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出版伦理与版权
出版伦理
版权管理
所有权和管理权
征稿简则
存档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Services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编辑出版:大连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
双月刊 1980年创刊
主编:宋林生
副主编:张国琛 李智军 刘鹰
张冬冬(常务)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
52号
邮编:116023
电话:0411-84762672
E-mail:xuebao@dlou.edu.cn,
xuebao1@dlou.edu.cn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原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来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2025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全选
|
Select
卵形鲳鲹生物学及繁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陈华谱
2025, 40(1): 1-1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是海水网箱、深远海大型化设施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中国卵形鲳鲹养殖业快速发展,卵形鲳鲹繁养殖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但其基础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研究相对薄弱导致的养殖性能下降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揭示产业研究发展现状,本文综述了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征,包括资源分布、栖息环境、形态及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等,总结了近年来相关人工繁育与养殖、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卵形鲳鲹资源开发、养护及发展前景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良种选育、基础遗传机制、性腺发育调控机制及新品系开发4个方面,以期为未来卵形鲳鲹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Select
低温暴露对菲律宾蛤仔免疫指标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苏南, 孔雪, 宋满宗, 蔡月凤, 智颖, 申欣
2025, 40(1): 12-2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贝类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以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壳长为3.83 cm±0.14 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低温暴露试验,对其免疫指标进行系统测定,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暴露20 d时,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共有8 344条差异表达基因,低温暴露60 d时,蛤仔鳃组织共有2 674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这些DEGs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蛤仔在蛋白质加工、物质代谢、抗氧化、免疫和抗凋亡等生物过程中对低温具有潜在应对策略;在蛋白质加工方面,蛋白质加工过程中
SAR
1
B
、
HSP
20、
HSP
70、
TRX
和
SEC
61
G
基因表达上调,表明蛤仔可能通过加强蛋白质合成维持低温下的细胞稳定性;菲律宾蛤仔磷脂酰胆碱(PC)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预示着低温暴露下菲律宾蛤仔可能通过加强PC合成维持细胞膜稳定性;菲律宾蛤仔
SOD
、
CYP
450、
GST
及
GPX
基因表达上调,在暴露后期SOD活力升高时MDA含量下降,提示低温可诱导
SOD
清除机体过量的ROS,从而保护机体免受低温损伤。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免疫和抗凋亡相关基因在低温下被显著激活,本研究为菲律宾蛤仔耐低温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贝类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参考。
Select
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CgTauT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
姜春雨, 孔宁, 孙士晴, 李想, 罗聪, 乔鑫, 王玲玲, 宋林生
2025, 40(1): 25-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湿质量为155.0 g±5.0 g)牛磺酸转运蛋白( taurine transporter,TauT)基因家族成员组成及其表达特征,采用全基因组筛查策略对长牡蛎牛磺酸转运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利用qRT-PCR对其组织分布模式和牛磺酸处理下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牡蛎基因组中存在4个
Cg
TauT基因,均包含1个SNF结构域和12个跨膜结构域;4个
Cg
TauT基因在长牡蛎各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其中
Cg
TauT1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
Cg
TauT2、
Cg
TauT3和
Cg
TauT4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不同组织中
Cg
TauT基因表达量与牛磺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牛磺酸浸泡处理下4个
Cg
TauT基因在外套膜中呈现不同的时序表达模式,其中
Cg
TauT1的表达量在处理3 h后率先升高,
Cg
TauT3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
Cg
TauT4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
Cg
TauT的生理功能和长牡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Select
脊尾白虾Duox基因鉴定及其免疫功能研究
刘德雪, 范梦昊, 程伟涛, 曹宴榕, 韩婉钰, 胡广伟
2025, 40(1): 34-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
Duox
基因在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中的免疫功能,从脊尾白虾(平均体质量为1.39 g±0.39 g)中成功克隆获得
Duox
