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原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2025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7-16
  
  • 全选
    |
  • 陈昕, 戴习林, 贾垂攀, 董汪茗, 何薄, 罗振辉, 步晓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ATP合酶寡霉素敏感相关蛋白(OSCP)亚基基因在ATP合酶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OSCP亚基cDNA全长,利用siRNA成功抑制OSCP亚基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并进行了ATP合酶其他亚基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ATP合酶OSCP亚基基因cDNA全长922 bp,编码209个氨基酸,为疏水性蛋白;一致性对比和进化关系分析表明,罗氏沼虾OSCP亚基基因与美国龙虾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定量PCR结果显示,OSCP亚基基因表达量在罗氏沼虾心脏组织中最高;利用siRNA对罗氏沼虾OSCP亚基基因表达进行抑制,有效siRNA的最适注射剂量为1.2 μg/g,当罗氏沼虾心脏中OSCP亚基基因的表达下调时,ATP合酶α、β、γ、δ、b和d亚基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下调(P<0.05)。研究表明,OSCP亚基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时,会影响ATP合酶其他亚基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ATP合酶的合成。
  • 郑梦婕, 李梓昕, 陈杨慧, 蔡佳, 黄瑜, 汤菊芬, 牟希东, 杨叶欣, 王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巴西苏木素(Brazilin)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能力,探究巴西苏木素治疗罗非鱼脑部疾病的可行性,筛选抑菌效果良好的中草药苏木,建立了测定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中巴西苏木素的UPLC-MS/MS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试验中使用的36味中草药中,苏木水提物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选择其有效成分巴西苏木素进行后续试验;CCK8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巴西苏木素对构成血脑屏障的罗非鱼脑内皮细胞(TVEC-01)和罗非鱼星形胶质细胞(TA-02)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浓度为20、40、80 μmol/L的巴西苏木素均能下调紧密连接蛋白JAM-B、ZO-1、Claudin-5的表达水平(P<0.05);给药30 min后即可在血脑屏障模型下池样品中检测到巴西苏木素,且穿透浓度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巴西苏木素能透过血脑屏障发挥抑菌作用,可为筛选治疗罗非鱼脑部疾病的药物提供科学参考。
  • 童燕玲, 梁华芳, 温崇庆, 王成桂, 李卓波, 秦海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对光适应能力和对隐蔽物的选择,以体长为(13.0±0.9) cm波纹龙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光色及隐蔽物对其栖息行为和摄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波纹龙虾喜栖息在暗光环境中,具有负趋光性;波纹龙虾对光色选择有偏好性,在红光环境中栖息率最高,达58.61%,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就光照影响摄食而言,光强越强,波纹龙虾摄食恢复所需要时间越长,光照强度300 lx试验组,第2天的摄食恢复率为101.0%,而光照强度1 200 lx试验组,第6天的摄食恢复率为97.2%;但在4种光色中,波纹龙虾在第2天都恢复到了正常摄食水平;在波纹龙虾对隐蔽物高度的选择中,隐蔽物越低栖息率越高,底部1 cm的隐蔽物,栖息率最高,为66.48%,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栖息率最低的为高度80 cm的隐蔽物,仅有0.74%;在试验范围内,直径越大的隐蔽物,栖息率越高,栖息率最高的为直径20 cm的隐蔽物,为44.76%,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波纹龙虾喜欢栖息在弱光环境,且对红光有显著偏好性;对于隐蔽物的选择,应选择铺设于底层高度不超过40 cm且口径大小为其触角鞭长0.8~1.0倍的隐蔽物。
  • 王婷, 李贺冲, 孙广, 徐怡然, 高东旭, 雷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对海洋鱼类的发育毒性作用,以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受试对象,探究了0、5、15、25 mg/L TCPP对海水青鳉胚胎连续暴露21 d后,对其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TCPP暴露后,海水青鳉胚胎存活率显著降低;胚胎第5、8、10天的心率显著降低;胚胎平均孵化时间显著减少,畸形率显著增加,主要为眼部畸形等;出膜仔鱼的体长、眼轴长、眼直径及巩膜长均显著降低;出膜仔鱼眼球巩膜直径与眼直径比值显著增加;21 d仔鱼体长和胸鳍长度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TCPP暴露影响了海水青鳉胚胎及仔鱼的正常发育,本研究丰富了TCPP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学内容,为评估TCPP在海洋环境中的生态风险及制定相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 王世会, 苏俊杰, 张淑琪, 罗亮, 张瑞, 郭坤, 赵志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寒地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俗称“小龙虾”)的营养品质与有毒重金属风险,在相似的养殖环境下,通过解剖、生化组成分析、面积归一化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河蟹和小龙虾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质、总脂和灰分)、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和有毒重金属(镉Cd、铬Cr、汞Hg和铅Pb)含量。