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10
  

  • 全选
    |
  • 马宾, 张磊, 张志强,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03-30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胚胎及仔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条件下观察了欧洲舌齿鲈胚胎发育及仔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欧洲舌齿鲈受精卵呈圆形,浮性,卵径为(1.287±0.025)mm;在(13.0±0.5)℃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分别历经了受精卵(0 h)、2细胞期(1.5 h)、4细胞期(2.0 h)、8胚叶期(2.5 h)、多细胞期(4.0 h)、桑椹胚期(4.5 h)、囊胚期(9.0 h)、原肠胚期(22 h)、胚胎轴出现期(37 h)、肌节及视囊出现期(48 h)、脑泡形成期(56 h)、心脏形成期(62 h)、尾芽期(68 h)、心脏跳动期(70 h)和孵出期(71 h)等阶段,历时72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全长为(3.98±0.02)mm,在(13.0±0.5)℃水温下,0~9 d处于早期仔鱼阶段,孵化0~5 d的仔鱼游泳能力差,心脏、肠道、鳍等各器官继续发育,卵黄囊占身体较大比例;孵化5 d后的仔鱼,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体表黑色素聚集,卵黄囊明显变小;孵化后7 d的仔鱼,口裂和胸鳍鳍条形成,少数仔鱼开始平游,但无法摄食,仍靠卵黄囊提供营养;9 d后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孵化9 d的仔鱼几乎全部进入平游状态,肠道内可见食物,卵黄囊未完全消失,属混合营养期;孵化11 d的仔鱼卵黄囊彻底消失,营外源性营养;孵化13~17 d的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肠道充满食物,进入快速生长期;孵化17~19 d的仔鱼个体开始出现明显的大小差异;孵化19 d后鱼体变黑,各鳍基本形成,继续发育将进入稚鱼期;欧洲舌齿鲈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具有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初步阐述了欧洲舌齿鲈的早期生活史特征,为欧洲舌齿鲈在中国的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 谢欠影, 曹晟阳, 赵晨阳, 伊凯, 戴峰, 秦会发, 秦玉雪, 方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10-31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近岸海域褐潮频发及贝类养殖密度过大而导致的饵料微藻丰度不足的现象,以小球藻Chlorella与螺旋藻Spirulina混合藻粉、海藻酸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为原料制作成规格适中、黏性适宜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并开展了饵料微藻缓释饼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在青蛤池塘中可缓释15 d左右,相比于未使用饵料微藻缓释饼的对照组,试验组青蛤养殖池塘水体中以原甲藻Prorocentrum sp.、鼓藻Cosmarium sp.、隐藻Cryptomonas sp.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为主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显著增加(P<0.05),浮游植物生物最高达到15.0 mg/L;试验组水体NH3-N含量前期(1~6 d)下降趋势明显,由0.99 mg/L下降至0.68 mg/L,后又小幅上升,对照组则变化不大;试验组间NO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2--N和TP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青蛤存活率、壳长、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制备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可用于海水贝类养殖中。
  • 梁春蕾, 任媛, 王轶南, 李强, 杨欢, 李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16-3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野生和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及不同规格间的免疫力差异,试验设置3个不同规格的养殖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30.00 g±9.83 g、70.00 g±7.83 g、110.00 g±10.68 g,记为30 g、70 g、110 g组),以及3个不同规格的野生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70.00 g±8.13 g、110.00 g±7.53 g、150.00 g±10.64 g,记为70 g、110 g、150 g组),通过比较不同组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数量及免疫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系统地分析了体质量及生活环境与刺参免疫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刺参还是野生刺参,不同规格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50 g组野生刺参的球形细胞密度显著高于70 g和110 g组(P<0.05);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10 g体质量组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球形细胞和淋巴细胞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体腔液免疫酶指标,同种类型不同规格刺参差异并不一致,无一定的规律性,但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主要免疫酶活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存环境不会影响刺参体腔细胞数量与体腔液免疫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刺参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邹建威, 曹善茂, 李晓雨, 刘钢, 王尧, 王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23-33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n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代谢机能,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加拿大原种岩扇贝内脏团(JN)和肠道(JC)及中国育种得到的子一代岩扇贝内脏团(YN)和肠道(YC)4种样品中的细菌,测定分离到的可培养细菌的16S rRNA基因并确定其分类地位;提取上述样品中的总DNA,运用Ion S5TMXL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品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传统方法获得可培养菌株83株,选取代表菌31株测序并比对,其分别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弧菌属Vibrio、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库克菌属Kocuria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4种样品中有效序列群落结构可分为9个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加拿大原种岩扇贝肠道样品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80%),次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占15%),内脏团样品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52%),次优势门为拟杆菌门(占18%);中国育种得到的子一代岩扇贝肠道样品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61%),次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占26%),内脏团样品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73%),次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占17%)。