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在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感染后的表达变化情况;最后基于RNA干扰技术分析了脊尾白虾
Duox
基因敲降后感染副溶血弧菌的死亡率。结果表明:脊尾白虾
Duox
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4 518 bp,编码1 505个氨基酸,具有双氧化物酶典型结构特征;
Duox
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鳃组织中表达最高;副溶血弧菌感染后,
Duox
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
P
<0.05);注射siRNA试剂后用副溶血弧菌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脊尾白虾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P
<0.05)。研究表明,
Duox
基因在脊尾白虾抵御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
Duox
在脊尾白虾中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Select
钙黄绿素原位标记对四角蛤蜊生理影响的研究
高进, 谢玺, 白永安, 庞金池, 刘项峰, 滕炜鸣, 王庆志
2025, 40(1): 44-5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四角蛤蜊(
Mactra
veneriformis
)增殖与资源管护中适宜的原位标记方法和标记条件,通过考察试验贝类四角蛤蜊的存活率、标记成功率、标记良好率及消化腺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软体部脂肪酸标志物等指标探究钙黄绿素(Calcein)最佳标记浓度和浸染时间,并根据最适标记条件在辽东湾蛤蜊岗开展为期1个月的原位标记试验。结果表明:0、25、50、75 mg/L钙黄绿素浸染1.5 h与0、50 mg/L钙黄绿素浸染0.5、1.5 h两批次标记方案均未对四角蛤蜊造成明显负面影响,除25 mg/L钙黄绿素浸泡1.5 h标记良好率为54.90%±8.99%外,其余各组标记成功率和标记良好率均为100%,表明钙黄绿素具备大规模高效标记四角蛤蜊的能力,其中50~75 mg/L钙黄绿素浸染标记0.5~2 h的条件组合可作为四角蛤蜊滩涂原位标记的潜在应用方案;研究发现,75 mg/L钙黄绿素浸染2 h的效果最佳,1个月后平均回捕率为10.00%±3.33%,标记成功率为36.11%±12.73%,标记良好率为100%。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发滩涂贝类原位标记技术和原生优质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参考。
Select
Cathepsin B在感染才女虫虾夷扇贝中表达规律的研究
杭雲娜, 孙红妍, 唐安琪, 毛俊霞, 田莹, 王许波, 郝振林, 丁君, 常亚青
2025, 40(1): 55-6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B)在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应答才女虫(
Polydora
)侵染中的分子功能,本研究进行了虾夷扇贝
CatB
基因(PyCatB)的基因组鉴定、序列特征和基因表达分析,解析了感染才女虫虾夷扇贝中PyCatB的酶活性变化特征和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yCatB基因全长为9 267 bp,包含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其cDNA长度为1 219 bp,5′UTR长度为103 bp,3′UTR长度为99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PyCatB预测含有N端信号肽、前肽Propeptide C1和肽酶peptidase C1A cathepsin B 3个保守功能域;此外还具有催化三联体结构(Cys116、His284、Asn304)、Gln110氧阴离子孔、GCNGG基序及C194~C205固定残基片段形成的特征性闭塞环,这些结构对PyCatB的催化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各物种CatB 的进化地位与生物进化地位一致;酶活性分析显示,感染才女虫虾夷扇贝外套膜组织的CatB酶活性显著高于健康扇贝;基因表达分析表明,除闭壳肌外,PyCatB在健康虾夷扇贝成体各组织中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研究发现,
PyCatB
基因参与广泛的生理过程;
PyCatB
在患病虾夷扇贝的外套膜不同区域的表达量均要显著高于健康扇贝,但在健康和患病扇贝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推测PyCatB主要通过外套膜组织参与虾夷扇贝的免疫应答过程进而抵御才女虫的侵染。本研究为虾夷扇贝应答才女虫侵染机制的解析提供了科学参考。
Select
慢性碱胁迫下青海湖裸鲤的糖代谢相关应答
高子韩, 卫唯, 岳苗, 李一心, 崔妍蓉, 许保可, 李瑾, 卫福磊, 梁健
2025, 40(1): 65-7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青海湖裸鲤(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体质量为126.67 g±8.88 g)如何通过糖代谢响应碱度变化,试验设置了CK、J25%、J50%、J75%和J100%共5个不同碱度处理组,测定了不同碱度下糖原(Glycogen)、葡萄糖(GLU)、丙酮酸(PA)、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和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等糖代谢重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增高,青海湖裸鲤肝糖原、肌糖原及鳃、肾、肝中的GLU先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肌中GLU逐渐降低;鳃中PA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肾、肝和肌中PA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鳃中HK、PK、PEPCK和G6PD活性呈上升趋势,肾、肝中FBA活性逐渐上升;热图分析显示,青海湖裸鲤鳃、肾和肝中糖代谢过程均被碱度不同程度地促进,肌中糖代谢则被碱度抑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C(
fba
-
c
)在鳃、肾、肝等组织中普遍表达,随碱度的升高,鳃、肾中
fba
-
c
的表达呈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其中J75%组最高。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鳃、肾、肝可通过糖代谢的增强响应碱度变化,肌肉则通过抑制糖代谢应对碱度变化,从而使青海湖裸鲤快速适应不同碱度。
Select
双齿围沙蚕酶解产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李丽娟, 朱国萍, 曹文红, 陈忠琴, 谭明堂
2025, 40(1): 76-8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双齿围沙蚕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环磷酰胺诱导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测定空白组、模型组、样品组(相对分子质量<5 000、5 000~8 000、>8 000沙蚕酶解产物)的小鼠体质量、免疫脏器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总白细胞数量及免疫球蛋白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沙蚕酶解产物3种超滤组分均能提高小鼠免疫脏器指数,增加脾脏T细胞CD
