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编:宋林生
  • 副 主 编:张国琛  李智军
  •               刘   鹰  郝拉娣
  • 主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
  •                区黑石礁街52号
  • 邮     编:116023
  • 电     话:0411-84762672
  • 电     邮:xuebao@dlou.edu.cn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鱼类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周欣, 高风英, 卢迈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510-52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56
摘要5664)   HTML161)    PDF(pc) (731KB)(3755)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鱼类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可以有效解决和减少病害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鱼类抗病育种工作,包括家系与群体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育及 MHC 基因多态性与抗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家系与群体选育作为选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中,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全基因组选育等手段的提出推动了水产领域抗病育种研究的进步,而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鱼类 MHC 基因的高度多态性,使其在作为抗病育种分子标记候选基因方面备受关注。同时指出了抗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鱼类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鱼类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海鞘生物黏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佳威, 李世国, 李茜, 战爱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52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85
摘要4970)   HTML136)    PDF(pc) (4711KB)(3726)    收藏
海鞘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幼虫期可以通过头部前端的乳突结构快速并暂时性的附着于水下基质表面,之后相继发育出壶腹、黏附突起、匍匐枝等特异性黏附器官,实现成体的永久性黏附。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特化的器官及其涉及的复杂黏附与调控机制给海洋生物污损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从材料学角度上看,海鞘黏附机制为水凝胶或高效防污表面等新型仿生材料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全面综述了海鞘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的黏附特征和机制,以及海鞘生物污损防控与仿生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海鞘生物黏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黏附组织器官的研究拓展、黏附蛋白质的鉴定与分析、特异性抗海鞘黏附材料设计、基于分子层面的海鞘黏附仿生研究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旨在为抗污损及仿生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面向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的深度学习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张胜茂, 孙永文, 樊伟, 唐峰华, 崔雪森, 伍玉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683-69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099
摘要5436)   HTML31)    PDF(pc) (3946KB)(3713)    收藏
随着全球渔业资源不断衰退,各国渔业机构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用渔业观察员方式促进渔业可持续捕捞,但人类观察员方式成本高、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新模型不断涌现和完善,其检测速度、精度均在不断增强,为其应用于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监控提供了条件。本文从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和精度评价等方面,总结了渔业捕捞生产监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以渔船与渔船行为、渔获物、渔场预报、船员和渔具为对象,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海洋渔业捕捞中的应用,并提出利用迁移学习或强化学习等方法来拓展识别目标种类及增强检测模型、利用高精度的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目标分类准确率、通过边缘计算技术解决电子监控数据实时解析及制定统一标准以规范电子监控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度学习在海洋渔业捕捞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海水鱼类淀粉卵涡鞭虫病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李志成, 钟志鸿, 李诗钰, 郭奕轩, 郭庆凯, 江飚, 李安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696-70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90
摘要5041)   HTML10)    PDF(pc) (5437KB)(3708)    收藏
淀粉卵涡鞭虫病俗称“海水鱼天鹅绒病”,是由一种原生鞭毛虫——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Amyloodinium   ocellatum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表而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综述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生活史、流行危害、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海水鱼类淀粉卵涡鞭虫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病原检测、虫株低温保存策略、筛选绿色高效的杀虫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未来研究及防控发展建议,以期为海水鱼类淀粉卵涡鞭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人工鱼礁建礁材料研究应用进展
张年华, 田涛, 沈璐, 杨军, 吴忠鑫, 刘敏, 高东奎, 尹增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2): 35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201
摘要5266)   HTML82)    PDF(pc) (4879KB)(3695)    收藏
