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21
  

  • 全选
    |
  • 曹淑青, 张泽宇, 李晓丽, 由学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25-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从日本引进的Eiseniabicyclis雌、雄配子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 ℃)和光照强度[20、40、60 μmol/(m2·s)]对雌、雄配子体生长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在温度为20 ℃时生长最快,15 ℃时次之,10 ℃时最慢,在温度为10 ℃时随光照强度的升高其生长速度加快,但随温度的升高不同光照组间的生长差异逐渐缩小;15 ℃和20 ℃是雌、雄配子体发育成熟的适宜温度,培养12 d后配子体的成熟率可达到95%~100%,而且高光照条件下的成熟率明显优于低光照下;幼孢子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 ℃,在各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温度为15、10 ℃组;温度为10 ℃时,光照强度越高幼孢子体生长越快,温度为15、20 ℃时,幼孢子体在光照强度为20 μmol/(m2·s)时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40、60 μmol/(m2·s)组,而40 μmol/(m2·s)组与60 μmol/(m2·s)组间生长差异不明显;将雌、雄配子体打碎进行克隆苗繁育,在室内培养至体长为800 μm以上的幼孢子体,将其移至海区暂养,1个月后可生长成2 cm左右的幼体。
  • 田晓飞, 常亚青, 张伟杰, 经晨晨, 亓守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31-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Si)和光棘球海胆S.nudus(Sn)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通过对自繁后代(Si♀×Si♂、Sn♀×Sn♂)和杂交子代(Si♀×Sn♂、Sn♀×Si♂)的幼体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幼体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在18、22、26、30 ℃ 4个温度下对自繁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各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海胆的受精率均显著低于自繁海胆(P<0.05),Si♀×Sn♂杂交海胆在18 ℃时的孵化率与自繁海胆无显著性差异(P>0.05);Si♀×Sn♂杂交海胆幼体形态融合了两种自繁幼体的特征;温度对光棘球海胆自繁和杂交海胆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间球海胆在22 ℃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而光棘球海胆的最适受精和孵化温度为18 ℃,Si♀×Sn♂杂交海胆最适受精温度为22 ℃,而最适孵化温度为18 ℃;温度对海胆幼体发育的畸形率和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3种海胆幼体的最适生长水温均为18 ℃,Si♀×Sn♂杂交海胆在四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最低,体长最小,除在八腕幼体时期畸形率最高外,在六腕幼体和八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性状均是介于自繁幼体之间。研究表明,Si♀×Sn♂杂交海胆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母本的热耐受性和生长劣势,但是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母性效应逐渐减弱,其在生长方面逐渐体现出父本的生长优势。
  • 赵乐, 丁君, 王俊杰, 郝振林,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39-4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2龄普通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外套膜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外套膜特征,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左壳外套膜游离端上的黑色条斑普遍多于右壳,普通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多,而“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少。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均不含色素颗粒,取自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缘膜突起外表皮和感觉突起表皮细胞的顶端胞质分布有大量棕褐色色素颗粒,无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仅个别感觉突起可观察到有少量色素颗粒分布,外套膜其余部位在组织结构上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推测,虾夷扇贝感觉突起以及缘膜突起与贝壳色素富集存在密切关系,这可为虾夷扇贝不同壳色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朱潜, 孙杨, 肖业有, 宋培学, 钱军, 李洪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4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集异株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hyacinthus自然排放的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并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其胚胎和幼虫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风信子鹿角珊瑚是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2~3 d同期排卵;其胚胎发育分为6个阶段,即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浮浪幼虫期、珊瑚幼体;受精卵经过48 h发育为浮浪幼虫,再经7 d着床变形发育为珊瑚幼体;其浮浪幼虫附着在附着基上后逐渐膨大,由圆形变成蝶形完全附着在基底上,口盘朝上,随后幼虫发生附着变形,长出触手,形成珊瑚幼体。本研究为国内对文昌云龙湾风信子鹿角珊瑚的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 姬南京, 常亚青, 高银雪, 赵冲, 宋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49-4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TS1)序列,对中国大连(CD)、朝鲜罗津(KN)和俄罗斯海参崴(RV)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PCR扩增、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517~519 bp、524 bp两种类型的ITS1核苷酸序列,平均G+C含量(64.5%)显著高于A+T含量(35.5%);在仿刺参30个个体61条序列中共检测到49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33%,其中有4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有40种基因型,群体共享基因型为2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方差分析显示,88.65%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或中度分化;根据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发现,KN群体与RV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CD群体与KN、RV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
