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1
  

  • 全选
    |
  • 许强华,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177-1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大洋是地球上最冷的水域,水温常年在0 ℃以下,许多生物在南大洋降温过程中走向灭绝,而南极鱼亚目鱼类在南大洋逐渐变冷过程中快速进化,成为冰冻海域最繁盛的脊椎动物。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极亚目鱼类基因组完成测序和分析,人们对这些鱼类在冰冻环境下生存和繁衍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本文从抗冻蛋白的起源、血液发生、抗过氧化机制、铁离子稳态调控、中性浮力的进化和基因组特征等方面综述了南极鱼类适应极端低温的分子进化及发育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鱼类抗冻与耐寒机制及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骆小年, 段友健, 郭童, 严子微, 李文康, 吴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187-1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 000组,获卵5 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 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 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 ℃,适宜水温为17~22 ℃,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 ℃·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 ℃·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 马季, 李宝山, 王成强, 王晓艳, 乔洪金, 王际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195-2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植物原料替代饲料中鱼粉及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质量(35.95±0.05)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鱼粉鱼油组(鱼粉+鱼油)、鱼油组(植物蛋白+鱼油)、芥花油组(植物蛋白+芥花油)和豆油组(植物蛋白+豆油)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试验饲料,共养殖5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生长、营养成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豆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与鱼粉鱼油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与豆油组脂肪效率和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全鱼及肝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豆油组则较高;芥花油组与豆油组全鱼及肝脏EPA、DHA含量总体上低于鱼粉鱼油组和鱼油组(P<0.05);芥花油组与豆油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总体上显著高于鱼粉鱼油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P<0.05),芥花油组及豆油组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总体上显著低于鱼粉鱼油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整体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用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但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植物蛋白配合豆油及藻粉替代鱼粉鱼油效果相对较好,有望成为替代鱼粉鱼油的理想饲料。
  • 余云登, 朱浩拥, 王盛南, 王耀辉, 马文超, 杨晓, 朱永祥, 钱晓明, 王秀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07-21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瘦素(Leptin)基因的基本性质,并探究lepti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暗纹东方鲀生长的相关性,随机选择6尾健康的3月龄暗纹东方鲀幼鱼作为基因克隆的试验样本,采用RT-PCR方法克隆leptin基因的cDNA序列,随机选择同期繁殖、同塘养殖的178 尾8月龄鱼,采用直接测序法筛选leptin基因中与生长相关的SNP位点。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leptin cDNA序列长为661 bp,包括459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52个氨基酸,Leptin氨基酸序列含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推测该蛋白为亲水的稳定蛋白;暗纹东方鲀Leptin氨基酸序列与红鳍东方鲀Leptin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6.7%,与不同种属的其他鱼类相似性较低,与草鱼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仅为25.25%,但不同物种的Leptin存在较高的三级结构相似性;在暗纹东方鲀leptin基因上筛选得到2个分型稳定的SNP位点(T24G、T193A),其中,T24G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体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GG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显著小于TG和TT基因型(P<0.05);将2个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型进行组合,经关联分析获得优势双倍型D5,D5型个体的3个生长性状值最高,体质量显著高于D2、D4型个体(P<0.05),极显著高于D6型个体(P<0.01),体长和体全长显著高于D6型个体(P<0.05)。研究表明,T24G位点的TG和TT基因型及双倍型D5是暗纹东方鲀优势生长的基因型,可作为暗纹东方鲀辅助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 韩亚伦, 魏金亮, 崔洲平, 张健, 张伟杰, 温斌, 常亚青, 孙志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14-22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生殖细胞标记基因,通过基因克隆、荧光定量PCR及切片原位杂交等技术分析了光棘球海胆(湿体质量为76.8 g±10.0 g)母源因子(boule)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动态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光棘球海胆boule cDNA序列全长为1 788 bp,其中,3′非编码区为601 bp,5′非编码区为14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041 bp,共编码346个氨基酸,包含一个保守的RRM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oule为母源因子,在整个胚胎发育时期均有表达;boule基因在处于生长期(stage Ⅱ)光棘球海胆的肠、管足、体腔液和性腺中均有表达,其中,boule基因在精巢表达量最高(P<0.05);在卵巢中表达量随卵母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升高,在成熟期(stage Ⅳ)卵巢中达到最高,精巢中表达量仅在生长期(stage Ⅱ)及成熟前期(stage Ⅲ)有较高表达;切片原位杂交显示,boule基因在光棘球海胆精巢的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卵巢中未检测到阳性细胞信号。研究表明,光棘球海胆boule基因是雄性生殖细胞标记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海胆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相关研究提供数据资料。
