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1
  

  • 全选
    |
  • 高杨, 王胜男, 叶仕根,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43-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ghitm基因的EST片段,采用RACE扩增法克隆了仿刺参ghitm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经LPS诱导后仿刺参ghitm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仿刺参ghitm基因(Aj-ghitm)的cDNA序列全长为1325 bp,包含一个1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两端分别为140 bp的5′UTR和180 bp的3′UTR。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j-ghitm编码的蛋白含有一个8次跨膜结构域,与GenBank中登录的紫色球海胆GHITM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65.4%,且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q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LPS刺激可诱导仿刺参体腔细胞Aj-ghitmmRNA的表达且呈先下降后升高最后回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的趋势,在24 h时上升到最高,随后下降。本研究是有关棘皮动物ghitm基因的首次报道,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ghitm在仿刺参抗细菌感染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周贺, 徐雯, 李雅娟, 秦艳杰, 李霞, 麻天宇, 肖逸啸, 马海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50-5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不同倍性泥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以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建立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的反应体系,并利用该方法对二倍体泥鳅鳍基因组DNA进行了MSAP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双酶切反应体系为800 ng的泥鳅基因组DNA,用EcoR I、HpaII和MspI各10 U,在37 ℃ 下反应8 h后即可酶切;最佳预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4 μL、预扩增引物0.8 μL、 0.2 mmol/L dNTPs、1.5 mmol/L Mg2+Taq1 U;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为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的模板2 μL、 引物1.5 μL、 0.375 mmol/L dNTPs、1.5 mmol/L Mg2+Taq1 U;二倍体泥鳅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4.1%、20.8%、22.3%,半甲基化率分别41.4%、20.8%、33.3%,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5.5%、41.6%、55.6%。研究表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MSAP技术在多倍体泥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许建, 赵建, 徐礼鸣, 崔军, 李强, 朱新平, 徐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56-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标记辅助育种的要求,通过454测序平台首次开展了鲮Cirrhinamolitorella全鱼转录组深度测序,并用Newbler等软件进行数据精细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了1 297 479条reads,总碱基数为486 586 191 bp,组装后得到19 962条contigs,平均长度为1269 bp,N50为1509 bp。基因功能注释研究共获取了10 577 个特异蛋白,根据特异蛋白注释结果进行GO分析,有7314条contigs有GO注释,包含5381个特异蛋白;采用GO 功能分类工具可将已注释转录物序列划分为分子功能、生物途径和细胞成分3类,为下一步开展生长等性状相关基因功能验证研究提供丰富的序列资源;共鉴定出5931个具有完整的ORF的全长cDNA序列,并且鉴定出2438个微卫星和5014个SNP位点。本研究中,还建立了鲮转录组数据库和网站,方便同行随时调取数据,这为深入开展鲮分子标记辅助的遗传育种、种群遗传学和资源评估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记资源。
  • 姚学良, 徐晓丽, 李贺密, 包海岩, 任涵玮, 郑艳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61-5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cfb基因保守序列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BstDNA polymerase)在恒温(65 ℃)下保温40 min,建立了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的LAMP技术。建立的LAMP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无乳链球菌,检测灵敏度为3.7×101~3.7×102cfu/mL,反应前加入显色剂钙黄绿素避免二次污染。现场应用中采用FTA卡采集红尾皇冠鱼Aequidensrivulatus病鱼肝脏组织病原菌,操作简便、快捷。研究表明,针对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稳定性,尤其是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无乳链球菌的野外现场快速检测。
  • 管标, 温海深, 刘群, 王金环, 王庆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66-5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肝脏代谢酶和部分生长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血清生化分析仪测定了低温(6 ℃)和高温(24 ℃)胁迫下虹鳟(体质量为240 g±18 g)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法测定了肝脏中GHR1、IGF-1和IGF-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温度胁迫2 h后,低温和高温两个处理组鱼的AST活性和高温组的AL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恢复6 h时达到最大值,而低温组鱼的ALT活性在胁迫后恢复0 h时就显著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低温组鱼的ALP活性在胁迫后显著降低(P<0.05),并在48 h的恢复期间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温组鱼的ALP 活性比对照组略有降低(P>0.05);低温组鱼的血清IGF-1激素含量在恢复12 h后呈上升趋势,并在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高温组血清IGF-1含量在胁迫后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两个处理组肝脏中,GHR1基因表达量比对照组略有降低(P>0.05),而IGF-1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IGF-2表达量下降更明显,并在恢复12 h时达到最低值。