结果表明:河蟹的平均体质量(body weight,BW)、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出肉率(meat yield,MY)和总可食率(total edible yield,TEY)均极显著高于小龙虾(P<0.01);河蟹肝胰腺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小龙虾,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小龙虾(P<0.01);河蟹总饱和脂肪酸(the sum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FA)、C18:3n3 (LNA)、C22:6n3 (DHA)、∑n-3 PUFA含量极显著低于小龙虾(P<0.01),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the sum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则极显著高于小龙虾(P<0.01);河蟹肝胰腺中含有更高的钠Na、钙Ca、锌Zn、铜Cu和元素总量,更低的铁Fe和锰Mn元素;肌肉中则含有更高的Na、Ca、Fe、Zn、Cu、Mn、Se和元素总量,更低的钾K元素(P<0.01);小龙虾肝胰腺和肌肉中Cd、Cr、Hg和Pb有毒重金属元素含量略高于河蟹;研究显示,河蟹具有更高的BW、GSI、MY、TEY、∑PUFA、Na、Ca、Zn、Cu和元素总量,以及肝胰腺中粗蛋白质含量;小龙虾可食组织则具有更高的C18:3n3 (LNA)、C22:6n3 (DHA)和K元素含量,以及肌肉中粗蛋白含量。研究表明,寒地池塘河蟹和小龙虾可食组织的有毒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是安全的水产食品来源。
  • 杨妙峰, 林永青, 杨芳, 郑盛华, 席英玉, 郑惠东, 罗冬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不同氮素的吸收能力,利用转录组学测序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同化机制。结果表明:氨氮组(SA)的根际酸化大于硝氮组(SN),差值达到(1.48±0.02)个pH单位;同样浓度(60 mg/L N)下,海马齿对吸收滞后且弱于吸收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收速率常数(k=0.023 5 /d)小于硝态氮(k=0.069 7/d),但对磷的吸收量则高出SN组1.87倍;海马齿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除茎生长量外,其余生长性状各指标与SN组无显著性差异;利用KOG注释、KEGG和GO通路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海马齿氮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包括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氯离子通道蛋白CLC-c、慢阴离子通道SLAH3、氨基酸转运蛋白、氨基转移酶等,其中NR和NiR还进一步引发相应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与SN组相比,SA组叶片NR和NiR表达下调,说明叶片不是铵态氮同化的主要场所,却是硝态氮同化的重要部位;氨基转移酶(BCAT2、ALAAT2、AAT)和氨基酸转运蛋白(CAT1、Avt1H、BAT1、AATL1)的上调表明,同化后的铵态氮在叶片发生了再分配和循环;NPF6.2/NRT1.4、NPF6.4/NRT1.3、SLAH3等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在铵态氮的解毒上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海马齿通过差异化的氮素吸收、转运和代谢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适应高浓度氮素的水体环境,本研究结果可为海马齿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 朱芷琳, 高风英, 董浚键, 孙成飞, 张赫桐, 李佳鑫, 王庆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雌激素受体esr2aesr2b基因的潜在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克隆了大口黑鲈esr2aesr2b基因的cDNA片段,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对注射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及聚胞肌酸Poly I:C的时序性表达及对外源性激素17β-雌二醇(E2)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获得的esr2a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 912 bp,其中3′-非编码区(UTR)为113 bp,5′UTR为125 bp,开放阅读框为1 674 bp,共编码557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esr2b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2 358 bp,其中3′UTR为293 bp,5′UTR为52 bp,开放阅读框为2 013 bp,共编码670个氨基酸;大口黑鲈esr2aesr2b蛋白均是一种稳定性较差、亲水性较强的酸性蛋白;它们均具有1个ZnF_C4结构域和1个HOLI结构域;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发现,在正常鱼体中,esr2a基因在肾中显著高表达,esr2b基因在脾和肝中显著高表达,通过体内注射诺卡氏菌后,发现可以引起esr2aesr2b基因在大口黑鲈肝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注射LMBV后,esr2aesr2b基因在肾中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而注射Poly I:C后,其可显著抑制esr2aesr2b在肾与脾的表达(P<0.05);此外,E2处理均能抑制esr2aesr2b基因在雌雄鱼中脾的表达(P<0.05)。研究表明,esr2aesr2b基因可能与大口黑鲈免疫反应相关。