  • 魏亚丽, 周艳, 黄思婕, 鲁纪刚,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22-22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罗非鱼高温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机理,选用孵化12 d后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基于RNA-seq技术对尼罗罗非鱼高温处理组(36 ℃高温胁迫下养殖30、50、70 d)和常温对照组(28 ℃,30、50、70 d)肝脏组织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处理组与常温对照组共获得39.23 Gb clean data;28 ℃-30 d与36 ℃-30 d文库比较发现,存在4 342个差异基因,28 ℃-50 d与36 ℃-50 d文库比较发现,存在3 139个差异基因,28 ℃-70 d与36 ℃-70 d文库比较发现,存在3 042个差异基因;进一步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糖异生、细胞周期、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及胰岛素信号等通路上;通过RT-qPCR试验对mTOR信号通路及相关通路中的8个差异基因进行验证,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高温胁迫下尼罗罗非鱼肝脏组织中参与热应激相关的基因涉及生长、蛋白质折叠及能量代谢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罗非鱼高温胁迫响应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裴田瑛, 颜帅帅, 许强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29-2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简写为miRNA)是一类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在血液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miR-30e对鱼类血液生成的作用机制,以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模式生物,针对青藏高原裂腹鱼血液组织中高表达的miR-30e,利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斑马鱼miR-30e的靶基因,构建含斑马鱼ALAS2-3′UTR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斑马鱼miR-30e进行共转染,检测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同时构建含斑马鱼ALAS2-3′UTR序列的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miR-30e共同显微注射斑马鱼胚胎,观察GFP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在注射miR-30e模拟体48 h后,其血红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转染miR-30e的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斑马鱼胚胎注射miR-30e模拟体24 h后,其GFP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GFP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ALAS2基因是miR-30e的一个靶基因,miR-30e通过抑制ALAS2表达而抑制血红细胞的生成。
  • 陈琦 , 孙雨晴, 郑欣宜, 山谷, 李雅娟, 曹小娟, 朱新平, 周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34-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 ℃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 王中, 张伟杰, 刘雷, 冷晓飞, 高洪涛, 江会杰,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41-2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lack mouth disease pathogen infection on phagocytosis of sea urchin 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 the coelomocytes density, apoptosis rate, cell necrosis rate and phagocytosis related immune indices, including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ACP),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and phagocytosis related immune gene expression were determined 0, 1, 6, 12, 24 and 48 h post pathogen stress in the sea urchin damaged by piercing the mouth membrane with a needle into the body cavity and then exposed to black mouth disease pathogen fluid (102 CFU/mL). The single phagocyte contribution value of several immune parameter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proportion of effective phagocyte. The density of phagocytes in coelomic fluid was shown to be decreased by 80%, and the apoptosis rate of phagocytes to be increased to 60.92% 1 h post stress. There were different relative trends of ACP activity, ROS level and TAC in coelomocytes after stress. However,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single phagocyte showed a consistent trend of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with the maximal expression level of C3-pre and Clec4g genes at 1 h post stress, increased by 3 times, 6 times, 7 times, 4 times and 7 times, respectively. The apoptosis rate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necrosis rate gradually was increased to 63.98%. C3-pre and Clec4g genes, as well as the single phagocytemean relative expression of ACP, ROS and T-AOC was decreased to the level before stress from 6 h to 24 h post stress, although the density of phagocytes gradually recovered. The maximal expression level of Caspase-8, as about 2 times as that at 0 h stress, was observed at 48 h post stres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agocytosis of the sea urchin was enhanced by the increase in ACP activity, ROS, T-AOC, and up regulation of phagocytic related immune genes at the beginning of infection. Meanwhile up-regulation of apoptosis rate of phagocytes and cell regeneration were also found to maintain the number of phagocytes. At the late stage of the invasion of pathogens, phagocytes failed to clear all the pathogen, the above phagocytosis related indices gradually were decreased, and the necrosis rate of phagocytes 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t the sea urchin became diseased.
