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5-10
  

  • 全选
    |
  • 汤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185-19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精准把握渔业资源现存量和制定合理有效的捕捞计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海洋牧场和淡水大水面合理制定鱼类增殖放流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本文在简述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发展历程和渔业资源声学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渔业资源声学评估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远洋、极地、陆架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评估,相关重要经济鱼类目标强度,以及渔业资源空间统计分析等,并针对国内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无人平台声学调查技术和高性能声学装备研发,以及中国多鱼种声学散射目标库建设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于爱清, 施永海, 徐嘉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196-20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加速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程,对养殖长江刀鲚雌、雄个体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挖掘长江刀鲚脑转录组Unigenes中的EST-SSRs,采用SSRMMD软件规模化开发多态性EST-SSRs,并对3个长江刀鲚养殖群体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雌性长江刀鲚脑转录组143 374条Unigenes中获得了 95 905个EST-SSRs,从雄性脑转录组135 215条Unigenes中获得了88 774个EST-SSRs;雌、雄转录组EST-SSRs均以二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其他核苷酸重复基序的数量均呈逐级减少的趋势;单核苷酸到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分别为A/T、AC/GT和AGG/CCT;从1 082个多态性EST-SSRs中随机选取20个位点设计基因特异性PCR扩增引物,并进行有效性和多态性验证,获得了18对多态性较好的EST-SSRs(多态率约为90%),用其评估长江刀鲚不同年份(2018、2019和2020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018、2019、2020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45 2、0.485 4和0.420 9,表明长江刀鲚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基于长江刀鲚脑转录组数据所开发的多态性EST-SSRs能够应用于不同年份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评估和遗传育种研究。
  • 徐嘉波, 刘永士, 施永海, 袁新程, 王建军, 刘建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06-21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当年鱼种养殖技术参数,完善配套养殖尾水处理系统(AWTS)功能,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单养模式叠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的养殖效益与水质状况。选取2018—2020年期间17口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池塘(合计5.33 hm2)的8个养殖效益相关参数指标,提取3个主成分且涵盖养殖效益原始信息88.08%的信息量进行养殖效益综合分析,对4个水质参数指标,提取2个主成分且涵盖养殖尾水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排放水水质原始信息74.90%的信息量进行水质综合分析,结合水质标识指数法(IWQ)对综合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效益重要程度依次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养殖效益的指标排序为产值>养殖周期>养殖密度>产值/投入>成活率>收获规格>饲料转化率>初始规格,技术参数指标重要性依次为养殖周期>养殖密度>成活率>收获规格>饲料转化率>初始规格,其中,养殖初始的技术参数(养殖周期、养殖密度和初始规格)控制的重要性大于养殖进程技术管理(成活率、收获规格和饲料转化率);养殖效益优秀组的综合水质状况明显差于良好组与普通组,早、中期(7—9月)各养殖池塘综合水质状况变差,优秀组尤为明显;养殖周期内,各养殖池塘主要污染物为总固体悬浮物。研究表明,暗纹东方鲀单养模式叠加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可有效解决养殖池塘产生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养殖效益优秀组与良好组的综合水质状况主要具有未显著改善的作用,可显著提高生态效益。
  • 徐晓莹, 王鹤, 李秀梅, 赵延宁, 张宁, 史文凯, 刘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17-2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同一批培育的钝吻黄盖鲽幼鱼(体长为10.16 cm±0.06 cm)为研究对象,经42 d的投喂试验,采用体尺性状测量、肠道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冰鲜杂鱼(FF组)、配合饲料(CF组)及二者混合投喂(MF组)对钝吻黄盖鲽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杂鱼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幼鱼肠道及其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投喂冰鲜杂鱼能显著提高幼鱼肠道绒毛长度和基层厚度(P<0.05),提高幼鱼肠道菌群多样性,并促进红杆菌科等有益菌在肠道中的分布;混合投喂组各项指标介于冰鲜杂鱼组与配合饲料组之间。研究表明,在钝吻黄盖鲽的养殖过程中,可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添加红杆菌科的有益菌以促进钝吻黄盖鲽的生长和营养吸收,而钝吻黄盖鲽人工配合饲料的配方还应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其市场优势。