人工鱼礁是用于修复和优化海域生态环境、建设海洋水生生物生息场的人工设施,也是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基础生态工程。在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建礁材料的选择及使用直接关系到人工鱼礁的建设效果。本文从建礁材料的6个主要类别及材料使用所考虑的耐久性、环境适应性、生物亲和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人工鱼礁建礁材料的发展现状,整理分析了各种建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效果,并结合目前材料发展方向,在生态环保型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型新材料、双碳目标下的碳封存功能材料及基于智能材料的新型人工鱼礁材料等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人工鱼礁建礁材料的选择及新型材料的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微囊藻毒素(MCs)对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危害及防控研究进展
毕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535-54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68
摘要5564)   HTML192)    PDF(pc) (829KB)(3654)    收藏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淡水养殖池塘蓝藻水华频发已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藻毒素是蓝藻水华对养殖动物最严重、最直接的危害,其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分布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蓝藻毒素。本文综述了MCs在养殖池塘的时空分布及其在养殖动物机体内的积累特征、MCs对养殖动物的毒害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养殖池塘中MCs的科学防控技术等,并针对当前养殖池塘中MCs危害及科学防控研究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地构建多营养层级的淡水池塘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建立兼具吸收氮磷营养及降解MCs功能的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循环水)处理模式、加强利用MCs高效降解菌(群)或高效降解酶对MCs危害的应急处置、结合MCs毒害作用的分子机制开发靶向药物等未来发展建议,旨在为降低蓝藻水华对淡水养殖业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水产品鲜活品质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赵前, 周进, 刘俊荣, 徐昙烨, 田元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70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48
摘要4940)   HTML6)    PDF(pc) (651KB)(3639)    收藏
随着人们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相应的鲜活品质评价技术和指标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针对鲜活产品,从指标与方法两方面分别对水产品品质评价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首先,从感官评价和非感官评价方法两方面,系统回顾了鲜度评价的科学起源及传统水产品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历程,并综述了近年来活品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然后以现代分析技术为重点,对新兴技术及相应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通过色谱、质谱及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并结合各个组学技术,围绕可追溯性、品种及鲜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开展分析总结;最后从原料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有传统消费模式的缺陷及现有国内消费升级需求3个方面,阐述了以鲜活品质为研究突破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品质指标和实时分析技术是研究关键,并展望了具有鲜活品质的终端产品对于渔业产业升级的促进意义及前景,以期为鲜活水产品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鱼类年龄硬组织鉴定方法研究应用进展
谢玺, 鲍枳月, 王庆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107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37
摘要4956)   HTML7)    PDF(pc) (1950KB)(3637)    收藏
鱼类年龄鉴定是鱼类生态学与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和前提。不同鱼类的年龄鉴定方法目前还无统一标准,通常是几种方法相互补充与验证,但应用最广泛的仍是硬组织年轮法,即基于耳石、鳞片等钙化组织的生长纹结构鉴定年龄。近几年,利用眼晶状体鉴定鱼类年龄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软骨鱼类中有些新的应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鱼体不同硬组织(包括钙化组织和晶状体)鉴定年龄的原理与应用,综述了鱼类硬组织年龄鉴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就鱼类年龄鉴定的精度评价、潜在新方法、数据读取可视化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鱼类生长与年龄鉴定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3D打印混凝土人工鱼礁的生物附着效果
沈璐, 张年华, 田涛, 洪鹤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584-59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073
摘要4965)   HTML24)    PDF(pc) (2283KB)(3623)    收藏
为研究3D打印混凝土人工鱼礁的生物附着效果,将喷头口径分别为20 mm(3D-20组)和10 mm(3D-10组)的3D打印挂板试件与相同配合比的浇筑成型挂板试件(PC组)投放到大连市黑石礁海域潮间带进行生物附着对比试验,2020年9月1日完成海上挂板,于2020年11月1日(放入海中2个月)、2021年2月1日(放入海中3个月)和2021年7月1日(放入海中5个月)时分别取样,测定附着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第1次和第2次取样后试件均放回原处。结果表明:取样鉴定出的附着生物种类数量共计17种,每一次取样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均为优势种;第3次取样的总生物量,3D-20、3D-10、PC组试件分别为561.58、215.72、203.24 g/m 2 ,3次取样中,3D-20组总生物量均显著大于3D-10组和PC组( P <0.05),而3D-10组与P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研究表明,3D打印混凝土作为人工鱼礁材料具有实用性,其打印方式造成的礁体表面不平整对于生物附着具有优越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单病毒示踪技术在病毒侵染机制及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秦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899-90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259
