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12
  

  • 全选
    |
  • 丁君,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45-6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产种质资源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现有棘皮动物500余种,其中海参、海胆是中国水产重要养殖种类。自20世纪90年代,水产原良种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经济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棘皮动物种业体系,但仍存在不同层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综述了经济棘皮动物(海参、海胆)的种质资源分布、鉴定、评价、保护及种质资源创新,并就建设经济棘皮动物国家水产原良种场、种质资源测试评估体系、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海参、海胆“育繁推一体化”提出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养殖业体质增效、绿色发展。
  • 徐文刚, 唐永政, 张建柏, 征矢野清, 李秉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57-66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卵巢周年发育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于2016年8月—2017年9月,在日本长崎市东中国海海域每月对其采样, 共计获得样本数量140尾,测定所获样本的体长、体质量、性腺指数(GSI)和性腺发育状态,以及血清中性激素雌二醇(E2)、性成熟激素17α、 20β双羟孕酮(DHP)和17α、 20β、21-三羟孕酮(20β-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边石斑鱼卵巢发育成熟的适宜水温为25~27 ℃,其GSI在2017年7—8月达到最大值,且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时期也出现在此时间段;黑边石斑鱼血清中E2浓度在2017年8月显著增加(P<0.05),这表明E2对其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清中DHP浓度在2017年7—8月有增加的趋势,而20β-S浓度在2017年1月呈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这表明在成熟时期DHP较20β-S更具有诱导性腺发育的功能。研究表明,黑边石斑鱼性腺于2017年7—8月发育成熟并产卵,可能是由于水温及性激素E2和性成熟激素DHP共同调节所致。
  • 徐滨, 朱祥云, 魏开金, 徐进, 马宝珊, 王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63-67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的早期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53±0.10)mm;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7 ℃,在(13±1)℃水温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历时225 h 10 min,积温为2838.79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的过程划分为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33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为(10.71±0.28)mm,出膜后11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为(18.35±0.65)mm,出膜70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的早期发育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马丽曼, 张全启, 齐洁, 卢梦萱, 王文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71-6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卵胎生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性腺分化及性别决定分子机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从许氏平鲉(体质量758 g±15 g)性腺组织中获得了许氏平鲉Sox9基因全长cDNA,运用生物学软件对Sox9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和原位杂交对Sox9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Sox9基因cDNA全长2039 bp,包括1461 bp的ORF,336 bp的5′UTR 和242 bp的3′UTR,其编码产物(486 aa)含有高度保守的HMG结构域;许氏平鲉Sox9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AP-1、GATA-3、Oct-1、FOXD3,以及性别相关SRY、Sox5、Sox9等蛋白结合位点;实时定量PCR显示,许氏平鲉Sox9基因在仔鱼发育阶段(出生后1~35日龄)均有表达,在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25日龄)表达量达到较高水平;在成体性腺中显示了性别两相性差异,即在精巢中的表达高于卵巢;原位杂交显示,许氏平鲉Sox9基因在精巢的生殖细胞、Sertoli细胞,以及卵巢的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Sox9基因在许氏平鲉性腺分化及性腺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史东杰, 胡金有, 李文通, 姜巨峰, 朱华, 王赛赛, 陈晓璇, 张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80-68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对锦鲤Cyprinus carpio L.性腺脂肪酸组成、繁殖力和仔鱼成活率的影响,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的3龄红白锦鲤雌雄亲鱼各300尾[雌鱼(2649.0±257.5)g,雄鱼(2349.0±283.9)g],分别投喂含有4种不同比例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复合益生菌饲料,即A组(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菌数比例为1∶1∶1)、B组(1∶1∶5)、C组(2∶3∶3)、D组(4∶2∶3)、E组(对照组,不含复合益生菌),养殖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各益生菌组雌鱼性腺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C18∶1n-9、C18∶2n-6及C18∶3n-3等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含量最高,且B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益生菌组雌鱼性成熟系数、绝对繁殖力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均高于对照组,仅B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雄鱼性成熟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亲鱼配组后,各益生菌组雌鱼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各时期仔鱼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合益生菌饲料能显著促进锦鲤的性腺发育,增强雌鱼的繁殖性能和仔鱼成活率,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粪肠球菌的比例为1∶1∶5(B组)时效果最好。