  • 朱娜, 王秀华, 张红芳, 李婷, 王平, 张雪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23-23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微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对分离自对虾育苗池的一株编号为2021041402-14的细菌(简称“02HN”)进行了抗菌测试,分析其对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等6株虾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浸泡感染测试了菌株02H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物毒性,采用16S rRNA、gyrB-rpoD串联基因序列比对法及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并将该菌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评价该菌对对虾体内弧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02HN对欧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坎贝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32×104、2.32×103、2.32×106、2.32×106、2.32×103、2.32×106 CFU/mL;采用02HN浓度为1×107 CFU/mL以下的菌液浸泡凡纳滨对虾,生物毒性不明显;分子鉴定显示,该菌与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及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flavipulchra)最为接近,为一株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对虾摄食菌含量分别为1×105、1×107cells/g的饵料后,其存活及生长无显著性变化,但能显著降低对虾肝胰腺中的弧菌数量(P<0.05)。研究表明,菌株02HN在对虾养殖中具有开发应用潜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细菌性病原的生物防控提供生物材料及技术思路。
  • 杨林狄, 贾新蕾, 黄增朝, 吕静, 梁华芳, 黄郁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33-24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2021年北部湾地区养殖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疾病暴发的病原,从广东省湛江市南三镇、廉江市和广西北海市的3个养殖场患病银鼓鱼的脑、肝脏和脾脏中分离细菌,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个养殖场的患病银鼓鱼中,各分离出1株优势菌,分别命名为BBW S1、BBW S2和BBW S3,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引起银鼓鱼链球菌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学观察、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3株分离菌株均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病理学观察发现,银鼓鱼感染海豚链球菌后,可造成脑、肝和脾等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表现为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3株分离菌株均携带scpIsimApdisagAcpsDpgmAcfi 7种毒力基因,均对阿莫西林、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是2021年北部湾地区银鼓鱼疾病暴发的病原,本研究结果可为银鼓鱼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洪继彪, 丁晟琦, 常亚青, 尹东红, 王许波, 宋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42-25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哈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hardwickii)的人工繁育,对其进行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幼体培育及人工养成,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哈氏刻肋海胆从受精卵到稚胆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注射KCl溶液的方法催产,可以顺利促进哈氏刻肋海胆排放精卵,排出的卵受精率为93.6%±2.1%;哈氏刻肋海胆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棱柱幼体、二腕幼体、四腕幼体、六腕幼体、八腕幼体和稚胆等10个时期;在水温23~24 ℃条件下,受精卵在50 min时开始卵裂,5 h时进入囊胚期,10 h时进入原肠期,18 h时进入棱柱幼体阶段,23 h时进入二腕幼体阶段,1 d 16 h时进入四腕幼体阶段,7 d 2 h时进入六腕幼体阶段,10 d 16 h时进入八腕幼体阶段,35 d时变态为稚胆;与其他种类海胆相比,哈氏刻肋海胆在四腕幼体之前发育较快,在四腕幼体之后发育较慢。研究表明,在水温23~24 ℃、盐度29~32条件下,哈氏刻肋海胆可以在室内实现人工育苗并进行人工繁殖。
  • 张旭, 张佳, 王婕, 李海霞, 胡雨, 马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51-25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在养殖环境下的最佳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基于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温度和光照周期,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13 ℃ &16L∶8D(T1)、16 ℃ &16L∶8D(T2)、13 ℃ &12L∶12D(T3)和16 ℃ &12L∶12D(T4),幼鱼初始体质量为(8.0±0.5)g,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条件下养殖40 d,测定不同条件下硬头鳟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行为表现。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T1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4组幼鱼肝脏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长光照组(T1、T2)幼鱼渗透压调节能力(NKA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T3、T4)(P<0.05);T1组幼鱼游泳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当光照周期相同时,16 ℃处理组幼鱼集群指标(鱼到中心点的距离、鱼间的平均距离)显著低于13 ℃处理组(P<0.05);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与温度条件相比,延长光照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整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在淡水养殖阶段,13 ℃ &16L∶8D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的生长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减少幼鱼的自发性活动并增强其集群性。