摘要4757)   HTML10)    PDF(pc) (4527KB)(3620)    收藏
病毒虽是一类营细胞内寄生的极为简单的微小生物,却是对人类及其他动物生存威胁最大的病原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复杂且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观察等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实时动态分析研究。单病毒示踪(Single-virus tracking,SVT)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追踪单个或多个病毒粒子在活细胞中的生命过程,从而全面精细地阐述病毒侵染的时空动态过程及机制。本文综述了单病毒示踪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动物病毒生命周期研究特别是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针对该技术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病毒、蛋白、核酸和宿主细胞等的标记,发展多维成像和活体成像技术,优化图像处理技术,使动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向着更加精准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以期为有效防控水生动物病毒性疾病暴发与流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动力特性及其与鱼类相互影响研究进展
车宗龙, 任效忠, 张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5): 88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04
摘要5408)   HTML10)    PDF(pc) (1612KB)(3619)    收藏
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解决传统水产养殖业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疾病频发等方面的困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的养殖新模式之一。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养殖池水体是养殖动物赖以生存与健康生长的场所,优化养殖池环境是实现鱼类等水产动物健康养成的关键。本文以建立环境友好、水质优良、资源节约、动物健康的高效绿色养殖模式为目标,以实现水产品的高品质、高产出为宗旨,综述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动力研究方法,以及养殖池内流场、固体颗粒物集排污、可溶性与悬浮污染物输移扩散、增氧性能、鱼类与流场相互影响等密切相关的水动力问题,并就当前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动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加强养殖池水动力及其与结构设计、优化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以及基于养殖动物开展水动力学研究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循环水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皮氏蛾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与软体部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韩森荣, 李春茂, 李婷婷, 孙继红, 邹雯静, 赵谭军, 湛垚垚,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976-98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24
摘要5433)   HTML6)    PDF(pc) (4767KB)(3613)    收藏
为明确中国北方沿海自然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  Perryi群体形态性状对两种质量性状(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对自然环境下采集的100个皮氏蛾螺的8个形态性状(壳高 X 1 、壳宽 X 2 、壳口高 X 3 、壳口宽 X 4 、体螺层高 X 5 、体螺层宽 X 6 、螺旋部高 X 7 和螺旋部宽 X 8 )和2个质量性状(体质量 Y 1 和软体部质量 Y 2 )进行了测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黄海北部皮氏蛾螺形态性状对其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皮氏蛾螺各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 P <0.01),其中,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而体螺层高则对软体部质量影响最大;经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 Y 1 =-51.102+0.819 X 5 +0.792 X 3 +0.757 X 2 +0.593 X 8 ( R 2 =0.786);剔除对软体部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以软体部质量为因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 Y 2 =-50.078+0.934 X 5 +0.544 X 2 +0.628 X 3 +0.621 X 7 ( R 2 =0.789)。研究表明,在以体质量为选择目标进行皮氏蛾螺的亲本选择时,应首先以壳宽为首要选择的性状,同时加强壳口高的协同选择;而在以软体部质量为选择目标进行皮氏蛾螺亲本选择时,则应首先以体螺层高为首要选择的性状,同时加强壳口高的协同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滨海盐沼湿地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539-54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181
摘要4981)   HTML53)    PDF(pc) (14224KB)(3605)    收藏
滨海盐沼湿地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近年来,滨海盐沼湿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退化严重,众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其退化原因及修复技术等进行了广泛地探索和实践,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与修复技术研究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生物学和河口动力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及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在分析中国滨海盐沼湿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湿地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从盐度胁迫、水文条件、自然因素、自然演替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阐述了盐沼植被与多种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深化了对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因子及退化机理的认知,梳理了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开展多学科视角下的湿地退化机制、多种技术手段运用下的立体化与连续性研究、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的融合应用及互花米草入侵风险评估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沼湿地的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雷达高度计的辽东湾海冰外缘线提取及其变动规律