  • 曹丽萍, 杜金梁, 贾睿, 丁炜东, Jeney Galina, 徐跑, 殷国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86-69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评价大黄素(emodin, EMD)对水产动物的保肝作用,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含1、3、5 g/kg的大黄素,将100尾初体质量约150 g的建鲤Cyprinus carpio Jian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CCl4)、低剂量药物组(1 g/kg EMD)、中剂量药物组(3 g/kg EMD)和高剂量药物组(5 g/kg EMD),每组设2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鱼,投喂60 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0%的CCl4以诱导肝损伤,72 h后测定各组建鲤的生长指标、肝指数、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肝组织CYP450酶总活性及CYP1ACYP3A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大黄素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当大黄素浓度为6 μg/mL时,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达81%;含3、5 g/kg大黄素的饲料能显著提高建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含3、5 g/kg大黄素饲料能稳定肝细胞膜,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溶出且显著恢复血清中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P<0.05);大黄素可有效缓解建鲤氧化应激程度,能显著促进肝组织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恢复(P<0.05),同时显著抑制丙二醛(MDA)生成(P<0.05);大黄素能显著降低肝组织CYP450酶含量(P<0.05),抑制CCl4诱导的CYP1ACYP3A 基因表达上调。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5 g/kg大黄素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该作用与其抗击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生长性能、抑制CCl4对CYP450酶的诱导作用有关。
  • 徐晟云, 陈昆慈, 罗青, 刘海洋, 欧密, 上官清, 赵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693-70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鳢肠道微生物与鳢健康养殖间的关系,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环境中成年健康乌斑杂交鳢Channa argus♀×Channa maculata♂(体质量100~150 g)及野生斑鳢(体质量50~100 g)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珠海斗门DM,佛山南海BRCT、BRSNC,佛山顺德杏坛XT,阳江YJ)鳢肠道内容物共31个样品间OTU数具有一定差别,总数达585,表明不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优势菌群较为丰富;采集的样品中优势菌群主要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微杆菌Micr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等,其中,梭菌属、红球菌属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但不同环境所占的比例不同;热图分析显示,鳢肠道微生物群落中还包含变形杆菌属Prote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等其他菌属,但占比不高,说明菌群数量不多;PCA分析显示,人工养殖杂交鳢(DM、BRCT、BRSIVC、XT)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接近,但与野生鳢(YJ)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相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群落菌属有所相似,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鳢肠道微生物类群数量和优势菌群均存在显著差异。
  • 刘建男, 郭羿, 倪萍, 郭思聪, 马红丽, 陆晓岑,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01-7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疖疮病的病因及患病大菱鲆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患病鱼体(体质量为180 g±10 g)分离到一株优势菌DLPJC0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证实其为疖疮病病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链霉素、头孢噻肟和新霉素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13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呈现典型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各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细菌团块;肌肉组织呈急性化脓性肌炎,肌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渗出;肝、脾、肾、鳃和肠道等组织呈多灶性或弥漫性坏死,坏死细胞的细胞核碎裂、核染色质边移。研究表明,大菱鲆疖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亚种为典型的全身性感染菌,肝、脾、肾、鳃、肠道和肌肉是其主要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 林婧楠,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07-71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现行的一株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rnia of Carp Virus,SVCV)SVCV-shlj4全基因组序列,根据GenBank收录的SVCV参考毒株(SVCV-A2,DQ491000.1)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重叠引物,对SVCV-shlj4毒株基因组编码区进行扩增,利用RACE试剂盒对该基因组5′和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进行扩增,并利用DNAstar软件对测得的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完整的SVCV-shlj4全基因组,结合Lasergene及MEGA 5.1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核蛋白、糖蛋白和磷蛋白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VCV-shlj4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1 029 