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3-14
  

  • 全选
    |
  • 骆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鱼苗适时下塘理论是在土池塘清塘后水质饵料生物发展变化规律、仔鱼器官发育内在规律和土池塘轮虫高峰期可控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生理适时下塘和生态适时下塘组成。其中,生理适时下塘是指仔鱼器官发育的阶段正好在结构功能上逐步适应开口摄食,而生态适时下塘是指外界提供适宜的开口饵料、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等。本文梳理了鱼苗适时下塘理论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鱼苗下塘的适宜生态因子和饵料,针对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开口饵料研究现状,将适宜开口饵料分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水丝蚓、饵料鱼鱼苗、浮游植物、母体体表黏液、复合型开口饵料和微粒子饵料9种类型,并提出今后在鱼苗适时下塘精准性、枝角类等高峰期土池塘培养技术及鱼苗阶段系列配合饵料等方面还需系统研究的建议,以期确保鱼苗成活率和生产出高质量的苗种。
  • 陈曦, 李英英, 陈强, 宋铁英, 葛均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0-1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AngHV)ORF8基因的特性,根据GenBank中AngHV参考株(NC_013668)的ORF8序列设计引物,采取PCR方法从分离的AngHV福建病毒株(AngHV-FJ)基因组中扩增出特异性片段,克隆至pMD19-T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验证,获得了ORF8的基因序列。结果表明:经生物信息学分析,ORF8编码的蛋白稳定性较好,存在跨膜结构且抗原表位多,符合病毒囊膜蛋白的特征;经转录时相分析,ORF8是病毒的早期基因 (early gene, E),可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就发挥作用;将ORF8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以IPTG诱导蛋白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验,实现了ORF8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进一步通过割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 000的高纯度融合表达蛋白。本研究为下一步评价该表达蛋白的免疫效果和制备抗体,以及开发免疫诊断试剂和疫苗提供了研究基础。
  • 刘志刚, 曹建萌, 高风英, 可小丽, 王淼, 衣萌萌, 卢迈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6-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高要(GY)、惠州(HZ)、茂名(MM)和无锡(WX)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F2、F4和F6 3个选育世代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呈现出随着选育世代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仍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GY群体> MM群体> HZ群体> WX群体,其中GY群体、MM群体和H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3个选育世代;随着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世代增加,世代间遗传距离(Da)逐渐增大(F2~F4的Da=0.155 6,F4~F6的Da=0.375 7),遗传分化系数(FST)也逐渐升高(F2~F4的FST =0.036 4,F4~F6的FST = 0.111 1);在UPGMA系统进化树中,3个选育世代群体与HZ群体、GY群体聚为一支,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相近;罗非鱼“粤闽1号”3个选育世代母本的与4个地理群体中的GY、HZ和MM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中等,与WX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大。研究表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出现下降趋势,遗传分化不断加剧,F6与F2、F4遗传分化中等,但仍保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潜力;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中G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与选育群体F6的遗传距离适中(D<0.54),可作为潜在的引种群体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 徐喆, 王常安, 刘红柏, 韩世成, 陆绍霞, 冯淇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 XOS)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试验设5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0.85 g±0.48 g),分别投喂添加不同XOS水平(0、0.25%、0.50%、0.75%、1.0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XOS可显著提高虹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XOS可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当饲料中添加1.00% XOS时,SOD和LZM活性增强,最高值分别为219.60、14.29 U/mL,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肠道SOD、CAT和LZM活性随XOS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SOD(176.93 U/mg prot)、CAT(9.75 U/mg prot)和LZM(37.82 U/mg prot)活性在0.75% XOS组达最高值,但肠道MDA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XOS对肠道炎症因子相关基因IL-1βIL-2、IL-8、TNF-αPepT1的表达量均有影响,且随XOS添加水平升高其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βTNF-αPepT1达量在0.75% XOS组达最高值。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25%~1.00% XOS可促进三倍体虹鳟生长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0.75%~1.00% XOS添加水平效果最为明显。
