附近;大尺寸圆形养殖池在初始水动力条件、推流器数量一定时,环流仅在池边产生,池塘中间位置产生环流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圆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布设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 汪艳昭, 张静静,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2): 281-28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20
    摘要 (581) PDF全文 (38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自然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选择DOM的主要光敏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光敏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FA(2.5、5.0、7.5、10.0 mg/L)溶液中MC-LR的光降解规律和光降解产物,并探究了不同pH、光照度对FA光降解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MC-LR能在去离子水中发生直接光降解反应,不同质量浓度的FA对MC-LR的光降解均有促进作用,其中,7.5 mg/L 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最强,180 min时降解率达52.65%;FA对MC-LR的光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光降解产物与在去离子水中直接光降解的产物相同;不同pH和光照度下,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依次为pH 6>pH 7>pH 8>pH 9,39.8 μmol/(s·m2)>56.9 μmol/(s·m2)>22.8 μmol/(s·m2)。研究表明,pH和光照度均会影响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其中,pH为6、光照度为39.8 μmol/(s·m2)时,FA对MC-LR光降解作用最强。
  • 刘冉阳, 高磊, 张兴志, 杨文文, 赵俊彦, 赵 宝, 于海杰, 许吉祥, 刘璐, 彭金霞,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4): 551-55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275
    摘要 (223) PDF全文 (37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西北海大风江水域环境对养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在2023年9—10月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并对水体理化环境因子、浮游微藻种类、细菌丰度、香港牡蛎能量储备和氧化应激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月河口水域温度为28.1 ℃,盐度为20.89,水体中总细菌和弧菌丰度分别为7.22×108、1.49×107cells/L,硅藻丰度较高(约为1.3×107cells/L),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为9.60 nmol/mg prot,闭壳肌中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为6.18 mg/g和2.59 μmol/g;10月河口水域温度下降,盐度上升,水体总细菌和弧菌丰度下降,分别为4.97×107 、1.40×104 cells/L,硅藻丰度下降至4.3×105cells/L,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MDA含量为1.02 nmol/mg prot,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降低至2.49 mg/g和1.94 μmol/g;10月河口上游水域温度和水体总细菌丰度与同期河口水域相近,但盐度和弧菌丰度均相对较低,硅藻丰度升高,养殖香港牡蛎的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升高。研究表明,9月大风江河口水域养殖的香港牡蛎处于较高的氧化应激状态,可能与高温、高细菌和弧菌丰度等多重环境压力相关;10月河口水域养殖牡蛎的环境胁迫压力和氧化应激状态有所改善,但饵料藻类丰度的降低导致其糖原含量下降,应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减弱;10月大风江河口上游水域盐度低、饵料藻丰度高,养殖香港牡蛎处于相对健康状态。
  • 张思佳, 于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39(3): 369-38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0
    摘要 (205) PDF全文 (70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大模型是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结构的机器学习基础模型,目前正在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大模型应用的核心技术,并探讨了其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大模型在辅助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大模型辅助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管理、协同水产养殖环境监测与疾病防治、水产药物研发、水产动物疾病抗性培育组学技术中的应用,并从数据获取与处理、模型适应性与泛化能力、计算资源与训练成本、隐私与安全、模型解释性与用户接受度、多任务学习与优先级管理、跨区域数据共享与合作、知识图谱增强大模型集成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大模型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水产养殖业向更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