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9-19
  

  • 全选
    |
  •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39-54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滨海盐沼湿地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近年来,滨海盐沼湿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退化严重,众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其退化原因及修复技术等进行了广泛地探索和实践,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与修复技术研究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生物学和河口动力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及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在分析中国滨海盐沼湿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湿地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从盐度胁迫、水文条件、自然因素、自然演替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阐述了盐沼植被与多种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深化了对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因子及退化机理的认知,梳理了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开展多学科视角下的湿地退化机制、多种技术手段运用下的立体化与连续性研究、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的融合应用及互花米草入侵风险评估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骆小年, 段友健, 张晓静, 阿丽达·夏木西丁, 李姣, 吴晨, 李文康, 季辰跃, 常建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50-55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中国北方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8—2021年在辽宁省辽阳县兴大养殖场开展了马口鱼的全人工繁殖试验,并观察了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马口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雄鱼1+龄性成熟,雌鱼2+龄性成熟;在辽阳地区,池塘养殖马口鱼的繁殖期在5月10日—29日,采用注射混合催产药物(LHRH-A2 4~8 μg/kg+DOM 4~8 mg/kg+HCG 1 000~2 000 IU/kg),人工干法授精,孵化篓+孵化桶接力孵化的方法,马口鱼的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3.8%、81.3%和78.8%;在水温18~20 ℃条件下,一次注射效应时间为25~27 h;马口鱼受精卵橙黄色,呈球形,属沉性卵,无黏性;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24个时期,历时约62 h 6 min,总孵化积温1 199.91 ℃·h,出膜后5~6 d可平游下塘;仔鱼1日龄全长(5.13±0.63)mm,至10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2日龄时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马口鱼仔鱼生长为异速生长;2018年催产获F1代水花1.4万尾,2020—2021年连续两年催产共获F2代水花212万尾。研究表明,通过生理和生态调控,在北方地区可实现马口鱼的全人工繁殖。
  • 王鹤, 王文豪, 黄华, 刘晓丹, 张丽文, 杨涛, 胡乐彬, 李战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58-5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的特性,利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某养殖场患病个体脾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优势菌BHAS-1,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序列比对、回归感染、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等对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BHAS-1为无运动能力、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与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具有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但该分离株不产生吲哚,不能利用甘露糖;对菌株开展16S rRNA、gyrBvapA基因扩增和序列比对,基于vap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中,分离株BHAS-1与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 RZ6S-1及ATCC 27013T单独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判定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BHAS-1对大菱鲆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1.62×108 CFU/mL,毒力基因型为aer+-zot+-dna+-ser+-lip+-sp+-alt+-act+-ast+-epa+-fla+-ahyB+;菌株BHAS-1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等7类13种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6类7种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31.82%。研究表明,应用vapA基因可以有效鉴别杀鲑气单胞菌不同亚种。
  • 柳鹏, 李玲雪, 郑伟, 杜晓燕, 闫春梅, 刘慧吉, 高春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68-5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花羔红点鲑Salvelinus malma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采用MiSeq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相同养殖环境下,健康花羔红点鲑和细鳞鲑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花羔红点鲑和细鳞鲑肠道内容物OTU总数分别为3 896和1 675,二者的肠道内容物中优势菌群比较丰富;花羔红点鲑1+龄组(H1)Alpha多样性高于2+龄组(H2),表明肠道菌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植于宿主肠道,4+龄组细鳞鲑(X4)肠道Alpha多样性介于1+龄和2+龄花羔红点鲑之间;花羔红点鲑肠道优势菌门为柔膜菌门Tenericutes,优势菌属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细鳞鲑肠道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PCA分析显示,1+龄、2+龄花羔红点鲑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比较相近,但与4+龄细鳞鲑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研究表明,相同养殖环境下,同种类不同年龄的花羔红点鲑肠道菌群组成相似,同科不同属的两种鲑鱼肠道菌群组成差异较大,但微生物多样性相似。