研究表明:温度胁迫后,虹鳟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肝脏受到损伤;血清IGF-1激素含量下降,肝脏中GHR1、IGF-1和IGF-2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高温组各指标变化较大,说明属于冷水鱼类的虹鳟受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 窦妍, 丁君, 王轶南, 穆晓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72-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海和渤海春季刺参养殖池塘的沉积物、海水和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肠道内容物中的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16S rDNA文库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养殖刺参肠道内容物、池塘沉积物和海水中共存在变形菌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5个门类的细菌类群,其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变形菌比例>41%),且在文库所含变形菌的4个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中,除黄海春季刺参养殖池塘海水文库(YSp3)中α-变形菌占优势外,其余5个文库均以γ-变形菌为优势亚门。
  • 油九菊, 柳敏海, 傅荣兵, 李伟业, 章霞, 罗海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7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tetradactylum(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0.055)mm,在培育水温为26 ℃、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 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 刘玮, 杜蓓蓓, 刘钢, 殷旭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82-5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洋橙品系(O)和珍珠白品系(W)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WW和杂交组OW、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 梁健, 董克逊, 闫喜武, 霍忠明, 吴云霞, 杨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88-5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洋橙品系(O)和珍珠白品系(W)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WW和杂交组OW、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 顾忠旗, 李一峰, 郭行磐, 陈芋如, 周民栋, 黄继,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96-6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不同温度 (10、14、17 ℃)和不同Cu(Ⅱ)质量浓度 (7.40、32.63、56.58、193.94、300.48 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u(Ⅱ)胁迫96 h后,10、14 ℃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193.94、300.48 μg/L时均显著降低(P<0.05),17 ℃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56.58 μg/L及以上时显著降低(P<0.05);在温度为10、14、17 ℃时Cu(Ⅱ)胁迫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43.6、143.5、133.0 μg/L,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LC50呈下降趋势;Cu(Ⅱ)胁迫96 h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在10 ℃时,56.58 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4、17 ℃时,32.63、56.58 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相同Cu(Ⅱ)浓度和不同水温胁迫下,17 ℃试验组幼虫壳长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10、14 ℃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Cu(Ⅱ)胁迫和温度的变化能影响厚壳贻贝D形幼虫的存活,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幼虫对Cu(Ⅱ)胁迫更为敏感。
  • 宁军号, 胡盼, 宋坚, 常亚青, 张伟杰, 庞云龙, 杨力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01-6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偏顶蛤Modiolusmodiolus最适培育条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海水盐度、pH和饵料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态因子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P<0.05);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但幼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比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强;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pH为6~9,最适pH为8;饵料试验中,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Lemmerman 3种饵料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牟氏角毛藻单独投喂以及牟氏角毛藻与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差,湛江等鞭金藻基本上能够满足偏顶蛤早期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一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组与投喂含金藻的混合饵料组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李丹彤, 范友敏, 常亚青, 李晓丽, 侯建华, 曲诚, 胡昕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07-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凝集素提取液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免疫的影响,将刺参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64%、1.28%、2.56%的海带凝集素提取液,或质量分数为1.88%、3.76%、7.52%的条斑紫菜凝集素提取液,分别投喂6个试验组刺参(体质量为3.50 g1.95 g),以基础饲料饲养组为对照,分别于投喂凝集素提取液后第4、8、12、17天时,检测各组刺参体壁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结果表明:投喂海带凝集素提取液后,各浓度组刺参CAT、LSZ活性在第8、12、17天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0.64%组ACP活性在第8、17天时有显著提高(P<0.05);投喂条斑紫菜凝集素提取液后,各浓度组刺参CAT活性在第8、12、17天时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7.52%组LSZ活性在第8天时有显著提高(P<0.05),AKP活性在第4、17天时有极显著提高(P<0.01),ACP活性在第12天时7.52%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第17天时各浓度组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研究表明,海带和条斑紫菜凝集素提取液均能提高剌参体壁中CAT、LSZ、AKP、ACP的活性,显著增强剌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作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丁建华, 赵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13-6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一种新的养殖模式——池塘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论述。