3e+
的数量,提高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浓度,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效;其中<5 000酶解产物高剂量组免疫功效最佳,可显著性提高小鼠体质量指数、免疫脏器指数及白细胞的总数(
P
<0.05),极显著性增加脾脏T细胞CD
3e+
的数量和CD
4+
/CD
8a+
的比值(
P
<0.01),增强浆细胞对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效果。研究表明,双齿围沙蚕可改善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功能损伤,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开发成免疫调节剂的潜力。
Select
一株高效脱氮功能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菌群和水质的影响
吴嘉琪, 周佳宁, 薛媛, 王福瑞, 朱淼, 孙成波
2025, 40(1): 86-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水产养殖系统中有效且经济的脱氧技术,本试验从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池分离出一株具有高效脱氮功能的菌株(命名为XYB4),分别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安全性评估试验,以及不同理化因子作用下的脱氮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XYB4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表明,菌株XYB4为枯草芽孢杆菌;安全性评估试验结果显示,菌株XYB4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无溶血效果、对14种药物敏感;菌株XYB4脱氮效果最优环境条件为盐度30,温度30 ℃,pH 7.5,C/N 10~15;将菌株XYB4拌料投喂(B7)和泼洒投喂(P7)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对养殖水体中
和
均有显著的降解效果(
P
<0.05),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了16.32%、17.52%和40.18%、40.06%,3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水体和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提高(
P
<0.05)。研究表明,施用菌株XYB4能高效降解水体中
和
,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水体和肠道群落丰富度及抑制部分有害微生物种群,菌株XYB4在养殖生产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Select
基于TMT标记定量技术的不同壳色虾夷扇贝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唐安琪, 原畅梓, 杭雲娜, 毛俊霞, 王许波, 田莹, 郝振林, 丁君, 常亚青
2025, 40(1): 95-1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壳色形成的分子机制,采用TMT(tandem mass tags,串联质量标签)标记定量技术,对两种不同壳色虾夷扇贝(褐色和白色)外套膜组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虾夷扇贝外套膜中鉴定获得可信蛋白5 177个,其中在两种壳色扇贝间显著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343个,其中在白色个体中上调和下调表达分别为187、156个;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黑色素合成、钙离子调控及神经调控相关功能和通路在DEPs中显著富集,推测它们在虾夷扇贝壳色的形成及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相关功能和分子通路也显著富集,表明两种壳色扇贝间很可能存在免疫差异。本研究为虾夷扇贝壳色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为以壳色为目的性状的贝类抗病良种培育提供了科学参考。
Select
不同温度对盐蚕豆虫种群生长的影响
张欣悦, 崔雯婷, 潘威, 孙思涵, 刘家乐, 齐红莉
2025, 40(1): 107-11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温度对盐蚕豆虫(
Fabrea
salina
)生长的影响,基于Montagnes种群模型进一步探讨了15 ℃、25 ℃、35 ℃温度条件下,盐蚕豆虫摄食杜氏盐藻(
Dunaliella
salina
)、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普通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和牟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
)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ontagnes模型适用于评估不同温度对盐蚕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盐蚕豆虫的最大摄食率(
I
max
)总体上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35 ℃时投喂普通小球藻盐蚕豆虫的
I
max
为最大值5.832×10
4
ind./h,15 ℃时杜氏盐藻组的
I
max
为最小值9.150 ×10
2
ind./h;4种饵料投喂下盐蚕豆虫的最大出生率(
B
max
)总体上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35 ℃时投喂等鞭金藻组的
B
max
为最大值1.764 1/d,15 ℃时投喂普通小球藻的盐蚕豆虫的
B
max
为负,表明15 ℃时会限制盐蚕豆虫的生长和摄食等活动,35 ℃时会促进盐蚕豆虫的摄食和生长;盐蚕豆虫摄食杜氏盐藻时在35 ℃时的转换效率最高,且在饱和饵料浓度下的最小死亡率(
D
min
)也最大。研究表明,25 ℃时杜氏盐藻组的转换效率(
e
)相对其他3种被捕食者较高,最小死亡率(
D
min
)最小,可作为大规模高密度培养盐蚕豆虫的条件;盐蚕豆虫对温度耐受范围相对较高,可以成为优良的饵料生物。
Select
不同饵料对刺参肠道组织及其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
裴泓霖, 王荦, 丁君, 程超, 常亚青
2025, 40(1): 117-12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调查不同饵料对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肠道组织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福建霞浦海域网箱养殖刺参(体质量为49.75 g±1.09 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海带饵料(HD组)和颗粒饲料(SL组)进行90 d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HD组和SL组刺参黏膜层平均长度分别为(194.4±21.0)、(204.9±17.1)μm,肌肉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2±1.6)、(6.3±1.9)μm;相较于HD组,SL组刺参肠道黏膜层长度和肌肉层厚度分别增高了5.4%和21.2%。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未显著改变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
