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21
  

  • 全选
    |
  • 王轶南, 王俊杰, 王姣姣, 刘志敏, 于卓, 丁君,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05-2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某刺参养殖场患病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苗(体长为3~5 cm)表皮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皮参苗病灶组织和未明显化皮参苗表皮菌群均由γ-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组成,优势菌为γ-变形菌纲,主要包括志贺氏菌Shigella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化皮参苗病灶组织中志贺氏菌、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49%、17%和5%,未明显化皮参苗表皮中3类菌的比例分别为20%、26%、9%。将该养殖场育苗池海水作为对照并进行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水中菌群同样由γ-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组成,优势菌也为γ-变形菌纲,主要包含弧菌Vibriosp.(75%)与志贺氏菌(12%)。此外,对化皮参苗病灶处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得到一株优势菌,经16S rDNA初步鉴定为弧菌。研究表明,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所得结果与传统的病原分离培养法存在差异。
  • 张大莉, 董仕, 白俊杰, 苗建发, 胡莹, 李胜杰, 苗建新, 张兴华, 马冬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12-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技术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北方亚种(21尾)和佛罗里达亚种(19尾)的mtDNA COⅠ区段进行扩增,得到约1400 bp的扩增片段,经测序获得了碱基排列顺序清晰的1337 bp片段。北方亚种个体间没有变异,只检测到1种单倍型,与GenBank中大口黑鲈全序列(DQ536425)中的COⅠ区段相应部位比对,有5个碱基出现置换;佛罗里达亚种检测到5种单倍型,19个个体与本研究中的北方亚种比对,有41个碱基出现完全置换。将6种单倍型的序列提交GenBank后获得序列号为KF176376~ KF176381,运用Mega 4.0软件计算两个亚种的碱基组成和碱基差异,北方亚种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性(k)均为0,佛罗里达亚种的HPik分别为0.784、0.003 42和4.573,两个亚种平均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为0.0351。研究表明,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mtDNA COⅠ区段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北方亚种,该序列可作为鉴别两个亚种的DNA条形码。
  • 田照辉, 徐绍刚, 胡红霞, 朱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17-2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登录的西伯利亚鲟Acipernserbaerii免疫球蛋白M重链区mRNA(IgHM mRNA)设计引物,进行SYBR green实时定量。结果表明:鲟的脑、鳃、性腺、心脏、后肠、肝脏、肌肉、脾脏8种组织中,IgHM mRNA在脾脏中表达最高,在肝脏和心脏中表达较少,在脑、鳃、性腺、后肠、肌肉5种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水温22.6~24.5 ℃时,按100 g体质量注射0.1 mL菌液,给体质量为(260.2±37.8)g的西伯利亚鲟注射浓度为2.0×107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注射后40 h鱼开始死亡,62 h后停止死亡,注射后直至62 h时,处理组脾脏IgHM mRNA表达量一直处于对照组水平,93 h时处理组脾脏IgHM mRNA显著升高(P<0.05),为93 h对照组含量的3.7倍,说明机体已经开始特异性免疫应答。
  • 刘连为, 陈新军, 许强华, 陆化杰, 方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21-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检测日本乌鲂Bramajaponica与斯氏长鳍乌鲂Taractichthyssteindachneri的种间遗传差异,对线粒体16S rRNA、细胞色素b(Cyt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经比对获得同源片段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91、478、558 bp,其中16S rRNA基因片段上存在2处碱基插入/缺失。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日本乌鲂与斯氏长鳍乌鲂在这3个基因片段上的G+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为47.27%、46.59%),G含量均偏低,特别是在Cytb和COⅠ这两个基因的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尤为突出(平均为9.80%、12.31%)。两种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的遗传差异比较明显,在总长度为1529 bp的核苷酸序列中,两种间共检测到204处核苷酸替换,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两种鱼类在3个基因片段上的种间净遗传距离依次为0.112 7(16S rRNA)、0.166 4(Cytb)和0.135 3(COⅠ),遗传差异水平均达到属间差异水平。NJ系统树显示,斯氏长鳍乌鲂与小鳞异鲂Xenobramamicrolepis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日本乌鲂的亲缘关系较远。根据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日本乌鲂与斯氏长鳍乌鲂的分歧时间约为832万年,两种间分化事件发生在中新世。
  • 徐祥, 李华, 叶仕根, 李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27-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杂交鲟(达氏鳇HusodauricusGeorg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嗜水气单胞菌病的杂交鲟体表黏液稍增多,鳍基部和腹部轻微发红,鳃丝腐烂、色浅或呈紫黑色,腹腔壁及内脏器官可见出血斑;肝、肾、脾等内脏器官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广泛出现充血、出血或溶血;实质细胞经变性发展到坏死,严重时出现弥散性坏死灶。电镜观察显示,病鲟肝、脾、肾组织和细胞内感染大量短杆状细菌,细胞内线粒体普遍发生肿胀、膨大,严重时其嵴状结构消失或溶解。