  • 李微, 王文硕, 张新宇, 段元棚, 杨戬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74-58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采用高分辨率的HY-1C CZI数据准确评估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碳储量和固碳效益,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8年9月在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群落区域采集盐地碱蓬光谱数据和植株样本,并对生物量及含碳率进行测定,利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转换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transform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TSAVI)的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并结合异速生长模型估算地下生物量,进而计算盐地碱蓬群落的碳储量和固碳收益。结果表明:线性模型为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最优反演模型,其决定系数(R2)为0.69(P<0.05),地面数据验证集的均方根误差(E)和可预测技能(Skill)值分别为0.078和0.929,卫星数据验证集的相对均方根误差(Er)和可预测技能值分别为9.55%和0.987;2018、2019、2020年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群落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69×106、1.13×106、3.26×106 kg,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02×105、2.03×105、5.81×105 kg,总生物量分别为1.99×106、1.33×106、3.85×106 kg,进而获得盐地碱蓬群落2018、2019、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6.06×105、4.06×105、1.17×106 kg。研究表明,采用HY-1C CZI数据评估盐地碱蓬的碳储量是可行的,盐地碱蓬群落的碳储量时空分布与其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盐地碱蓬的地上部分为主要储碳部分,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群落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沈璐, 张年华, 田涛, 洪鹤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84-59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3D打印混凝土人工鱼礁的生物附着效果,将喷头口径分别为20 mm(3D-20组)和10 mm(3D-10组)的3D打印挂板试件与相同配合比的浇筑成型挂板试件(PC组)投放到大连市黑石礁海域潮间带进行生物附着对比试验,2020年9月1日完成海上挂板,于2020年11月1日(放入海中2个月)、2021年2月1日(放入海中3个月)和2021年7月1日(放入海中5个月)时分别取样,测定附着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第1次和第2次取样后试件均放回原处。结果表明:取样鉴定出的附着生物种类数量共计17种,每一次取样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均为优势种;第3次取样的总生物量,3D-20、3D-10、PC组试件分别为561.58、215.72、203.24 g/m2,3次取样中,3D-20组总生物量均显著大于3D-10组和PC组(P<0.05),而3D-10组与P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3D打印混凝土作为人工鱼礁材料具有实用性,其打印方式造成的礁体表面不平整对于生物附着具有优越性。
  • 于凌慧, 赵谭军, 陈思梦, 李娜, 徐静, 李春茂, 湛垚垚,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592-60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皮氏蛾螺Volutharpa ampullacea Perryi黏液粗蛋白的抗肿瘤作用,以人肝癌细胞Hep-G2和H22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流式细胞术和qRT-PCR等方法,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分析了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及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0.66 g/L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处理组Hep-G2细胞在形态上呈现变形严重、核浓缩且核膜模糊、胞质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及细胞表面微绒毛显著减少等现象;0.66 g/L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处理组Hep-G2细胞中G2/M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66 g/L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处理12 h时,小鼠Hep-G2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CNB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基因(CDK1)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66 g/L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注射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注射剂量为30 mg/kg)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平均质量极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皮氏蛾螺黏液粗蛋白在体内外均有抗肝癌作用,具有成为海洋源抗肝癌药物的开发潜力。
