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1
  

  • 全选
    |
  • 郭长江, 赵文, 石振广, 魏杰, 鲁宏申, 刘建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589-59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3.19 mm,属沉性黏性卵;达氏鳇受精卵历时136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148~2592℃·h;达氏鳇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2/3,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末端到达间脑或中脑时大量仔鱼出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达氏鳇胚胎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心跳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共36个时期。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积温略高于鲟科其他鱼类。
  • 樊佳佳, 梁健辉, 白俊杰, 朱冰, 于凌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598-60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群体的生长性能,在广东佛山对来自长江水系的监利、石首、宁乡草鱼群体和来自珠江水系的清远、佛山、肇庆草鱼群体的繁殖后代进行生长对比试验,从每个群体随机选择300尾样品,注射电子芯片标记后同塘养殖,并分别在4、8、12月龄时测量样品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结果表明:4月龄时,6个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8月龄时,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逐渐增加;12月龄时,佛山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大(671.59 g),比其他群体平均体质量大1.25%~16.79%,清远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小(82.92 g),监利群体平均体长最长(31.11 cm),比其他群体长4%~16%,清远群体平均体长最短(26.92 cm),显著短于其他群体(P<0.05);12月龄时,珠江水系3个群体草鱼肥满度为2.55~3.30,长江水系草鱼肥满度为2.07~2.52,珠江水系草鱼群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长江水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新品种基础种群的确定提供依据。
  • 乔志刚, 刘淑琰, 沈方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02-6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鲇Silurus asotus精子的结构特征,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体质量为320~550 g的鲇成熟精子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鲇精子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无明显颈部;精子头部近球形,直径为1.85~2.51μm,头部无顶体,头部内有高度密集的细胞核染色质,头部后方凹陷形成植入窝,植入窝内有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细胞核后方与质膜的间隙较大(称袖套),其内富含细胞质、线粒体和囊泡等细胞器;尾部细长,无主段和尾段之分,长为44.3~50.7μm,横切面呈圆形,直径为0.269~0.308μm,透过横断面可见,鲇精子尾部由轴丝和附属纤维构成,外有一层质膜包裹,轴丝与远端中心粒形成“9+2”微管结构。研究表明,精子活力的适宜pH为7.0~8.5,适宜温度为25~29℃,当pH为8.0、温度为28℃时,精子活力最强。
  • 赵志刚, 李晋南, 徐奇友, 罗亮, 王常安, 王连生, 都雪, 王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07-61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 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 曹善茂, 梁伟锋, 汪健, 刘钢, 李晓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12-61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 104、45×104、60×104、75×104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8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8cells/(g·h)]和1:00~5:00[29.934×108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 刘玮, 吴海一, 王翔宇, 辛美丽, 刘梦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18-62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有性繁殖生殖力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海黍子有性生殖相关的形态建成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藻体长度与侧枝数、侧枝长度与生殖托数、生殖托长度与生殖托挂卵数之间的数量相关性,利用回归方程估算了海黍子的个体生殖力。结果表明:海黍子成熟藻体平均长度为(164.5±59.9)cm,侧枝平均长度为(10.4±5.3)cm,生殖托平均长度为(9.3±1.5)mm,单个生殖托平均挂卵数量为(378±121)粒,各因子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单株海黍子成熟藻体能够产生(21~400)万粒受精卵,可基本满足1 m2的采苗生产需要。
  • 杨仕豪, 潘连德, 郑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23-62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养殖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及诊治方法,在3批次现场采集病样(共计41尾)中,选取9尾具典型症状的患病鲟鱼,对其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采样,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自然发病的疑似肝硬化杂交鲟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其组织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3、9号病样表现出明显肝组织病变,肝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典型肝纤维化症状;脾充血,空泡变性、坏死;胃、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甚至脱落;其他器官(鳃、心等)组织轻微淤血、炎症;结合各器官症状和组织病变及参考相关研究,确定本病例为鲟鱼肝病,具体诊断为鲟鱼肝硬化。研究表明,鲟鱼肝硬化的器官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特征为肝淤血和溃疡,肝腹水,肝血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空泡化、组织纤维化。
