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10-09
  

  • 全选
    |
  • 温海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469-48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鱼类作为数量最多的一类脊椎动物,进化出适应不同生境的生殖模式。生殖模式无疑代表着生命史上最关键的特征之一,因为它们深刻影响着鱼类的健康、生存与种族延续。鱼类生殖模式包括最为常见的卵生形式和软骨鱼中接近陆生动物的胎生形式,以及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卵胎生过渡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生殖模式的鱼类被发现和研究,而这些生殖模式的概念边界也逐渐模糊。本文对硬骨鱼类的生殖模式进行了较为精准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体外受精的卵生、体内受精的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同时从地理分类和进化的角度阐述了卵胎生这一过渡性质生殖模式的适应意义;从繁殖生理学角度,对卵胎生鱼类的一些特殊生理过程,例如配子发生和性腺成熟、交配器官的分化、精子储存和妊娠维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对卵胎生鱼类交配行为的分子机制、精子储存带来的父权选择机制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 李礼, 姜海波, 姜志强, 黎明, 文明, 姚丽, 王常安, 邵俭, 袁国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481-49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浓度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肠道组织学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45.56 ± 4.12)g的虹鳟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虹鳟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2%、4%的杜仲皮水提物,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 各试验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添加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4%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肠道皱襞、固有膜及肌层结构完整,其中,0.5%、1%和2%添加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对照组、4%组杯状细胞数量未见变化; 2%、4%添加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0.5%、1%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添加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2%、4%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0.5%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门水平上,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有害菌群中2%添加组肠道物种丰度下降最为明显,4%组除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物种丰度显著升高外,其余均显著降低(P<0.05),有益菌群中4%添加组肠道慢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物种丰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虹鳟饲料中添加4%杜仲皮水提物能较好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 李元, 王子戌, 李淑艳, 顾彤颖, 林森, 聂小宝, 黄宝生, 张长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491-49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新型鱼用麻醉剂的麻醉效果,采用不同浓度(2、4、6 g/L)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粗提物水溶液对平均体质量为220 g左右的鲫Carassius auratus进行麻醉效果试验,并分析了浓度为6 g/L的醉鱼草水溶液对鲫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醉鱼草粗提物水溶液浓度的提升,鲫麻醉所需时间减少,复苏所需时间增加,呼吸频率下降;3个浓度条件下鲫复苏率均为100%,其中浓度为6 g/L的醉鱼草水溶液对鲫麻醉效果最为明显;对鲫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表明,醉鱼草粗提物水溶液对鲫有麻醉作用,CAT的显著升高也表明其激发了肝细胞的氧化防御反应,细胞通过提高CAT的生产速率来抵御物质带来的氧化损伤;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醉鱼草对鲫无毒性。研究表明,醉鱼草对鲫有明显的麻醉效果,可作为新型鱼用麻醉剂进行开发与使用。
  • 赵小然, 郭羿, 党慧凤, 邢震宇, 何哲,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496-50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哈维氏弧菌溶血素(Vibrio harveyi hemolysin, VHH)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vhh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DOT-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及特异性,并通过溶血试验评估抗体对哈维氏弧菌培养物上清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构建得到的表达菌株pET28a-vhh-BL21(DE3)中,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对该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复性后,利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63 840,可特异性识别VHH蛋白,且稀释倍数小于1000时,可显著抑制哈维氏弧菌培养物上清的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对VHH单抗的制备、哈维氏弧菌检测手段的完善及哈维氏弧菌的疫苗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 李春艳, 白晓慧, 刘义, 张振国, 张丽, 刘克明, 郝爽, 罗璋, 