张飞成, 韦冬妮, 张冰花, 袁丁, 王喜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5): 826-83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49
摘要4651)   HTML2)    PDF(pc) (6155KB)(3604)    收藏
为了分析利用雷达高度计资料提取海冰外缘线的精度,推进高度计在中国海冰遥感监测中的应用进展,本研究中基于Jason-2高度计沿岸和水文专用产品(PISTACH),提取了2008—2016年间辽东湾海冰外缘线,并与高分一号(GF-1)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分析了辽东湾外缘线变动与国家海洋局葫芦岛海洋站气温观测数据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年末至2016年初3个冰期内的验证试验显示,基于Jason-2高度计判定的海冰外缘线延伸范围与基于GF-1遥感影像提取的结果符合良好,两者提取的海冰外缘线延伸距离均方差为 2.81 n mile,并且海冰外缘线变动规律与气温数据变动规律一致;对2008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共8个冰期的辽东湾海冰外缘线的变动规律分析显示,2010年冰情最为严重,辽东湾海冰外缘线自海岸起沿Jason-2高度计轨道往南延伸约90 n mile,2014年和2015年的冰情较轻,延伸距离均小于40 n mile,另外,延伸距离的变动与葫芦岛的10日滑动平均气温呈明显的滞后响应关系,当滞后4 d时,两者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56。研究表明,基于雷达高度计资料可以准确地提取辽东湾海冰外缘线,本研究结果对于中国海冰数据产品的开发和数值模拟的改进与验证具有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洄游路线
丁鹏, 邹晓荣, 冯超, 白思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1027-103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29
摘要4728)   HTML9)    PDF(pc) (936KB)(3597)    收藏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 Trachurus   murphyi 洄游路线的研究,根据中国2000—2003、2007—2009、2016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及生物学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hl-a)等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频率分布法对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以2~4龄为优势叉长的智利竹筴鱼鱼群自智利和秘鲁沿岸海域向西洄游,于5月到达39.5°S、78°W附近海区后,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10月鱼群到达33°S、85°W附近海域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11月—翌年3月鱼群到达产卵场37°~39°S、85°~88°W海区;翌年3—4月自产卵场向西南方向进行索饵洄游,翌年5月到达41°S、87°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翌年10月鱼群到达36.5°S、95°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研究表明:智利竹筴鱼鱼群5—10月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翌年4月向西南方向洄游;同一经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南,同一纬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西南,呈S形向西进行洄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的自由游泳草鱼动力学特征分析
杨国党, 胡晓, 张奔, 龙泽宇, 张永年, 石小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5): 833-84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86
摘要5060)   HTML12)    PDF(pc) (4732KB)(3593)    收藏
为研究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幼鱼在自由游泳状态下的动力形成过程与高效推进模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分析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对直线、转弯和后退3种游泳状态下的草鱼幼鱼(平均体长4~10 cm)周身受力特征及推进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线和转弯游泳时,草鱼幼鱼主要依靠尾部聚集的正涡形成推力,该部位的推力转化率最高可达73%,而后退时的幼鱼则主要依靠中部负涡产生的反向力来推动鱼体;试验数据显示,当头部偏角为9°~10°时,直线游泳的草鱼幼鱼整体推进效率最高可达83%,其次为转弯和后退游泳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幼鱼最高推进效率分别为74%和65%。研究表明,尾部聚集的正涡是幼鱼前进推力形成的主要来源,且较小的头部偏角更有利于草鱼幼鱼的高效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升温方式对二段加热鲢鱼糜水分分布和品质的影响
梁雯雯, 杨天, 郑志红, 郭建, 陈胜军, 汪秋宽, 丛海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646-65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21
摘要4951)   HTML4)    PDF(pc) (576KB)(3589)    收藏
为进一步验证改善升温方式可抑制蛋白质凝胶劣化的理论,优化鱼糜制品的加工方式,将微波升温(microwave heating,MH)、微波辅助水浴升温(microwave assistant water bath heating,MWH)和水浴升温(water bath heating,WH)方式,分别应用于传统二段加热法中的低、高温段,研究了不同升温方式对解冻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鱼糜的质构特性、蒸煮损失和水分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微波处理组的鱼糜硬度和咀嚼性均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法,尤其是低、高温段均为MH升温处理的AA组,但各组的内聚性、弹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低温段MWH、高温段MH升温的BA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的CC组( P <0.05),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低温段WH、高温段MH或MWH升温的CA或CB组的弛豫时间 t 23 较短,不易流动水分含量 P 23 较高,水分稳定性最好,水的结合能力较强。研究表明,低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升温方式既能提高加热效率又能较少减少蒸煮损失,而低温段采用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的鱼糜质构特性相对较好,保留更多的水分在三维网络结构中。本研究结果为快速升温方式避免低盐淡水鱼糜凝胶劣化理论提供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研究进展
申洪彬, 包杰, 姜宏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687-69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36
摘要5155)   HTML6)    PDF(pc) (476KB)(3588)    收藏