  • 张家林, 李强, 叶仕根,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54-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G蛋白,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扩增出鲤春病毒0504分离株G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诱导表达、裂解离心包涵体,包涵体经His 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及尿素浓度梯度复性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出2株稳定分泌G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C5、2D5,经Western-Blot检测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中成功制备的抗G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为建立新型鲤春病毒检测方法提供工具。
  • 黄婷, 李莉萍, 王瑞, 梁万文, 罗洪林, 陈福艳, 张彬, 杨传萍, 罗永巨, 陈明, 甘西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59-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2006—2011年从广西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中分离的链球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二重PCR鉴定,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对经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的临床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共有22株临床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RAPD分析发现,所有菌株的电泳结果均在75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带型相同;结合Bachrach的研究结果,推测本试验中所分离的22株海豚链球菌的血清型均为Ⅰ型。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鱼类海豚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 郑真真, 许强华, 戴小杰,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63-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采集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5个大青鲨Prionaceglauca群体165尾成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5尾大青鲨的mtDNA控制区片段长为694 bp,共得到1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5个单倍型,碱基组成中A为33.46%,T为36.40%,C为18.61%,G为11.53%,G+C含量为30.14%;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平均值为0.997 3±0.001 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 0.015 10±0.000 91,这表明大青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遗传资源丰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28%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种群内,0.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群体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遗传分化指数(Fst)揭示了三大洋的大青鲨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 李莉萍, 王瑞, 黄婷, 梁万文, 雷爱莹, 李健, 黄维义, 唐佳有, 施金谷, 甘西, 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69-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血清型鉴定方法,对2007—2012年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和云南等地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中分离获得的168株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59株为Ⅰa血清型,6株为Ⅰb血清型,3株为Ⅲ血清型。各区域流行菌株血清型也存在差异:从广西自治区7个地区50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1株无乳链球菌中,有54株为Ⅰa型,4株为Ⅰb型,3株为Ⅲ型;从广东省10个地区59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4株无乳链球菌中,有63株为Ⅰa型,1株为Ⅰb型;从海南省5个地区26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33株无乳链球菌中,有32株为Ⅰa型,1株为Ⅰb型;从福建省漳州6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株和从云南省文山4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4株均为Ⅰa型。研究表明,2007—2012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血清型存在Ⅰa、Ⅰb和Ⅲ 3种血清型,Ⅰa型为主要血清型,研究结果可为准确分析中国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提供数据,为该病防治及疫苗候选菌株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 徐翱, 刘晓勇, 张颖, 潘鹏, 孙大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76-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Ⅱ~Ⅴ期)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Linnaeus雌性亲鱼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并分析了3种酶活性随性腺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5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Ⅱ期、Ⅲ期较高,淀粉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较高,脂肪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Ⅱ期较高,3种酶活性均以性腺发育Ⅳ期较低;各性腺发育期,雌性亲鱼的蛋白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后肠中较高,其次为胃、中肠,淀粉酶活性以中肠中最高,其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为中肠、前肠、胃、后肠。研究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在性腺发育Ⅱ期、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求较高,而性腺发育周期中对脂类物质的需求Ⅴ期最高,其次是Ⅱ期,总体来说,小体鲟亲鱼在整个性腺发育时期对脂肪的需求量较高。