尤宏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02-50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天津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生理生化法、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AP4套式PCR方法对从患病凡纳滨对虾(体长5~6 cm)肝胰腺中分离得到的优势菌VP0630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采用注射感染法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攻毒试验,试验设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各30尾对虾,感染组每尾虾注射3×107 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25 μL,分别于注射后3、6、9、12、24、48、72、96 h时,检测凡纳滨对虾体内免疫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鉴定,优势菌株VP0630属于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理化特性鉴定概率为99%,pir毒力基因检测呈阳性;注射感染试验显示,对虾96 h时的累积死亡率达78.37%;酶活力检测显示,对照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溶菌酶(LYS)、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6种酶活力在0~96 h时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感染组对虾6种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清和肝胰腺中6种酶活力均在6~12 h时显著升高(P<0.05),大部分酶活力在72~96 h时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仅个别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VP0630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防御系统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 时嘉赓, 冯艳微, 姜绪, 刘相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09-51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藻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9.5~16.5 ℃下,将体质量为(0.38±0.15) g的马粪海胆与体质量为(1.24±0.17) g的刺参混养于幼参育苗车间白色塑料箱(30 cm×40 cm×50 cm)中,各组刺参的初始放养质量为20 g,再按照胆参质量比3∶1、2∶1、1∶1、1∶2、1∶3投放马粪海胆,各组分别投喂新鲜黏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 (H组,H1~H5)或孔石莼Ulva pertusa (L组,L1~L5)各20 g,对照组(D组)仅投喂配合饲料20 g。结果表明:藻类种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性影响(P<0.05),黏膜藻组在胆参比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0.94%/d);孔石莼组在胆参比为2∶1时,刺参SGR最高(1.36%/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海胆的SGR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而递增,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著高于H组(P<0.05);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且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而递减;胆参混养比例对H组、L组刺参体壁水分、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3组最高(39.10%),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胆参适宜混养比例为2∶1,而以黏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暴发性增殖提供数据支持。
  • 闫姿伶, 赵欣迪, 黄璞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16-52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中国北方高寒地区常见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皮肤黏液细胞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方法,进行了两种鱼类皮肤组织在不同季节下黏液细胞类型与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形态特征不同,泥鳅在春夏秋季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呈囊状或球状分布,在冬季主要呈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而葛氏鲈塘鳢在春夏季黏液细胞主要呈圆形分布,在秋冬季主要呈椭圆状分布;泥鳅皮肤黏液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深,葛氏鲈塘鳢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浅;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分布类型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均以Ⅳ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在秋冬季皮肤均以Ⅱ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皮肤均以Ⅲ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各个季节皮肤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中含有大量的黏液细胞且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秋冬季,而葛氏鲈塘鳢在冬季皮肤中黏液细胞分布较多,泥鳅皮肤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总数。