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9-07
  

  • 全选
    |
  • 毕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35-5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淡水养殖池塘蓝藻水华频发已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藻毒素是蓝藻水华对养殖动物最严重、最直接的危害,其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分布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蓝藻毒素。本文综述了MCs在养殖池塘的时空分布及其在养殖动物机体内的积累特征、MCs对养殖动物的毒害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养殖池塘中MCs的科学防控技术等,并针对当前养殖池塘中MCs危害及科学防控研究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地构建多营养层级的淡水池塘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建立兼具吸收氮磷营养及降解MCs功能的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循环水)处理模式、加强利用MCs高效降解菌(群)或高效降解酶对MCs危害的应急处置、结合MCs毒害作用的分子机制开发靶向药物等未来发展建议,旨在为降低蓝藻水华对淡水养殖业的危害提供参考。
  • 孙承文, 赖迎迢, 巩华, 任燕, 江小燕, 陈总会, 黄志斌, 陶家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46-55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灭活疫苗菌液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温度、培养基初始pH、转速、接种量对菌液活菌数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 进行优化,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发酵菌液制备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8 ℃、培养基初始pH 7.5、摇床转速230 r/min、接种量5%时,维氏气单胞菌CA07株发酵获得最大的活菌数为11.13×10CFU/mL,较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最高活菌数值提高20.59%,与预测值基本相符;优化发酵条件能提升发酵菌液活菌数,从而显著提高制备的灭活疫苗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即使制备的灭活疫苗稀释3 倍,免疫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相对保护率仍可达到70%以上,以维氏气单胞菌LY02株攻毒,相对免疫保护率达40%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发酵工艺,在显著增加菌液产量的同时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
  • 徐文刚, 刘立明, 王九龙, 于文松, 孙明, 征矢野清, 唐永政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54-56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石斑鱼Epinephelus性腺分化前后脑垂体中促卵泡激素(FSHβ)和黄体生产素(LHβ)细胞分布及基因含量的变化,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孵化后55、80、120日龄幼鱼的性腺和脑垂体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对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进行识别和定位,并运用qRT-PCR技术测定其脑垂体中fshβlhβ基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和黑边石斑鱼早期性腺发育分为未分化期、分化期和卵巢期;石斑鱼性腺在55日龄时为未分化阶段,其位于肠道附近且观察到性细胞和血管,80日龄时为性腺分化阶段,性腺原基两端的结缔组织向前延伸并形成突起,表明卵巢腔正在形成,120日龄时为卵巢阶段,卵巢腔已完全形成且观察到卵原细胞,表明石斑鱼性腺已分化为雌性;两种石斑鱼在55、80、120日龄时的脑垂体结构相似,分为神经垂体(NH)和腺垂体(AH),腺垂体进一步细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在55、80、120日龄时,两种石斑鱼脑垂体中均检测到FSHβ和LHβ免疫信号,其主要分布在PPD区域,少量分布在RPD或PI区域;赤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但lhβ基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边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lhβ基因含量在120日龄时均显著高于55、80日龄(P<0.05)。研究表明,两种石斑鱼性腺在120日龄时已分化完成,脑垂体结构在55日龄时已完全形成且脑垂体中FSHβ和LHβ在两种石斑鱼性腺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角色可能是促进个体的早期发育和加速性细胞的增殖。
  • 王鹤, 李战军, 黄华, 徐晓莹, 贺加贝, 曹亚男, 赵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63-57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突眼、腹水、红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原因,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195~535 g)肝、肾、脾、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PCR特异性扩增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等方法对优势菌进行鉴定,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病鱼分离获得的菌株为γ溶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理生化特征为能水解七叶苷,不能水解精氨酸、赖氨酸等,能利用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酸,不能利用枸橼酸、鼠李糖、尿素等;经16S rRNA序列比对、链球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鉴定其为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型为scp B--bca--bac--lmb--fbs A--cfb--cps D--pav A--bib A+-sip+-cyl E--hyl B+;将分离菌株制备成6.3×107、6.3×108、6.3×109、6.3×1010 CFU/mL 4个浓度,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6.9×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利福霉素类等6类14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呋喃类等3类6种抗生素耐药,对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本研究中首次报道了中国鱼源副乳房链球菌自然感染发病,可为鱼源副乳房链球菌分子特性研究、致病机理、药物防治等提供科学参考。
  • 陈桂花, 贺文斌,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段凯越,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73-5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 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 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 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分析显示,制备的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Genogroup Ⅰ和Genogroup Ⅴ IPNV分离株,且该血清不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发生交叉反应,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IPNV VP3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制备的IPNV VP3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