酵母菌是指以芽殖分裂或形成子囊孢子为主,细胞呈椭圆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常被用于发酵行业。在水产养殖中常将有益酵母培养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而有些酵母菌为水产养殖动物致病性病原菌,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如何防治致病性酵母菌已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及侵染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防治。本文对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危害、流行情况、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应在致病酵母菌的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致病酵母菌病原的生活史与入侵机制及绿色生物渔药与免疫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防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长江安庆段刀鲚的线虫感染现状及时间特征
代培, 郭琦, 田佳丽, 马凤娇, 王银平, 刘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3): 464-47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47
摘要4517)   HTML71)    PDF(pc) (3509KB)(3581)    收藏
为掌握长江刀鲚 Coilia   nasus 感染线虫的现状,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进行72 d的调查,共采集1 658尾样本。结果表明:刀鲚的线虫感染率为96.32%,平均感染强度为(10.69±9.67)条/尾,平均感染丰度为(10.16±9.67)条/尾;感染的刀鲚中,52.53%的个体感染线虫数量为1~9条,感染数量大于30条的个体较少,仅占3.93%;线虫寄生于刀鲚腹腔内壁及各脏器,胃、幽门盲囊和肠道内及表面均有寄生,性腺和肝脏表面有附着或嵌入组织内,各部位线虫寄生数量以肠道和幽门盲囊最多,占比分别为41.26%和31.15%;线虫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刀鲚共感染线虫2属6种,其中异尖属线虫2种,宫脂属4种,优势种为派氏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s ;不同规格刀鲚的感染强度有所差异,感染强度随刀鲚体长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80~300 mm体长组感染率最高,260~279 mm体长组平均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最高;调查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刀鲚的线虫感染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6月上半月感染情况最严重。研究表明,刀鲚感染的线虫均为海水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线虫的寄生对刀鲚肝脏等寄生部位产生了机械损伤,刀鲚感染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和洄游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的影响
胡丽萍, 姜黎明, 张建柏, 赵强, 黄华, 王力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587-59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15
摘要5302)   HTML6)    PDF(pc) (2112KB)(3579)    收藏
为确定单环刺螠 Urechis   unicinctus 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 P <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的体节幼虫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 P <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 P <0.05),这表明小球藻是单一饵料投喂单环刺螠较好的开口饵料;混合饵料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和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中,体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混合饵料组( P <0.05),但这两个混合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 P <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 P <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 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 4 ~12×10 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的动态分析
王旖旎, 康亚茹, 陈旭, 郭聪聪, 张明亮, 丁存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1009-101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302
摘要4907)   HTML5)    PDF(pc) (12581KB)(3579)    收藏
为解析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以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从类型水平和整体水平对景观格局进行了长期(1986—2018年)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面积缩减至1986年的41.58%,消失的自然景观主要转化为养殖池、水利工程设施和农田等人工景观;研究区域岸线长度波动增长且向南部海域扩张,岸线的主要类型由自然岸线向养殖区、城镇工业区、港口与码头岸线转换;在景观类型水平上,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优势景观地位丧失,斑块形状向简单化、规律化方向发展,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严重;辽河口潮滩的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大小与空间分布,并加速了芦苇演替翅碱蓬植被的进程。研究表明,养殖业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对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对辽河口潮滩养殖池的“退养还滩”工程可切实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生境,实现盐沼植被的逆向演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北方马口鱼全人工繁殖 胚胎与仔鱼发育研究
骆小年, 段友健, 张晓静, 阿丽达·夏木西丁, 李姣, 吴晨, 李文康, 季辰跃, 常建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550-55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222
摘要6201)      PDF(pc) (4024KB)(3579)    收藏