  • 何亚, 王华, 王伟, 刘恒明, 张涛, 姜志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81-4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3种温度(15、20、25 ℃)对体质量分别为(23.9±2.0)、(30.1±1.5)、(43.8±1.6)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幼鱼呼吸和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25 ℃时,红鳍东方鲀幼鱼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RORN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红鳍东方鲀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着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RORN与体质量(W)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红鳍东方鲀幼鱼的O/N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研究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红鳍东方鲀幼鱼对温度的敏感性相对较弱,温度变化对其代谢的影响较小,且红鳍东方鲀幼鱼摄取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蛋白质。
  • 萨仁托雅, 张峰, 郑有虎, 卢亚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86-4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检测水产品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和氯霉素(CAP)药物残留的两种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EIA)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药物残留检测中, CLEIA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均优于ELISA法,且两种免疫分析法的添加回收率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用CLEIA法检测AOZ的检出限为0.01 μg/kg,线性范围为0.01~2.56 μg/kg,检测CAP的检出限为0.016 μg/kg,线性范围为0.025~6.400 μg/kg;用ELISA法检测AOZ的检出限为0.1 μg/kg,线性范围为0.10~1.62 μg/kg,检测CAP的检出限为0.05 μg/kg,线性范围为0.05~4.05 μg/kg;用CLEIA法检测CAP的批内变异系数(RSD)为5.5%~11.3%,批间RSD为12.3%~20.9%,检测AOZ的批内RSD为6.6%~11.1%,批间RSD为15.6%~18.3%。研究表明,用CLEIA法检测水产品药物残留较ELISA法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虽然检出CAP和AOZ的变异系数均高于ELISA法,但仍符合《兽药残留酶联免疫试剂(盒)备案参考评判标准》的规定。
  • 申淑琦, 万玉美, 申亮, 王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92-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湿度和氧气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s无水保活的存活率和失重率的影响,进而研究其无水保活关键技术。对体质量为29~33 g的海湾扇贝采用普通、保湿、充氧和充氧保湿4种处理方式,并分别置于-2、0、4、10、15~18、20~25 ℃下进行无水保活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生态冰温区为-2.8~0 ℃;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湾扇贝的存活率逐渐降低;海湾扇贝在-2、0 ℃条件下保活效果最好,其次是4 ℃;保湿组比未保湿组、充氧组比未充氧组的存活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低温条件下,保湿充氧处理的海湾扇贝存活率显著高于保湿组和充氧组(P<0.05),保活效果最好,保活10 d后其存活率依然达95%以上;低温无水条件下,采用保湿充氧处理的海湾扇贝失重率较小。研究表明,温度、湿度和氧气对海湾扇贝无水保活有较大影响,在-2~4 ℃的低温条件下采用保湿充氧处理方式对海湾扇贝进行无水保活,效果最佳。
  • 高岳, 林研彤, 侯淑敏, 李智博, 祁艳霞, 胡玉才, 宋莉莉, 赵前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498-5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产地(大连、青岛、烟台、福建)和不同养殖方式(深海、圈养)的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体壁基本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养殖方式刺参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Zn、B、Al、Cr、Mn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组刺参样品中,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43.3%~55.3%、23.9%~30.7%、1.7%~4.1%,体壁中Zn、B、Al、Cr、Mn、Cu含量分别为62.8~98.8、25.5~44.8、56.2~224.7、5.8~9.5、16.1~29.2、1.5~4.0 mg/kg,筋中Zn含量为141.7~179.5 mg/kg,约为体壁中Zn含量的2倍;福建圈养刺参蛋白质含量最高,青岛圈养刺参粗灰分含量最高,烟台圈养刺参粗脂肪含量最高,大连刺参体壁Zn和Mn的平均含量最高,烟台刺参体壁B、Cu的平均含量最高,福建刺参体壁Al、Cr的平均含量最高;不同产地圈养刺参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深海刺参,而深海刺参体壁中B、Cr和Cu含量均高于圈养刺参。
  • 李强, 刘俊荣, 刘圣聪, 王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02-5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养殖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为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现有河豚鱼的供应链安全管理状况。首先,沿着供应链开展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分析,并对现有的信息记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根据对产业链的实地调查结果,结合河豚鱼食品安全的特殊性,确定了与全链可追溯性密切相关的11个关键环节;最后,通过借鉴欧盟水产品可追溯体系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围绕要规范的11个关键环节,制订了对每个环节可追溯性管理规范的必要信息细则模式。