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3-14
  

  • 全选
    |
  • 王启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业高密度、规模化、集约化高速发展,病害已成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鱼类接种疫苗既可以防控水产病害发生、减少产业的经济损失,又可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健康危害、生态风险和水产品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支撑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鱼类疫苗开发中包括灭活疫苗、减毒/弱毒活疫苗、亚单位/合成肽疫苗和DNA疫苗在内的主要技术策略及相应的接种、递送方式,着重介绍了已经获得中国新兽药证书的9个鱼类疫苗及其应用,以及中国鱼类疫苗审批管理的情况。针对中国高效鱼类疫苗品种供给不足和开发进程漫长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应加强鱼类病原与病害相关的基础研究、利用多组学技术推进高效鱼类疫苗的分子设计及构建鱼类疫苗工程研究技术平台等鱼类疫苗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 吴建绍, 陆振, 杨求华, 朱志煌, 周宸, 葛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0-1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盘虫Haliotrema sp.病是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养殖生产上主要致死性病害之一,为深入了解该病,本研究中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对池塘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形态学观察、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虫体进行鉴定与分析,并观察病鱼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春末夏初和秋季易发,发病时病鱼主要症状为缓游于水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苍白,体形消瘦,尾鳍、臀鳍缺损,鳃丝上有大量海盘虫虫体,鳃片黏液多,肝脏、脾脏充血;病原虫体经形态学观察和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鉴定为双裂海盘虫H.bilobatus,双斑东方鲀为其宿主新记录;对该虫体18S rDNA和28S rDNA(C1~D2区)基因片段扩增测序分析显示,其18S rDNA序列(1 282 bp)与栉齿刺尾鲷海盘虫H.ctenochaeti、丝蝴蝶鱼海盘虫H.aurigae等序列相似,一致性达97.68%~98.30%,其28S rDNA序列(886 bp)(C1~D2区)与镰茎海盘虫H.sicklocirrus序列最相似,但一致性仅达90.28%;基于18S rDNA 和28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双裂海盘虫单为独立分支,为NCBI基因数据库未登记海盘虫属虫种;鳃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虫体寄生导致双斑东方鲀鳃丝机械损伤、鳃上皮组织增生或脱落,甚至引起鳃组织病变、出血,重度感染会引发鳃小片坏死、崩解,大量黏液浸润鳃丝,从而使病鱼呼吸困难而死亡。研究表明,双裂海盘虫为福建池塘养殖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的感染病原,该病春末夏初和秋季易流行。
  • 何晓旭, 刘克明, 汪笑宇, 郝爽, 贾磊, 邵蓬, 罗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9-2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 semilaevis Günther套肠症的病原,于2020年9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车间采集患病鱼10尾(体长10~15 cm),利用寄生虫检查、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切片、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鱼体表未发现大量寄生虫,脾脏中存在大量结节,肠黏膜组织和肠绒毛腐烂脱落,从肾脏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株ST-2020-2能引起健康半滑舌鳎发病,造成90%的死亡率;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ST-2020-2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四环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多黏菌素、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是半滑舌鳎套肠症的病原,这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 龚万达, 宋文, 钟林, 梁骁, 王守荣, 曾可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26-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全雌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与自交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胚胎发育及仔幼鱼生长速度,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全雌翘嘴鳜和自交翘嘴鳜后代的受精卵,在水温为26~28 ℃条件下孵化,对全雌翘嘴鳜和自交翘嘴鳜后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与比较,并详细记录了受精卵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连续发育阶段特征,结合胚胎发育特征进一步比较了二者在仔幼鱼阶段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孵化方式等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全雌翘嘴鳜、自交翘嘴鳜的受精卵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39 h 12 min和38 h 44 min,各时期的胚胎发育特征基本一致;在仔幼鱼生长阶段,21日龄后全雌翘嘴鳜与自交翘嘴鳜的生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仔幼鱼全长-体质量生长结果显示,全雌翘嘴鳜的生长方程为W全雌鳜=0.016L2.971(R2=0.991),说明在仔幼鱼阶段全雌翘嘴鳜略呈匀速生长,自交翘嘴鳜的生长方程为W自交鳜=0.020L3.008(R2=0.991),说明在该阶段自交翘嘴鳜体质量生长快于全长生长。研究表明,全雌翘嘴鳜与自交翘嘴鳜的胚胎发育时间及其特征基本一致,但全雌翘嘴鳜仔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自交翘嘴鳜。