  • 王珺, 梁腾, 王化敏, 闫喜武, 丁鉴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硒依赖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Px)基因的序列特征、组织表达模式及其在不同壳色蛤仔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获得分析菲律宾蛤仔两个Se-GPx基因(Se-GPx-a和Se-GPx-b)全长序列,采用RT-qRCR方法分析基因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pSe-GPx-a和RpSe-GPx-b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582 bp和633 bp,分别编码193和210个氨基酸,在3′非翻译区(UTR)均含有保守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CIS)元件;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RpSe-GPx-a和RpSe-GPx-b序列中含有与酶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的特征,包括终止密码子UGA编码的硒代半胱氨酸,GPx标签序列(GKVVLVENVASLUGTT)和活性位点序列(WNFEKF)均高度保守;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pSe-GPx与其他软体动物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组织表达分析发现,RpSe-GPx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外套膜、鳃组织中表达量次之,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低(P<0.05);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分别注射3种壳色蛤仔(白蛤、白斑马、橙蛤),LPS刺激后,白蛤Se-GPx-a和Se-GPx-b基因表达量分别在12、6 h时达到最大值(P<0.05),白斑马蛤Se-GPx-a和Se-GPx-b基因表达量分别在48、6 h时达到最大值(P<0.05),橙蛤Se-GPx-a和Se-GPx-b基因表达量分别在3、24 h时达到最大值(P<0.05);PGN刺激后,白蛤、白斑马蛤和橙蛤Se-GPx-a和Se-GPx-b基因表达量分别在24、24、48 h时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3种壳色蛤仔黑色素形成过程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GPx基因对LPS和PGN刺激表现出不同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李伟业, 罗海忠, 殷小龙, 张川, 柳敏海, 章霞, 邱豪军, 毛志增, 油九菊, 徐志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38-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耐寒基因,探寻低温胁迫对大黄鱼金属硫蛋白基因MT、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HSP60蛋白基因TCP1表达的影响,以经过连续多代选育获得的F5代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体质量为55.35 g±3.52 g)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体质量为56.45 g±4.41 g)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耐低温品系大黄鱼组(N组)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组(F组)肝脏和肌肉中MTAQP1、TC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对大黄鱼MTAQP1、TCP1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N、F组大黄鱼各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差异;随着温度降低,N、F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中的MTTCP1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在7 ℃时表达量均达到最高,且F组大黄鱼M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P<0.05),而N组大黄鱼TCP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F组(P<0.05);各试验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中AQP1基因表达量均随温度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 ℃时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在7 ℃时表达量均达到最低,且N组大黄鱼肝脏中的AQP1表达量显著低于F组(P<0.05),而各组肌肉中的AQP1表达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MTAQP1、TCP1 3个基因均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潜在的研究大黄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耐低温品系和非耐低温品系大黄鱼上述3个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也表明两个品系大黄鱼中抗寒能力存在区别。
  • 江超峰, 李悝悝, 李唐, 车佳, 尹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44-5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高效的α-半乳糖苷酶并了解其功能,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从鹿角菜中筛选获得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α-半乳糖苷酶基因(BcgalA),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成功进行了重组表达。结果表明:BcgalA基因序列编码441个氨基酸,预测的BcGal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 38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酶属于GH4家族;酶活试验表明,在37 ℃、pH 8.0条件下该酶水解4-硝基苯基-α-D-吡喃半乳糖苷(pNP-α-Gal)、棉子糖的比活力分别为(1.498±0.034)、(0.261±0.012)U/mg,但对半乳甘露聚糖无水解活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克隆表达的BcGalA是一种属于GH4中仅对低分子量底物起作用的α-半乳糖苷酶,为探究GH4 α-半乳糖苷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提供了样本。