  • 卢莞玲, 宁静, 阮俞其, 韦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环境浓度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Cr(Ⅵ)]长期暴露对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评估维生素C(Vitamin C,VC)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预防Cr(Ⅵ)氧化毒性的有效性,以健康成年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对照)、VC组(2 mg/L)、Cr组(2 mg/L)、Cr+ VC组(2 mg/L),在60 d的半静态水相暴露后,将斑马鱼肠道解剖取其粪便测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果表明:Cr(Ⅵ)会诱导斑马鱼肠道Alpha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升高,添加维生素C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肠道Alpha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P<0.05);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各组间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和属水平的物种丰度显示,Cr(Ⅵ)会导致斑马鱼肠道鲸杆菌属(梭杆菌门)中有益菌显著降低(P<0.05),Cr(Ⅵ)会导致肠道微小杆菌属(厚壁菌门)中有益菌显著升高(P<0.05),添加维生素C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肠道群落的变化;微生物功能预测中,Cr(Ⅵ)会导致“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功能略降低于Con组,添加维生素C后“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功能略升高。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r(Ⅵ)暴露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本研究为水生生态系统受重金属污染后的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 宋秋臻, 杨云洁, 万力维, 吴恒烨, 赵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玻璃微珠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菌群结构与特异性菌群的影响,综合运用石蜡切片法、行为观测法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进行了系统阐释。结果表明:Q组(即用玻璃微珠全部替代海泥组)、I组(用玻璃微珠部分替代海泥组)、O组(对照组)间的爬行、摄食行为及肠道结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Q组刺参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优于O组(P<0.05),I组的相关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但玻璃微珠的替代对优势菌群的影响不大,上述3组的第一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次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未破坏原有菌群的平衡;同时和对照组相比,Q组的特异性菌门有NB1-j、Hydrogenedentes、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等;特异性菌科有PS1 clade、嗜氢菌科(Hydrogenedensaceae)、生丝微菌科(Hyphomicrobiaceae)、Arenicellaceae等;I组在门水平上则未产生差异菌群。研究表明,日粮中使用玻璃微珠全部替代海泥可在不影响刺参正常行为活动、不破坏肠道结构和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效富集有益微生物。
  • 庞亦菲, 樊佳佳, 马冬梅, 王庆恒, 林明辉, 钟再选, 田园园, 李振科, 朱华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杂交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O.lineolata♂)对人工配合饲料、冰冻丰年虾(Artemia salina)和活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3种饵料的适应性,对体长约5 cm的杂交尖塘鳢幼鱼开展了为期90 d的养殖试验,试验在100 cm×80 cm×60 cm的养殖箱中进行,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每种饵料各设置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养殖30尾鱼,每日投喂两次,试验结束后分析不同饵料对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功能、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的终末平均体质量、终末平均体长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冰冻丰年虾组(P<0.05),但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冻丰年虾组和活鲮鱼组(P<0.05);配合饲料组和活鲮鱼组血液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冰冻丰年虾组(P<0.05);配合饲料组和冰冻丰年虾组鱼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活鲮鱼组(P<0.05);配合饲料组鱼肠绒毛长度与其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配合饲料组和活鲮鱼组鱼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冰冻丰年虾组(P<0.05);配合饲料组鱼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配合饲料组多样性最高,活鲮鱼组其次,冰冻丰年虾组最低;门水平下,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3组杂交尖塘鳢的共同优势菌,此外,饲料组鱼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研究表明,杂交尖塘鳢对人工配合饲料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仍需继续完善饲料配方,以进一步提高人工养殖尖塘鳢的健康水平。