  • 王梓祎, 苟盼盼, 杨金, 马明星, 杨诗晨, 李楠, 仇雪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34-4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GHRH)基因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生长性状的影响,设计4对可覆盖GHRH基因全序列的PCR引物,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以筛选多态位点。试验群体为随机挑选的219尾红鳍东方鲀,于该群体的6月龄及12月龄时测量其体质量、体长、体高等10个生长相关性状,随后将筛选出的多态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双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7个SNPs位点,分别为C81T、G315C、C1083T、A1524G、G2107A、T2125C和G2256A,其中,C81T、G315C和A1524G 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大多数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G2256A与T2125C,G207A与C083T位点均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但并非完全连锁;6月龄群体中,双倍型D4和D5的体质量平均值显著高于D3(P<0.05),12月龄群体中,双倍型D5的体质量平均值显著高于D3(P<0.05)。研究表明,C81T、G315C和A1524G 3个位点是对红鳍东方鲀生长有正向影响的优势位点,6月龄群体中,双倍型D4和D5为优势基因型,12月龄群体中,双倍型D5为优势基因型,在后续红鳍东方鲀选育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这些位点和基因型。
  • 徐文刚, 刘立明, 王九龙, 张建柏, 于文松, 真鍋颯一郎, 迟守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42-4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环境因子对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分析综合运用水温和光照调节对其性腺发育成熟度及与繁殖相关的促卵泡激素基因(fshβ)和黄体生成素基因(lhβ)表达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水槽放置20尾鱼),对照组为自然水温和光照饲养,处理组在水温恒定20 ℃和光照10L∶14D条件下饲养,试验时间为2018年1月20日—3月20日,每月采样一次,比较各阶段试验鱼的性腺指数(GSI)、性腺发育成熟度、脑垂体中fshβlhβ基因含量,以及血清中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对照组鱼在各采样阶段其GS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性腺发育为未成熟阶段,处理组鱼在试验进行1个月和2个月后,其GS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性腺发育为成熟阶段;试验进行1个月和2个月后,对照组鱼脑垂体中fshβlhβ基因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处理组鱼脑垂体中fshβ基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进行2个月后,处理组鱼脑垂体中lhβ基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进行1个月和2个月后,对照组鱼血清中E2和T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处理组鱼血清中E2和T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综合运用水温和光照调节有利于促进五条鰤脑垂体中fshβlhβ含量的增加,从而促进其血清中E2和T浓度的上升,最终诱导其性腺发育成熟。
  • 吴燕铎, 欧密, 高丹丹, 陈昆慈, 罗青, 刘海洋, 赵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49-6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叉头框转录因子Foxl2基因(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2)在斑鳢Channa maculata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斑鳢Foxl2基因,利用qRT-PCR解析Foxl2基因在雌雄斑鳢1龄成鱼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外源性激素诱导后雌雄斑鳢性腺中Foxl2的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斑鳢血清中的雌性激素(estrogen,E)总含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性腺中Foxl2蛋白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斑鳢Foxl2 cDNA序列全长为1 93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921 bp,共编码306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精巢(P<0.01),但在鳃和脑组织中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性腺发育时期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高于精巢,且在孵化出膜后105 d时,卵巢中表达量达到最高,精巢中表达量最低,两者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雌激素总含量变化与之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oxl2蛋白表达于斑鳢卵巢成熟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精巢中未检测到Foxl2表达信号;经外源性类固醇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EE2)和17α-甲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处理后,卵巢中Foxl2的表达均受到抑制,但精巢中表达水平被EE2上调,被MT下调。