研究表明,在不同季节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皮肤黏液细胞的主要分布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 李东子, 王啸宇, 徐铭, 沈思思, 丁小涵, 郭君宁, 李俊成, 张世杰, 付晚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22-52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海洋硅质生物的影响,以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为模式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500、750、1000 mg/L)对海绵硅酶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以及胁迫48 h后在当前大气CO2(390 mg/L)下恢复1 h时海绵滤食新月菱形藻Natzchia closterum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500 mg/L 大气CO2胁迫12、24、48 h时,海绵硅酶基因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390 mg/L CO2)提高24.8%、14.8%、19.2%,而750、1000 mg/L大气CO2胁迫12、24、48 h时,海绵硅酶基因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0.0%、71.9%、82.3%(750 mg/L CO2),55.2%、83.6%、80.8%(1000 mg/L CO2);经高浓度大气CO2胁迫48 h再恢复1 h时,24 h内对照组海绵块滤食微藻的平均效率和平均清除率分别为198.2×104cells/(h·g)和4.09 mL/(h·g),而500、750、1000 mg/L大气CO2浓度组海绵滤食微藻的平均效率与平均清除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04.8%、96.6%(500 mg/L CO2),58.5%、65.3%(750 mg/L CO2),30.8%、20.0%(1000 mg/L CO2)。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至750 mg/L以上时明显抑制了海绵硅酶基因表达,并导致海绵滤食微藻能力大幅下降。
  • 章霞, 徐志进, 柳敏海, 李伟业, 殷小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28-53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滤料生物挂膜、微生物多样性和水处理效果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滤料——电气石球(T)、聚乙烯环(PE)、聚苯乙烯泡沫滤珠(EPS)进行挂膜和养殖废水处理试验,并通过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对滤料表面和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8 d的挂膜期间,电气石球组氨氮、亚硝酸盐消除时间较短,比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组早4 d,比聚乙烯环组早8 d,在水处理效果试验过程中,48 h内3种生物滤料对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依次为电气石球>聚乙烯环>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细菌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滤料循环水中相同门分类细菌丰富度较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其中,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均具有重要的脱氮功能;水体中和滤料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分析显示,电气石球组水体中的变形杆菌门明显高于聚乙烯环组水体,电气石球组滤料中变形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明显高于聚乙烯环组和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组。研究表明,通过综合比较挂膜时间、水处理效果和微生物多样性,各滤料的水处理效果为电气石球优于聚乙烯环和聚苯乙烯泡沫滤珠,各系统中均具有大量脱氮功能的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细菌且对水处理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 邓青燕, 卢克祥, 钱卫国, 王伟杰, 戴明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36-5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对不同色温光源的选择及趋光反应,采用了暖白光(3122 K)、中性光(4021 K)和冷白光(6567 K)3种不同色温的光源,采用水平光梯度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了白色光源光照环境对体长2.5~3.5 cm斑马鱼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对3种色温的瞬时反应强度为暖白光组(5 s)>冷白光组(15 s)>中性光组(25 s);斑马鱼区域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近光区较高、过渡区较低、弱光区较低、远光区较高的“U”形分布,3种色温情况下出现“U”形分布的时间分别为3、2、4 min;短时间曝光(1 min)内斑马鱼对3种色温光照环境的敏感程度为中性光组>冷白光组>暖白光组;长时间曝光(30 min)内斑马鱼正趋光性最强,其中,暖白光组第30 min时趋光指数为+0.127,中性光组第30 min时为+0.04,冷白光组第25 min时为+0.113,即暖白光组>冷白光组>中性光组。研究表明,斑马鱼对暖白光光照环境更为敏感,但相较于中性光和冷白光快速反应式的趋向性,暖白光的适应过程表现为缓慢的趋向性,且为稳定的正趋光性。
  • 盖珊珊, 官曙光, 于超勇, 赵文溪, 刘洪军, 于道德, 宋静静, 刘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44-55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 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前凸、迈克尔氏软骨弯曲、角鳃骨弯曲等;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率为19.50%,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和16~20 dph,其中,脊柱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头部及鳍骨骼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16~20 dph。研究表明,骨骼畸形是导致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发育前期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形成机制,以及优化苗种培育关键时期的养殖管理条件提供基础依据。