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养殖红鳍东方鲀可追溯性信息模型,对于规范中国河豚鱼供应链的安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 佟长青, 李琦, 曲敏, 金桥, 李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08-5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凝集素(MCL-T)对细菌的呼吸代谢及细菌中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MCL-T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膜蛋白(OMP)的相互作用及其核酸酶(RNase)活性,研究了MCL-T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MCL-T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代谢过程中的磷酸戊糖途径(HMP);MCL-T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共同培养时,随着MCL-T质量浓度的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中的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固相吸附测试表明,MCL-T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膜蛋白结合,两者的结合具有浓度依赖关系,该结合位点受N-乙酰-D-半乳糖酰胺(N-acetyl-D-galactosamine,GalNAc)及猪胃黏蛋白(Mucin from porcine stomach,PSM)的抑制,MCL-T具有RNase活性。研究表明,MCL-T通过抑制细菌的呼吸代谢及细菌中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来发挥抑菌作用,同时其抑菌活性还与凝集素的OMP结合结构域和RNase活性结构域相关。
  • 侍炯, 钱卫国, 唐振朝, 韩振兴, 张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14-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50 Hz矩形波断续音,对体质量为32.3~65.7 g的褐菖鲉Sebastisousmarmoratus幼鱼进行了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驯化3 d后,试验组褐菖鲉对声音开始产生趋向性;试验组鱼的反应时间在驯化第2~5天时,虽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驯化第9天时与对照组接近(P>0.05),驯化第10天~第25天时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驯化第17天时反应时间达到最低值2 s;试验组鱼的聚集时间在驯化第2天~第6天时下降明显,之后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聚集时间下降趋势趋缓,驯化第12天时接近对照组(P>0.05),并从第14天开始低于对照组,驯化第14天~第16天、第18天~第21天、第23天~第2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驯化第19天时聚集时间降到最低值26 s;试验组鱼的聚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驯化第20天时聚集率达到最高值86.7%,而对照组则时高时低,并且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在试验的后5 d投放人工鱼碓后,放音时仍然能将试验组(不投放饵料)大部分褐菖鲉从鱼礁中引出,聚集率最低为75.0%,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150 Hz矩形波断续音能够对褐菖鲉有很好的诱集作用,而且能明显吸引聚集在人工鱼礁中的褐菖鲉。
  • 张丽梅, 王成智, 赵学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20-5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灰色关联度与多变量灰色系统理论对中国1986—2011年水产品产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水产品产量所包含的5组时间序列即海洋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产量进行了分类;再将关联度达到0.9以上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产量3组时间序列划分为一组并运用多变量灰色MGM(1,n)模型对其进行建模,由于这3组序列关联度高且单个序列累加数据近似服从指数分布,因而拟和结果数据逼近初始数据;对关联度达到0.8的远洋渔业与淡水捕捞两组时间序列,也尝试用MGM(1,n)模型进行建模,结果模型拟合略有欠缺。本研究中的这种建模方法既考虑了序列间的内在联系,又避免了分别使用单一序列建模割裂序列相互制约因素的情况发生,图示与误差分析结果均显示该方法具有效性。

    关键词:多变量灰色系统;灰色关联度;MGM(1,n)模型;微分方程组

  • 耿春云, 郭显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25-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微藻个体及成像的特点,给出了矩形度、能量、熵、惯性矩、相关度和局部平稳度等形状和纹理参数作为识别的特征值,并利用仿生模式识别算法对海洋微藻实现自动识别。利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对在海域中随机采集的不同形状、大小、纹理的微藻混合图像进行识别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图像中不同种及同种不同状态下的藻体,说明该方法在微藻图像识别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 郑亮, 吕振波, 李凡, 徐炳庆, 李敏利, 杨福芝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30-5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水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及物种之间的差异关系,根据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的调查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名录进行系统整理,运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各分类单元相似性指数和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方法,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个河口水域共有鱼类1210种,其中黄河口水域198种,长江口水域338种,珠江口水域1009种,各水域鲈形目种类最多,且目级相对丰富度也以鲈形目最高;等级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均以珠江口水域最低,说明珠江口水域鱼类较其他2个河口水域鱼类群落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不同分类阶元间物种分布较均匀;相似性分析表明,黄河口水域和珠江口水域鱼类相似性在各分类阶元均最低,说明两个河口水域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 吴忠, 刘俊荣, 马永生, 王伟, 田元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5): 536-5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食品蛋白配料角度出发,对传统冷冻鱼糜(Surimi)技术以及新兴分离鱼蛋白(FPI)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从蛋白质的分离回收效果以及脱脂与脱色作用等方面对Surimi及FPI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围绕蛋白质的凝胶功能特性展开了讨论。结果表明:使用FPI法的蛋白回收率明显高于Surimi法,使用酸溶方法(AC-FPI)的蛋白回收率普遍高于碱溶方法(AL-FPI);FPI法的脱脂效果优于Surimi法;Surimi法的脱色效果优于FPI法,而AL-FPI法的脱色效果明显优于AC-FPI法,几乎接近Surimi法;Surimi凝胶与AL-FPI凝胶特性相似,且均优于AC-FPI凝胶;用3种方法分离的蛋白及其凝胶的贮藏稳定性,AL-FPI法最优,Surimi法次之,AC-FPI法最差。分析认为,今后FPI的研究和应用可从低值鱼蛋白资源出发,以蛋白质的结构变化为核心,蛋白质的食品功能特性为基础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