研究表明,Foxl2基因在斑鳢性腺中呈现明显的性别二态性表达,推测其参与卵巢的发育和维持,通过外源激素诱导,Foxl2可能响应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层面初步揭示了Foxl2在斑鳢性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机制及性别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 李广, 崔晓, 姚春凤, 陈东鸿, 何凯, 陈冠霖, 韩煜轩, 杨奇慧, 迟淑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61-7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Claudin-3与Claudin-12基因在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lanceolatus♂生长和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通过同源克隆及RACE PCR技术克隆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的全长,采用qRT-PCR技术分析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脑、鳃、皮肤、肌肉、肝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头肾、体肾、脾和心脏13种组织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饲料精氨酸干预评估上述两个基因在肠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laudin-3 cDNA全长序列为1 544 bp,包括一个153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TR)和743 bp的3′UTR,Claudin-3的开放阅读框(ORF)为648 bp,可编码215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3 100;Claudin-12 cDNA全长序列为1 236 bp,包括一个118 bp的5′UTR和92 bp的3′UTR,Claudin-12的ORF为1 026 bp,可编码341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7 400;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3与斜带石斑鱼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一致性高达98.14%,珍珠龙胆石斑鱼Claudin-12与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一致性高达91.75%;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在被检测的1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laudin-3 mRNA在鳃和体肾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是中肠和肝脏,Claudin-12在脑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是中肠和后肠;饲料中精氨酸含量为3.06%时,珍珠龙胆石斑鱼增重率及肠道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96%和3.74%精氨酸组(P<0.05)。研究表明,Claudin-3和Claudin-12基因表达在适宜精氨酸水平的影响下上调,可维护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完整,并促进鱼体生长。
  • 胡惠玲, 汪志文, 黎源, 鲁义善,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71-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清道夫受体3(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member 3,Scara3)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得到罗非鱼Scara3 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Scara3在健康尼罗罗非鱼组织分布及细菌、病毒感染后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尼罗罗非鱼Scara3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3 88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827 bp,编码608个氨基酸,具有跨膜结构域和胶原(Collagen)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发现,Scara3氨基酸序列在脊椎动物中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显示,Scara3蛋白在全细胞分布;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Scara3基因在健康罗非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血液、肠道、皮肤和胸腺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经脂多糖(LPS)、灭活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罗非鱼头肾白细胞后,Scara3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经灭活无乳链球菌和Poly I:C刺激后,肠道、头肾和皮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表现出时序性。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活动中,Scara3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后期硬骨鱼类中Scara3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 汪倩, 翟万营, 韩爽, 朱新鹏, 涂翰卿,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80-8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低温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揭示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系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体质量300 g)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通过持续降低水温,提取耐寒型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Zhongyang No.1”)和野生型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两个品系的暗纹东方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丰度不同;“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OTUs、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小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经过长期低温驯化的 “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种类趋于一致;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相比,“中洋1号”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弓形杆菌norank_f_Arcobacteraceae、螺旋体属Brevinema细菌相对丰度较高;功能预测显示,“中洋1号”肠道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及脂质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研究表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低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随着温度降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低温对降低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可能有重要影响。