  • 李忠利, 米小其, 雷红梅, 冉辉, 王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51-5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乌江流域平舟原缨口鳅Vanmanenia pingchow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7年1月—12月至2018年3、6、9月在乌江中游佛顶山支流采集平舟原缨口鳅标本262尾,测定其体长、体质量和性腺质量等基础数据,分析了性比、副性征、卵径、繁殖力和性成熟系数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雌雄群体年龄分布在3+~6+龄,优势年龄组均为4+和5+龄;协方差分析显示,雌鱼的体长、体质量关系与雄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鱼副性征不明显,繁殖季节性比为1.53∶1;用Logistic方程推算初次性成熟理论值,雌性体长58.72 mm、体质量3.83 g、年龄2.93 a,雄性体长52.45 mm、体质量1.99 g、年龄3.05 a;绝对繁殖力为739~2953粒,平均(1629±520)粒,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50.5~358.4粒/g,平均(250.2±58.5)粒/g;雌鱼Ⅳ期卵巢中存在明显的两批卵子,发育类型为分批同步型,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型;卵径频率分布显示,平舟原缨口鳅繁殖期在5—7月。研究表明,当前乌江佛顶山平舟原缨口鳅繁殖群体大龄化趋势明显,补充群体严重不足,建议从保护现有种群和人工增殖两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 谷德贤, 王婷, 徐海龙, 王娜, 吴宁, 李文雯, 刘国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57-56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近年来天津海域鱼卵、仔稚鱼资源动态情况,根据2012—2018年29个航次367个站次对天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利用丰度、优势度公式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等,分析了天津海域鱼类早期补充幼体的种类组成、丰度、空间分布、优势种、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津海域7年共监测到鱼卵、仔稚鱼31种,其中鱼卵17种,仔稚鱼23种;5月和6月是产卵盛期;主要繁殖季节中,鱼卵优势种主要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石首鱼科Sciaenidae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仔稚鱼优势种主要为鮻Planiliza haematocheila、斑鰶、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基于GAM分析,温度和浮游动物是鱼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天津海域当前鱼卵、仔稚鱼资源衰退明显,有待加强保护力度。
  • 黄开, 韦贝贝, 朱国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64-58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 发育繁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在西白令海域收集狭鳕样本共94尾,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狭鳕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狭鳕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3.481,P<0.05),实测平均值分别为(22.28±1.37)、(24.27±1.09)kJ/g;广义可加模型对两个年份的性腺组织能量密度总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5.2%、8.82%,贡献率因子最大的均为性成熟度;狭鳕性腺组织的能量密度在发育前期增长缓慢,发育成熟后迅速增长,并在产卵期达到最高值;整个能量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发育前期鱼体生长逐渐向性腺组织快速生长的转变过程,而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对此过程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狭鳕繁殖过程中的能量分配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 衣鸿莉, 刘俊荣, 王选飞, 冷寒冰, 田元勇, 徐昙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70-57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鲜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体质量730~780 g)产品品质的调控机制,分别从致死方式、冰藏稳定性和应激恢复等方面,探索了捕后处置对大菱鲆肌肉生化特性的影响,并与市售鲜活大菱鲆(体质量为720~750 g)产品进行了分析比较,试验设无应激组(断髓速杀)、锁鲜组(无应激组冰藏7 d)、窒息组(疲劳致死)、应激恢复组(活鱼充氧运输后暂养7 d)、活品组(市售)和濒死组(市售)6组,分别进行肌肉ATP关联物、糖原、乳酸、pH值及蛋白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死前应激状态对大菱鲆品质影响极大,无应激组大菱鲆肌肉ATP含量为2.95 μmol/g,窒息组ATP则全部降解,肌肉糖原含量及pH值分别由5.28 mg/g及7.10下降至3.06 mg/g及6.61,锁鲜组大菱鲆具有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在冰藏初期随着ATP的降解IMP迅速积累,在贮藏2 d时肌肉IMP含量达到最大值(9.81 μmol/g),贮藏6 d时仍能维持较高水平(6.52 μmol/g);捕后的暂养处置具有应激恢复效果,大菱鲆经采捕运输后(0 d)ATP含量仅为1.31 μmol/g,暂养2 d时肌肉ATP呈现上升趋势,暂养4 d时达最大值(4.26 μmol/g),暂养7 d时肌肉糖原含量由初始点(0 d)4.49 mg/g恢复至8.17 mg/g;市售鲜活大菱鲆品质具较大提升空间,活品组ATP含量仅为1.70 μmol/g,而濒死组ATP几乎全部降解,且均有显著的肌球蛋白及肌动蛋白降解现象。研究表明,离水即刻速杀冰藏处置的锁鲜品相对于市售大菱鲆具有优越的肌肉品质,捕后暂养处置能有效降低大菱鲆采捕运输产生疲劳应激导致的产品品质劣变。