研究表明,岩扇贝的肠道和内脏团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加拿大原种岩扇贝和国内子一代岩扇贝的肠道和内脏团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 林海霞, 王湘文, 孙省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31-33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 Hz,130 dB(re 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 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 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 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 h时达到最高值(15.04 U/100 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 h时达到最低值(6.22 U/100 mL)(P<0.05),两种酶均在72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 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 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 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 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 郭超, 张东升, 林青, 陈济丰, 魏亚南, 孙广伟, 雷兆霖, 周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38-34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养水机在调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池塘水质中的作用,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养水机(功率750 W)、自然纳潮、微孔曝气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春季刺参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参池水样、沉积物和刺参肠道中共含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仅微孔曝气参池水样中第一优势菌为拟杆菌门(61.9%),微孔曝气参池沉积物、刺参肠道及其他参池水样、沉积物、刺参肠道中第一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55.9%);养水机参池水样和沉积物中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Chao1、ACE、Shannon指数均最高,该池刺参肠道中ACE、Shannon指数均最高。研究表明,养水机有利于池塘环境中的细菌多样性和刺参肠道细菌多样性。
  • 柳林, 张宝警, 李莹莹, 姜惠婷, 刘丽, 刘印, 常亚青, 湛垚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45-35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 smad2/3基因(命名为Si-smad2/3)信息,初步研究了该基因的序列特征、组织表达模式及脂多糖对其表达的影响,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成体中间球海胆Si-smad2/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Si-smad2/3基因的cDNA全长为2146 bp,共编码44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i-smad2/3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0 300,等电点为6.93,属于亲水性非跨膜蛋白;通过与9种已公布物种的smad2/3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中间球海胆Si-smad2/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smad2/3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 smad2/3蛋白的一致性高达96%,符合中间球海胆的分类和进化地位;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Si-smad2/3基因在中间球海胆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相对表达量从高到低为体腔细胞>管足>性腺>围口膜>肠>齿间肌;利用脂多糖(LPS,0.1 mg/mL)对中间球海胆进行免疫刺激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Si-smad2/3基因在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管足和围口膜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其中,Si-smad2/3基因在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在LPS刺激9 h时达到峰值,管足中表达量在LPS刺激6 h时达到峰值,而围口膜中的表达量在LPS刺激72 h时达到峰值。研究表明,Si-smad2/3可能参与中间球海胆的免疫应答过程且免疫响应具有组织特异性。
  • 隋宥珍, 刘连为, 徐开达, 周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55-36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JK)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进而确立了其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6±0.010、0.039 25±0.019 13,其中福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987±0.035),南麂岛群体最低(0.931±0.046),珠江口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0.064 84±0.033 02),连云港群体最低(0.003 59±0.002 17);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且遗传分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73.88%,P<0.01),连云港群体、东海群体及珠江口群体内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表明,连云港群体、珠江口群体与其他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均显著(P<0.05);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即谱系A、B、C存在于口虾蛄群体中,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695~0.842,P<0.01);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显示,谱系C群体大约在11.0万年前经历扩张事件。研究表明,口虾蛄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其栖息地海洋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活史特征相关,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可能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关,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口虾蛄黄渤海群体、东海群体、南海群体看作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 吴启迪, 谭月, 王靖天, 谢欠影, 霍忠明, 方蕾,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62-36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发育时期及雌二醇刺激下Dmrt基因组织表达的变化状况,在菲律宾蛤仔基因组数据中(未发表),运用BLASTe比对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3个Dmrt基因,运用MEGA、expasy、SMART等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系统发生树的聚类对3个Dmrt基因进行命名,分别为Dmrt3-like、Dmrt4-like-1、Dmrt4-like-2,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mrt基因在菲律宾蛤仔中的时空表达及其对雌二醇处理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 3个基因的表达量从担轮幼虫到壳顶幼虫时期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Dmrt4-like-2在菲律宾蛤仔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未进行雌二醇激素处理的正常菲律宾蛤仔体内,Dmrt4-like-1和Dmrt4-like-2在鳃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Dmrt3-like在鳃和内脏团中表达量较高,在外套膜和水管中不表达;短时期内(72 h)雌二醇浸泡处理使得这3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性腺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上调;长时期(60 d)雌二醇浸泡处理后,空白组的雄性性腺中3个基因的表达量皆高于雌性性腺,试验组雌雄同体性腺中的Dmrt4-like-1和Dmrt4-like-2表达量略高于雌性中的表达量(P>0.05),但显著低于雄性中的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基因家族参与性别分化、性腺发育过程。