  • 李赟, 张赛赛, 孙阳, 王宏飞, 陈文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48-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 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 ℃,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 ℃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 何志然, 胡宏辉,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54-25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高延奇, 王森, 刘娟, 党慧凤, 黎睿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60-2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表分离出3种盾纤毛虫,采用活体观察、甲醛固定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醋酸洋红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的方法,对3种盾纤毛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PCR技术获得其18S rDNA基因序列,并与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选用L-15、MEM和RPMI1640培养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7 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采用盾纤毛虫最适培养基,在不同的温度(10、15、20、30 ℃)、盐度(13、20、30、40)、pH(4.2、5.2、7.2、9.2)条件下培养7 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结果表明:从刺参和红鳍东方鲀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均与尾丝虫Uronema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尾丝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尾丝虫聚为一支;从大菱鲆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与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伪康纤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伪康纤虫聚为一支;体外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显示,L-15培养基培养的盾纤毛虫种群密度高于MEM和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条件试验结果显示,推荐体外培养条件为温度20 ℃、盐度30、pH 7.2。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动物体表溃烂病原盾纤毛虫的分离鉴定及基于盾纤毛虫全虫疫苗研制的体外培养条件优化提供参考。
  • 董成浩, 赵文, 魏杰, 董显坤, 左镓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68-27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壳纹船卵溞Scapholeberis kingi Sars的盐度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壳纹船卵溞的形态特征、分布、急性盐度耐受性,以及(25±1)℃恒温条件下盐度对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壳纹船卵溞在淡水河流、池沼和湖泊水库分布较广;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盐度对壳纹船卵溞的24、48 h的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3.35和2.27,安全盐度为0.31;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壳纹船卵溞在0.5盐度组表现出最高存活率和最长寿命,其寿命显著高于1.5、2.0盐度组(P<0.05),体长增长率在1.5盐度组最高且1.0、1.5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盐度组(P<0.05),初次产幼数在1.0盐度组最大且显著高于2.0盐度组(P<0.05),总生殖量在1.0盐度组最大且对照组、0.5、1.0盐度组均显著高于1.5和2.0盐度组(P<0.05),溞净增殖量、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世代周期均在0.5和1.0盐度组较高,总体高于或接近对照组(P>0.05),而1.5和2.0盐度组各项种群增长参数均较低。研究表明,壳纹船卵溞对盐度的耐受性较低,盐度适当升高(0.5~1.0)可促进其生长和生殖,壳纹船卵溞对盐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作为受试生物用以指示和监测海水侵蚀、淡水污染和盐碱化等。
  • 王媛, 刘鹏飞,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74-2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蓝藻加压对藻类结构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消化吸收所产生的影响,采用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藻分别进行未加压和加压处理(0.7 MPa,1 min),利用不同规格的鳙(体质量分别为81.0 g±2.1 g、103.0 g±3.1 g、130.0 g±3.4 g)对两种处理状态的蓝藻进行摄食消化试验,用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状态的蓝藻在摄食前、摄食中和摄食后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电镜观察显示,摄食前未加压处理的群体蓝藻细胞间胶质连接明显、边缘模糊、细胞圆滑,而经过加压处理后,蓝藻群体结构被破坏,呈散状细胞且边缘清晰;经鳙摄食后,中肠内和粪便中加压处理藻细胞凹陷程度和破裂程度均明显高于未加压处理的蓝藻细胞;体质量为103.0 g的鳙对加压处理蓝藻的消化率显著高于未加压处理的蓝藻(P<0.05),鳙对加压处理蓝藻的消化率高达83.2%,对蓝藻原液的消化率约为65.7%。研究表明,加压处理促进了鳙对蓝藻的消化,本研究结果为探寻更加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淡水水体综合处理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
  • 陆绍霞, 张春雷, 王常安, 刘洋, 韩世成, 刘红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80-28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鲑鳟鱼的血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白点鲑Salvelinus malma(体质量49.07 g±12.05 g)、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体质量83.23 g±15.07 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60.12 g±11.86 g)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42.04 g±10.26 g)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大小、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在4种鲑鳟鱼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鲑鳟鱼的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相似,血栓细胞形态多样,其他种类白细胞形态结构相似,白细胞均以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体;白点鲑血栓细胞最多,成群结队排列,红细胞数量也较多,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最大,单核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较多;红点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多;虹鳟红细胞密度最小,淋巴细胞最多,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金鳟红细胞和白细胞密度最大,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研究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与其他鱼类相似,但不同物种间血细胞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 