  • 卢克祥, 许柳雄, 钱卫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88-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Danio rerio视网膜电图(ERG)试验中的最佳试验参数和光谱敏感性,选取体长为3.5~4.0 cm的6月龄斑马鱼,探究了斑马鱼视网膜电图试验中的最低暗适应时间和闪光刺激时间间隔,以ERG 的b波振幅分量作为对光刺激的响应分析了斑马鱼的暗视光谱敏感性。结果表明:斑马鱼的ERG试验中暗适应时间至少为90 min(t检验,P>0.05),闪光刺激时间间隔至少为50 s(配对t检验,P>0.05);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的光谱敏感性函数在可见光波段和紫外光波段均出现了敏感峰值,敏感峰值分别出现在500 nm和365 nm波长处,且紫外敏感峰值相较于可见光敏感峰值降低约0.28个lg单位。研究表明,暗适应的斑马鱼对可见光和紫外光均表现出敏感性,其视网膜中的U-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参与了暗视视觉,增加了暗视光谱敏感范围,从而提高了暗视视觉的灵敏度。
  • 刘韵怡, 戚建华, 王年, 郁小娟, 何轩灏, 刘轩明, 宋增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95-10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对寄生水霉 Saprolegnia parasitica 的体外抑制作用,开发水生动物水霉病的新型绿色防控制剂,采用倍比稀释法、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质量法和孢子萌发试验对鼠李糖脂抑制寄生水霉的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寄生水霉菌体电导率,研究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和孢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25、15.625 mg/L;当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5.625 mg/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9.84%、85.70%,且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随鼠李糖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电导率试验显示,鼠李糖脂使寄生水霉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15.625 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孢子10 h后,电导率升高了39.57%,以125 mg/L鼠李糖脂处理寄生水霉菌丝体6 h后,电导率升高了68.10%;形态观察显示,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菌丝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研究表明,鼠李糖脂对寄生水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绿色新型水生动物水霉病防控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 徐嘉波, 施永海, 刘永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04-11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沿程监测。结果表明:2019—2020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2.025±1.031)、(0.627±0.734)mg/L,经处理后排放水中TN、TP质量浓度分别为(1.323±0.427)、(0.427±0.369)mg/L,两年间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67%、31.89%,系统整体对TN、TP的净化效果显著;系统各级沿程对TN、TP的去除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养殖尾水依次流经净化功能区,去除率逐级升高。研究表明:水生动物净化塘对TN的净化效果显著,多种水生植物组合的净化塘对TN、TP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随季节演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较高含量的TN、TP仍能保持良好的净化效果,水生植物净化塘在秋季对TN、TP净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 卫鹏, 毕相东, 戴伟, 张达娟, 李宛津, 董少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13-1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 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 μm)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为5.25~9.79 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为0.62~2.03 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为9.8%~17.2%,显著低于微型浮游植物(82.8%~90.2%)(P<0.05);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共有4门(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24属,其中蓝藻门占绝对优势,6—9月,其含量逐月减少;以传统分类学界定为前提,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只发现1种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其6、7月相对丰度明显高于8、9月;除聚球藻外,粒径0.2~3.0 μm的浮游植物中同时发现其他6属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分别隶属于4门(淡色藻门Ochrophyta、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隐藻门Cryptophyta和绿藻门)7纲,其中绿藻纲Chlorophyceae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相比,非贫营养化养殖池塘更适合于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