  • 单金峰, 吴春, 丁辰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30-63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 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 王荻, 刘红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35-63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用于鲟使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研究了中草药方剂对常温及高温应激情况下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免疫性能的影响。在22℃养殖水温下,将1+龄施氏鲟分为4个受试组,每组设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鲟,选取当归、鱼腥草和一种自组中草药复方(方四),分别以0.30、0.54、0.80 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对试验鲟口灌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设立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停药24 h后,每组取半数试验鲟于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常温试验组共同采样,对试验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细胞吞噬和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四和鱼腥草能有效抑制机体高温应激后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高;常温情况下,当归具有提高试验鲟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方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应激后机体的细胞吞噬作用,还可有效提高肝、血清、鳃和胃组织中的溶菌酶活性,并能在高温应激后保持其效果。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情况下,方四能有效保持施氏鲟机体内环境平衡,并促进机体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活性,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进行深入研究。
  • 李朝政, 赵文, 刘钢, 王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40-6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参藻混养生态系统中孔石莼Ulva pertusar、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相互作用,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106、105cells/mL两种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与孔石莼及刺参不换水混养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孔石莼和小球藻能有效地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氮磷;106cells/mL浓度的小球藻在与孔石莼、刺参混养时对孔石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105cells/mL浓度的小球藻对孔石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小球藻浓度为105cells/mL的混养组在水质、刺参生长方面与孔石莼混养组相近,且能较好地抑制孔石莼过快生长。
  • 吴迪, 周诗珈, 李霞, 秦艳杰, 白丽雯, 王文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46-65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重铬酸钾的毒性机制,建立适合监测铬污染的体外检测系统,以体外培养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鳍细胞系(DIMF)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重铬酸钾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重铬酸钾染毒后细胞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25.3±1.2)μmol/L;暴露在浓度为0~30 μmol/L的重铬酸钾中,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谷胱甘肽超氧化物酶(GSH-Px)在重铬酸钾浓度为0~20μmol/L时活性升高,当染毒浓度为30 mol/L时,活力开始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则随重铬酸钾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微核试验显示,DIMF微核率随染毒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最大微核率为0.733%;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的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量很低,经重铬酸钾诱导后MT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研究表明,重铬酸钾可对细胞的酶系统和遗传物质造成一定的损伤。
  • 张帅, 潘连德, 郑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51-65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一种既安全可靠,又能增加水体溶氧、杀灭水体病原菌并改善水体环境的抑藻试剂,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检测在10、20、30℃条件下,过氧乙酸(体积分数为15%)在池塘水和蒸馏水中的放氧效果。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放氧越快,但温度越高氧气的饱和量越低,气体外溢,故测出的溶解氧浓度数值较低;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过氧乙酸和3种常用杀菌剂对6种常见水产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溶藻弧菌、沃氏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抑菌效果依次为恩诺沙星>过氧乙酸>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暂养的黄丝藻藻华进行毒杀,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加入高浓度过氧乙酸的试验组水体开始混浊,藻丝体开始断裂,叶绿素a含量减少;各时段下,过氧乙酸浓度组叶绿素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黄丝藻藻丝体受到了过氧乙酸的破坏,开始解体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池塘中使用过氧乙酸,增氧、抑菌、抑藻效果明显。