马倩颖, 杨凤, 霍忠明, 赵雯,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8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总氨态氮(TAN)和pH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简称“Zebra 2”)品系幼贝潜沙的影响,在实验室内以天然海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TAN质量浓度(0.12、0.51、1.03、1.64、2.93、5.93、12.30、28.00、54.90 mg/L)和pH(7.00、7.31、7.55、7.77、8.15、8.27、8.54、8.81、9.09)对“Zebra 2”蛤仔幼贝(壳长为4.78 mm±0.60 mm)潜沙的影响。结果表明:TAN胁迫试验显示,在水温20.7 ℃、盐度29和pH 8.12条件下,ρ(TAN)≤54.90 mg/L时对幼贝竖壳ET5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竖壳ET50和潜沙ET50的最大毒物允许浓度(MATC)为28.00~54.90 mg/L,对潜沙ET100的MATC为0.51~1.03 mg/L,对24 h潜沙率的MATC为5.93~12.30 mg/L;pH胁迫试验显示,在水温27.1 ℃、盐度22.8及pH 7.00~9.09条件下,幼贝均能潜沙,但不同pH条件下潜沙速度有差异,pH为7.00~9.09时对幼贝竖壳ET5无显著性影响(P>0.05),pH为7.55~9.09时对竖壳ET50无影响,pH为7.31~9.09时对潜沙ET50无影响,pH为7.31~8.27时对潜沙ET100无影响,pH为7.00~9.09时对24 h潜沙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适宜“Zebra 2”蛤仔幼贝潜沙ET100的TAN为0.12~0.51 mg/L或pH为7.31~8.27;pH为7.00~9.09时对蛤仔幼贝24 h潜沙率无影响,而TAN≥28.00 mg/L时导致其24 h潜沙率明显下降。
  • 高丽楠, 胡红霞, 王巍, 董颖, 吴立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295-30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龄时顶骨、后颞骨、下鳃盖骨、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26日龄时翼耳骨、锁骨、匙骨开始骨化,28日龄时颊骨、额骨、胸鳍硬棘开始骨化,30日龄时围框骨、侧骨板开始骨化,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进入幼鱼期,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吻部小骨片、腹骨板,以及腹鳍、臀鳍、背鳍、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研究表明: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且在发育过程中,与呼吸(颌弓)、摄食(鳃弓)和游泳能力(鳍)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20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但骨化主要集中在24~30日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10 d。
  • 胡世康, 武海波, 王博, 秦海鹏, 廖栩峥, 赵吉臣, 何子豪, 陈燮燕, 孙成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03-30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养殖模式下杂交鳢Channa maculata ♀×Channa maculata argus ♂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土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 140.67 g±45.88 g)和高位铺膜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 130.00 g±96.27 g)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土池设置 3 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3、abce124和abce125,高位铺膜池设置 3 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6、abce127和abce128。结果表明:高位铺膜池的水温、pH与土池无显著性差异,但总氨氮、亚硝酸氮和总碱度等明显低于土池;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土池养殖杂交鳢肠道中细菌多样性远高于高位铺膜池;在门水平上,土池杂交鳢肠道样品abce123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门类,样品abce124、abce125中分别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最高,而高位铺膜池3个肠道样品中均以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所占比例最高;在属水平上,土池abce123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均为未知细菌属类,abce124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支原体属Mycoplasma、食酸菌属Acidovorax、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abce125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支原体属和鲸杆菌属,而高位铺膜池 3 个样品中均以鲸杆菌属为主,占95%以上。研究表明,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差异较大,其结果可为今后杂交鳢的养殖模式选择和微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 孙扬, 汤勇, 邢彬彬, 李泓泉, 毕福洋, 马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10-31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用目标强度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里木湖高白鲑Coregonus peled的资源量进行评估,于2017年6月和2018年7月从赛里木湖全湖水域的定置网中共采集19尾高白鲑作为样本,使用基尔霍夫射线模型在常用渔业声学调查频率70、120、200 kHz下进行了高白鲑目标强度的测定,并根据姿态倾角概率密度分布,建立了不同频率下高白鲑目标强度与体长、体长平方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高白鲑目标强度姿态倾角的指向性图案与一般有鳔鱼类具有相似的频率特征,即在较低频段主瓣明显且旁瓣较少,高频段主瓣不明显且旁瓣较多;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姿态倾角为-3°~-5°之间,与鱼鳔与鱼体之间夹角(平均值2.8°)基本吻合;在高白鲑姿态倾角高斯概率密度函数为正态分布(-5°±10°)时,70、120、200 kHz 3种频率下高白鲑平均目标强度与体长的拟合方程分别为TS=16.4 lgL-59.2、TS=21.3 lgL-64.3和TS=23.7 lgL-65.3,与体长平方(即体长平方的常用对数值)的拟合方程分别为TS=20 lgL-63.6、TS= 20 lg L-62.6和TS=20 lgL-60.7。