  • 操亮亮, 刘必林, 李建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20-12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东南太平洋公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摄食习性和营养生态,根据中国鱿钓船2019年6—12月在东南太平洋秘鲁和厄瓜多尔公海生产时所捕捞的茎柔鱼样本,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进行摄食习性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肌肉δ13C、δ15N显著高于秘鲁公海茎柔鱼(P<0.05),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肌肉δ13C、δ15N范围分别为-19.81‰~-17.38‰、9.36‰~14.43‰,秘鲁公海茎柔鱼肌肉δ13C、δ15N范围分别为-20.77‰~-17.99‰、7.65‰~13.60‰;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茎柔鱼胴长对肌肉δ13C、δ15N的影响,结果显示,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胴长对肌肉δ13C、δ15N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秘鲁公海茎柔鱼胴长对肌肉δ13C、δ15N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雌、雄个体δ13C随胴长增大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雄性个体δ15N随胴长增大无显著性变化(P>0.05),雌性个体δ15N随胴长增大有显著性变化(P<0.05),在秘鲁公海,茎柔鱼雌、雄个体δ13C、δ15N随胴长增大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δ13C、δ15N分别在性腺等级Ⅰ~Ⅲ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δ15N在性腺等级Ⅰ~Ⅲ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秘鲁公海,茎柔鱼δ13C在性腺等级Ⅲ期、δ15N在性腺等级Ⅱ期最大(P<0.05);营养生态位分析显示,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具有较低的生态位(SEAc=1.462‰),其δ13C、δ15N受同位素基线和摄食作用的共同影响且不同胴长组间差异较小,秘鲁公海茎柔鱼具有较高的生态位(SEAc=2.182‰),其δ13C、δ15N主要受摄食作用影响且不同胴长组间差异较大,此外,两海域茎柔鱼雌性个体都较雄性个体拥有更高的生态位。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气候条件下,茎柔鱼在秘鲁外海具有较低的营养生态位,并且拥有狭窄的摄食食物来源。
  • 王亚坤, 汪洋, 裴瑞华, 吴鹏举, 黄娜, 李一帆, 袁晨, 刘其根, 胡忠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29-13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larophyta居多,占总物种数的51.49%;全年有12个优势种,90%的优势种为蓝藻门Cyanophyta物种,假鱼腥藻、隐球藻和拉氏拟柱胞藻的优势度位居前三;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在库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间有差异且可划分为2种群落类型,即春夏秋季聚为一类,冬季单独为一类,主要分歧种包括拉氏拟柱胞藻、微小平裂藻、隐杆藻和水华束丝藻等藻类;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9±10.75)×107 cells/L和(19.65±12.74)mg/L,均以蓝藻为主,分别占85.17%和50.66%;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和库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和空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者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温、pH、氨氮和总氮是影响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示,松木山水库已处于中度富营养或中污染状态。
  • 段友健, 张雯娟, 骆小年, 王伟, 刘旋, 何宇, 付德彬, 冯俊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40-1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岗更湖(岗更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2017年7月和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岗更湖采集224尾样本,以其耳石为鉴定材料,对瓦氏雅罗鱼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物中瓦氏雅罗鱼雌性体长范围为120~264 mm,体质量范围为31.9~367.8 g,雄性体长范围为100~253 mm,体质量范围为16.7~310.9 g;雌性群体年龄组成为1~7 a,雄性群体年龄组成为1~6 a;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W=2.333×10-5L2.973(R2=0.961,n=120),W=1.220×10-5L3.084(R2=0.949,n=10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显示,瓦氏雅罗鱼雌性和雄性的渐进体长(L)分别为497.370、415.926 mm,渐进体质量(W)分别为2 427.41、1 456.82 g,生长系数(k)分别为0.199、0.270,理论上体长等于零时的年龄(t0)分别为-0.216、-0.149 a;通过生长加速度方程估算出雌、雄个体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3、4.0 a,对应的体长分别为330.1、281.0 mm。研究表明,岗更湖瓦氏雅罗鱼生长属于快速生长类型,为合理开发及可持续性利用岗更湖该鱼的种群资源,建议捕捞规格在5 a以上。
