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21
  

  • 全选
    |
  • 李强, 黄华, 张显昱, 叶仕根,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23-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ictaluri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王轶南, 于卓, 刘洋, 刘学伟, 王姣姣,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29-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一条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TL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SiTLR-1(GenBank:HQ259110),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在致病弧菌Vibriofortis、β-D葡聚糖和dsRNA刺激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iTLR-1全长序列为3637 bp,形成16个α螺旋、33个β折叠;SiTLR-1蛋白有两个跨膜区段,在725~750位有跨膜区,发现1个信号肽(1~32aa)、1个亮氨酸重复富集区(LRR);SiTLR-1在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体腔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围口膜、管足和齿间肌(P<0.05);经V.fortis、β-D-葡聚糖刺激后,体腔液中的SiTLR-1表达量显著上升,刺激后12 h达到最高值;经dsRNA刺激后,体腔液中的SiTLR-1表达变化较小,仅在3 h时略有升高。研究表明,TLR基因参与虾夷马粪海胆的免疫应答,克隆获得的SiTLR-1可特异性识别细菌和β-D-葡聚糖。
  • 陈亚东, 刘晓飞, 常亚青, 仇雪梅, 王秀利, 刘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36-3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源克隆和半定量RT-PCR方法,对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NLR家族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将紫球海胆S.purpuratus的9组NLR家族聚类的编码区序列进行比对后,根据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虾夷马粪海胆中相应的基因,通过测序获得了9组不同NLR聚类基因片段,每组各10个测序结果,通过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存在长度及序列结果上的差异,这说明每组NLR家族聚类都存在多个家族成员。同时选取虾夷马粪海胆的不同组织提取RNA,反转录后使用同样的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NLR基因在虾夷马粪海胆的管足、肠、围口膜、体腔细胞、性腺中存在高效表达,且在围口膜及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表明NLR基因在虾夷马粪海胆中普遍表达,并存在表达差异。研究表明,NLR基因在海胆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赵欢, 赵新达, 岳宗豪, 周一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42-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诱导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体质量为1.5 g±0.5 g)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和肌肉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与B(a)P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呈正相关,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步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随B(a)P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其中SOD酶活性随B(a)P浓度的增加出现抑制, CAT和GPx酶活性则与B(a)P浓度呈正相关。
  • 夏润林, 潘厚军, 赵飞, 方翔, 石存斌, 李华, 吴淑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47-3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热激蛋白(HSP)是生物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媒介分子,本试验中克隆了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HSP70(Im HSP70)基因的ORF,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在水温为20、25、30 ℃的条件下检测了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m HSP70基因的ORF为1995 bp,预测编码为664 aa;Im HSP70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空间构型包括N端ATPase功能域和C端多肽结合功能域;与其他物种HSP70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Im HSP70与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polypinumHSP70的同源性最高,为78.08%;Im HSP70与分类地位同为纤毛门的螅状独缩虫、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thermophila、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histriomuscorum的HSP70聚在一个分支;3种温度下幼虫的HSP70表达量均最低,20 ℃和25 ℃时,HSP70基因在滋养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和包囊(P<0.05),而30 ℃时,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滋养体和幼虫(P<0.05);30 ℃时HSP70基因在包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25 ℃(P<0.05)。研究表明,试验所用多子小瓜虫的HSP70基因在30 ℃时仍大量表达,且能感染试验鱼,推测该虫株为热带型多子小瓜虫, HSP70基因在多子小瓜虫对抗外界高温环境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岳宗豪, 樊鑫, 赵欢, 任洪伟, 张旭峰, 周一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54-3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知多毛类Alittasuccinea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及RACE方法首次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中克隆得到Cu/Zn-SOD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Cu/Zn-SOD基因cDNA全长870 bp,其中包括156 bp 的5′端非编码区,261 bp 3′端非翻译区和453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150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具有典型的Cu2+和Zn2+结合位点,并具有两处Cu/Zn-SOD 蛋白家族标签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胞内Cu/Zn-SOD,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15 249 900,等电点为5.66,无信号肽和跨膜区,推测为亲水性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双齿围沙蚕Cu/Zn-SOD氨基酸序列与部分软体动物、鱼类和昆虫的Cu/Zn-SOD蛋白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Cu/Zn-SOD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双齿围沙蚕机体的防御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 朱择敏, 马冬梅, 白俊杰, 樊佳佳, 廖国礼, 梁旭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60-3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体质量为4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冰鲜杂鱼(对照)、A配合饲料(脂肪含量8.2%)和B配合饲料(脂肪含量14.5%),饲养试验共进行3个月,试验结束时测量各组鱼的生长性状,并检测其肝脏中两种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喂食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喂食两种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P<0.05);喂食B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肝脏中 LPLtype1 和LPLtype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喂食A配合饲料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也越高。