  • 李苗, 金潇仪, 姜硕, 孙萌, 田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02-61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构建准确检测生物微环境的极性比例荧光探针,首先通过在苊酮上引入丙二腈和N, N-二甲基基团合成以萘环荧光团为基础的探针IA,再通过氨基缩合成环反应合成极性响应型的比例荧光探针IAN,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HRMS等方法对探针IA、IAN进行结构及质量表征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探针IA和IAN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荧光发射光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探针IA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为单峰,其荧光发射峰强度随着溶剂极性升高而增强;探针IAN则具有双吸收和双荧光发射峰(λem=474、552 nm),且荧光发射峰比值I474 nm/I552 nm对溶剂极性变化产生灵敏的Boltzmann函数响应;与探针IA相比,探针IAN能够作为比例荧光探针准确响应环境极性变化;运用探针IAN对患乳腺癌的小鼠和患肝胆综合症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组织检测显示,病变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健康组织。研究表明,氨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含氮原子杂环,可提高氮原子孤对电子与π体系的共轭程度,从而使探针分子同时产生n→π*与π→π*分子跃迁,基于此机理,可构建灵敏响应极性变化的比例荧光探针。
  • 于珺妃, 夏邦华, 郝其睿, 邹昊博, 王鹏, 陈中祥, 高磊, 吴松, 黄丽, 覃东立, 韩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11-6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的降血糖功能并提升其代谢产物浓度,通过产蛋白酶能力试验,从鲤肠道内含物中筛选具有蛋白分解能力的细菌,并对其产二肽基肽酶-Ⅳ(DDP-Ⅳ)抑制剂的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的菌株经分离纯化培养后,通过16S rRNA测序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菌株的培养基配方进行配比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到一株产DDP-Ⅳ抑制剂能力较强的益生菌CR-3(37 ℃时产率为62.35%),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将CR-3菌株鉴定为赖氨酸芽孢杆菌;响应面优化试验显示,CR-3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46%、CaCO3 0.55%、NH4Cl 0.48%及豆粕2.10%(均为质量分数),在此条件下,发酵培养基的OD600 nm值较初始发酵培养基的OD600 nm值提升了64%。研究表明,本试验中筛选出的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产DDP-Ⅳ抑制剂能力,并具有潜在的降鲤血糖功能。
  • 陈慧娥, 贺康, 贺楚晗,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20-62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藻酸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组,将终质量浓度为0.1、0.5、1.0、1.5、2.0 mg/L的藻酸盐标准品溶液,分别添加到海假交替单胞菌菌液中共同形成生物被膜,检测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并分析了藻酸盐对生物被膜的膜厚及胞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随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为0.5 mg/L时,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的膜厚和胞外多糖均显著增加(P<0.05),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能力增强。研究表明,添加藻酸盐能够促进P.marina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可拉酸等其他胞外多糖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能力,藻酸盐的适宜添加量为0.5 mg/L。
  • 刘圣美, 尚凤芹, 陈亚东, 常亚青, 王秀利, 仇雪梅, 刘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27-63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在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体质量为40~80 g)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的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了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强壮弧菌Vibrio fortis和葡聚糖(whole glucan particles, WGP)刺激后,XIAP基因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的cDNA长为 4 894 bp,其中,5′ UTR为459 bp,开放阅读框为2 331 bp,3′ UTR为2 104 bp,共编码776个氨基酸,具有3个BIR结构域和1个RING指环结构域,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86 960,等电点为5.96,为酸性蛋白;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在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管足、体腔细胞、围口膜、肠和精巢(P<0.05);经PGN、LPS、Poly I:C、WGP和V.fortis刺激后,体腔细胞中的XIAP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并在PGN、LPS和Poly I:C刺激后12 h,WGP刺激后24 h,V.fortis刺激后6 h时,XIAP基因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XIAP基因参与了虾夷马粪海胆的免疫应答,并在海胆的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宁, 聂鸿涛, 黎强, 霍忠明,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36-64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低温胁迫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斑马蛤2号”存活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低温(-1、4、12 ℃)胁迫方法,观察了3个群体(“斑马蛤2号”、辽宁大连群体和广西北海群体)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生存差异,并从低温转录组中挑选3个蛤仔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和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C)基因,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了不同低温胁迫下不同群体鳃组织中3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4 ℃)胁迫9 d时,存活率依次为“斑马蛤2号”>辽宁大连群体>广西北海群体;3个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的表达与温度显著相关(P<0.05),随温度从12 ℃降低到-1 ℃,3个基因表达量总体呈升高的趋势;在-1 ℃胁迫下,与0 h相比,3个蛤仔群体鳃组织中的SCDFAD基因表达量在12~72 h显著上调(P<0.05),3个群体的ACC基因表达量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显著上调,“斑马蛤2号”鳃中3个基因表达量的上调幅度总体上显著高于广西北海群体和辽宁大连群体(P<0.05)。研究表明,在-1 ℃条件下,“斑马蛤2号”的存活率和耐低温能力明显高于辽宁大连和广西北海群体,且“斑马蛤2号”的SCDFADACC基因高表达可能与其耐低温能力强有关。
