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1-14
  

  • 全选
    |
  • 傅松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03-91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陆源污染主要通过入海排污口排入海洋,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水严重损害海洋生态安全,因此,加强入海排污口的污水监测非常重要。入海排污口污水主要包含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两大类,其中,生物污染物包括致病性细菌、病毒、有毒藻类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等。近年来,生物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不断增多,其检测要求和难度亦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研发一种涵盖以上所有生物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检测特定环境下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丰度变化,是污水监测的理想解决方案。本文阐述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污水中致病性细菌、病毒、有毒藻类和ARGs的丰度与动态变化角度,综述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入海排污口污水中生物污染物监测的应用进展,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和工作实践,重点阐述了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入海排污口污水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绝对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定量预测模型,实时预测相关疾病的疫情规模,从而构建污水监测预警体系,以期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 许竟成, 林衍峰, 杨泉, 沈冰燕, 耿洪璐, 李梅, 李婷婷, 杨奥伟, 柏晓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13-92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台湾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皮肤细菌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采用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法,对1龄野生及养殖的健康台湾白甲鱼皮肤细菌进行测序及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台湾白甲鱼皮肤细菌菌群主要分布在18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菌落数最多;从属水平分析,菌落含量丰富度排名前8的菌主要分布在嗜氢菌属Hydrogenophilus、变形杆菌属Prote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水栖菌属Enhydrobacter、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刺骨鱼菌属Epulopiscium、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和雷尔氏菌属Ralstonia;细菌群落功能分析显示,这些菌群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与维生素代谢、脂代谢、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能量代谢;通过比较野生和养殖台湾白甲鱼皮肤细菌群落发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酸杆菌门是台湾白甲鱼中广泛存在的菌群。研究表明,野生和养殖台湾白甲鱼皮肤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野生台湾白甲鱼皮肤的细菌菌群远多于养殖台湾白甲鱼。
  • 黄华, 于广磊, 王力勇, 高雁, 张岚, 孙佰鸣, 庄焱文, 王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22-93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腹水、体表及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原因,通过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350 g±5 g)肝、肾、脾和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RNA、gyrB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PCR特异性引物扩增,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等方法对优势菌进行鉴定,检测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采用纸片扩增法(K-B)检测分离株对10类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患病鱼分离获得的菌株,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赖氨酸、鸟氨酸和葡萄糖产酸等试验呈阳性,枸橼酸、精氨酸、蔗糖、甘露醇、苦杏仁苷、尿素、硝酸盐还原和氧化酶等试验呈阴性;经16S rRNA、gyrB基因、rpoB基因序列比对,以及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鉴定,确定其为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该菌的毒力基因型为fimA+-fimB+-fimC+-fimD+-esrB+-mukF+-katB+-sodB+-citC+-gadB+,耐药基因型为TEM+-ant(3″)-Ⅰ+-tet(A)+-mcr-1+-Sul2+-Sul3--oqxA-;将分离菌株制备成7.8×1010、7.8×109、7.8×108、7.8×107 CFU/mL 4个浓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1.2×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磺胺类2种、多肽类2种和利福霉素类1种在内的5种抗生素类药物耐药;对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3种、喹诺酮类5种、大环内酯类1种、氯霉素类1种、四环素类2种和呋喃类1种在内的18种抗生素敏感。研究表明,本试验首次从大菱鲆上检出携带5种耐药基因的杀鱼爱德华氏菌,本研究结果为鱼源耐药性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分子特性、致病机理和药物防治等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 林雪洁, 高磊, 于子超, 耿真,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33-94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近年来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脓疱病的发病原因,取病灶部位涂布培养,挑取优势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溶血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和组织病理检验等研究。结果表明:从扇贝病灶部位中共分离获得12株优势菌株(YD-1~YD-12),经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12株优势菌株与科氏希瓦氏菌Shewanella colwelliana一致性均较高,选取序列一致性最高(99.86%)的分离菌株YD-1进行细菌培养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菌株于培养基中呈圆润光滑的乳黄色菌落(直径1.0~1.5 mm),为具有端生鞭毛的杆状菌;菌株YD-1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综合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鉴定分离菌株YD-1为科氏希瓦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菌株YD-1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氯霉素和阿奇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菌株YD-1于28、37 ℃时出现α溶血性;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菌株YD-1对虾夷扇贝具有较高致病性,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2.08×106 CFU/mL;人工感染的扇贝主要表现为外套膜萎缩脱落、闭壳肌收缩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及壳边缘有褐色沉积等,但未出现粉橘色脓疱,与脓疱病病征不完全相同。研究表明,科氏希瓦氏菌作为虾夷扇贝的潜在病原菌,参与脓疱病的发生。