P
>0.05),但参与调节刺参肠道菌群组成;其中,不同饵料下刺参肠道第一优势菌门皆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为34.28%~47.75%,而次优势菌门则存在显著性的变化,其中,HD组和SL组次优势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23.22%和31.80%;属水平上,HD组第一优势菌属为华美菌属(
Formosa
),相对丰度为15.92%,SL组第一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
Bacillus
),相对丰度为13.40%。研究表明,投喂颗粒饲料有助于有益菌在刺参肠道内的定植,显著降低了潜在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
P
<0.05)。
Select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仔稚鱼生长、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覃瑶, 胡波, 熊攀, 梁浩辉, 邹记兴, 朱喜锋, 王国霞
2025, 40(1): 126-13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
Channa
maculate
♀×
Channa
argus
♂)仔稚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 mg的杂交鳢2 4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0尾鱼,饲养于室外养殖系统水体体积为50 L的尼龙网箱中,分别饲喂蛋氨酸添加量为0%、0.5%、1.0%、1.5%、2.0%、2.5%(实测值分别为0.67%、1.08%、1.43%、1.78%、2.22%、2.61%)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升高,试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8%、1.43%、1.78%组的WGR、SGR均显著高于0.67%组(
P
<0.05),FCR显著低于0.67%组(
P
<0.05);脏体比(VSI)1.78%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
P
<0.05);肝脏中甘油三酯(TG)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胆固醇(TC)1.08%组显著大于2.22%和2.61%组(
P
<0.05),谷草转氨酶(AST)1.78%组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
P
<0.05);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1.78%组时显著高于0.67%试验组(
P
<0.05);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1.78%组显著大于2.22%组(
P
<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0.67%组显著大于1.42%、1.78%和2.61%组,丙二醛(MDA)2.61%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
P
<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蛋氨酸可以提高杂交鳢仔稚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杂交鳢养殖提供营养素需求参数和开发其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Select
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刘丹, 潘浩然, 倪红东, 赵新延, 许天浩, 汪南壹, 丁君, 常亚青, 田燚
2025, 40(1): 135-1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简称 RAS)的微生物组成,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菌群特征。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刺参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水体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沉积物,且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比较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发现,沉积物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水体(
P
<0.001),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沉积物(
P
<0.05);沉积物中
Lutibacter
和假鲁杰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样本(
P
<0.05);不同月份水体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蓝细菌门在5月(W517)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unidentified_Bacteria和绿弯菌门在7月(W075)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属水平上存在差异,十八杆菌属和
unidentified
_
Cyanobacteria
在5月(W517)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弓形杆菌属在7月(W075)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海生杆菌属和冰居菌属在9月(W913)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不同月份沉积物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其中蓝细菌门在9月(P913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属水平上差异,冰居菌属、
unidentified
_
Flavobacteriaceae
和十八杆菌属在5月(P517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弓形杆菌属和噬琼胶菌属在7月(P075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unidentified
_
Cyanobacteria
在9月(P913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研究表明,不同月份间水体及沉积物中优势属均有不同,本试验结果可为刺参循环水养殖生产中微生物制剂合理利用及刺参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Select
长江与黑龙江流域长春鳊养殖群体种质特征比较分析
石昌何, 郑先虎, 孙志鹏, 刘天奇, 那荣滨, 鲁翠云
2025, 40(1): 146-15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长江与黑龙江流域长春鳊(
Parabramis
pekinensis