池塘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partition cluster clean aquaculture in ponds,PCCA)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混养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即在健康养殖条件下将人工投喂的鱼类集群圈养于池塘小范围区域(即集群养殖区)中,通过控制鱼类粪便的排泄区域(沉淀排污区),做到及时将粪便清除到池塘外污水处理区,以降低鱼类粪便、残饵等对水体的污染及溶解氧消耗,使池塘中大部分水体区转变为水质净化区域,并通过该种养殖模式的实例,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前景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采用池塘内分区、养殖鱼类集群、精确投饵和及时清除粪便及残饵的池塘清洁养殖新模式,产量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可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 韩冰, 杨洪波, 王荻,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18-6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以5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在口灌给药条件下,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1∶5)在松浦镜鲤CyprinuscarpioSongpu体内的药动学与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单次给药后,甲氧苄啶在血浆和肌肉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在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磺胺甲噁唑在血浆、肌肉、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每天一次连续5 d给药后,甲氧苄啶于第15天开始低于0.05 mg/kg,磺胺甲噁唑于第9天开始低于0.10 mg/kg。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5 d。
  • 张振国, 姜巨峰, 孙志景, 郝爽, 吴会民, 冯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24-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患“突眼病”长丝鲈Osphronemasgoramy肾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CSL1,分别以腹腔注射、划伤浸泡和直接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 CSL1菌株能感染长丝鲈,且毒力较强,腹腔注射0.2 mL菌液(菌浓度为1×108cfu/mL)可导致受试长丝鲈66.7%死亡,划伤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cfu/mL)死亡率达100%,直接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cfu/mL)无死亡,被感染长丝鲈出现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对菌株CSL1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进一步选用16S rRNA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将序列结果进行Blast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豚鼠气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进化树聚为一支;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左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吡哌酸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齐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新生霉素、萘啶酸、氨卞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卞啶、链霉素、复方新诺明8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长丝鲈“突眼病”的病原菌为豚鼠气单胞菌,其药敏结果可为防治该病提供用药参考,庆大霉素是治疗由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各种养殖鱼类相关疾病的普适药物。
  • 周玮, 张津源, 王祖峰, 宋国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29-6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18 ℃条件下,采用Korbor法按等对数间距使用硒代蛋氨酸、亚硒酸钠、硒酸钠对规格为10、20、50 g的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硒代蛋氨酸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0.639、0.741、0.795 mg/L;亚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275、0.299、0.324 mg/L;硒酸钠对10、20、50 g组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0.305、0.346、0.368 mg/L;3种硒化合物对3种规格刺参的急性毒性大小均为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研究表明,在富硒海参生产中,推荐使用硒代蛋氨酸作为硒源。
  • 申淑琦, 万玉美, 王小瑞, 王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33-6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4 ℃条件下,采用充氧保湿处理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无水保活20 d,测定无水保活过程中海湾扇贝的营养成分、糖原、乳酸含量,以及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游离脂肪酸(FFA)、硫代巴比妥酸(TBA)和盐可萃取性蛋白氮(EP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充氧保湿条件下,随保活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略微下降,粗灰分含量上升,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原含量和EPN值呈下降趋势,且在11~20 d的保活过程中均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11~20 d的保活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TVB-N值呈上升趋势,且在15~20 d的保活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但保活20 d时的TVB-N含量仍低于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GB2733—2005)中对海产贝类的TVB-N可接受限0.15 mg/g; FFA、TBA值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平缓,变化幅度小,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充氧保湿条件下,低温无水保活20 d的海湾扇贝营养损失和品质风味变化均较小,且保持着良好的鲜活状态。