  • 孙海成, 吕晓楠, 佟广香, 尹家胜, 薛淑群, 张丽娜, 韩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70-37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能够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尖裸鲤血液、心脏、肝、脾、鳃、头肾、中肾、后肾、前肠、中肠、后肠、性腺、眼、垂体、脑、红肌、白肌和皮肤18个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GAP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HPRT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RPL13(核糖体蛋白L13)、RPL19(核糖体蛋白L19)、RPL13a(核糖体蛋白L13a)、SDHA(琥珀酸脱氢酶亚基A)和ACTB(β-肌动蛋白)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eNorm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平均表达稳定值(M)依次为RPL13=RPL13a<RPL19<GAPDH<ACTB<SDHA<HPRT1,其中RPL13和RPL13a的M值均最小(0.62);NormFinder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M值依次为RPL13<RPL13a<RPL19<GAPDH<ACTB<SDHA<HPRT1,其中RPL13的M值最小(0.30);BestKeeper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标准差(S.D.)依次为RPL13<RPL19<GAPDH<HPRT1<RPL13a<SDHA<ACTB,变异系数(CV)值依次为RPL13<RPL19<HPRT1<GAPDH<SDHA<RPL13a<ACTB,其中RPL13的标准差(0.84)和变异系数(4.54%)均最小;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尖裸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研究表明,7个内参基因中RPL13的表达较为稳定,可作为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适宜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尖裸鲤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乔志刚, 贾武, 张晓光, 沈方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76-38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雌、雄鲇Silurus asotus生长及其血液生理、生化成分的差异,采用人工饲养的同一批鲇,区分雌、雄后采集血样,对雌鲇和雄鲇在夏季(100日龄)、冬季(218日龄)的生长及血液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季节,雌、雄鲇间的体长与体质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同一时期雌鲇体长、体质量显著大于雄鲇(P<0.05);同一季节,雌、雄鲇间血液生理、生化成分差异不大,仅夏季时雄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显著大于雌鲇(P<0.05),而其他测定指标,夏、冬两季雌、雄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季节和性别双因素方差分析(Tow-way ANOVA)显示,性别仅对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季节对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含量、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影响(P<0.05或P<0.01),而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鲇属于雌性具有优势生长的鱼类,季节对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大于性别间差异。
  • 马冬梅, 朱华平, 樊佳佳, 黄樟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81-3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软骨化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并评价其肌肉营养成分,取9月龄软骨华南鲤(体质量为270.2 g±62.4 g)测定其肌肉营养组成,并与骨骼发育正常的相同规格华南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软骨华南鲤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华南鲤(P<0.01),而粗脂肪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华南鲤(P<0.05);用酸水解法从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软骨华南鲤除组氨酸(Hi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华南鲤(P<0.05)外,两组鱼其他15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计算得到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FAO/WHO评分模式,接近全鸡蛋白蛋白质模式,软骨和正常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7.17和90.24,骨骼正常华南鲤的所有必需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指标均略高于软骨鱼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软骨这一性状并未显著影响华南鲤的肌肉蛋白质品质,两组鱼氨基酸营养成分相似,均为优质的蛋白源;进一步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测得的23种脂肪酸中有9种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包括4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说明软骨华南鲤的产生可能与机体中脂肪代谢过程的变化有关;对两组鱼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表明,软骨华南鲤的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华南鲤(P<0.05),而钙等其他6种元素与正常华南鲤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软骨华南鲤的产生可能与机体中脂肪酸代谢异常及磷缺乏相关,其具体产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克明, 马林, 尤宏争, 李文雯, 张韦, 蔡超, 姜巨峰, 钱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87-39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循环水模式(工厂化)、半流水模式(池塘)和全流水模式(山泉全流水)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对3种养殖模式下2龄北极红点鲑(体质量平均为764.29~831.22 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全流水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的水分(74.06%)、灰分(1.34%)和粗蛋白质(21.34%)含量最高;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酸总量为54.92%~73.3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半流水模式(81.20%)>循环水模式(80.47%)>全流水模式(80.42%),其中赖氨酸含量均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在各模式下有所不同,循环水养殖的脂肪酸种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总量最高,全流水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肌肉微量元素中,全流水模式下锌元素含量最高(4.21 mg/kg),循环水模式下铁元素含量(6.90 mg/kg)最高。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模式养殖的北极红点鲑均是一种高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鱼类,3种模式下全流水模式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循环水模式的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DHA含量最高。