)的种质资源差异,开发黑龙江长春鳊种质资源,对长江流域(WB)和黑龙江流域(FB)长春鳊养殖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肌肉营养成分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B群体与FB群体的全长(TL)、体高(BH)、头长(HL)、吻长(WL)、眼径(EB)、眼间距(EC)、尾柄高(FH)和体长(SL)的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表明长江群体与黑龙江群体体型差异较大,可作为长春鳊杂交育种的材料;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B群体粗脂肪含量(0.63 g/100 g)显著低于FB群体(1.57 g/100 g)(
P
<0.05),而粗蛋白质含量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WB群体的总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FB群体(
P
<0.05),而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低于FB群体(
P
<0.05);基于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WB和FB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
PIC
)分别为0.100 7和0.100 4,群体处于低度遗传多样性水平(
PIC
<0.2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F
st
)为0.030 5,基因流(
N
m
)为7.942 8,表明群体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换。本研究为长春鳊的开发、繁殖和持续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Select
浙江沿海水域石首鱼科资源量估算分析
金梓慧, 徐开达, 张洪亮, 周永东, 龙翔宇, 詹炜, 马文静, 徐菲
2025, 40(1): 156-1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该海域石首鱼科资源量状况,根据2019—2021年每年春季(4月)、秋季(11月)浙江近岸水域(27°00′~31°00′ N,120°30′~123°45′E)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扫海面积法等方法得到其优势度、生物量密度、尾数密度和现存资源量,研究了调查海区主要经济石首鱼科的季节和空间数量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近岸石首鱼科3年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40.7 kg/km
2
,秋季均高于春季,且南部区域最高;调查年份现存资源量从高到低的鱼种分别为鮸(
Miichthys
miiuy
)、银姑鱼(
Pennahia
argentata
)和小黄鱼(
Larimichthy
polyactis
);与历史资料相比,资源量整体逐渐好转。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近海渔业资源的养护技术研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Select
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的东海剑尖枪乌贼资源评估
吴嘉敏, 李楠, 方舟
2025, 40(1): 166-1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just another bayesian biomass assessment,JABBA)方法在剑尖枪乌贼(
Uroteuthis
edulis
)等短生命周期物种资源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利用2009—2021年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的渔获量数据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使用基于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JABBA中3种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使用Schaefer模型时,模型拟合效果最好;2021年东海剑尖枪乌贼资源量为135.0×10
4
t,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7.34×10
4
t;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评估结果存在回顾性误差,
F/F
MSY
的值可能被低估,资源量可能被高估,资源状态可能向“不健康”状态发展;预测性分析表明,当总允许可捕量(TAC)设置为小于等于52.26×10
4
t(即2021年渔获量)时,剑尖枪乌贼资源量仍旧能维持一定的上升速度,但仍低于
B
MSY
。研究表明,通过改进模型的参数设定、引入环境因子、延长数据时间序列和提高数据多样性等手段,可进一步提升评估的精度和实用性。
Select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固体废物输运性能的研究进展
赵晨旭, 吴罡, 孙伟, 胡伟, 任效忠, 张俊, 王仙
2025, 40(1): 1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4-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其高密度养殖能力、资源节约性及环境可持续性,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主导未来水产养殖趋势的重要模式之一。然而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的固体废物积累会危及养殖生物的安全,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RAS中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去除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研究综述了RAS系统中固体废物的分类、成因及其对养殖效率的潜在影响,并探讨了一系列提升废物输运性能的策略,如通过养殖池池型设计优化、进水与排水结构改进、池底坡度调整,以及饵料品质提升,可显著提高固体废物的去除效率,保障系统的稳定与高效运行。针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固体废物输运性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从鱼类运动对颗粒输运的影响、饲养投喂对固体颗粒输运的影响、设施大型化对颗粒输运的影响和加快养殖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效率和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信息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文件资料
2000-2019年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总目录
版面费收取回执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稿件修改基本要求
版面费收费与稿酬发放标准
校内转账及校对稿说明
版面费转账单-科研经费
版面费转账单-学科经费
版面费转账单-优秀人才经费
友情链接
更多...
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
dlou_xue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