  • 梁箫, 丁文扬, 张驰, 蔡雨珊,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80-5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脂肪酸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设置0.01、0.1、1、5 mg/L的棕榈酸(十六烷酸)、硬脂酸(十八烷酸)、油酸(十八烯酸)及3种脂肪酸混合物添加到菌液中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并检测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同时选取诱导效果较好的3种脂肪酸混合物组对其生物被膜的密度、膜厚及胞外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脂肪酸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使幼虫的附着变态率显著上升(P<0.05),通过对混合脂肪酸组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随着混合脂肪酸物浓度的增加,相比海假交替单胞菌单一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和膜厚度显著降低(P<0.05),细菌更加分散,胞外脂类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则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脂肪酸是通过促进生物被膜胞外脂的产生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 胡丽萍, 姜黎明, 张建柏, 赵强, 黄华, 王力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87-5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的体节幼虫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是单一饵料投喂单环刺螠较好的开口饵料;混合饵料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和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中,体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但这两个混合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12×10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 崔培, 尚东维, 刘文军, 孙金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595-60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红曲米对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幼鱼生长、体色及部分血液和肝胰脏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5种饲料,分别添加红曲米0(对照)、0.5、1.0、1.5、3.0 g/kg,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79±1.80)g的红白锦鲤幼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投喂56 d后停喂含红曲米的饲料,采用不添加红曲米的基础饲料继续投喂14 d,养殖周期共70 d,在试验的第56天时取样检测生长、生化指标,分别在停喂红曲米饲料的第0、7、14天时取样检测体表色度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红曲米能显著提高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效率(P<0.05),且显著降低试验鱼血糖含量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红曲米添加量为1.5 g/kg时,试验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红曲米添加量过高(3.0 g/kg)时,试验鱼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不同水平的红曲米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0 g/kg红曲米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试验鱼体表a*值和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停喂红曲米饲料7、14 d后,1.0 g/kg组试验鱼体表a*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红曲米能有效提高红白锦鲤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其血糖含量,改善体色,建议添加量为1.0 g/kg,可维持14 d。
  • 王邢艳, 徐东坡, 张婉平, 童奇烈, 方弟安, 周彦锋, 张敏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03-61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亲本、放流和自然捕捞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运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测定了三角鲂2个亲本群体、3个放流群体和1个自然捕捞群体共计6个群体224尾样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661 bp序列中共检测到192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29.05%),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5%、28.0%、29.0%和16.5%,A+T含量(54.5%)高于G+C含量(45.5%);共检测到31个单倍型,其中,6个为至少2个群体共享的单倍型,hap9和hap2为第一、二优势单倍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8.66%和22.32%,25个为仅1个群体享有的特有单倍型(占总样本数的13.4%),这与基于单倍型的网络结构图得出的hap9为最原始单倍型的结果一致;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10~0.848(平均值0.705),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 07~0.008 40(平均值0.005 78),其中,景山亲本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余杭放流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9 34~0.193 55(平均值0.099 09),基因流(Nm)>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遗传变异为90.09%,群体间遗传变异为9.91%,6个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为0.003~0.009。研究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多,部分群体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自然捕捞与养殖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 张旦旦, 王煜, 李卓, 田莹, 王荦, 毛俊霞, 王许波, 常亚青, 郝振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12-61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香螺Neptunea cumingii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种质资源背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黄、渤海海域6个不同地理群体香螺COXⅠ和CYT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XⅠ基因序列长度为1 536 bp,多态性位点141个,共定义COXⅠ单倍型11个,大连市大连湾群体(DL)的单倍型COXⅠ-10变异位点数最多(115个),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大连湾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遗传多样性指数(Pi)最高,分别为31.133和0.021 21,群体间比较结果显示,烟台市八角港群体(YT)与蓬莱市长岛群体(PL)间的K值最低(2.094),大连湾群体与大连市旅顺盐场群体(LS)间的K值最高(24.971);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 140 bp,多态性位点34个,共定义单倍型14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大连市獐子岛群体(ZZ)和大连市旅顺盐场群体的KPi值最高,分别为13.444和0.012 36,群体间比较结果显示,烟台市八角港群体与蓬莱市长岛群体间K值最低(1.395),大连湾群体与旅顺盐场群体间的K值最高(11.49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不同群体香螺的线粒体COXⅠ和CYTB 基因有显著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变异远大于群体间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海域香螺未出现明显的群体间差异,且群体内变异远大于群体间差异,不同海域间香螺未达到亚种分化。