  • 龚舜莲, 冯森儿, 张昕晨, 谢诗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59-26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取平均体质量为0.43 g的健康虾苗360尾进行试验,将虾苗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高鱼粉饲料(HF,鱼粉质量分数为25%,对照组)、低鱼粉饲料(LF,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混合蛋白替代15%的鱼粉蛋白)和添加质量分数为0.02%植酸酶(5 000 U/g)的低鱼粉饲料(LFP),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LF组对虾的各项生长指标最差,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LFP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存活率也有所提升;LF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最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显著提升(P<0.05),并接近或达到高鱼粉组水平(P>0.05);LF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有所提升并接近高鱼粉组水平(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对虾肝胰腺糜蛋白酶基因chymotrypsin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以植物蛋白源为基础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强对虾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鱼粉饲料对肠道的损伤,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 章霞, 徐志进, 李伟业, 殷小龙, 王易帆, 陈爽, 马雪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67-27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MS-222长时间麻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机体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10、20、30、40、50、60、70 mg/L)的MS-222,对体质量为(97.97±9.56)g的大黄鱼幼鱼进行24 h麻醉试验,通过对肝脏、鳃丝和脑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进行显微和电镜观察,评估长时间麻醉对幼鱼机体的影响;通过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的检测,分析麻醉对机体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1)℃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4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镇静期,用60~7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麻醉期,但用70 mg/L的MS-222麻醉24 h后,幼鱼的复苏率仅为50%;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用40 mg/L的MS-222麻醉24 h时,对机体可能存在轻微损伤;生理生化试验显示,用2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血清皮质醇浓度在1.5 h时显著上升(P<0.05),用20、40 mg/L的MS-222麻醉时,总体上能增强幼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在清水中复苏6 h后,SOD、CAT、GSH-Px活力基本能恢复至空白组水平。研究表明,40 mg/L的MS-222可作为本试验条件下大黄鱼幼鱼长时间运输的适宜质量浓度。
  • 巫祎琴, 陈福暖, 张志强, 江栢坚, 简纪常, 黄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75-28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跨膜Bax抑制剂母体6(transmembrane Bax inhibitor motif containing 6,TMBIM 6)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Tmbim 6基因进行克隆与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Tmbim 6在健康尼罗罗非鱼(体质量为80~100 g)的组织分布模式及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Poly I:C模拟病毒刺激后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Tmbim 6开放阅读框为714 bp,可编码237个氨基酸,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C-末端基序;亚细胞定位显示,尼罗罗非鱼TMBIM 6定位于细胞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mbim 6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后极显著抑制NF-κB通路(P<0.01);qPCR分析显示,Tmbim 6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广泛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经无乳链球菌感染和Poly I:C刺激后,Tmbim 6在肝脏、脾脏、头肾、脑和肠道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TMBIM 6参与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和Poly I:C刺激后的细胞应激过程及免疫反应。
  • 于国欣, 邵旭东, 曾平平, 张清靖, 曲疆奇,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84-29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 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急性毒性均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各PS浓度组长额象鼻溞24 h致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5、20 μm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48 h LC50分别为21.65、19.26、47.61 mg/L;PS对长额象鼻溞母体和子代的形态影响显著,3种粒径PS组母体的体长、体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第一胎幼溞的体长、体高却变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PS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胎幼溞的体长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PS可延长长额象鼻溞母体寿命,增加其总生殖量及缩短产前发育期,不同粒径PS组的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以0.5 μm粒径组最高,为(0.227 4±0.000 2)d-1。研究表明,PS对长额象鼻溞的存活、形态和繁殖均产生了影响,其毒性大小与粒径、浓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参考。