  • 丁玉龙, 丁君, 丁文君,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38-6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饵料模式与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性腺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4种饵料模式(M1组投喂海带,M2组投喂海带+贻贝,M3组投喂南瓜,M4组投喂胡萝卜)和3种投喂方式(对照组投喂海带150 d,RM1组投喂南瓜75 d后投喂海带75 d,RM2组投喂胡萝卜75 d后投喂海带75 d),试验结束后,对海胆性腺中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模式条件下,M2组海胆性腺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EAA/TAA均最高;M4组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最高;M1与M2组雌、雄海胆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无差异性差异(P>0.05),二者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M3组雌海胆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雄海胆中PUFA含量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方式条件下,RM2组海胆性腺中TAA、EAA和EAA/TAA含量均最高;对照组雄海胆性腺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RM1和RM2组(P<0.05),而雌海胆性腺中二者的含量与RM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RM2组(P<0.05);RM1组雌、雄海胆性腺中PUFA含量均最高。研究表明:M2组饵料模式和RM2组投喂方式均可提高海胆性腺中氨基酸含量,且M2组饵料模式对海胆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M3组饵料模式和RM1组投喂方式可明显提高海胆性腺中PUFA的含量。
  • 马国红, 张延华, 宋理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46-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体质量为712.4~979.6 g的鲈Lateolabraxjaponicus鱼骨进行了常规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鲈鱼骨粗蛋白质含量为24.00%(干基),粗灰分含量为33.28%(湿基),粗脂肪含量为3.67%(湿基),是一种高矿物质、低脂肪的蛋白原料;鲈鱼骨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羟脯氨酸含量较高(1.499%),胶原蛋白含量比较丰富;鲈鱼骨中必需氨基酸(1260.6 mg/g N)和鲜味氨基酸含量(9.972%)丰富,必需氨基酸含量超过WHO推荐的成人氨基酸需要量,氨基酸支/芳值为2.34。研究表明,鲈鱼骨营养价值较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 田丽冉, 侯秀秀, 佟长青, 谭成玉, 李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50-6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分析和文献对照等方法,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Lutken未被发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多棘海盘车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Phalluside 1( 化合物1);N-(胆甾-5-烯-3β-烃基)-3β-醋酸酯-5-乙基-17β-咪唑羧酰胺(化合物2);胆甾-5,20(22)-二烯-3β-醇(化合物3);(2S)-1-O-7溴烷醇甘油(化合物4)。研究表明,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盘车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夏璐一, 栾曙光, 张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54-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西北行路径的台风登陆前近岸台风浪的变化规律,依据MIKE21 SW谱波浪模型建立了浙江省近岸台风浪模型,对西北行路径台风浪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上及其左右两侧台风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台风移动路径上前眼壁处有效波高最大,后眼壁处次之;台风眼中心区域有效波高经历着无规律的衰减过程;台风移动路径两侧的有效波高与该点到台风移动路径的距离成反比,当与台风移动路径的距离最小时,有效波高达到最大值;而右侧的有效波高比左侧的有效波高大,其增幅可达29%~48%。本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台风浪预报和渔船选择回港避风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 吉玮, 朱文菊, 李超, 毕建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59-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州湾为研究区域,通过数字化日照港至灌河口海图,引入用多重分形理论改进的Kriging方法对海州湾海底地形进行了构建与三维可视化,并与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的插值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插值结果均表明海州湾水下地形起伏不大,呈明显条带状分布;但普通Kriging法对数据集的拉伸较为明显,而基于多重分形的Kriging法由于考虑了空间数据分布的局部奇异性,对数据集的拉伸较小,得到的插值结果更为准确,并能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更好地呈现海州湾的海底地形。
  • 曹立杰, 郭戈, 靳玉峰, 王其华, 刘中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664-6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洋环境变化快、水质检测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建立传感器网络,得到更为准确的水质模型,研发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海洋水质的在线和离线分析以及对未来水质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包含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子系统,分别实现海水水质要素的采集、水质监测浮标的位置定位和水质分析分类等功能,两者通过GPRS进行通信。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运行良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赤潮等影响海洋水质的事件发生时,该系统可对相关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和预报,对预防海洋水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