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LPLtype1和LPLtype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分解贮存在肝脏细胞中多余脂肪的功能,且LPLtype2与LPLtype1基因可能存在更加精细的分工, LPLtype2比LPLtype1更易受饲料脂肪含量的调节,推测LPLtype2在参与分解肝细胞的脂肪中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 王成东, 聂鸿涛, 闫喜武, 张兴志, 刘辉, 鹿遥, 杨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64-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温度(18、22、26、30、34 ℃)和不同盐度(10、15、20、25、30、35)对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受精卵孵化率及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薄片镜蛤适宜孵化温度为26~34 ℃,受精后第9天时,26 ℃组幼虫成活率最高,为77.67%±1.52%,且幼虫生长最快,第9天时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145.50、122.83 μm;薄片镜蛤的适宜孵化盐度为20~30,受精后第9天时,25盐度组幼虫成活率最高,为73.33%±2.89%,第7天至第9天时,25盐度组幼虫生长最快,第9天时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144.67、122.83 μm。研究表明,薄片镜蛤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 ℃,最适生长温度为26 ℃,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0。
  • 郭凯, 张晨, 赵文, 蔡志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69-3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50、60、80、160 mg/L)悬浮颗粒物对螠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壳长为71.15 mm±3.66 mm)清滤率和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对螠蛏清滤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悬浮颗粒物浓度由低到高时,螠蛏的清滤率呈上升趋势,试验6 h时,悬浮物浓度为160 mg/L时个体清滤率达到最高,悬浮物浓度为50 mg/L时个体清滤率最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相同悬浮物浓度下个体清滤率呈下降趋势,试验6 h时螠蛏清滤率要高于12~24 h;悬浮颗粒物对螠蛏的吸收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悬浮颗粒物浓度由低到高时,螠蛏的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悬浮物浓度为50 mg/L时吸收效率最高,悬浮物浓度为160 mg/L时吸收效率最低。
  • 王煜恒, 刘文斌, 王会聪, 陈军, 骆桂兰, 邢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73-3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3双因子设计方法,设3个亚油酸(LA)水平(0.5%、1.0%、1.5%,占饲料质量比)和3个亚麻酸(ALA)水平(0.5%、0.9%、1.3%),配制成9种饲料,分别投喂9组鱼,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体质量为0.80 g±0.02 g),共饲养8周,探讨饲料中LA和ALA含量对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饲料中LA和ALA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LA为1.0%和ALA为0.9%时均达到最高;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出,LA、ALA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09%、0.84%;ALA为1.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ALA组(P<0.05),而添加LA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LA为1.0%组的鱼体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LA组(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随LA含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而水分及肝胰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ALA对鱼体肥满度及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LA为0.5%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LA组(P<0.05),而ALA为1.3%时对酶活又有所抑制;LA和ALA含量对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全鱼粗蛋白质、粗灰分和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团头鲂幼鱼对LA、ALA的需要量分别为1.0%~1.5%和0.5%~0.9%,当饲料中添加1.09%的LA和0.84%的ALA时,团头鲂幼鱼生长较好,各项生理机能指标正常。
  • 王亚月, 信艳娟, 张锦友, 薛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81-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DEH138A可以产生两种诱导型脱卤酶, 即L-卤代酸脱卤酶(L-DEX)和D-卤代酸脱卤酶(D-DEX)。用DL-2-氯丙酸(DL-2-CPA)、D-2-氯丙酸(D-2-CPA)和L-2-氯丙酸(L-2-CPA)3种诱导物分别作为种子培养与发酵培养碳源,诱导菌株DEH138A,通过HPLC检测反应体系中氯丙酸的剩余量来评估酶活性,研究底物对其酶活性的影响,并优化培养方式, 实现单一构型卤代酸脱卤酶的定向诱导。结果表明:L-2-CPA可定向诱导L-DEX的产生,L-2-CPA作为唯一碳源诱导时得到的L-DEX酶活性是D-DEX酶活性的85倍,优化培养获得的L-DEX和D-DEX最高酶活性分别为6.11×10-2、3.23×10-3U/mL(培养基),与DL-2-CPA作为诱导底物时相比较,分别提高了5.1倍和2.3倍。研究表明,L-2-CPA具有诱导专一性,实现了L-DEX的定向诱导, 但对于D-DEX, 则不能用L-DEX被相应构型底物诱导产生的机理解释, 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改娟, 刘艳辉, 祖岫杰, 鞠松柏, 王文兰, 陈伟强, 刘铁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86-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为18 ℃下,按10 mg/kg(体质量)对体质量为(200±30)g的福瑞鲤Cyprinuscarpio单次肌肉注射和混饲口灌培氟沙星,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鲤血浆、肌肉、肝胰脏、肾脏组织,经超高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培氟沙星的浓度,并采用DAS 3.0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时数据。结果表明:混饲口灌给药和肌注给药后,培氟沙星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8.35、139.9 mg·h/L,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092、3.687 m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0、0.5 h,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2.301、74.357 h,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5.464、15.342 L/kg,总体清除率(CL)分别为0.170、0.143 L·kg/h。研究表明,肌肉注射给药较混饲口灌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