  • 张倩鸿, 王绍军, 田莹, 王荦, 毛俊霞, 王许波, 王庆志, 常亚青, 郝振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43-64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溶解氧(DO)水平对香螺Neptunea cumingii Crosse(湿体质量为85.3 g±9.3 g)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明确香螺对不同DO水平的适应机制,采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手段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DO(0、2、4、6、8 mg/L)条件下,香螺的行为特征、相关组织损伤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当DO质量浓度较低(0、2、4 mg/L)时,香螺爬行活跃、摄食减少,当DO≤4 mg/L时,香螺摄食停止并出现死亡现象; 组织学观察显示,随DO浓度的降低,鳃丝间隔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鳃黏液细胞数量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鳃丝顶端膨胀,呼吸上皮细胞肿大脱落,表面细胞凹陷形成褶皱,有时会导致鳃丝断裂;随DO浓度的降低,嗅检器黏液细胞数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嗅检器细胞结构变化不显著;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随DO浓度的下降,香螺鳃和肝胰腺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鳃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肝胰腺中CAT活性则与DO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当受到短期低氧胁迫时,香螺会通过改变自身行为和相关组织结构形态,以及通过调节内分泌等方式适应低氧环境,当DO≤4 mg/L、胁迫时间≥96 h时,香螺的存活率为0,香螺最适DO质量浓度为6~8 mg/L。
  • 王炫凯, 赵彤, 岳扬, 王侯宇, 曲宝成, 熊玉宇, 张玉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50-65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循环水养殖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质量安全,以大连市某循环水养殖企业的红鳍东方鲀为研究对象(稚鱼平均体质量2.3 g,幼鱼平均体质量1 091.4 g,成鱼平均体质量1 718.1 g),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不同养殖阶段红鳍东方鲀体内铅(Pb)、镉(Cd)、汞(Hg)、铜(Cu)和铬(Cr)5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的安全标准;不同养殖阶段红鳍东方鲀体内重金属含量变化表明,Cu和Cr是主要富集的金属元素,其中Cu主要富集在肝脏(P<0.05),Cr主要富集在肌肉(P<0.05);红鳍东方鲀不同养殖阶段Cd、Hg、Cu、Cr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织部位Cd、Hg、Cu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肌肉是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器官;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显示,鱼体重金属污染状况均处于无污染范围;预计日摄入量、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评价显示,预计日摄入量对健康风险的贡献较小,儿童、成人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范围,非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儿童的健康风险总体略高于成人。研究表明,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红鳍东方鲀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 王东伟, 龚江, 杨晓曦, 赵伟, 周彦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58-6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分别对保护区18个采样点,按照每个季节采样1次的频次开展了浮游植物和水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保护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1属143种,浮游植物种类主要为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合计占比85.31%;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等13种;保护区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动范围为1.48~3.08,其中春季和冬季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46~0.96,季节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48~2.58,其中冬季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P<0.05),呈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态势;保护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9.84×104~7.86×107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2~29.07 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空间上涡河水域显著高于淮河干流(P<0.05);春、夏、秋和冬季影响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透明度(SD)、总氮(TN)、水深(W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研究表明,保护区流域内水质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在时间格局上无明显差异,但空间格局上涡河显著高于淮河干流,应重视不同季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以维护浮游植物多样性。