  • 李锐, 孙祖莉, 杨贤庆, 李来好, 魏涯, 岑剑伟, 相悦, 赵永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77-58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汽蒸、水煮、空气炸3种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片质构特性和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对加热后罗非鱼片质构指标(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胶着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及二级结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SDS-PAGE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有显著性影响;汽蒸(100 ℃下蒸5 min)、水煮(100 ℃沸水中煮5 min)、空气炸(200 ℃下炸制10 min)处理后鱼片硬度、咀嚼性、胶着性显著降低(P<0.05),内聚性显著提高(P<0.05),空气炸处理后样品弹性显著增加(P<0.05),汽蒸和水煮处理后弹性显著降低(P<0.05);热加工引起蛋白质发生氧化与热变性,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级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α螺旋结构含量显著降低(P<0.05),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显著升高(P<0.05),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5);SDS-PAGE图谱显示,鱼肉肌肉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 000~220 000,主要条带为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热加工处理后罗非鱼肉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变浅上移,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图谱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37 000~52 000的小分子蛋白聚集。研究表明,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影响程度不同,空气炸处理后鱼片弹性和咀嚼性相对较优,汽蒸处理对蛋白氧化变性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罗非鱼片热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 郝爽, 张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84-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无水保活前不同冷胁迫方式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在低温无水保活期氧化应激的影响,筛选出较适宜的冷胁迫处理方式,降低缢蛏在保活期间的氧化应激伤害,试验分别采用直接降温、梯度降温(5 ℃/h,保持90 min)及线性降温(5 ℃/h)3种冷胁迫方式,从(20.0±0.5)℃开始降温,最终降温至(4.0±0.5)℃后,放至4 ℃冷库中开始保活过程,检测不同冷胁迫方式下各组缢蛏鳃及消化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在保活期内SOD活性均低于直接降温组,且在第6天时显著低于直接降温组(P<0.05);除保活第0天外,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的CAT活性均低于直接降温组且在第6、8天时显著低于直接降温组(P<0.05),二者在第8天时有下降趋势,氧化应激状态得到明显缓解;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的POD活性均低于直接降温组且在保活第4天时降低到降温前水平;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在保活第4天时GSH含量显著低于直接降温组(P<0.05),且在保活第4、6、8天时逐渐降低,对氧化应激的抑制效果显著;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在0~8天保活期内MDA含量显著低于直接降温组(P<0.05)且增长速率缓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较轻;梯度降温组和线性降温组的H2O2含量在保活第2、4、8天时明显低于直接降温组(P<0.05),阻止氧化应激的进一步加深,保护机体免遭伤害。研究表明,相较于直接降温的保活前处理方式,梯度降温和线性降温的保活处理方式对缢蛏在保活期内的抗氧化酶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状态影响较小,缓解了低温胁迫状态下缢蛏的氧化应激,有利于缢蛏保活期的延长及缢蛏机体的抗氧化系统恢复平衡状态。
  • 潘澜澜, 蒋洁兰, 曲敏, 母刚, 薛占枫, 黄代钰, 张宁, 张国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91-59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密封包装方式及温度对活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质的影响,将壳长为(40±5)mm的活品菲律宾蛤仔在0、5、10、15 ℃温度下采用真空、充氧、空气3种密封包装贮藏,分析存活期间蛤仔理化和感官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反应结合Arrhenius方程推导活品菲律宾蛤仔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活品菲律宾蛤仔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及糖原含量下降明显,pH值、细菌总数及色度差均呈上升趋势;随贮藏温度升高,各品质主要指标的反应速率不断加快,其中,活品菲律宾蛤仔充氧包装的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真空包装的色度差、pH值和糖原,空气包装的糖原及菌落总数所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求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20%。研究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依据多项指标建立的货期架预测模型可为活贝无水载运密封包装及货架期预测提供数据参考。
  • 周昊, 李真一, 蔡青霖, 任效忠, 毕春伟, 仲东,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599-6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海水养殖中太阳能不连续、不稳定的蓄热问题,本文设计了可用于海水养殖行业的高效梯级相变蓄热器模型,并对其内部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别对同一工况下每级PCM(PCM1、PCM2、PCM3)内部上中下三部分位置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还探究了梯级相变蓄热装置中每级PCM内相同位置的传热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管壳式梯级相变蓄热装置在充热前期内部传热以热传导为主导,中后期以自然对流为主导;PCM上中下三部分都有较显著的传热差异,PCM3熔化速度较PCM2、PCM1快,PCM下部与中部之间的对流传热是影响换热器整体相变速率的关键。本文建立的管壳式梯级相变蓄热模型可为高效梯级相变蓄放热装置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以推动高效梯级相变蓄热技术在海水养殖等行业的大规模应用。