  • 张萍, 周鑫, 秦伟, 柏爱旭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91-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 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 (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 (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 徐东坡, 张敏莹, 周彦锋, 赖婉婷, 施炜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397-4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9年8月—12月在长江常熟江段采集的362尾似鳊Pseudobramasimoni样本,对其年龄、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鳊种群由1~3龄共3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为优势群体,占总数的51.3%;体长分布范围为62.33~133.6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75~110 mm(占总数的75.41%),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70~46.10 g,优势体质量范围为3.70~18.70 g(占总数的80.11%);雌、雄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丰满度、体高、头长等31个形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为L=391.67R4-2211.8R3+4609.7R2-4171.4R+1463.2(n=156,P<0.001,r2=0.6973),L=171.22R4-895.44R3+1719.8R2-1406.4R+486.47(n=178,P<0.001,r2=0.7821);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4.52×10-6L3.2901(n=156,r2=0.94),W=1.09 ×10-5L3.0915(n=178,r2=0.98);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42.31×[1-e-0.1125(t+8.3442)],Lt=153.73×[1-e-0.1024(t+6.8309)]。研究表明,雌性似鳊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2.24龄,雄性为3.96龄,常熟江段似鳊呈低龄化态势。
  • 曹广斌, 程启云, 韩世成, 周煊亦, 蒋树义, 陈忠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403-4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处理冷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内积累的氨氮,基于气泡流体力学原理,根据臭氧气泡在水体中的运动、溶解扩散和大小变化方程,设计了一种双层逆流臭氧反应塔,并在工厂化养殖试验系统中进行了臭氧氧化氨氮效果试验和养殖水体臭氧残留浓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反应塔进行臭氧催化氧化氨氮,可以去除养殖水体中54%的氨氮,处理效果较好;对养殖水体臭氧浓度监测表明,臭氧在水中的残留浓度低于0.01 mg/L,符合养殖鱼类对水体臭氧浓度的安全要求。通过设计、研制和试验,证明双层逆流臭氧氧化反应塔结构合理、氧化反应充分,达到了设计高效臭氧氧化氨氮设备的目的。
  • 田丽冉, 朱春芃, 曲敏, 佟长青, 金桥, 谭成玉, 李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409-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对多棘海星Asteriasamurensis进行热浸提,减压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浓缩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得到海星总甾体化合物,对总甾体化合物的含量和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将海星总甾体化合物通过正向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TMLH-20柱色谱进一步分离纯化,根据薄层色谱分析收集有效成分。结果表明:正丁醇层中总甾体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石油醚层中的含量最低;海星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的总甾体化合物对ACE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石油醚粗提物的抑制作用则较低,其中浓度为100 mg/mL的正丁醇层溶液对ACE酶的抑制率最高(78.05%),其IC50值最低,为27.76 mg/mL;正丁醇层中的总甾体化合物通过正向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得到F1~F88个亚组分,其中F3在薄层色谱(TLC)中为单点,醋酸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为阳性,提示为甾体类化合物。
  • 李莎, 张国琛, 李秀辰, 张倩, 母刚, 于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413-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挤压膨化和改性处理的海带渣进行了油污吸附材料制备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海带渣粒度和玉米碴添加量对挤压膨化海带渣油污吸附特性的影响,以及硬脂酸添加量、海带渣粒度和改性时间对改性海带渣油污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玉米碴添加量,可提高挤压膨化海带渣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但吸水率亦提高;海带渣粒度越小,挤压膨化后的海带渣吸油和漂浮效果越好,越不易吸水;当海带渣粒度为0.9 mm、玉米碴添加量为30%时,挤压膨化海带渣具有良好的油污吸附效果,其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分别为142.8%、94.1%和49.4%,吸水率为89.2%。改性试验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可显著提高海带渣的漂浮率,降低其吸水率,但油污吸附效果随硬脂酸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选择粒度较小的海带渣并且保证一定的改性时间,有利于提高油污吸附效果;当海带渣粒度为0.9 mm、硬脂酸添加量为8.5%、改性处理2 h时,海带渣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漂浮率分别为217.5%、94.3%、94.0%,吸水率在31.0%以下,吸油率和漂浮率分别是挤压膨化海带渣的1.52倍和1.90倍,吸水率降低了65.2%。
  • 刘云庆, 于晓彩, 吴云英, 金晓杰, 宫喜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4): 420-4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大连市黑石礁海域海水,加入风化好后的柴油配制成模拟石油污染海水,通过分别改变催化剂的掺杂比、溶液pH、催化剂添加量、光照时间和柴油初始浓度等因素,研究各因素对上转换材料TiO2复合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光催化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海洋中柴油初始浓度为0.1 g/L时,催化剂掺杂比为15%,催化剂添加量为40 mg,溶液pH为7的条件下催化降解2.5 h,海洋石油污染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可达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