研究表明,高白鲑的平均目标强度比一般单室闭鳔鱼类大3~5 dB,且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与以往其他白鲑属鱼类目标强度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 杨颖宜, 李东子, 马永顺,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17-32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浅滩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了解植被作用下滩槽间水流动量交换的影响机制,利用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选取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封闭雷诺方程,对浅滩植被作用下的复式明渠内的流体运动特征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了不同淹没高度、不同流量条件下滩地植被对复式断面明渠的水流速度、湍流动能及断面二次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植被的影响,植物区计算主流速度的垂向分布不再呈对数分布,而呈现准S型的分布;相对无植被的工况,植物区内主流流速减小,随着滩地植被高度的增加,植物带的内部与上部区域主流速度减小,而主槽内主流流速相应增大,说明植物的存在对滩地区域的水流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使断面主流向河道主槽内转移,植物的存在也对横向速度产生较强的扰动,能够促使断面二次流的形成;植物顶端附近的湍流动能变化较大,随着浅滩植被高度的增加,植被和水流交界处的湍流动能最大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在植被顶端存在较大的动能交换;随着入流流量的增加,断面主流速度呈增大趋势,各测点湍流动能沿水深方向的幅值也相应增大。研究表明,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能够较好地精细化模拟滩地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可为河流防洪工程、河道浅滩整治及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付媛媛, 汤勇, 王珊, 孟威, 王帅, 刘笑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25-33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量水母涌入核电站取水口会对核电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把握夏季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的密度和基本运动规律,分别于2017年7、8、9月在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使用同时搭载科学探鱼仪(120、200 kHz)和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调查船,沿垂直等深线方向进行25 h、10 n mile长垂直断面往复走航水母资源声学调查和潮流观测,并在次日昼间使用多锚张网进行水母样本采集;利用频差处理技术分离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蛰Nemopilema nomurai及浮游动物的叠加声学散射信号,使用回波积分法推定沙蛰和海月水母密度,并结合潮流数据计算水母通过调查断面的通量。结果表明:2017年7、8、9月份潮流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80、0.70、0.65 m/s,流速随涨潮和落潮周期逐渐增大和减小;海月水母的平均密度高于沙蛰,二者7月分别为9.79、2.30 ind./m2,8月分别为11.05、1.51 ind./m2,9月分别为0.82、0.32 ind./m2;海月水母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5.85、3.53、0.40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2.84、-6.07、-0.36 ind./(s·m2),沙蜇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1.45、0.44、0.17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0.86、-0.76、-0.13 ind./(s·m2)。研究表明:水母通量与涨落潮流速变化具有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水母的移动趋势,并可作为核电站冷源生物监测预警的重要指标;水母在取水口外侧海域具有随机分布的特性,适合声学浮标监测。
  • 王羽徵, 程远, 毕海, 于秋玉, 刘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34-33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对海洋中单细胞藻类进行有效识别,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式VGG16网络模型的单细胞藻类识别算法—AlgaeNet,在传统VGG网络模型基础上,通过减少卷积核数量,并添加BatchNormalization层进行神经网络模型加速。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本研究中提出的AlgaeNet算法在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值收敛速度及对测试集样本(卵形小球藻Chlorella ovalis与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 Ehrenberg)的预测准确率上升速度较传统VGG、AlexNet网络模型优势明显,识别准确率可达99.317%。研究表明,基于改进式VGG16网络模型的单细胞藻类识别算法AlgaeNet在单细胞藻类识别领域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性能,可实现海洋中藻类的准确识别。
  • 俞伟聪, 郭显久, 刘钰发, 刘婷, 李雅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40-34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精确掌握水下海珍品养殖分布情况,摆脱传统上依赖人工潜水了解海珍品情况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化深度学习的Mobilenet-SSD网络模型并用于海珍品检测,该方法对在渔船下方的水下摄像头所采集的海珍品图像实时进行目标快速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中建立的Mobilenet-SSD模型,在海胆、海参、扇贝等3种海珍品上建立数据集进行训练,可实现水下海珍品的精确识别,海胆、海参、扇贝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1.43%、86.02%、89.44%,总体平均准确率为85.79%;将Mobilenet-SSD网络模型分别与Tiny-YOLO和VGG-SSD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在相同设备上,Mobilenet-SSD网络模型相较Tiny-YOLO网络模型能更好地利用目标特征,同时较VGG-SSD网络模型节约80%的用时,实现了准确性与实时性的兼顾。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构建的Mobilenet-SSD网络模型,可用于水产养殖环境中水下海珍品的准确识别。
  • 尚悦, 代明允, 刘鹰, 田野, 马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2): 3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体中存在重金属会威胁到人类及其他生物体的健康,必须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进行去除。吸附法被认为是水体中重金属去除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利用绿色、经济、可回收的天然材料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是目前的热点研究话题。近年来,水凝胶材料由于其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特点及良好的金属离子吸附性能,使其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方面有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水凝胶的分类及多种类型天然多糖基水凝胶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并对天然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吸附效率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天然多糖基水凝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对天然多糖基水凝胶在结构、制备方法、原料来源、应用领域及绿色环保等多方面加以创新的建议,旨在为吸附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