为实现中国北方马口鱼 Opsariichthys   bidens 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8—2021年在辽宁省辽阳县兴大养殖场开展了马口鱼的全人工繁殖试验,并观察了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马口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雄鱼1 + 龄性成熟,雌鱼2 + 龄性成熟;在辽阳地区,池塘养殖马口鱼的繁殖期在5月10日—29日,采用注射混合催产药物(LHRH-A 2  4~8 μg/kg+DOM 4~8 mg/kg+HCG 1 000~2 000 IU/kg),人工干法授精,孵化篓+孵化桶接力孵化的方法,马口鱼的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3.8%、81.3%和78.8%;在水温18~20 ℃条件下,一次注射效应时间为25~27 h;马口鱼受精卵橙黄色,呈球形,属沉性卵,无黏性;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24个时期,历时约62 h 6 min,总孵化积温1 199.91 ℃·h,出膜后5~6 d可平游下塘;仔鱼1日龄全长(5.13±0.63)mm,至10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2日龄时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马口鱼仔鱼生长为异速生长;2018年催产获F1代水花1.4万尾,2020—2021年连续两年催产共获F2代水花212万尾。研究表明,通过生理和生态调控,在北方地区可实现马口鱼的全人工繁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注意力机制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外来海洋生物命名实体识别
贺琳, 张雨, 巴韩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503-50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94
摘要5243)   HTML8)    PDF(pc) (1169KB)(3576)    收藏
为解决因外来海洋生物领域实体复杂且实体间存在嵌套导致命名实体识别效果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网络(BiGRU)-条件随机场(CRF)网络模型进行外来海洋生物命名实体识别,并构造词向量、词性特征向量等特征作为网络模型的联合输入,以提升网络模型识别效果。结果表明:使用融合多特征向量的CNN-BiGRU-CRF网络模型对外来海洋生物名称实体、时间实体、地名实体3类实体上的命名实体识别结果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0.62%,平均召回率达到了89.50%,平均 F 1值达到了90.05%,较传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均有较大提高。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充分提取文本特征,解决了文本的长距离依赖问题,对外来海洋生物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误捕鲸鲨分析
李俊谊, 夏萌, 戴小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1044-104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31
摘要4472)   HTML8)    PDF(pc) (4420KB)(3576)    收藏
鲸鲨 Rhincodon   typus (Smith, 1828)误捕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渔业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分析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误捕鲸鲨情况,本研究中根据2016—2019年中国在中西部太平洋海域作业的围网船队渔捞日志及观察员数据,分析了误捕鲸鲨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以及作业季节、作业方式、下网时间对误捕鲸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年4年间共误捕鲸鲨65尾,除3尾鲸鲨误捕后死亡外,其余鲸鲨均以合理方式释放回误捕海域;误捕鲸鲨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和马绍尔群岛专属经济区;同一年自由鱼群(FSC)与随附鱼群(FAD)2种围网捕捞方式的鲸鲨误捕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研究表明,两种作业方式对误捕鲸鲨无明显影响,一年中仅春季易误捕到鲸鲨,本研究结果可为金枪鱼围网渔业可持续发展和鲸鲨养护提供科学分析和参考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用于生物微环境检测的极性比例荧光探针制备及性能分析
李苗, 金潇仪, 姜硕, 孙萌, 田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602-61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323
摘要4395)   HTML45)    PDF(pc) (5272KB)(3575)    收藏
为了构建准确检测生物微环境的极性比例荧光探针,首先通过在苊酮上引入丙二腈和N, N-二甲基基团合成以萘环荧光团为基础的探针IA,再通过氨基缩合成环反应合成极性响应型的比例荧光探针IAN,并利用 1 H NMR、 13 C NMR和HRMS等方法对探针IA、IAN进行结构及质量表征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探针IA和IAN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荧光发射光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探针IA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为单峰,其荧光发射峰强度随着溶剂极性升高而增强;探针IAN则具有双吸收和双荧光发射峰( λ em =474、552 nm),且荧光发射峰比值 I 474 nm / I 552 nm 对溶剂极性变化产生灵敏的Boltzmann函数响应;与探针IA相比,探针IAN能够作为比例荧光探针准确响应环境极性变化;运用探针IAN对患乳腺癌的小鼠和患肝胆综合症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组织检测显示,病变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健康组织。研究表明,氨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含氮原子杂环,可提高氮原子孤对电子与π体系的共轭程度,从而使探针分子同时产生n→π * 与π→π * 分子跃迁,基于此机理,可构建灵敏响应极性变化的比例荧光探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的海马品质研究
吴靖娜, 陈晓婷, 苏永昌, 乔琨, 陈贝, 刘智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495-50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93
摘要4834)   HTML8)    PDF(pc) (5800KB)(3573)    收藏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马 Hippocampus 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100 ℃)、冷风干燥(40 ℃)、真空冷冻干燥(-26~-30 ℃,0.1 kPa)和真空干燥(70 ℃,133 Pa)等方式对三斑海马 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湿体质量2.5~3.0 g)进行处理,测定并分析了海马干在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水分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三斑海马的干燥性能、收缩率有显著性影响( P <0.05),其中,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的耗时和耗能分别为15 h、4.03 kW·h/kg 和10 h、2.46 kW·h/kg,干燥性能较优,而真空冷冻干燥的收缩率最低;低场核磁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的干燥过程中海马干的水分含量下降,主要是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降低;海马干复水过程的结果显示,不易流动水不断上升,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复水速度较快。研究表明,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用时短,具有节能效果,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海马品质较优,复水性能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姚冬梅, 张树林, 张达娟, 张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446-45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77