  • 杨洪波, 王荻,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32-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20.0±0.2)℃条件下,采用口灌方法,研究了不同用药剂量的甲砜霉素对体质量为(82.30±13.59)g的松浦镜鲤肝胰脏的毒性作用。分别选取1、3、5倍的正常用药推荐剂量,并将用药期设为3倍剂量的最大推荐使用期限,即以0、50、150、25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对试验鱼连续口灌甲砜霉素15 d,每天一次,并设口灌蒸馏水组为对照组,于停药24 h时采集各组试验鱼的肝胰脏组织,测定试验鱼肝胰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表现为先激发后抑制的趋势, SOD和CAT活性在1倍用药剂量时,达到峰值;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中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1倍用药剂量时,MDA含量为最低,高剂量用药组肝胰脏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组织受到的损伤加重。研究表明,甲砜霉素对松浦镜鲤的肝胰脏具有一定的毒性,且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毒性急剧增大,甲砜霉素的用药剂量对松浦镜鲤肝胰脏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 雷燕, 戚瑞荣, 唐绍林, 肖洋, 马家好, 王雪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36-2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福建省东山县每年6—10月网箱养殖褐篮子鱼Siganusfuscescens暴发的不明原因疾病(死亡率达80%)进行了研究。濒死褐篮子鱼从网箱底层游至水面,主要症状是体色发黑,开始游动快,之后变慢,最后呈现游动失衡状态直至死亡。解剖可见脾脏和肾脏肿大、出血,胃肠空虚,肠道发红。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从病鱼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未分离到致病菌,也未检测到大量寄生虫。对病鱼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肝脏、脾脏和肾脏出现大量肿大细胞。参考OIE设计虹彩病毒的检测引物,以从自然发病鱼的各种组织提取的DNA作为模板,检测结果显示,病鱼的各种组织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片段相符的特异性产物。经过克隆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肿大细胞病毒属的真鲷虹彩病毒(RSIV)、石斑鱼虹彩病毒(GIV)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6%、97.4%和93.2%。利用MCP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 导致褐篮子鱼发病死亡的病毒为肿大细胞病毒属的虹彩病毒, 暂命名为褐篮子鱼虹彩病毒(SFIV)。
  • 宋波澜, 张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41-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0.1、0.5、1.0 mg/L 3个Cu离子浓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研究了Cu离子对体质量为(803.1±35.5)g的杂交鲟(欧洲鳇HusohusoLinnaeus♀×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Linnaeus♂)的行为指标、血液指标和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样分24、48、72 h 3个时间段。结果表明:Cu离子对杂交鲟的行为指标和血液参数有相同的影响趋势,即随着Cu离子浓度的增大,杂交鲟的呼吸频率和摆尾频率逐渐增大,血清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暴露于Cu离子中时间的延长,4种指标逐渐降低;Cu离子对杂交鲟白细胞数以及CAT和SO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u离子浓度的增大,白细胞数以及CAT和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而在相同Cu离子浓度下,随着暴露于Cu离子中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研究表明,低浓度Cu离子对杂交鲟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细胞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高浓度Cu离子则抑制其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 姚东林, 王超, 茅沈丽, 陈金涛, 邹记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46-2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体质量为(72.51±1.46)g的杂交鳢(斑鳢Channamaculata♀×乌鳢Channaargus♂)为试验对象,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5.0%、7.5%、10.0%)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新鲜浆液配制的试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试验共进行100 d,研究赤子爱胜蚓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鳢血液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蚯蚓组杂交鳢的红细胞数(RBC)最多,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数最少;杂交鳢的白细胞数量(WBC)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蚯蚓的各组杂交鳢血清总蛋白含量(T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0%蚯蚓组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出现波动,7.5%蚯蚓组3种酶活性均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和10.0%赤子爱胜蚓的新鲜浆液,能提高杂交鳢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提高血清中的LZM、ACP、AKP、SOD和PO活性。
  • 张旭峰, 杨大佐, 周一兵, 岳宗豪, 张丽霞, 徐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51-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壳长为(3.41±0.25)cm的香螺Neptuneacumingii幼螺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香螺幼螺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O∶N)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一定盐度范围内,试验组香螺幼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盐度为19~34时,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34时,随盐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当盐度为19~29时,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9时,随盐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盐度(S)的相关方程分别为RO= -0.0006S2+0.0382S-0.4622(R2=0.9115)和RN= -0.0001S2+ 0.0049S-0.0451(R2=0.5529);在温度试验中,试验组香螺幼螺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T)的升高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耗氧率与排氨率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0、25 ℃,相关方程分别为RO= -0.0014T2+0.0514T-0.2074(R2=0.8017)和RN=-0.0013T2+0.0078T+0.0109(R2=0.8260)。研究表明,香螺幼螺生存的最适宜温度为20 ℃,适宜盐度范围为29~34。