  • 薛博茹, 李永锋, 胡艺萱, 任效忠, 赵云鹏, 毕春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20-62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进水系统结构对单排污通道矩形圆弧角养殖池内沉降式固体颗粒物排出效率的影响规律,优化养殖池进水结构并提高养殖池系统的集排污性能,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技术构建固-液两相流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弧壁单管和直壁单管养殖池系统内不同密度(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 kg/m3)和粒径(1.0、1.5、2.0、2.5、3.0、3.5、4.0 mm)的沉降式固体颗粒物的排出效率。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物的最终排出率与进水管布设方式及自身属性(密度与粒径)均相关;对于不同密度的颗粒物而言,弧壁单管进水模式下,5种密度的固体颗粒物的最终排出率较直壁单管进水模式平均提高28.60%,且随着密度的增加固体颗粒物的最终排出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直壁单管进水模式下,颗粒物的排出率随颗粒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而言,弧壁单管进水模式下,7种粒径的固体粒子的最终排出率较直壁单管进水模式平均提高38.32%,两种进水模式下,固体颗粒物最终累计排出率均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进水管布设于弧壁位置(进径比Carc/Barc=0.01)能够有效提高沉降式固体颗粒物的排出率,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系统的集排污性能提供参考。
  • 丁鹏, 邹晓荣, 白思琦, 张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29-63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利竹筴鱼集群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2011—2017年相同月份集群重心的平均值,确定出每月的固定集群重心,随着月份的增长,固定集群重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SSTA指数升高时,集群重心呈现向西北偏移趋势,SSTA指数降低时,呈现向东南偏移趋势;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8年4—8月的集群重心,产量验证结果显示,4、5月集群重心范围内的实际产量分别占整个渔场总产量的82%、79%,6月、7月和8月智利竹筴鱼密度降低,占比分别为60%、56%、48%。研究表明,近年来智利竹筴鱼渔场位置发生了新的变化,集群重心由西北向东北方向移动,SSTA指数在经度上与集群重心呈现显著负相关,在纬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
  • 徐昙烨, 田元勇, 李亚烜, 刘俊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37-6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易逝期贝类活品品质变化机制,以壳长(11.01±0.31)cm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其湿藏条件下的代谢特征,试验设活品虾夷扇贝对照组(A)和湿藏组(C),并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的pH、糖原及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捕后湿藏的虾夷扇贝闭壳肌pH和糖原水平变化不大;经多元统计分析,品质易逝期湿藏36 h的虾夷扇贝闭壳肌中共检测出7个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酸(behenic acid)、酪胺(tyramine)、脯氨酰谷氨酸(prolyl-glutamate)、二磷酸腺苷葡萄糖(ADP-glucose)、尿苷5′-二磷酸(UDP)、3-磷酸丝氨酸(3-phosphoserine)和柠檬酸(citrate);通路分析显示,三羧酸循环(TCA cycle)是最易受影响的代谢通路。研究表明,品质易逝期湿藏36 h 条件下的活品虾夷扇贝与初始扇贝相比,传统理化指标变化不大,但其代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可较为灵敏、全面地反映活品虾夷扇贝湿藏期间的实时状态。
  • 梁雯雯, 杨天, 郑志红, 郭建, 陈胜军, 汪秋宽, 丛海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46-65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验证改善升温方式可抑制蛋白质凝胶劣化的理论,优化鱼糜制品的加工方式,将微波升温(microwave heating,MH)、微波辅助水浴升温(microwave assistant water bath heating,MWH)和水浴升温(water bath heating,WH)方式,分别应用于传统二段加热法中的低、高温段,研究了不同升温方式对解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糜的质构特性、蒸煮损失和水分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微波处理组的鱼糜硬度和咀嚼性均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法,尤其是低、高温段均为MH升温处理的AA组,但各组的内聚性、弹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段MWH、高温段MH升温的BA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的CC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段WH、高温段MH或MWH升温的CA或CB组的弛豫时间t23较短,不易流动水分含量P23较高,水分稳定性最好,水的结合能力较强。研究表明,低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升温方式既能提高加热效率又能较少减少蒸煮损失,而低温段采用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的鱼糜质构特性相对较好,保留更多的水分在三维网络结构中。本研究结果为快速升温方式避免低盐淡水鱼糜凝胶劣化理论提供基础数据。
  • 杨晴晴, 金祎雯, 李伟, 赵菲, 孔亮, 佟长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53-66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凝集素(MCL-T)诱导产生及其抑制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作用机制,以腐败希瓦氏菌刺激菲律宾蛤仔,并利用固相吸附分析MCL-T与腐败希瓦氏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MP)的相互作用,利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方法对MCL-T作用于腐败希瓦氏菌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注射比浸泡方式产生更多的MCL-T;MCL-T与腐败希瓦氏菌外膜蛋白结合具有浓度依赖性;MCL-T作用于腐败希瓦氏菌后,有74个蛋白质表达量变化显著,其中,16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58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丙酮酸代谢途径、柠檬酸循环途径、氨酰-tRNA生物合成途径和碳代谢途径。研究表明,MCL-T是通过影响腐败希瓦氏菌体内氨基酸合成、丙酮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等实现其抑菌作用。