  • 张锴佳, 张雪妍, 秦小明, 林海生, 高加龙, 郑惠娜, 曹文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41-948.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酶解产物(oyster enzymatic hydrolysate, OEH)对雄性生精障碍的保护作用,采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连续腹腔注射ICR雄性小鼠21 d,构建生精障碍动物模型,同时按低、中、高剂量(250、500、1 000 mg/kg)灌胃OEH,通过测定ICR雄性小鼠精子参数、脏器系数、血清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酶活性等指标,以及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结构,探究OEH对生精障碍雄性小鼠的作用。结果表明:中、高剂量OEH能提高小鼠睾丸脏器系数;HE染色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OEH均可减少精管内空泡化现象,并改善生精细胞形态,使精管内生精细胞数量恢复至与空白组相近;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OEH能极显著提高小鼠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动率(P<0.01),各OEH剂量均能极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P<0.01);生化指标分析显示,OEH能极显著提高睾丸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性,OEH也能缓解睾丸组织的氧化应激,极显著提高睾丸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1),极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1);相较于模型组,OEH能极显著提高小鼠血清睾酮(T)水平,降低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水平(P<0.01),使激素水平恢复至与空白组相近。研究表明,OEH能够有效改善TP诱导的雄性小鼠生精障碍,对雄性生殖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 尹诗欣, 李志屿, 杨晶淼, 廖永山, 杨创业, 邓岳文, 王庆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49-95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微管蛋白酪氨酸连接酶样(tubulin tyrosine ligase-like,TTLL)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中的作用,对TTLL基因的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其SNP位点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TTLL基因cDNA全长为1 96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611 bp,编码536个氨基酸,5′UTR长134 bp,3′UTR长191 bp;TTLL蛋白靠近N端处具有一个TTL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马氏珠母贝与其他物种的TTLL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聚为一支;qRT-PCR分析显示,TTLL基因在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闭壳肌、性腺、肝胰腺、鳃和足中均有表达,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生长性状较好的大规格群体和杂交家系中高表达(P<0.05),在卵和受精卵中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P<0.05);马氏珠母贝TTLL基因共有277个SNP位点,其中,109个SNP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6个位点为中度多态,103个位点为低度多态;对基因外显子SNPs单倍型分析发现,4个 SNP 位点形成了2个单倍块、5种单倍型,单倍型 GG为优异单倍型,其生长性状显著高于单倍型AA;对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发现,7个SNP位点发生了突变,包括4个错义突变和3个同义突变,其中,位点g.7572350 T>G和g.7572368 A>G与壳宽显著性关联(P<0.05),位点g.7572405 C>T与壳长、壳高显著性关联(P<0.05),而其他突变位点对生长性状无显著性关联(P>0.05)。研究表明,TTLL基因参与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发育过程,且其优异单倍型GG及突变位点g.7572350 T>G、g.7572368 A>G和g.7572405 C>T均有利于马氏珠母贝的生长。
  • 刘宣宏, 周玲洁, 蔡春尔, 洪彦杰, 邵慧婷, 何培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60-96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温度和光照对缘管浒苔Ulva linza光合作用的短期交互影响,设置了不同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藻体24 h的试验,试验设置30 ℃(高温)、20 ℃(最适温度,对照)、4 ℃(低温)3个温度组,在每个温度下设置400 μmol/(m2·s)(高光照)、100 μmol/(m2·s)(最适光照,对照)和20 μmol/(m2·s)(低光照)3个光照度,试验结束时进行了转录组学测序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周期内,缘管浒苔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受温度的影响大于光照,30 ℃和4 ℃下藻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更多,其中,碳同化相关酶基因表达情况变化较大;短期高温和高光照处理对缘管浒苔具有协同胁迫作用,在高温高光照处理下,藻体的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下降且差异表达基因最多,其中,光合固碳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1);低光照处理提高了缘管浒苔对低温的耐受性,此条件下藻体的Fv/Fm显著高于单一低温下;在低温低光照处理下,缘管浒苔可能存在特殊的响应机制,藻体特异表达大量Unigene,其中,位于叶绿体的40S核糖体蛋白S24-1、S8-1及60S核糖体蛋白L12-1相关基因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且|log2(FoldChange)|>2),差异表达的捕光色素蛋白基因和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也显著上调(P<0.01)。研究表明,温度和光照对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具有协同作用,短期内高温高光照的协同作用会加剧藻体受到的胁迫,而低温低光照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缓解藻体受到的胁迫。