  • 叶映仪, 侯庆华, 蓝东和, 张际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291-30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intI1),以及16S rRNA基因4个季节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各基因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其平均相对丰度均呈现夏季最高,说明ARGs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从站位分布来看,3种ARGs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出Z21>Z04>Z06,而平均相对丰度均表现为Z06>Z21>Z04,说明ARGs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Gs基因之间,以及ARGs、intI1分别与16S rRNA基因绝对丰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intI1与sul1相对丰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ARGs的绝对和相对丰度分别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Mn、Cu等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基因与环境因子的RDA和VP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重金属对ARGs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受到细菌总量、intI1、理化因子、抗生素及重金属的潜在影响,且环境因子中重金属的潜在影响最大,周围的城市、工业污水排放均是影响其季节和空间分布的潜在污染源。
  • 梁翼东, 匡箴, 孙宁泽, 顾佳林,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02-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水质净化效果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1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示范区内已实施围网和围隔设施下的不同植物组合[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芹(Oenanthe javanica)+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的生态浮床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良好,围网及围隔修复区较对照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水体营养盐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水体透明度显著上升(P<0.05);围网及围隔修复区域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对照区域的23种增加到39种,且由单一耐污种转变为多种类共存,其中,围网修复区内植物组合1(美人蕉+菖蒲+芦苇)的生态浮床浮游动物生物量及丰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表明修复区比对照区具有更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恢复能力;冗余分析显示,Tur、Chl-a、CODMn和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均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高了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研究表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置入两组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均可改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水环境原位修复效果,尤其以围网设施下美人蕉+菖蒲+芦苇的植物组合修复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李欣宇, 张云岭, 齐遵利, 石保佳, 赵小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11-3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河北省祥云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区生物群落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基于2020年对祥云湾海洋牧场区和对照区4个季节的生物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区及对照区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其中,海洋牧场区模型包含功能组21个,对照区包含18个。结果表明:海洋牧场区分数营养级为1~4.04,对照区为1~4.35,两个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分别为头足类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物群落间的能量流动主要集中在较低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沿食物链逐级降低,海洋牧场区第1、2、3营养级的能量流通量占系统总能量流通量的比例分别为58.09%、38.73%和2.82%,对照区分别为72.93%、24.25%和2.41%;海洋牧场区来自碎屑功能组和初级生产者功能组的物质数量占系统总物质来源的比例分别为37.7%、62.3%,对照区分别为39.6%、60.4%,海洋牧场区生物群落的能量流动通道受到牧食食物链主导更为明显,海洋牧场区系统连接指数(CI)和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34、0.24,对照区分别为0.30、0.21,海洋牧场区与对照区系统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DI)分别为1.86、1.47。研究表明,相较于对照区,海洋牧场区的生态系统成熟度更高,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系统内部稳定性更高。
  • 刘雯, 车心怡, 马志超, 刘舒, 任丹丹, 汪秋宽, 何云海, 王俊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23-33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组成及降血脂作用,以铜藻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分析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简称“SF”)的单糖组成和官能团构成,并建立小鼠高脂模型,按照低、中、高(100、300、500 mg/kg)剂量给小鼠灌胃SF,连续灌胃28 d后检测小鼠的脏器指数、血脂指标和抗氧化活性指标等。结果表明:使用复合酶解法提取的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提取率为3.68%,总糖含量为42.63%,硫酸基团含量为13.35%;红外光谱结合单糖组成分析显示,SF是以岩藻糖(39.83%)和半乳糖(28.37%)为主要单糖组成的β-吡喃糖环硫酸酯化多糖;动物试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灌胃不同剂量的SF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5),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P<0.05);灌胃中、高剂量的SF能显著降低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一氧化氮(NO)水平(P<0.05);灌胃SF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值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浓度(P<0.05);SF各剂量组的降血脂效果均好于药物组,其中高剂量组(500 mg/kg)的降血脂效果最好。研究表明,铜藻岩藻聚糖硫酸酯能够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异常,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活性。