  • 刘明丽, 杨文意, 王金凤,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51-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RPL11/MDM2/P53信号通路在鱼类低温胁迫中所起的作用,分别利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定量技术,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斑马鱼Danio rerio两种抗寒能力不同的鱼类鳃RPL11/MDM2/P5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中RPL11和P53蛋白表现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但斑马鱼鳃中P53蛋白开始增加的时间点晚于罗非鱼;罗非鱼鳃中mdm2转录表达量在8 ℃、6 h后显著升高(P<0.05),表明mdm2表达量升高可能活化P53;8 ℃、6 h后P53下游靶基因badp21在罗非鱼鳃中出现表达量升高的情况,这与罗非鱼中6 h时P53蛋白表达量升高是一致的,但在斑马鱼中p21基因表达量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低温能诱导罗非鱼中与凋亡相关的RPL11/MDM2/P53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变化,并且这种表达变化模式与耐低温能力较强的斑马鱼不同,这种物种差异性的基因表达模式可能是不同鱼类低温耐受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 赵谭军, 尹文露, 邹炀, 刘丽, 宋坚, 常亚青, 湛垚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57-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适宜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综合借鉴现有水产动物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对刺参精子降温方式、冷冻保存液、精子与冷冻保存液混合比例及复苏温度进行了筛选,在筛选出适宜的刺参精子降温方式基础上,分别以煮沸消毒海水和超纯水为溶剂,加入葡萄糖、NaCl、KCl、海藻糖、无水CaCl2和冷冻保存剂[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或1,2-丙二醇(1,2- G)]配制冷冻保存剂终体积分数为5%、10%和15%的冷冻保存液(Aj-1~Aj-27),以体积比为1∶1、1∶2和1∶3的比例混合精子与冷冻保存液进行冷冻保存,冷冻48 h后分别在37 ℃和30 ℃水浴条件下进行精子复苏,以精子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精子寿命为指标,综合筛选冷冻保存刺参精子的适宜冷冻保存液、精子与冷冻保存液混合比例及复苏温度。结果表明:将刺参精子与以超纯水为溶剂配制的Aj-20精子冷冻保存液(12 g/L葡萄糖、7 g/L NaCl、0.7 g/L KCl、5 g/L海藻糖、0.1 g/L无水CaCl2和终体积分数为10%的DMSO)以体积比为1∶2的比例混合,以三步法降温方式冷冻保存,并在30 ℃水浴短时迅速复苏,该技术方法为本研究筛选到的最优刺参精子冷冻保存方法;与本研究中其他冷冻技术方法相比,应用该优选方法冷冻保存的刺参精子在复苏后精子活率最大(19.00±4.00)%、快速运动时间最长(1 178.67 s±14.57 s)、寿命最久(2 817.33 s±93.76 s);应用该优选方法冷冻保存72、120、408 h的精子复苏后受精率可达70%以上(精子与卵子数量比为1×106∶1),受精的卵囊孵化率可达到50%。研究表明,本研究中筛选获得的冷冻保存液配方及其冷冻保存方法比较适宜刺参精子的长期冷冻保存,具有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潜力。
  • 刘永士, 王建军, 朱建明, 陆根海, 施永海, 刘建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66-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2龄刀鲚Coilia nasus生长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4.43±1.25)g的2龄刀鲚,分别按500 ind./667 m2(A组)、1 000 ind./667 m2(B组)和1 500 ind./667 m2(C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表明:A组末体质量、末体长、增重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成活率显著高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单位面积产量(A组8.59 kg/667 m2,B组7.28 kg/667 m2,C组11.33 kg/667 m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下,2龄刀鲚的肥满度、脏体比和比肠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肝体比显著高于B 组(P<0.05),但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密度组,2龄刀鲚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即m=aLb(a=0.000 8~0.002 8,b=3.076 8~3.534 3),体长、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拟合(L=at+ba=0.029~0.048,b=11.625~12.510;m=at+ba=0.080~0.146,b=3.142~5.576);3个密度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体长为18.1~22.9 cm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90.0%,体质量为25.31~40.94 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88.3%,均优于其余两组。研究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2龄刀鲚的生长性能逐渐降低,参照本试验条件,2龄刀鲚养殖可采用500 ind./667 m2作为适宜养殖密度。
  • 张善发, 董宏标, 王茜, 张家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74-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温度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低温组(24 ℃±1 ℃)、常温组(28 ℃±1 ℃)和高温组(32 ℃±1 ℃),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21.38±1.27) g的驼背鲈幼鱼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试验结束后分析其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驼背鲈幼鱼在水温为24~32 ℃时均能较好生长,水温28 ℃时其生长性能最佳,体质量增长率达(55.81±8.15)%,显著高于24、32 ℃组(P<0.05);驼背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4、28、32 ℃时耗氧率分别为(0.20±0.01)、(0.23±0.02)、(0.28±0.02)mg/(g·h),窒息点分别为(1.55±0.04)、(1.81±0.06)、(2.18±0.12) mg/L;温度系数(Q10)分析发现,试验鱼对高温区间(28~32 ℃)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低温区间(24~28 ℃);驼背鲈幼鱼的临界耐受温度随养殖温度升高而升高,24~32 ℃下的临界高温(θC,h)和临界低温(θC,l)分别为37.12~41.05 ℃和12.70~17.76 ℃,正常生长水温下驼背鲈对升温的敏感性弱于降温;32 ℃组幼鱼肝脏和鳃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背鲈幼鱼耗氧率、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温32 ℃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适宜水温28 ℃时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最佳。