  • 崔宇翔, 张树林, 刘毅, 罗颖, 祁洪芳, 杨建新, 吴洪芳, 张清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68-97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低盐驯化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规模化扩繁的最适温度范围,以盐度23条件下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和低盐(盐度6)驯化后的褶皱臂尾轮虫为试验对象,设置6个温度(18、20、22、24、26、28 ℃)组,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两个盐度组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两个盐度组轮虫的生命期望(e0)、世代时间(T)、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平均寿命和产卵量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盐度6组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均在26 ℃下最大,而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产卵量则在28 ℃时最大;在相同温度下,盐度6组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均与盐度23组轮虫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20 ℃外,其余温度下,盐度6组轮虫的净生殖率显著低于盐度23组(P<0.05),但两个盐度组间世代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盐度组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在18、20 ℃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余温度下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22 ℃外,其余温度下,盐度23组轮虫的产卵量均显著高于盐度6组(P<0.05)。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6~28 ℃时,低盐驯化的褶皱臂尾轮虫在低盐培养液中具有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 葛一笑, 邹昊博, 夏邦华, 邹宇宁, 周群, 陈思淼, 杨宇, 关陶, 韩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77-98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黑龙江水域不同群体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肌肉质构特征及营养成分差异,对黑龙江(HLR)、乌苏里江(WSR)、松花江(SHR)和兴凯湖(XKL)4个翘嘴鲌野生群体及兴凯湖翘嘴鲌养殖群体(XKY)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兴凯湖野生群体肌肉弹性和黏性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5),兴凯湖养殖群体肌肉硬度显著低于其他群体(P<0.05);兴凯湖野生群体、兴凯湖养殖群体和松花江群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黑龙江群体和乌苏里江群体(P<0.05);5个群体肌肉中所含氨基酸种类相同,但含量有一定差异;兴凯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5);兴凯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群体(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5)。研究表明,黑龙江水域5个翘嘴鲌群体均具有良好的肌肉品质和营养组成,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其中兴凯湖野生群体表现最佳,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
  • 吴超, 韩宇, 李秋雨, 赵美玥, 霍珂进, 邢荣莲, 张洪霞, 陈丽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85-99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资源化利用绿潮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探索以强壮硬毛藻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磷酸盐的可能性,采用450、650、850 ℃ 3种温度将强壮硬毛藻制备成生物炭,在最适温度下,用共沉淀法将金属(Fe、Mg、Al)氯化物掺入原始生物炭,制备成3种改性生物炭,使用比色法评估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通过拟合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分析了最佳生物炭的吸附特性,并测定了最佳生物炭水体pH为3~11及生物炭投放量为1~25 g/L时的磷酸盐吸附量。结果表明:650 ℃为最适温度,改性生物炭的磷酸盐吸附量比原始生物炭有显著提升(P<0.05),其中BC-650-Fe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31.06±0.46) mg/g,实际测量的最大吸附量为(27.70±0.11) mg/g,在20 min左右时吸附达到平衡,通过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推测,BC-650-Fe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符合均匀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水体pH对BC-650-Fe的磷酸盐吸附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弱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吸附量;随BC-650-Fe投放量的增加,磷酸盐去除率升高,去除率与单位吸附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最适吸附pH为6和BC-650-Fe投放量为10 g/L的条件下,可达到最大磷酸盐去除率(93.16%)。研究表明,热解温度、水体pH和生物炭投放量均对BC-650-Fe磷酸盐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在650 ℃下以FeCl3改性的强壮硬毛藻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磷酸盐亲和力。
  • 黄猛, 李曰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993-100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东海海域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与保护东海渔业资源,基于东海生态系统建立了面向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估计模型(object-oriented simulator of marine ecosystems exploitation,OSMOSE),并以鲐Scomber japonicus等19种东海海域常见的主要经济物种为对象,模拟了未对捕捞作业进行限制的条件下,各物种的平均营养级、生物量和平均体长等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面向东海的OSMOSE-ECS模型,在较缺乏实际输入数据的情况下,通过观测数据验证该模型能够合理模拟东海生态系统;在模拟的10年内东海生态系统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生物量平均水平比较平稳,但生物量平均营养级由3.53下降至3.16,高营养级个体比例降低;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体长在波动中缓慢下降,整体体长结构偏小。研究表明,OSMOSE-ECS模型对东海渔业种群状态变化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若不采取有效的渔业管理措施,东海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高营养级生物减少及物种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等衰退的现象,利用OSMOSE-ECS模型对东海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评估提供支持是可行的。