bp,共编码5种结构蛋白(3′端-5′端),分别为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糖蛋白(Glycoprotein,G)和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L);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VCV-shlj4毒株与中国株SVCV-A2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99.0%),与欧洲株VR-1390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低(93.0%);编码M蛋白、G蛋白和P蛋白的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VCV-shlj4毒株在进化上处于亚洲分支,属于Ⅰa基因型,Ⅰaii基因亚型;SVCV-shlj4毒株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显示,与中国株SVCV-A1相比,SVCV-shlj4毒株在N基因编码区第1357、1364和1376 nt位点分别缺失1个碱基,在G基因3′端非编码区4630 nt位点和4639 nt位点分别缺失两段基因序列(44 bp和31 bp),与欧洲株VR-1390相比,SVCV-shlj4毒株在G基因3′端非编码区(4637 nt位点)插入10 bp的基因片段,与中国株BJ0505-2相比,SVCV-shlj4毒株在L基因编码区(5822 nt位点)缺失18 bp碱基。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现行SVCV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SVCV分子进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马红丽, 孙娜, 陆晓岑,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14-71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 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 郑晓楠, 王红宇, 李雪菡, 吕湘琳, 齐红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19-72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治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危害性纤毛虫,分别在光照(14L∶10D)和全黑暗条件下,采用静态水试验法进行了白藓皮Cortex dictamni、苦参sophorae flavescentis、穿心莲Herba andrographis、川楝子Fructus toosendan、使君子Fructus quisqualis、土槿皮Pseudolarix amabilis、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鹤虱Carpesium abrotanoides、槟榔Areca catechu、皂角Gleditsia sinensis、百部Radix stemonae、蛇床子Fructus cnidii和天南星Rhizoma arisaematis等13种中草药对悬游双眉虫Diophrys appendiculata杀灭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当中草药药液中药物浓度为900 mg/L时,13种中草药中仅槟榔、仙鹤草、土槿皮的杀灭效果较好,槟榔浓度为80 mg/L时,光照组纤毛虫在48 h的死亡率为100%,全黑暗组纤毛虫在96 h死亡率为97.8%,仙鹤草浓度为460 mg/L时,光照组纤毛虫在72 h死亡率为100%,全黑暗组纤毛虫在96 h死亡率为77.8%,土槿皮浓度为290 mg/L时,光照组和全黑暗组纤毛虫在96 h时死亡率分别为90.0%和84.4%;在光照条件下,槟榔、土槿皮和仙鹤草对悬游双眉虫24 h LC50分别为65.964、261.194、419.169 mg/L,悬游双眉虫对3种中草药的敏感性依次为槟榔>土槿皮>仙鹤草。研究表明,槟榔、土槿皮和仙鹤草可用于养殖水体中危害性纤毛虫进行治理,槟榔可作为首选药物且在浓度为80 mg/L时对悬游双眉虫的杀灭效果最好。
  • 任效忠, 王江竹, 张倩, 叶章颖, 宛立, 王国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26-73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方形圆弧角养殖池进水结构对池内流场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尺寸参数设计了单通道排污的养殖池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试验布点进行测量,对进水方式(单管、双管间隔式、双管相邻式进水)、水体日循环次数(60~120 次/d)、进水管入射角度(0~90°)参数开展试验研究,分析了养殖池内流场在不同水力驱动模式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结构对养殖池流场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单管弧壁、对弧双管进水时池内水体平均流速较高;水体日循环次数较多时,流场速度从池壁到池中心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池内水体平均流速与水体日循环次数之间呈非线性增长关系;采用单管弧壁和对弧双管进水,进水管入射角度为0~90°时,随进水角度的增加,池内水体平均流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单管弧壁、对弧双管两种进水位置均可用于方形圆弧角养殖池的设计,两种进水方式进水管入射角度为50°时池内水体平均流速最高,且随着水体日循环次数的增加池内流场效果越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循环水方形圆弧角养殖池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优选设计参数。
  • 李亚烜, 刘俊荣, 刘洋, 闫丽新, 王选飞, 徐昙烨, 田元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33-74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捕后早期胁迫与活品贮藏特性间的关联,将捕后操作分为品质易逝期(QDP)与后易逝期(P-QDP)两个阶段,分别模拟始于采捕的海上环节和陆基暂养净化环节,考察采捕至码头期间即易逝期的重要胁迫对后易逝期复水效果的影响。试验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捕后早期最常见的缺氧及碰撞两种操作为胁迫因子,对活体原料进行24 h缓冲以模拟离水点扇贝(I组),然后进行易逝期冷却缺氧36 h,设缺氧E和缺氧碰撞E-S两个胁迫处理组,期间分别于0、3、6、12、24、36 h进行采样分析,每次采样10只,最后进行后易逝期复水处理,将处于胁迫状态的扇贝置于循环海水系统中复水3 d,并设湿藏对照组,测定各试验组的ATP关联物、核苷酸能荷(AEC)、磷酸精氨酸(ArP)、pH值及糖原含量,结合感官评价对扇贝活力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 活体原料的应激状态经24 h缓冲后,各项活力指标均得以有效恢复,其中ATP含量、糖原含量及AEC值呈明显上升; 缺氧和碰击对易逝期内的扇贝活力均造成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缩边,严重时可达到9 mm;易逝期结束时,E和E-S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E-S组对外界刺激响应更加迟钝;后易逝期复水3 d后,观察到E和E-S组活品的可恢复性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E组各项生命指标几乎恢复至初始状态且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非常灵敏,而E-S组各项生命指标均不可恢复且呈下降趋势,同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非常迟缓。研究表明,虾夷扇贝采捕后存在品质易逝期QDP,易逝期胁迫强度的调控对后易逝期P-QDP环节的活品活力状态有延迟效应。