  • 杨鹤, 于红, 刘巨升, 杨惠宁, 孙哲涛, 程名, 任媛, 张思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61-66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渔业标准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部分实体语料分布稀疏导致的效果不佳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元组合数据增广(data augm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ple combination,MCA)的渔业标准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基于领域词典的联合替换算法(joint replac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domain dictionary,DDR)、基于槽点保护的随机删除算法(random dele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lot protection,SPD)和基于槽点保护的随机插入算法(random inser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lot protection,SPI)进行语料库的数据增广,首先构建“水产品名称”同类词词典和领域同义词词典,通过两个词典分别对“水产品名称”类实体和随机词进行同类词替换和同义词替换,生成新的句子,以增加目标实体数量和句子的多样性,然后在基于槽点保护的情况下对原句子分别进行随机删除和随机插入操作,在保留实体及上下文特征的情况下进一步丰富语料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融合注意力机制的BERT+BiLSTM+CRF网络模型和多元组合数据增广方法进行渔业标准命名实体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值分别达到了91.73%、88.64%、90.16%,具有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基于多元组合数据增广的渔业标准命名实体识别方法有效解决了部分实体样本稀疏问题,提升了渔业标准命名实体识别的整体效果。
  • 袁红春, 刘慧, 张硕, 陈冠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70-67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进行渔场预测时存在的性能欠佳、特征转换困难、拟合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新型渔情预测方法——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模型,该方法首先在5°×5°渔业作业区域内将不同海洋环境因子按相对空间位置映射为三维矩阵,然后分别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深度神经网络(DNN)对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海面高度(SSH)3种环境因子和渔场时空因子两种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模态特征提取,得到两种不同模态的特征向量,并将两种特征向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进行特征级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输入到径向基函数网络(RBF)中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通过试验验证,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渔场预报模型CNN-DNN-CCA(连接融合)-RBF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onga中心渔场的召回率达到了90.3%,相较于随机森林(RF)、CNN和DNN模型提高了6.8%~21.8%。研究表明,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新型渔情预测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别进行特征自动提取和特征融合,消除了冗余信息,简化了特征转换,提高了运算速度和预测精度。
  • 孙志惠, 崔洲平, 宋坚,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79-6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中国现有棘皮动物500余种,其中海参和海胆均被誉为“海产八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棘皮动物不存在明显的雌雄二态性,但在性腺色泽、免疫力、激素水平等层面却展现了性别差异,因此,针对棘皮动物性别决定及分化机制展开研究、实现单性群体养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本文综述了棘皮动物,尤其是经济棘皮动物(海参、海胆)的生殖对策、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遗传基础,并就棘皮动物性染色体的确定、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及性激素诱导单性养殖等方面提出未来重点研究建议,以期推动经济棘皮动物性别控制育种工作进程。
  • 申洪彬, 包杰, 姜宏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87-69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酵母菌是指以芽殖分裂或形成子囊孢子为主,细胞呈椭圆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常被用于发酵行业。在水产养殖中常将有益酵母培养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而有些酵母菌为水产养殖动物致病性病原菌,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如何防治致病性酵母菌已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及侵染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防治。本文对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危害、流行情况、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应在致病酵母菌的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致病酵母菌病原的生活史与入侵机制及绿色生物渔药与免疫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防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李曰嵩, 邢宇娜,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694-70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 赵前, 周进, 刘俊荣, 徐昙烨, 田元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4): 7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相应的鲜活品质评价技术和指标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针对鲜活产品,从指标与方法两方面分别对水产品品质评价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首先,从感官评价和非感官评价方法两方面,系统回顾了鲜度评价的科学起源及传统水产品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历程,并综述了近年来活品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然后以现代分析技术为重点,对新兴技术及相应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通过色谱、质谱及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并结合各个组学技术,围绕可追溯性、品种及鲜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开展分析总结;最后从原料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有传统消费模式的缺陷及现有国内消费升级需求3个方面,阐述了以鲜活品质为研究突破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品质指标和实时分析技术是研究关键,并展望了具有鲜活品质的终端产品对于渔业产业升级的促进意义及前景,以期为鲜活水产品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