  • 宋红梅, 屈政委, 汪学杰, 牟希东, 刘超, 刘奕, 胡隐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80-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 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 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 5~7,臀鳍(A.)为Ⅲ~Ⅳ 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 1(R2=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 刘宇婷, 徐金铖, 潘连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8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诊断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腹甲腐皮裂甲病,于江西省南昌市某养龟场采集种龟池患病和濒死的中华草龟种龟11只(编号为111号),采用病原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疑似病原菌人工回感试验、病原菌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病因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腹甲角质层干裂、骨质层发黑,病龟精神状态均表现呆滞、不爱爬动;病理解剖显示,患病龟肝脏发黑,肺发白,胃肠道无内容物、有腹水,内脏团伴有恶臭味;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多数病龟密质骨发生裂解坏死,骨髓腔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内脏组织有炎症特征;进一步从病龟腹甲、肝脏、肺组织分离获得5株菌株,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回感染试验显示,感染龟与自然发病龟的临床症状一致,且在回感中华草龟脏器中再分离到相同的菌株;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抗菌类药物有耐药性。研究表明,中华草龟腐皮裂甲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可作为该病临床防治的首选药品。
  • 曹新宇, 李远眉, 王伟,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95-10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采用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饵料(藻液密度为10.0×104 cells/L), 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5个温度水平(12、16、20、24、28 ℃)和7个盐度水平(18、22、26、30、34、38、42)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8 ℃时夜光藻的日增长率为负值,与其他4个温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种群密度一直降低,直至种群消失为零, 16、20、24 ℃温度下平均日增长率均为0.18,种群最高密度变化在10.0×103~10.6×10ind./L,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为12 ℃时种群密度持续增长,并达到最大值14.8×103 ind./L;夜光藻密度与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18.424x3+1 055x2-19 822x+132 606 (R2=0.999 4);夜光藻在盐度为18~42时均能存活, 盐度为18~26时种群密度较高,尤其在盐度为26时密度最高可达25.8×10ind./L,盐度为30、34条件下次之,而在高盐度38、42时生长缓慢,最高密度值仅为3.8×103、3.0×10ind./L,二者间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光藻密度与盐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86 3x5+12.641x4-717.19x3+19 600x2-257 671x+105(R2=0.875 6)。研究表明,夜光藻在低温低盐度条件下生长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夜光藻赤潮的发生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陆晓岑, 杜明洋, 周维佳, 马红丽, 黄璐熹, 玉洁莹,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03-10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微生态防控的角度寻找水生动物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病的防治方法,以21株芽孢杆菌Baciclus作为来源菌株,采用双层平板点种法筛选出19株对无乳链球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经琼脂平板扩散抑菌试验获得一株对无乳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BA015,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经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A015去菌体发酵液(CFS)的80%饱和硫酸铵沉淀物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2.8±1.9)mm;特性分析显示,其与茚三酮水溶液反应呈红色,且对高温、酸碱、蛋白酶、有机溶剂、紫外线均不敏感,符合脂肽类物质的特性;经凝胶柱层析后抑菌最强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2 μg/mL;MALDI-TOF-MS分析显示,其脂肽含有伊枯菌素(Iturin)、杆菌霉素(Bacillomycin)、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芬荠素(Fengycin)等。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015及其去菌体发酵液对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存在潜在应用价值。