  • 尹蕾丽, 周纷, 郑尧, 姚林燕, 王锡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41-7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贝类冻品的营养成分及质地特性,以体质量为(11.42±0.29)g的速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可食部位闭壳肌和足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布和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速冻鲍鱼肌肉中水分含量很高,达80%以上,其中,闭壳肌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足肌(P<0.05),两者间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远低于一般水产品;氨基酸分析显示,闭壳肌和足肌均含有丰富的赖氨酸与苏氨酸,但闭壳肌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足肌(P<0.0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两部分肌浆蛋白及胶原蛋白分布相似,而肌原纤维蛋白分布存在差异,只有闭壳肌部分在相对分子质量75 000~180 000间有可见条带;光学显微镜分析显示,闭壳肌中肌纤维排列呈交错状、纤维细短、空隙较小,而足肌中肌纤维呈平行排列、纤维粗长、空隙较大。研究表明,速冻鲍鱼的闭壳肌部分在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肌肉嫩度方面均优于足肌部分,为良好的蛋白摄入来源。
  • 赵谭军, 刘丽, 常亚青, 湛垚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48-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殖细胞及胚胎的低温冷冻保存不仅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为水产动物优良新品种创制和培育提供基础育种材料的主要途径。精原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冷冻保存技术是近年来水产研究领域新兴的一种低温冷冻保存技术,与传统冷冻保存的精子或胚胎相比,冷冻保存的精原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同时还具有可以进行体外分化与移植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产动物精原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成果,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水产动物精子和胚胎冷冻及保存技术的资料体系,为充分利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提高水产经济动物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新种创制效率提供参考。
  • 柴静茹, 王荻, 卢彤岩, 曹永生, 刘红柏, 李绍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55-76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 water disease,BCWD)或虹鳟鱼苗综合征(Rainbow trout fry syndrome, RTFS)的病原,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幼鱼并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该菌地理分布广泛,亦可感染非鲑科鱼类并造成疾病。BCWD又称低温病,通常在3~15 ℃时发生流行,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尾柄部腐蚀、皮肤溃疡、鳃苍白、脾肿大、腹水和螺旋式游泳行为等。目前,对嗜冷黄杆菌及BCW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多样性、耐药性、致病性和免疫防控等方面,而关于嗜冷黄杆菌的致病机制仍不够清晰。本文综述了嗜冷黄杆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以及BCWD的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以期为BCWD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 李虹晔, 夏艳洁, 朱淼, 韩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62-7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江鳕Lota lota是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鱼类,大多分布在高寒水域,随着其生存的水域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捞,江鳕的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绝迹,是世界抢救性开发的品种之一。目前,关于江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源调查、繁殖发育及人工驯养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江鳕的分类、生物学特征、人工繁养殖技术及主要疾病防控技术,以期为江鳕的产业化养殖、人工放流及合理挖掘其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 邹京京, 赵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68-7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典型的盐水种,因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对毒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等特点,常被用作生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试验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对极端环境因子的抗逆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温度、盐度、pH、紫外线耐性,以及在受到氧化和有毒污染物及其他不利因素胁迫下的抗逆机制,介绍了其应对食物缺乏和抵御捕食者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高效培育褶皱臂尾轮虫及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 林善婷, 胡晓, 李来好, 杨贤庆, 吴燕燕, 陈胜军, 赵永强, 李春生, 潘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75-78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及低值的鱼、虾、贝、藻等水产资源,其中含有的蛋白是制备生物活性肽的重要原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酶解制备、分离纯化和质谱鉴定方法等研究进展,对抗氧化肽、抗菌肽、降血压肽、抗癌/抗肿瘤肽、免疫调节肽及矿物离子结合活性肽等不同生物活性肽进行了功能分类,分析了肽链的结构特征(肽的分子量大小、氨基酸组成),并阐述了不同生物活性肽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应用前景及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于晓彩, 于润强, 周海林, 朱婉婷, 廖佳琪, 田思瑶, 薛碧凝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35(5): 78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9-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疏水性等特点,作为吸附材料被广泛用于水污染的处理中。本文综述了CNTs的改性方法及改性CNTs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污水处理中所用CNTs常见的回收与再生方法,指出各回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CNTs材料更深入的开发、回收与再生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