  • 朱美熹, 唐浩, 刘伟, 张锋, 孙秋阳, 许柳雄, 胡夫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31-33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网具形态变化,以南极磷虾捕捞船“龙腾”轮采用的四片式拖网为研究对象,基于修正的田内准则制作1/35的模型网进行循环动水槽试验,考察流速(v)、水平扩张比(L/S)和渔获物对网具(整体形态、阻力和能耗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拖网网口形状随流速、L/S的增大呈被“压缩”趋势,当L/S=0.35、v=30 cm/s时,网口形态最佳,网囊中有或无模拟渔获物时的网口形状变化情况相似;流速一定时,网口面积随L/S的增大而增大,L/S一定时,网口面积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低流速、高水平扩张比条件下,有模拟渔获物时的网口面积随流速、L/S改变而变化的程度较空网时更小;网身随流速、L/S的增大同样呈被“压缩”趋势,且L/S改变时的“压缩”程度较流速更大,有模拟渔获物时的网身末端上扬现象较空网时更明显,且网身长度较空网时明显增长;流速不变时,随L/S的增大,网具阻力增加,能耗系数减小,且二者的变化程度均呈减缓态势;而L/S不变时,随流速的增大,网具阻力和能耗系数均增大,有模拟渔获物时的网具阻力与能耗系数较空网时更大,且流速越大,网具能耗系数与空网时的差异越大。研究表明,当L/S=0.35、v=3.0 kn时,可使网具以较佳作业性能运行。
  • 李成, 石肖飞, 张健, 肖佑鹏, 黄斌, 石建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40-34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和掌握月相对渔业产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规律,利用2016—2019年(每年3月2日—11月29日)马达加斯加西海岸底拖网独角新对虾(Metapenaeus monoceros)和2017—2020年(每年6月15日—10月9日)西白令海中层拖网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的渔业生产数据,结合基于圆形统计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加性模型(GAM)2种不同的月相量化和统计的方法,分析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月相对独角新对虾的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2种方法得出的影响趋势较为一致,较高CPUE出现在上弦月;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较高CPUE出现在新月期,而基于时间序列的GA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的影响不显著(P>0.05);交叉验证显示,基于圆形统计的GLM平均绝对误差(EMA)和均方根误差(ERMS)均小于基于时间序列的GAM,而GLM分析的决定系数R2则大于GAM,表明前者的拟合具有更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拟合优度。研究表明,当周期性循环变量(月份、月相和小时等)具有较弱的显著性时,使用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更能反映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
  • 胥婧雯, 于红, 张鹏, 谷立帅, 李海清, 郑国伟, 程思奇, 殷雷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48-35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在光线昏暗、声音与视觉噪声干扰等复杂条件下,单模态鱼类行为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声音和视觉特征多级融合的鱼类行为识别模型U-FusionNet-ResNet50+SENet,该方法采用ResNet50模型提取视觉模态特征,通过MFCC+RestNet50模型提取声音模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U型融合架构,使不同维度的鱼类视觉和声音特征充分交互,在特征提取的各阶段实现特征融合,最后引入SENet构成关注通道信息特征融合网络,并通过对比试验,采用多模态鱼类行为的合成加噪试验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U-FusionNet-ResNet50+SENet对鱼类行为识别准确率达到93.71%,F1值达到93.43%,召回率达到92.56%,与效果较好的已有模型Intermediate-feature-level deep model相比,召回率、F1值和准确率分别提升了2.35%、3.45%和3.48%。研究表明,所提出的U-FusionNet-ResNet50+SENet识别方法,可有效解决单模态鱼类行为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升了鱼类行为识别的整体效果,可以有效识别复杂条件下鱼类的游泳、摄食等行为,为真实生产条件下的鱼类行为识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刘思源, 张衡, 杨超, 方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2): 35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二者的生活习性、栖息地分布等特点均较为相似,受多种中小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者资源年间变动显著且存在协同变化的现象。本文从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生活史和栖息地特征出发,围绕小尺度环境因素(如海表面温度、海流、叶绿素等)和中尺度环境因素[如黑潮-亲潮(Kuroshio-Oyashio,KR-OY)、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归纳总结了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与种群动态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对比分析了二者资源变动和栖息地变化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针对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不足、二者种间关系不清晰及物种对海洋环境响应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在两个物种基础生物学数据的采集、资源对气候变化生态的响应、资源与栖息地变化的联动机制,以及渔业资源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探究两个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