  • 费姣姣, 吴蕴韬, 罗家望, 滕钰秀, 陈贤钰, 张健, 石建高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捕捞方式对物种间共现模式的潜在影响机制,利用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4—2022年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围网渔业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自由集群(free-swimming school,FSC)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rifting fish aggregating device,DFAD) 集群渔获物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FSC群体中仅存在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FAL)和鲣(Katsuwonus pelamis,SKJ)间1条关联规则,但该规则并未通过有效性验证;而DFAD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性更强,群体中存在9条高频出现的关联规则,涉及镰状真鲨、纺锤鰤(Elagatis bipinnulata,RRU)和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MSD)等3个兼捕物种与主捕种类鲣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YFT);其中,镰状真鲨与鲣之间的强关联关系显示其在DFAD群体中的关键物种地位,纺锤鰤则与黄鳍金枪鱼呈现高度共现。研究表明,DFAD在增强物种空间聚集效应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兼捕种类与主捕种类之间的共现概率,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渔业装置设计、减少兼捕及区域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宇哲, 邹晓荣, 何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西白令海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渔场预报准确率和渔业生产效益,以2013—2019年中国西白令海狭鳕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以Chl-a浓度和海水pH值等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从实际渔场数据和背景渔区中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为响应变量,构建西白令海狭鳕渔场预报模型,并利用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对预报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预报模型的AUC值为0.96,kappa系数为0.79,准确率为89%;Chl-a浓度、pH和海表温度三者相对重要性之和超过75%;在Chl-a浓度为0.2~0.4 mg/m3、pH为7.96~8.02、SST为6 ℃~12 ℃的海域,狭鳕渔场形成的概率较高;其中,模型预测概率大于0.6的海域包含了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中85.8%的作业网次和87.8%的CPUE。研究表明,模型预报与实际作业的渔场位置及CPUE分布高度吻合,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模型适用于西白令海狭鳕渔场研究。
  • 周淑婷, 邹晓荣, 邹邦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精确预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场位置并有效降低入渔成本,利用2018—2021年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在大西洋的作业数据及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在最优分布式决策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的基础上,逐步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neutral network,CNN)和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 anneal,SA),构建XGBoost、CNN-XGBoost和CNN-SA-XGBoost模型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进行预测并对比模型预测性能。结果表明:CNN-SA-XGBoost模型的准确率(ACC)为82%,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相较于XGBoost和CNN-XGBoost模型,ACC分别提高了15%和6%,AUC分别提升了0.10和0.02;在CNN对环境因子重要性分析的结果中,叶绿素a浓度(Chl-a)、海水表层温度(T0)、海水表层盐度(S0)和300 m水深盐度(S300)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之和约为51%,为影响大眼金枪鱼渔获量和渔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CNN-SA-XGBoost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平衡性和适应性,可用于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