  • 王昆, 李楠, 宋广军, 关春江, 胡超魁, 杜静, 邵泽伟, 吴金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04-101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描述辽东湾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状况,以水体叶绿素a浓度为表征指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辽东湾海区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首先建立海区的水动力模型,然后引入各水质和生态指标变量之间的生化反应过程,构建海区多因素耦合影响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辽东湾海域202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参数调节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中构建的辽东湾浮游植物分布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各指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均方根误差在15%以内,表明模型精度较高;辽东湾靠近辽河口入海区、葫芦岛和长兴岛附近海区的叶绿素a浓度模拟值明显高于其他海区,辽东湾8月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明显高于5月,二者的比值在1.6左右,表明叶绿素a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叶绿素a浓度模拟值在5月中旬达到峰值(13.4 μg/L),而后由于藻类呼吸和沉降变化,又引起浓度的显著下降,8月藻类丰度增加,又达到另一个峰值(21.3 μg/L),此结果与历年浮游植物观测丰度的分布趋势——双峰结构特征相吻合。研究表明,本文中构建的多因素耦合影响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海区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具有较高的重演与预测性能,该模型也可应用于海区的生物资源恢复、渔场建设及赤潮预警研究中。
  • 陈亚东, 周雪明, 任泷, 凡迎春, 徐东坡,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13-102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昆承湖鱼类群落组成现状及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特征,基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一周年的鱼类监测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鉴定了主要经济鱼类的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7种,隶属于5目8科30属,以鲤科鱼类(28种)为主,占总物种数的75.68%,鱼类组成以中上层、定居型和杂食性鱼类为主;刀鲚Coilia nas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似鱼乔Toxabramis swinhon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花?Hemibarbus maculatus、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为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夏季最高,且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特征分析显示,鲢、鳙优势年龄均为5~6龄,各年龄组的鲢平均体质量为1 567.99 g,鳙平均体质量为1 549.59 g,与其他湖泊同龄鲢、鳙相比,昆承湖鲢、鳙体质量均明显偏低;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显示,鱼类群落变化主要受季节影响,且空间差异较小。研究表明,昆承湖复杂多样的生境特征为其较高的鱼类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鲢、鳙规格较小主要是放养密度过高导致。
  • 陆延, 牛威震, 程爱勇, 俞存根, 江新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22-103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舟山岛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根据2020—2021年春、夏、秋、冬四季在舟山岛北部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资料,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生态类群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LUSTER等级聚类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各站位鱼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春、夏、秋、冬四季共捕获并鉴定出鱼类50种,隶属于12目26科45属,各季节的鱼类种类数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该海域鱼类由暖水性种(占56.0%)和暖温性种(占44.0%)组成,且以洄游性种类的季节性分布为主;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以夏季最多(6种),春季次之(2种),秋季和冬季各为1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该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多样性指数(H′)以夏季最高,均匀度指数(J)以春季最高,丰富度指数(D)以冬季最高;群落相似性程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四个季节鱼类群落主要以龙头鱼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为代表,但不同群落的代表性鱼类各不相同。研究表明,近10年来舟山岛北部海域鱼类群落在夏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体生物多样性水平略高于附近海域。
  • 章凯, 王晶, 胡成业, 张丽源, 周泽宇,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32-103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游泳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该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两个季次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66种,其中,鱼类34种,虾类14种,蟹类13种,虾蛄类2种,头足类3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秋季均为优势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仅在秋季为优势种;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排序分析显示,游泳动物群落在春、秋两季均可分为3组;SIMPER分析显示,春季组间相异性贡献率最高的是鳀Engraulis japonicus、刀鲚Coilia nasus、三疣梭子蟹和龙头鱼,秋季是鮸Miichthys miiuy、三疣梭子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ANOSIM检验显示,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db-RDA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龙头鱼、口虾蛄和棘头梅童鱼与环境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底层温度、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优势种和重要种分布的累计解释率为21.87%。研究表明,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出现种类减少、资源衰退的趋势,季节间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有较明显的变动,底层温度、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影响。