  • 刘悦朋, 刘俊荣, 蔡琰, 齐琳, 徐昙烨, 田元勇, 曲秦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68-67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排血处置对锁鲜效果的增强效应,将健康活体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体质量300~400 g)分为3个处理组,常规锁鲜组即断髓速杀后立即冰水排血并冷却(poor-bled,PB),增强锁鲜组即断髓速杀后先进行常温排血,随即进行冰水冷却(well-bled,WB),另设窒息组(none-bled,NB)为市售鲜品品质对照,2个锁鲜组各自分两部分,一部分覆冰保存用于死后僵直进程的观察,另一部分置于4 ℃下贮藏用于冷藏稳定性分析,通过监测ATP、糖原及僵直进程等指标,结合感官分析对鱼品品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鱼体冷却前增加常温水排血处理环节,可显著改善排血效果,即增强锁鲜WB组的平均排血量显著高于常规锁鲜PB组(P<0.05),二者分别为(8.6±3.1)、(5.7±2.3) g/ind.;增强排血效果可以显著推迟死后僵直进程的各个阶段,冰藏期间,WB组僵直发生的时间比PB组晚约4 h,且WB组解僵发生的时间也相对晚约6 h;增强排血呈现更优越的冷藏稳定性;ATP及其关联物分析发现,WB组对于ATP有较好的保存作用,在冷藏12 h后,WB组的ATP含量为1.20 μmol/g,而PB组仅为0.58 μmol/g;增强排血处理可显著提升鱼品感官品质,冷藏期间,WB组鱼腹腔内腹部肌肉呈光亮的银白色,零排血的NB组鱼腹部肌肉有明显的淤血,而PB组鱼腹部肌肉白度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表明,增加常温水处置能够有效促进鱼体排血,且在冷藏稳定性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均呈显著的锁鲜增强效应。
  • 暴伊芮, 赵前程, 吴燕燕, 王悦齐, 麦志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76-68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鱼肉糜的持水品质,以未经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为原料,以蒸煮损失、质构特性(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及感官评定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NaHCO3、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对其保水性的影响,确定了3种无磷保水剂添加量的最优配方,并用电镜观察了鱼肉糜产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适量添加NaHCO3、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3种无磷保水剂对增强鱼肉糜保水性均有一定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蒸煮损失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添加量过大,反而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并导致各指标降低;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复合无磷保水剂最优配方为0.1%碳酸氢钠、0.3%海藻糖和3.5%大豆分离蛋白(均为质量分数),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制备的鱼肉糜产品感官评分为95.8分,蒸煮损失比未加保水剂的空白组降低了43.4%,保水效果显著提高;鱼肉糜微观结构观察显示,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的鱼肉组织结构较紧密、空洞小。研究表明,在未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中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可有效提高其保水性。
  • 张胜茂, 孙永文, 樊伟, 唐峰华, 崔雪森, 伍玉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83-69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渔业资源不断衰退,各国渔业机构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用渔业观察员方式促进渔业可持续捕捞,但人类观察员方式成本高、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新模型不断涌现和完善,其检测速度、精度均在不断增强,为其应用于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监控提供了条件。本文从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和精度评价等方面,总结了渔业捕捞生产监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以渔船与渔船行为、渔获物、渔场预报、船员和渔具为对象,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海洋渔业捕捞中的应用,并提出利用迁移学习或强化学习等方法来拓展识别目标种类及增强检测模型、利用高精度的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目标分类准确率、通过边缘计算技术解决电子监控数据实时解析及制定统一标准以规范电子监控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度学习在海洋渔业捕捞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李志成, 钟志鸿, 李诗钰, 郭奕轩, 郭庆凯, 江飚, 李安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696-7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淀粉卵涡鞭虫病俗称“海水鱼天鹅绒病”,是由一种原生鞭毛虫——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 ocellatum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表而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综述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生活史、流行危害、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海水鱼类淀粉卵涡鞭虫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病原检测、虫株低温保存策略、筛选绿色高效的杀虫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未来研究及防控发展建议,以期为海水鱼类淀粉卵涡鞭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 张翔, 王祖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4): 707-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