  • 张瑞祺, 张炎, 赵金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1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鳜Siniperca chuatsi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结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与几何构型分析对鳜视觉转变期3个阶段(出膜后第28、42、63天,记为D28、D42和D63)视网膜中感光细胞数量增长方式和视锥细胞排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各区域视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D63时期已达4 500~6 000 cells/100 μm2;单锥细胞(SC)数量上升缓慢,D28时期为20~40 cells/100 μm2,而D63时为5~8 cells/100 μm2,同时双锥细胞(DC)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单锥细胞,D28时期为70~100 cells/100 μm2,而D63时期为100~150 cells/100 μm2,视锥细胞中双锥细胞比例显著上升,D63时期DC/SC已接近50;视锥细胞在视网膜腹侧的增长均快于背侧,而增长的视杆细胞未影响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研究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在结构上发生了剧烈变化,视杆细胞在视网膜各区域均匀增长,视锥细胞腹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背侧,鳜感光细胞发育特点为其底栖暗光生活的视觉转变提供了结构基础。
  • 谢辉亮, 徐钢春, 王裕玉,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18-12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鱼虾蟹养殖与循环水养殖相结合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系统(IPRS-shrimp-crab),对流水槽前端、集污区、人工湿地、虾蟹池出水口4个功能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采样监测,测定4个区域的水温(T)、pH、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总氨氮亚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以及浮游动植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养殖模式的净化效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营养盐水平依次为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流水槽前端>人工湿地,流水槽前端的集污区的TN、CODMn,人工湿地与虾蟹池出水口的等指标在5月与7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7月与8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温度升高营养盐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系统的运行各项营养盐指数趋于稳定;养殖水体经过净化区后,水体内的浮游动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快速下降,这说明营养盐水平的降低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浮游动植物的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则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说明系统内部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完善,水体环境越来越稳定,更有利于加强水质的自净能力;该养殖模式对循环系统中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33.41%、18.44%、15.95%、20.98%、30.41%,其中养殖水体大部分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表明,“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对营养盐具有一定程度的净化效果,且随时间推移整个系统的净化能力逐渐上升,各项数据趋于稳定,但总体去除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循环过程达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的目标,其成功的应用可为水产生态集约化养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谭月, 邱明, 李金龙, 左陆雅, 吴婉婷, 霍忠明,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27-13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中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野生苗种产区的群体和潜在可作修复用途的日本、朝鲜群体的种质遗传基础,以中国山东莱州(LZ)、广西北海(BH)、辽宁营口(YK)、天津(TJ)4个野生群体,以及日本北海道(JH)和朝鲜新义州(NKS)野生群体(各10个)为材料,通过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较了各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16S rRNA序列扩增片段为535 bp,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33.3%、10.9%、33.8%和22.0%,A+T含量为67.1%,60个个体共确定了20个单倍型,不同个体间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78~0.91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5~0.010 60,核苷酸差异数(K)为0.400~5.578;菲律宾蛤仔中国天津、营口、莱州及北海4个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朝鲜新义州和日本北海道群体遗传多样性(Hd<0.5,Pi<0.005)较低。