  • 张磊, 陈新军, 汪金涛, 吴洽儿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607-61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未来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灾变年份进行预测,采用灰色系统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方法,根据1990—2014年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建立了多种灰色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并比较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建立的丰歉年灾变预测模型的精度,选择最优模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丰歉年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丰年将发生在2020、2034、2052年,歉年将发生在2067、2125、2272年。研究表明,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灾变预测最优模型参数|a|<0.3,为一级精度模型,可用于该资源丰度的长期灾变预测。
  • 袁红春, 张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612-6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克服水下鱼类图像样本量不足及实现对水下低清晰度图像中鱼类的快速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二次迁移学习和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视网膜增强算法(MSRCR)的方法,首先通过ImageNet预训练模型对Open Images高清鱼类数据集进行一次迁移学习初步训练网络,然后固定检测模型低3层的卷积网络参数,再用水下拍摄的小规模鱼类数据集进行二次迁移学习微调网络,最后通过MSRCR算法对水下拍摄图像进行处理以增强其与高清鱼类图像的相似性,解决水下图像降质问题,让二次迁移学习高效进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小规模水下拍摄鱼类数据集训练出的网络查准率可达到98.12%,网络检测能力及后续提升能力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并能够实现鱼类目标的快速检测,本研究结果可为深海探测作业与海底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等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石立冬, 任同军, 韩雨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620-63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营养对水产动物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水产动物的性腺发育能力、繁殖力、配子产生、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和胚胎发育能力及其幼体的存活率、质量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含量密切相关,适当的营养可以对繁殖性能起到促进作用,而营养过量或营养不足则降低其繁殖能力,甚至导致其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促进繁殖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升温或降温、流水刺激、阴干刺激、切除眼柄等,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这些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近年来,通过改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来调控水产动物繁殖能力已逐步成为科研热点和商业焦点,本文综述了常见的促进繁殖性能的营养物质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不同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糖类等营养成分能够显著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但也有报道与此相矛盾,认为上述结果取决于养殖水产动物的种类、营养成分的来源、含量和试验条件。本文通过讨论不同营养成分来源及含量对水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营养途径促进动物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 尹东鹏, 赵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631-63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重金属污染监测的重要受试生物,在重金属的单一和联合毒性试验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中重金属积累途径,以及重金属对大型溞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成果、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机理、生物配体模型、毒性试验设计与应用等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研究应用大型溞进行水域重金属的污染监测及其生态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4): 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为暖温性的近海头足类,主要由春生、夏生和秋生群体组成。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东海及日本海西南部海域,其中,东海南部及外海海域为主要产卵场,为了全面认识剑尖枪乌贼资源,本文从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渔场与海洋环境及资源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剑尖枪乌贼的捕捞海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海,但其年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繁殖群体间的洄游路线存在差异,并且受到海洋洋流的影响明显;针对东海海域剑尖枪乌贼的繁殖、生长、摄食等生物特性仍需进行长期有效的调查与研究;海洋环境对剑尖枪乌贼资源丰度的影响较大,通过资源评估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与管理该资源。本研究可为尖枪乌贼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