摘要5549)   HTML13)    PDF(pc) (891KB)(3571)    收藏
为研究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设定藻的初始密度为2×10 6  cells/mL,以6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为唯一氮源,分析在实验室模拟自然水体不同氨基酸浓度(12、25、50、75、100 μmol/L)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 F v / F m 、ETR )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氮对照组的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著低于各氨基酸试验组( P <0.05);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升高,6种氨基酸均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提高,且多种氨基酸在浓度为100 μmol/L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除谷氨酸试验组各项指标波动明显外,其余各氨基酸试验组的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结果基本符合藻细胞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的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提高均表现出有利特征,且氨基酸的作用程度依次为天门冬氨酸> 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自然水体中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机制提供数据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复合无磷保水剂对未漂洗海鲈鱼肉糜保水性的影响
暴伊芮, 赵前程, 吴燕燕, 王悦齐, 麦志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676-68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78
摘要4794)   HTML45)    PDF(pc) (3269KB)(3565)    收藏
为提高海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 鱼肉糜的持水品质,以未经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为原料,以蒸煮损失、质构特性(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及感官评定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 L 9 (3 4 )正交试验研究了NaHCO 3 、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对其保水性的影响,确定了3种无磷保水剂添加量的最优配方,并用电镜观察了鱼肉糜产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适量添加NaHCO 3 、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3种无磷保水剂对增强鱼肉糜保水性均有一定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蒸煮损失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添加量过大,反而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并导致各指标降低;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复合无磷保水剂最优配方为0.1%碳酸氢钠、0.3%海藻糖和3.5%大豆分离蛋白(均为质量分数),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制备的鱼肉糜产品感官评分为95.8分,蒸煮损失比未加保水剂的空白组降低了43.4%,保水效果显著提高;鱼肉糜微观结构观察显示,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的鱼肉组织结构较紧密、空洞小。研究表明,在未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中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可有效提高其保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祥云湾海洋牧场夏季表层微塑料分布特征及污染负荷评估
赵祺, 于佳, 石保佳, 侯润, 张秀文, 叶敏, 张云岭, 齐遵利, 李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1003-100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39
摘要5081)   HTML8)    PDF(pc) (1689KB)(3547)    收藏
为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情况及其污染程度,于2020年7—8月对其表层海水的微塑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共检出8个颜色3种类型的微塑料,主要是蓝色和黑色的纤维类、薄膜类和颗粒类,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尼龙(PA)等;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粒径主要集中在1 mm及以下,分别占各自区域总数的74.85%和74.15%;人工鱼礁区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82±0.16)个/L,对照区平均丰度为(0.88±0.33)个/L,2个区域微塑料丰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污染负荷指数均<1。研究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特征一致,微塑料丰度受粒径影响较大,粒径越小丰度越大,祥云湾海洋牧场微塑料处于轻微污染状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棘皮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孙志惠, 崔洲平, 宋坚,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679-68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95
摘要5341)   HTML10)    PDF(pc) (508KB)(3547)    收藏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中国现有棘皮动物500余种,其中海参和海胆均被誉为“海产八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棘皮动物不存在明显的雌雄二态性,但在性腺色泽、免疫力、激素水平等层面却展现了性别差异,因此,针对棘皮动物性别决定及分化机制展开研究、实现单性群体养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本文综述了棘皮动物,尤其是经济棘皮动物(海参、海胆)的生殖对策、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遗传基础,并就棘皮动物性染色体的确定、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及性激素诱导单性养殖等方面提出未来重点研究建议,以期推动经济棘皮动物性别控制育种工作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南极磷虾虾青素研究进展