  • 陈郁隈, 朱晓龙, 李超凡, 褚文敬, 陈宗乙, 张振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增强在水下复杂环境识别鱼类的能力,采用一种基于深度细微特征提取的水下鱼类识别方法(DFFE-Net),该方法首先选择具有较强鲁棒性的YOLOv8作为基础模型;其次提出采用可变形卷积DCNv4代替传统卷积构成E-DCN模块,提取深层特征图中的鱼类细微特征;然后为了更精准定位鱼类目标,提出采用Shape-IoU算法优化鱼类边界框位置;最后通过自建的水下鱼类图像数据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识别方法DFFE-Net能够在不增加参数量和计算量的同时,分别提升水下鱼类识别的mAP_50、mAP_75和mAP至95.1%、87.2%、80.3%。研究表明,DFFE-Net能够为水下智能精准监测鱼类提供技术支持。
  • 王昊, 汪淼, 龙金龙, 韩爱辉, 吴俊峰, 孙群汶, 于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高效、精准、智能的鱼类投喂,以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减少养殖成本,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背景抑制网络(cross-modal background suppression network,CMBS)的鱼类摄食强度识别方法。CMBS网络基于多模态协同注意力机制、多头注意力融合模块和时间级、事件级的背景抑制模块,提高模型对重要特征区域的关注程度,降低单模态中存在的突发性噪音及视听信息不同步等问题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为评估本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在网络公开数据集AFFIA3K(实验室环境下采集的鱼类数据)与循环水养殖场(企业真实养殖环境下自采的鱼类数据)进行了方法验证与分析,并与目前主流的7类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MBS模型对AFFIA3K数据集的摄食强度三分类准确率达到98.70%,高于传统单模态模型;对循环水养殖环境下的黄带拟鲹数据集的摄食强度三分类精度达到92.20%。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CMBS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在真实的复杂循环水养殖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
  • 潘澜澜, 陈开瑞, 余瀚坤, 周阳涛, 刘洪源, 郑雨, 付新元, 张国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贝类净化暂养中水质变化大及增氧系统滞后性高所导致的增氧不及时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NB-IoT物联网通信技术的贝类净化暂养水质监控系统,通过多点传感器布局,实时监测温度、pH值、浑浊度和溶解氧等水质参数,采用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了BP神经网络和PID控制器,建立了溶解氧预测和增氧机控制模型。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单元集成水质监测传感器,实现了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利用NB-IoT模组与阿里云平台进行远程通信和数据存储。仿真结果表明: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溶解氧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PSO-PID控制器在增氧机调控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能力。研究表明,本系统各传感器采集精度平均误差均小于5%,具备较高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精度,实现了贝类净化暂养水质的全过程、全方位数据监控,满足了贝类净化暂养水质监控需求。
  • 王亚冰, 伍旭辉, 陶川贵, 张家炜, 王庆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水体低氧事件频发,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近岸浅海底栖贝类的生存和生态功能构成威胁。近岸浅海底栖贝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低氧胁迫下展现出一系列的适应性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低氧对近岸浅海底栖贝类群落结构、个体行为、抗氧化防御、免疫系统、基因表达和代谢的影响,以及组学技术在低氧适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现有的水质监测技术和耐低氧品种的选育进展,强调了未来通过先进技术优化水质管理及加强耐低氧品种选育的重要性,以期为近岸浅海底栖贝类保护和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唐广静, 吴正理, 孙瑜, 蒲德成, 李艳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鱼菜共生是以微生物为枢纽,采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多学科融合技术,以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旨在解决当前“大食物观”背景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的推动下,鱼菜共生技术迅猛发展,但该系统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追溯发展起源,以技术模式研究现状为主线,对鱼菜共生技术关键要素、效益可行性等进行梳理,剖析了当前技术面临的盐碱水种养品种局限、体系设计不完善、人工光源缺少科学补给等技术瓶颈,以及疾病预防困难、循环水净化不彻底、应用型人才队伍薄弱等挑战。提出未来研究应倾向于盐碱水种养品种筛选,氮、磷及其他营养素的转化机制,疾病防控,有机饲料研发等方面,并预测该技术未来会向数字化、智能化、立体化、商业化发展,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