  • 张鑫浩, 刘必林, 李纲, 于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40-10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翼柄柔鱼Sthenoteuthis pteropu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根据2020年5月中国鱿钓船在中东大西洋所采集的682尾翼柄柔鱼样本的体长频度和耳石微结构数据,对其种群结构、年龄、生长及性成熟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翼柄柔鱼的胴长为124~580 mm,优势胴长组为200~399 mm,体质量为80~6 365 g,优势体质量组为0~1 999 g,年龄为105~365 d,优势年龄组为100~249 d;根据耳石日龄及捕捞日期推算,孵化日期为2019年5月—2020年2月,高峰期为11月—次年1月;翼柄柔鱼样本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70 mm,胴长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胴长的平均瞬时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分别为0.45%/d和0.77 mm/d,体质量的平均瞬时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分别为1.21%/d和13.93 g/d。研究表明,中东大西洋翼柄柔鱼主要为大型秋冬生群,本研究结果可为在该海域合理开发翼柄柔鱼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 田昌凤, 刘兴国, 车轩, 吴凡, 张俊, 陈晓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46-105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池塘养殖对自动化捕捞装备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种适合池塘使用的小型真空吸鱼泵,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puter fluid dynamic,CFD)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单罐真空吸鱼泵内部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重点分析了3种不同流速(1.0、1.5、2.0 m/s)下吸鱼泵内部回流、旋涡和速度跳跃等流动特性的演化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显示,当进鱼管道抽吸速度为1.0 m/s时,鱼体损伤率相对较低,当进鱼管道抽吸速度为1.5、2.0 m/s时,鱼体损伤率相对较高,但吸鱼速度较快;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研制了一种小型单罐真空吸鱼泵,同时选用草鱼、鲤、鲫、鲢和鳙5种鱼分别进行了单独抽吸试验验证,在最优吸取条件(抽吸速度为1.0 m/s)下,吸鱼量最大可达23 t/h,吸鱼泵可实现20 s吸鱼、10 s放鱼交替循环作业,鱼体损伤率最大为2%。研究表明,本试验中设计的小型单罐真空吸鱼泵能够实现对活鱼的高效自动吸捕与转运,可为设计开发池塘养殖用高效真空吸鱼泵提供有益参考。
  • 王纯, 袁子茜, 原艺杭, 李昕钰, 于本心,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55-10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繁荣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水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海水养殖尾水具有盐度高、污染物成分复杂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其中,海水养殖尾水生物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可有效助力碳减排的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贝类净化、微生物净化、生物共生修复和尾水综合处理等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生态浮岛、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等异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以废水高效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再生利用为核心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与碳减排策略,即未来应以海水养殖尾水水质分析与水征评价为基础,开发海水养殖尾水的高效一体化处理装备,通过推进绿色海水养殖耦合高效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以减少养殖过程的碳排放,同时构建完善的海洋碳汇评估标准体系,筛选得到增大海洋碳汇最佳养殖产品种类,将尾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碳增汇与碳减排有机结合的发展提议,以期为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 董宇辰, 秦松, 陈柯旭, 刘正一, 孙平, 庄龙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66-107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全球核污染的根源,随着全球沿海核能利用的快速发展,加之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国际社会愈发关注海洋核污染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公众健康问题。人工放射性核素由多种途径入海,并在海洋中迁移扩散,经食物链富集于高营养级的海洋鱼类体内,一旦其经渔业捕捞进入市场,最终将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全面回顾和综述了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入海途径和扩散迁移方式,以及其在海洋鱼类体内的富集、分布和放射损伤效应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海洋核安全现状,针对海洋渔业面对的核污染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人工放射性核素沿食物链向上传递的机制、携带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海洋鱼类洄游模式、慢性核辐射对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建立新的国际海洋核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海洋核污染的全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 王永鼎, 王梦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6): 107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渔船的船机桨匹配是一个贯穿渔船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的重要问题,目前也出现了多种渔船机桨匹配的优化改进方法。中国渔船众多,由于渔船多工况的特性,渔船机桨匹配还存在一些问题,若船机桨不匹配,会出现过载,产生敲缸和拉缸等严重故障,因此,需要制定出相对优化的船机桨匹配方案。本文综述了中国渔船及其工况分布特点、渔船主机发展现状,以及基于多工况的船机桨特性、机桨匹配集成设计、主机选型方法和螺旋桨设计方法等机桨匹配研究进展,并针对船机桨匹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渔船的船机桨匹配研究应朝着低碳性与经济性、基于智能算法优化、适应不同工况条件等方向发展,以期为渔船的船机桨匹配方案设计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