  • 王金叶, 李朝霞, 毛玉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56-2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选择用锌-镉还原法测定天然水中硝酸盐的适宜条件,对基质盐度、盐分组成、锌片面积、锌卷形状、容器器形、pH等6个影响因素,以及盐分组成与pH和锌片面积与锌卷形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按照L16(41×212)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6个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基质盐度>盐分组成>锌片面积>pH>容器器形>锌卷形状,其中基质盐度、盐分组成和锌片面积对测定结果影响显著(P<0.05);用锌-镉还原法测定天然水中硝酸盐的最优测定条件为震荡频率210 r/min,还原时间12 min,基质盐度25,在每升试验水中加入0.196 g NaHCO3,锌片面积为5 cm×6 cm,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测定,可得到较高且稳定的还原率,其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较好。
  • 白海锋, 赵乃锡, 殷旭旺, 鲁媛媛, 武玮, 徐宗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60-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9—10月对整个流域内6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动物种类有35属76种,浮游动物密度为0~198.6 ind./L,平均为29.6 ind./L,生物量为0~0.604 mg/L,平均为0.035 mg/L;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总密度和总生物量依次均为渭河(901.75 ind./L、1.021 8 mg/L)>北洛河(750.05 ind./L、0.915 6 mg/L)>泾河(126.15 ind./L、0.145 3 mg/L),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饱和度、流量和pH。研究表明,渭河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
  • 张晓举, 赵升, 冯春晖, 王海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67-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2013年 5月渤海湾南部水域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评价了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Ⅱ类水质质量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Ⅰ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As>Cd>Pb>Hg;甲壳动物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软体动物次之,鱼类最低;脉红螺Rapanavenosa的Cd含量超标,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和斑鰶Konosiruspunctatus的As含量达标,其余生物的As含量全部超标,Cu、Pb、Zn、Hg含量达标;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依次为As>Zn>Cu>Cd>Hg>Pb;甲壳类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强,软体动物次之,鱼类最弱。研究表明,主动吸收、栖息环境和生物的食性是影响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富集的主要因素。
  • 刘明, 毕远溥, 龚艳君, 席小慧, 雷利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72-2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省锦州湾和葫芦山湾为研究案例,从海湾岸线、水质环境、水动力环境和生态功能4个方面论述了海湾生态环境的现状,对海湾水动力改变的影响及评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和葫芦山湾海湾自然岸线和面积减小、水质超标、水动力交换能力下降、生态功能受损,锦州湾的开发利用对海湾水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葫芦山湾大,应优先开展整治。应从综合整治规划、重点岸线集中整治、湿地生态资源整治、海岛功能恢复、海水污染综合治理、海洋环境保护教育6个方面开展综合整治海湾,才能够有效改善海湾的水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海湾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潘创, Shoichiro Ishizaki, 吉宏武, 潘广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76-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远紫外圆二色光谱法对提取自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壳中的β虾青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是一种以α螺旋(含量为69%)为主要二级结构存在的二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 000,最大吸收波长为580 nm;在40 ℃以下加热以及外加盐未加热时,该蛋白会出现可逆变性,升温至40 ℃以上、改变溶液pH均会对二级结构造成破坏,引起蛋白不可逆变性;加热30 min时,α螺旋损失率最大,约为50%;外加盐在升温时会加速蛋白的不可逆变性,其加速能力与盐浓度成反比;从南美白对虾壳与美国龙虾壳中提取的虾青蛋白在吸收光谱、离子柱亲合力等上有明显区别。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壳中的虾青蛋白具有水溶性、热不稳定性和遇热显色等性质,可作为食品着色剂或温度敏感指示剂。
  • 李敏晶, 郭丛俏, 刘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81-2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热水索氏法和碱水渗漉法提取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的多糖组分,将提取的粗多糖经三氯乙酸法脱蛋白、离心透析、冻干,分别得到多糖样品PⅠ、PⅡ,并分析了多糖PⅠ、PⅡ在体外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和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PⅠ、PⅡ对和DPP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抗氧化活性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研究表明,采用热水索氏法提取得到的多糖PⅠ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强于采用碱水渗漉法提取得到的多糖PⅡ。
  • 曲映红, 陈新军, 刘志东, 陈舜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84-2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捕捞后0、6、12 h原条入冻和去内脏后再入冻的太平洋西北海域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i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个可食部(胴体、鳍和头足)的pH、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甲醛和鲜度(K值),比较了捕后处置对柔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钓捕后6 h入冻的原条柔鱼胴体的TVB-N、TMA和甲醛含量已超过临界值,钓捕后12 h入冻的原条柔鱼胴体K值已超过60%,处于初期腐败状态;对于去内脏入冻的柔鱼,仅钓捕后12 h入冻样品胴体的TMA含量接近临界值,说明去内脏入冻的柔鱼比原条入冻柔鱼的新鲜度下降较为缓慢;柔鱼可在捕获后12 h内去内脏入冻,原条柔鱼入冻时间不宜超过6 h;同样前处理条件的柔鱼,各可食部中头足的鲜度最优,鳍次之,胴体最差。