  • 曲秦坤, 刘俊荣, 赵前, 周进, 田元勇, 徐昙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48-1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变小型分散对虾养殖产区的渔后被动现状,以大连地区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体质量为20~25 g),模拟构建一个在产区具有集散性质的中转基地,将离水后的品质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塘头至中转基地(品质易逝期)和中转基地进入鲜活品贮运销售阶段(后品质易逝期),塘头至中转基地设置为4 h无水保湿运输,中转基地处置分复水活品组和冰卒锁鲜组,随后进入贮运环节,活品组保活贮藏60 h,锁鲜组覆冰冷藏132 h,并检测不同阶段对虾肌肉白度、pH、糖原、ATP及其关联物、蛋白溶解度、琥珀酸脱氢酶(SDH)及活体血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品质易逝期处置对活品的可恢复性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活体肌肉的pH和ATP值略有上升,血糖与糖原含量则略有下降,复水后的血糖、pH、糖原及ATP及其关联物等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均表明活体活力恢复,随后的活品贮运期间,活体在初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36 h后快速下降且出现大批量死亡;品质易逝期锁鲜处置的延迟效应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直接进行冰卒随后冰藏,锁鲜品在销售过程中其糖原、ATP等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前108 h期间下降速度较慢,pH始终维持在7.98以下,呈现了5 d的锁鲜品货架期,锁鲜品各项指标均高于活品,这表明易逝期处置能够有效地实施锁鲜,延缓了鲜品贮藏期间品质的下降速度。研究表明,离水后对虾具有一个品质易逝期,且对后品质易逝期有延迟效应,水产品产区建立中转基地可以有效地实施易逝期品质调控并可主动实施产品设计,进而改变小型分散养殖产业渔后被动现状。
  • 杨天, 郑志红, 张紫薇, 耿文豪, 常珂欣, 汪秋宽, 丛海花, 陈胜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57-1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0%、0.5%的酶解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和酶解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鲢鱼糜品质的影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酶标仪对鲢鱼糜冷冻稳定性、冰点、热稳定性和化学作用力进行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对肌原纤维蛋白(MP)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中添加1.0%和0.5%的CO和AO后,CO组鲢鱼糜比AO组有更好的冷冻稳定性,且0.5%CO组效果为佳;CO组鲢鱼糜的冰点与CO含量呈正相关,而AO组呈负相关,CO组鲢鱼糜的可冻结水含量降低,AO组鲢鱼糜可冻结水含量升高,均与添加的寡糖含量呈正相关;AO和CO组鲢鱼糜热稳定性提高,且经1.0%含量寡糖修饰后的鲢鱼糜样品热稳定性较强;0.5%含量寡糖修饰对鲢鱼糜蛋白质离子键具有保护作用,但寡糖修饰对蛋白质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种寡糖与肌原纤维蛋白之间均为静电相互作用,且改变了MP的二级结构;荧光光谱分析显示,CO更容易使色氨酸(Trp)埋藏于疏水基团中;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经寡糖修饰后酪氨酸(Tyr)易暴露。研究表明,两种寡糖均改变了鲢鱼糜的性质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1.0%组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中CO能更好地维持鲢鱼糜的冷冻稳定性组。
  • 李晓旭, 刘舒, 洪滨, 刘文博, 任丹丹, 汪秋宽, 何云海, 洪瑞晨, 付开艳, 宋悦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66-1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降解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岩藻聚糖硫酸酯,并探究其降解产物的抗炎活性,以复合酶解法提取的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为原料,利用酸解法制备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产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检测降解产物聚合度,优化酸解工艺条件,利用膜分离技术获得不同分子量段的降解产物,并检测了各段降解产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通过薄层色谱检测,确定酸解温度95 ℃、pH 2、水解4 h为酸解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优化条件;膜分离处理后可得到F1(相对分子质量400~1 000)、F2(1 000~3 500)、F3(3 500~5 000)、F4(5 000~10 000)、F5(10 000以上)5种不同分子量段的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产物,5种降解产物均能减少RAW264.7 细胞NO、1L-1β、1L-6、1L-10和TNF-α的释放量;低分子量段组分(F1、F2)抗炎效果最为显著,其中组分F1抗炎效果最好。研究表明,经优化酸解工艺制备的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且分子量越低的降解产物抗炎效果越好,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比多糖具有更好的抗炎活性。
  • 李海霞, 刘鹰, 张旭, 王婕, 胡雨, 马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1): 1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养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鱼类福利关注度的提升,对养殖条件下鱼类生理和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大脑和外周组织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相应受体的介导下,参与调控鱼类的攻击、摄食、认知、社会等级及情绪调节等多种行为和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5-HT及其受体对鱼类的生理活动(摄食、免疫、生殖等)、攻击行为、社会等级、情绪调节、学习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5-HT及其受体在基础研究和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应深入开展5-HT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环境下鱼类行为可塑性上的应用,以及5-HT不同受体的基本功能和对鱼类行为与生理响应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为提高基于鱼类行为的规模化智能养殖水平和鱼类福利等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