  • 赵业, 林丽皎, 陶腾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93-39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典型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海洋底栖动物的风险,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NP)两种典型表面活化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体质量为0.15 g±0.05 g)分别进行单一的急性毒性试验,SDS试验浓度设为0、5.00、6.47、8.38、10.81、14.00 mg/L,NP试验浓度设为0、500、594、708、841、1000μg/L。结果表明:SDS对幼参72、96 h的LC50分别为10.927、9.834 mg/L,而NP对幼参72、96 h的LC50分别为1.12、0.80 mg/L;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幼参的安全浓度(SC)则分别为0.983 mg/L(SDS)和0.08 mg/L(NP);SDS的毒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刺激幼参排脏吐肠,而NP的毒性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引起体壁严重化皮。研究表明,SDS和NP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刺参幼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预测和养殖水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 陈震楠, 刘念, 张跃环, 潘发林, 霍忠明, 杨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399-40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2-N)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简称蛤仔)的毒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常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NO2-N急性胁迫对蛤仔浮游幼虫(壳长为162.2μm±15.9μm)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pH(7.2、7.6、8.0、8.4)条件下NO2-N对蛤仔幼贝(壳长为9.4~10.3 mm)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0±0.20、水温为(26.1±0.6)℃、盐度为23条件下,NO2-N对浮游幼虫的96 h LC50为160.5 mg/L,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NO2-N浓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逐渐减慢,胁迫48 h时,97.8、146.8 mg/L NO2-N浓度组蛤仔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7.8 mg/L浓度下胁迫96 h时,壳长和壳高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0.0%和11.3%(P<0.05),胁迫144 h时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4.4%和14.7%(P<0.05);在pH为7.97±0.07、水温为(19.9±0.3)℃、盐度为30条件下,NO2-N对蛤仔幼贝的96 h LC50为628.1 mg/L,随着pH的升高,NO2-N对幼贝的毒性逐渐减弱,pH为7.6、8.0和8.4时,96 h LC50依次为497.0、628.1、1062.0 mg/L。研究表明,蛤仔浮游幼虫和幼贝对NO2-N均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且幼贝的耐受能力远大于浮游幼虫,生产实践中可维持较高pH以降低NO2-N的毒性。
  • 依高彤, 于毅, 李九奇, 唐伟祥, 葛延玮, 胡鹏飞, 刘文雷, 刘奇, 张磊, 马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05-41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渤海金州湾海域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于2016年7-10月共计回捕中国明对虾2195尾,并对其头胸甲长(LT)、体长(Lt)及体质量(Wt)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头胸甲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即雌虾Lt=2.8737LT+28.905 (R^2=0.8914),雄虾Lt=3.067 LT+22.209 (R^2=0.8427);体长与体质量成幂函数关系,即雌虾Wt=0.546402×10^-5Lt^3.131265(P=2.2×10^-16),雄虾Wt=1.180508×10^-5Lt^2.969245(P=2.2×10^-16);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即雌虾Lt=220.2139×[1-e^-0.018(t-52.4)]、Wt=118.4623×[1-e^-0.018(t-52.4)]^3.131265,雄虾Lt=153.5412×[1-e^-0.0409(t-59.71)]、Wt=36.6021×[1-e^-0.0409(t-59.71)]^2.969245;体长、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雌虾dLt/dt=3.9639e^-0.018(t-52.4)、dWt/dt=6.6769e^-0.018(t-52.4)[1-e^-0.018(t-52.4)]^2.131265,雄虾dLt/dt=6.2798e-0.0409(t-59.71)、dWt/dt=4.445e-0.0409(t-59.71)[1-e^-0.0409(t-59.71)]^1.969245。研究表明:雌虾与雄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体质量生长方面,雌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115.8 d(约8月29日),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86.3 d(约7月30日),此时中国明对虾仍处于生长期;建议今后在渤海海域可适当延后开捕时间,以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 李磊, 陈栋,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13-41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的诱集效果,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启东市海域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3种海洋鱼类幼鱼在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模型(箱体礁、三角形礁和框架礁)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集效果,对大黄鱼幼鱼无明显的诱集效果;在相同试验条件下,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高于中国花鲈幼鱼;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的诱集效果顺序均为M1(箱体礁)>M2(三角形礁)>M3(框架礁)。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鱼类的生理本能区别共同影响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幼鱼的诱集效果。