研究表明,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可划分为南、北方谱系,即北海群体为南方谱系,其他5个群体为北方谱系,中国北方的3个群体(营口、天津和莱州)及日本、朝鲜群体间存在距离隔离模式基因流,中国人工异地移养菲律宾蛤仔活动对本地野生群体基因资源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张诺, 刘其根, 陈丽平, 展源, 胡忠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35-14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长江口藨草盐沼湿地有机污染现状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了解重金属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垂岸生境间的变化格局,本试验于2018年8—9月从芦潮港(LCG)、南汇东滩(NHDT)、炮台湾(PTW)、团结沙(TJS)和东旺沙(DWS)5个湿地的不同生境(光滩、藨草、互花米草或芦苇)采集沉积物,并对Cu、Cr、Zn、Mn、As、Pb、Cd 7种重金属和碳氮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7种重金属、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粒径(GS)在5个湿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潮港和南汇东滩大多数重金属含量由海向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高程增加,炮台湾的Cu、Cr、Mn、Pb、Cd含量和团结沙的Cu、Cr和Cd含量有下降的趋势,炮台湾的Zn、As含量和团结沙的Zn、Mn和As含量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团结沙的Pb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仅芦潮港的Zn(P<0.05)、TN(P<0.01),南汇东滩的Cu(P<0.05)、TN(P<0.01)和TOC(P<0.01),炮台湾的Cr、Mn(P<0.01)、As(P<0.05)和Cd(P<0.05),团结沙的Zn、Cd、TN和TOC(P<0.01)在生境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7种重金属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与TOC呈显著正相关(P<0.01),Cu、Cr、Zn、Mn、Pb均与GS呈显著负相关(P<0.05);长江口湿地沉积物的Cd污染(1.11 mg/kg±0.04 mg/kg)最为严重,具高生态风险(Er=192.30),5个湿地均具有高到很高的生态风险(RI值为175.41~297.48),均存在较严重的有机污染(OI指数为0.17~0.43)和严重的有机氮污染(ON指数为0.16~0.26)。研究表明,水动力沉积分异作用的不同导致重金属在5个盐沼湿地间的差异及垂岸分布格局的复杂性,垂岸分布的复杂性可能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强研究。
  • 高明远, 张胜茂, 汤先峰, 樊伟, 范秀梅, 伍玉梅, 朱文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47-15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强渔船进出港管理和捕捞渔获物监管,解决信息上报中主观性大,报告信息错误、虚假报告等问题,利用北斗船位数据记录渔船出海作业的时间、位置、航速、航向等信息,通过航次特征数据挖掘,分析了港口格网、岸线点与北斗船位终端记录轨迹的空间关系,提取到2.5万余艘渔船的39.98万个航次数据,并利用船位点球面距离累加计算航程,利用船位点到岸线点距离计算平均离岸距离,分析了中国近海渔船的航次特征。结果表明:渔船出港时间集中在每日8:00—17:59,进港时间集中在每日5:00—10:59和13:00—18:59;航次特征数据受大小潮、朔望日等影响较大,可划分为1~10 d、11~15 d、16~21 d和22~30 d等航次时长段;渔船的航次时长、航程和平均离岸距离均由江苏省向北、向南降低。研究表明,利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航次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强的特点,是渔船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可为渔船进出港管理提供参考。
  • 刘娜, 刘必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55-16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脂类去除对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中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的影响及不同软组织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对茎柔鱼(胴长为195~324 mm)肌肉、性腺和消化腺等3种软组织进行去脂与不去脂处理,以测定组织中稳定同位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软组织中δ13C、C/N在脂类去除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和性腺中δ15N在脂类去除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消化腺中δ15N在脂类去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类去除前或去除后δ13C、δ15N、C/N在3种不同的软组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比较显示,δ13Cbefore、δ13Cafter依次均为肌肉>消化腺>性腺;δ15Nbefore、δ15 Nafter依次均为肌肉>消化腺>性腺,C/Nbefore依次为性腺>消化腺>肌肉,C/Nafter依次为消化腺>性腺>肌肉。研究表明,脂类的存在对茎柔鱼软组织的稳定同位素含量测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建议利用软组织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头足类进行摄食分析时应先进行脂类去除。
  • 高凤祥, 胡发文, 菅玉霞, 李莉, 王雪, 王晓龙, 潘雷, 郭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61-16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鱼卵按黏性程度可分为黏性卵、弱黏性卵和非黏性卵3类,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产黏性卵,黏性鱼卵遇水后,卵膜表面黏性物质即被激活,继而产生黏性,对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黏性鱼卵的黏性特征和黏性机制,对产黏性卵的经济鱼类人工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黏性卵的黏性特征和黏性机制研究进展,对比了各种脱黏方法在不同鱼类孵化过程中的效果,并对今后产黏性卵鱼类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产黏性卵鱼类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 于笛, 迟小妹, 滕炜鸣, 谢玺, 赵冲, 王庆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1): 16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以其对生物内源基因改变的精确性极大地推动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而CRISPR技术则是目前适应范围最广、可靠性最高的一类基因编辑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高效、简单等优点。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动植物遗传育种、生物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本文以基因编辑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史、原理、应用过程,以及CRISPR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遗传育种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