  • 戈洋, 汪静, 曲冰, 潘超, 古菲菲, 邹颖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87-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30、60、90、120、150 mg/L)的TiO2纳米颗粒对体长为(8.0±0.2)cm的金鱼Carassiusauratus鳃、心、肝胰脏、肾、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金鱼各组织中的LDH酶带数及活性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酶带数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升高而减少,LDH活性呈现纳米颗粒低浓度诱导表达而高浓度抑制表达的变化规律,且在肝胰脏组织中出现C基因的表达。
  • 徐晓, 于晓彩, 宫喜斌, 陈晋芳, 金晓杰, 吴云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90-2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海产品深加工废水,利用自制纳米TiO2为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进行光催化氧化海产品深加工废水的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氨氮初始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初始浓度、光照时间等因素对光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剂能有效催化降解海产品深加工废水中的氨氮和COD等污染物,其优化处理条件为TiO2添加量0.9 g/L、氨氮初始浓度80 mg/L、COD初始浓度300 mg/L、溶液pH 9、紫外光照射3 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9.76%和73.33%。
  • 陈昌平, 危学良, 张立峰, 郑艳娜, 孙晓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95-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0-1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渔船作业渔场的地理位置、避风渔港的地理位置,以浙江省现有避风渔港现状为例,依据所建立的渔船回港避风数学模型,采用LINGO 软件进行求解,并结合各等级渔港的避风能力,对避风型渔港的布局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现有渔船都能回港避风的前提下,浙江省5座一级渔港需扩建成中心渔港,6座二级渔港需扩建成一级渔港。
  • 张光发, 张亚, 赵学伟, 陆丛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299-3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捕捞方式与运营模式特点,对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船型技术经济论证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船长、船宽、型深、方形系数和设计自航航速为船型优化参数,选取净现值、渔捞效果系数、投资偿还期、吨鱼油耗和吨鱼成本为船型论证经济指标,建立了渔获产量估算及其经济性计算模型,利用指标权重法建立了综合评价函数,利用参数分析法对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进行船型优选,对论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运营于西非某海域的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为实例进行计算与优化分析,得到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最优船型为船长82.4 m、船宽16.2 m、型深9.5 m、吃水5.79 m、方形系数0.68、航速13.2 kn。
  • 王少琴, 许柳雄, 朱国平, 王学昉, 唐浩, 周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303-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8—2007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GAM模型对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了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然后利用渔业地理信息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对标准化后的黄鳍金枪鱼CPUE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时空因子(年份、月份、经度和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黄鳍金枪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纬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经度、叶绿素a、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年份和月份;1998—2007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均CPUE最大值(2.43 t/d)出现在1999年,月均最大值(2.36 t/d)出现在10月份,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较高的海域出现在10°S、155°W,5°S、155°W~170°W,5°S、140°E~175°E和5°N、165°E~170°E四点连线之内;黄鳍金枪鱼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分别为叶绿素a浓度0.152~0.168 mg/m3、海表温度28.45~28.84 ℃、海面高度为70.00~77.04 cm。
  • 马云龙, 朱小华, 张钟哲, 龙钰, 樊孝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309-3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南海暖流,其中西边界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120 km和200 m,顺风流向西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30~67 cm/s和0.74~9.70 Sv(1 Sv=106m3/s);而暖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0 km和600 m,呈带状结构,逆风流向东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12~18 cm/s和0.14~1.13 Sv。对海南岛东部同一断面不同时间的两次观测表明,海流的流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0月观测时西边界流和暖流分别位于陆架附近的表层和陆坡附近200 m以深的次表层,而12月观测时暖流出现在陆架附近表层到800 m以深的全深度范围,西边界流则分布于暖流南北两侧。在海南岛南部17.1°N、109.9°E 附近观测到有暖流通过,此暖流的位置是迄今为止所有报道中的最西侧。
  • 杨文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3): 316-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因素是影响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分布的关键因素,是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理及渔情、渔汛预报的基础。为了准确评估磷虾的资源量,扩大对磷虾资源的开发规模,使磷虾能够成为可持续开发的生物资源,国内外学者持续开展了南极磷虾的资源调查,对磷虾的分类、资源量、分布、渔场和部分相关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研究中主要综述了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对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假说做了阐释,以期为今后环境因素对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