  • 刘天红, 王颖, 李晓, 姜晓东, 李红艳, 孙元芹, 纪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19-42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开发利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加工副产物,以水解度、氨基态氮含量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指标,筛选了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5种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建立碱性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并对最优工艺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氨基态氮含量和水解度的变化可知,碱性蛋白酶的酶解程度最高,其次为风味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酶解效果不佳;碱性蛋白酶酶解最佳参数条件为料液比(g∶mL)1∶4、pH 8.5、温度45℃、加酶量800 U/g、酶解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DH)为35.74%;酶解产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与十分之一用量的VC效果相当。研究表明,碱性蛋白酶是酶解魁蚶加工副产物获得较多小分子蛋白肽的良好用酶,本研究结果可为小肽型水产饲料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 辛泉伯, 罗薇, 孙可澄, 何云海, 刘舒, 汪秋宽, 宋悦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28-43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宜的微藻多糖除蛋白方式,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gensis为试验材料,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粗多糖(F),再分别采用Sevag法和三氯乙酸(TCA)法去除粗多糖蛋白得到样品FS和FT,然后对F、FS和FT进行总糖、硫酸根含量和单糖组成检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排阻层析(Sephacryl S-100)对其成分加以分析,另考察了3种组分体外对6株肿瘤细胞(MCF-7、HeLa、SW480、HT29、HepG2和A549)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中主要的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醛酸、鼠李糖和岩藻糖;经不同除蛋白方式处理后所得样品FS和FT的单糖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粗提物F中高相对分子质量组分(80 000~90 000)在Sevag法处理后比例下降,但在TCA法处理后得以较好保留;而TCA法处理由于水解和透析的作用使得低相对分子质量组分比例下降;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中3种多糖样品同浓度下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比较,TCA法所得样品FT活性最强,粗提物F次之,Sevag法所得样品F_S最弱。研究表明,不同除蛋白方式所得的多糖在组成和活性上有所差异,在多糖商品化开发探索中应考虑以活性为导向进行工艺选择和优化。
  • 马远洋, 母刚, 张国琛, 张倩, 刘宇, 李秀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36-4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保温隔热结构对陶瓷板太阳能集热器水体升温和集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工况模式下的水体升温对比试验,并对其集热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陶瓷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水体升温幅度和得热量与辐射照度成正比,且受保温隔热结构的影响较大;晴天天气、同等流量条件下,有保温隔热的集热器水体升温幅度比无保温隔热的集热器平均提高2.3℃,日有用得热量提高68.8%;阴天天气、无保温隔热的集热器会造成14.3 MJ/m^2的热量流失,水体升温幅度比前者低3.1℃;增加水体流量,集热器的水体升温幅度随之降低,而得热量则增加,大流量条件下保温隔热更有利于系统集热;有盖板(有保温)的集热器水体升温幅度和日有用得热量分别比无盖板(有保温)的集热器高出0.3、1.2 MJ/m^2。研究表明,保温隔热结构可显著提升陶瓷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水体升温效果和集热性能,该种模式在中国北方地区工业化水产养殖水体升温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代明允, 田野,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44-44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出具有良好温度响应性能的多糖基温度响应材料,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亲水性高分子骨架,利用醚化反应将疏水化试剂丁基缩水甘油醚(BGE)接枝到其骨架上,调节疏水基团丁基基团的取代度,使其具有合适的亲水亲油平衡,制备出具有温度响应性的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HBPEC);运用核磁共振(1HNMR)对HBPEC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溶剂用量、碱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HBPEC合成的摩尔取代度(MS)和反应效率(RE)的影响。结果表明:HBPEC的最佳反应条件为m(H2O)∶m(AGU)=6,n(NaOH)∶n(AGU)=1.8,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 h;不同取代度的HBPEC有不同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且最低临界溶解温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下降,当HBPEC取代度从0.98增加到2.32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从44.6℃降低到24.1℃。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制备出具有温度响应性能的纤维素基功能材料,为功能材料在药物缓释、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 白璐, 杨静, 马红丽, 王一婷, 郭思聪,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50-4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紫锥菊Echinacea purpora是一种富含咖啡酸衍生物、烷基酰胺类物质及多糖和糖蛋白等多种活性物质的多年生菊科植物,紫锥菊及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促生长作用,在人类医学中应用广泛,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本研究中对紫锥菊的主要活性成分、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以及紫锥菊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针对紫锥菊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在紫锥菊所作用的水产动物的多样性、促进生长及调节免疫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使用策略、复合效果、提取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紫锥菊在水产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董莎莎, 聂鸿涛,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4(3): 45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低温是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贝类的低温耐受能力和抗寒机制对贝类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低温胁迫对贝类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低温条件下贝类能量收支、体成和酶活力的变化;冷应答基因对低温的响应,包括冷休克蛋白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及抗氧化酶基因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贝类应对低温环境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对今后贝类抗寒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践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