  • 李改娟, 刘艳辉, 陈伟强, 祖岫杰, 戴欣, 赵全东, 杨炳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58-66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没食子酸与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及单用恩诺沙星在福瑞鲤Cyprinus carpio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残留消除规律,采用平行对照试验,将体质量为(200±30)g的鲤随机分为单用恩诺沙星组(对照)和联合用药组(没食子酸与恩诺沙星质量比为10∶1),试验水温为26℃,各组均按2 mg/kg(体质量)剂量的恩诺沙星单次混饲口灌给药,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鲤血浆、肌肉、肝胰脏、肾脏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恩诺沙星的浓度,并使用DAS 3.0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时数据。结果表明,没食子酸能显著增大鲤各组织对恩诺沙星的吸收效率,提高有效药物浓度20.0%~44.9%,并加快了恩诺沙星的代谢和消除,240 h时联合用药组鲤血浆、肌肉组织中药物残留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4.2%和34.1%。
  • 蔡志龙, 秦美川, 赵文, 郭凯, 张晨, 李黎, 张家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63-672.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 潘强, 张俊新, 刘明泰, 刘远, 张蕾, 连云, 刘京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73-67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考察气提式曝气增氧装置在海水养殖水池内的性能表现和溶氧扩散分布规律,自行设计了一种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并安装于海水养殖生产车间水池内运行,通过定时定点取样测定池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该装置运行时养殖池内溶解氧的分布状态,进而确定该装置增氧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安装自行设计的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后,通过实际测试,氧转移系数(KLa(20))为0.77 h-1,氧转移效率(EA)为5.20%,曝气动力效率(Ep,以O2计)最高可达4.33 kg/(kW·h);经测定,在养殖水池内各个取样点溶解氧分布均匀,溶解氧浓度同步增加。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曝气装置及其布置形式因省去动力循环能耗,曝气动力效率显著提高。
  • 吴忠, 刘俊荣, 田元勇, 张龙, 刘金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78-68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加工副产物的高附加值利用,从副产物外套膜中提取经济价值较高的胶原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分子量、溶解性、黏度、紫外吸收、氨基酸组成)和结构特性(圆二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外套膜干基中胶原蛋白含量为13.16%;外套膜胶原蛋白分子主要由α亚基和少量的β、γ亚基组成,外套膜胶原蛋白为典型的Ⅰ型胶原;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均富含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约为20℃,与其他物种有所差异;PSC的溶解度高于ASC,二者的等电点均在pH为4左右,且二者的盐溶性变化趋势相似;红外光谱表明,PSC和ASC二级结构间有细微差异,但胃蛋白酶没有影响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圆二色谱显示,ASC的三级结构比PSC的更加稳定,温度升高会影响二者的三级结构。
  • 李莉, 吕翔, 张硕, 焦敏, 张妙, 陈新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85-69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取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栖息地的适宜温度指标,预测水温变化对茎柔鱼栖息地的影响,根据2006—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茎柔鱼生产数据,并结合实测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该海域海表温度数据,在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基础上,采用海表温度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预测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茎柔鱼栖息地经向自西向东转移,纬向自北向南转移;产量较高的月份为7—12月,选取最佳适宜温度指标为19℃;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茎柔鱼产量下降,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产量则增加。
  • 王禹龙, 上官子昌, 董榅键, 齐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92-69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检验台风作用下单锚系泊渔船锚链的可靠度指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测量了5组不同直径电焊有档锚链的直径,根据台风Ketsana引起的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环境荷载数据进行模拟,并利用改进的二阶矩法对结构所受荷载进行分析,得出5组不同直径(12.5、16.0、19.0、20.5、22.0 mm)锚链在系泊力作用下的可靠指标与失效概率,并进一步对渔船锚链设计提出优化。研究表明,参考钢结构承载力安全指标,对台风来临时的风浪流数据及锚链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可有效提高渔船防灾时锚泊安全性。
  • 吴芳丽, 王月, 尚跃勇, 严桂珍, 孔辉, 胡梦红, 吕为群, 王有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6): 696-70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血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不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血淋巴细胞分类和功能的研究整体上比对脊椎动物的研究落后。本研究中系统地归纳和综述了贝类、甲壳类、棘皮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贝类血淋巴细胞的分类主要以染色后细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作为指标,一般分为颗粒细胞(granulocyte)和透明细胞(hyalinocyte),其防御机制主要通过包囊作用、伤口修复、吞噬作用等方面体现;甲壳动物血淋巴细胞的分类主要依据血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大小和密度等特征,一般将其分为无颗粒细胞(hyaline cell)、小颗粒细胞(semi-granular cell)和大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共同介导吞噬作用,小颗粒细胞还介导包囊作用,大颗粒细胞主要介导细胞毒作用;棘皮动物的细胞免疫主要由体腔细胞即变形吞噬细胞或颗粒细胞完成。建议未来应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及结合血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进行分类和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