刘志东, 马德蓉, 陈雪忠, 黄洪亮, 林娜, 张忭忭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5): 866-87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300
摘要5886)   HTML19)    PDF(pc) (661KB)(3545)    收藏
南极磷虾是一种资源量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虾青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天然虾青素的良好来源,在鱼类体色改变、免疫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方法(有机溶剂法、酶解法、超临界CO 2 萃取法等)、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开展南极磷虾虾青素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发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舟山近海常见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王业辉, 胡成业, 宋娜, 王晓艳, 高天翔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488-49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74
摘要5506)   HTML8)    PDF(pc) (1022KB)(3539)    收藏
为揭示舟山近海常见鱼类分类多样性,以及更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舟山近海渔业资源,根据舟山近海鱼类资源调查与文献数据资料,基于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物种进行了系统整理,利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 i )、分类多样性指数(Δ + 和Λ + )、属间-科间多样性指数(G-F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 R r )等,从不同分类阶元分析了舟山近海常见鱼类的分类多样性。结果表明:舟山近海常见鱼类共16目63科118属154种,其中,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鱼类组成目所拥有的科、属、种平均值分别为3.88、7.38、9.63,科所拥有的属、种平均值分别为1.90、2.48,属所拥有的种平均值为1.31,在目、科级水平的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值高于唐山湾与东山湾,但低于大亚湾与东海大陆架;舟山近海常见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 + )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 + )分别为60.0和340.8,Δ + 值低于唐山湾、东山湾、大亚湾、东海大陆架4个研究海域,而Λ + 值则高于上述研究海域;G-F指数分析显示,G指数为4.67,F指数为23.44,G-F指数为0.80,均高于浙江近海的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等5个海湾;相对丰富度指数结果显示,目级水平上鲈形目最高(462.5),科级水平上虾虎鱼科最高(26.98)。研究表明,舟山近海常见鱼类种类组成较为集中,亲缘关系较近,分类均匀程度较低,在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北京市绿藻门盘星藻形态及分类研究
赵文, 王珊, 魏杰, 尹东鹏, 董成浩, 王哲, 李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437-44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92
摘要4795)   HTML8)    PDF(pc) (11574KB)(3537)    收藏
为探究北京市五大水系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2019年对北京市潮白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中绿藻门盘星藻属 Pediastrum  Myren的种类形态与分类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绿藻门盘星藻属的单角盘星藻、斯氏盘星藻、卵形盘星藻、具孔盘星藻、二角盘星藻、双射盘星藻、缢缩盘星藻、整齐盘星藻、短棘盘星藻和四角盘星藻共10个种,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单角盘星藻颗粒变种、单角盘星藻对突变种、单角盘星藻粒刺变种、二角盘星藻纤细变种、二角盘星藻圆形变种、二角盘星藻山西变种、二角盘星藻网状变种、二角盘星藻真实变种、二角盘星藻大孔变种、二角盘星藻皱褶变种、短棘盘星藻长角变种、短棘盘星藻短角变种、短棘盘星藻镊尖变种、短棘盘星藻颗粒变种、短棘盘星藻穿孔变种、短棘盘星藻波缘变种、整齐盘星藻小齿变种、整齐盘星藻具孔变种和四角盘星藻四齿变种共计20个变种;从外层细胞的形态和角突数、是否有穿孔、细胞壁上是否有颗粒和棘刺等方面描述了盘星藻属各种和亚种的形态特征,并列出其分布水体,建立了原色图谱和分类检索表。研究表明,北京市盘星藻属有10个种20个变种,其中有20个原种或变种是北京市新记录的盘星藻种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时空分析与资源丰度的预测
丁鹏, 邹晓荣, 白思琦, 张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629-63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216
摘要4819)   HTML5)    PDF(pc) (3429KB)(3537)    收藏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 Trachurus   murphyi 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利竹筴鱼集群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2011—2017年相同月份集群重心的平均值,确定出每月的固定集群重心,随着月份的增长,固定集群重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SSTA指数升高时,集群重心呈现向西北偏移趋势,SSTA指数降低时,呈现向东南偏移趋势;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8年4—8月的集群重心,产量验证结果显示,4、5月集群重心范围内的实际产量分别占整个渔场总产量的82%、79%,6月、7月和8月智利竹筴鱼密度降低,占比分别为60%、56%、48%。研究表明,近年来智利竹筴鱼渔场位置发生了新的变化,集群重心由西北向东北方向移动,SSTA指数在经度上与集群重心呈现显著负相关,在纬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一株鲤源降血糖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培养基优化
于珺妃, 夏邦华, 郝其睿, 邹昊博, 王鹏, 陈中祥, 高磊, 吴松, 黄丽, 覃东立, 韩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 (4): 611-61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281
摘要5200)   HTML41)    PDF(pc) (5304KB)(3536)    收藏
为研究赖氨酸芽孢杆菌 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的降血糖功能并提升其代谢产物浓度,通过产蛋白酶能力试验,从鲤肠道内含物中筛选具有蛋白分解能力的细菌,并对其产二肽基肽酶-Ⅳ(DDP-Ⅳ)抑制剂的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的菌株经分离纯化培养后,通过16S rRNA测序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菌株的培养基配方进行配比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到一株产DDP-Ⅳ抑制剂能力较强的益生菌CR-3(37 ℃时产率为62.35%),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将CR-3菌株鉴定为赖氨酸芽孢杆菌;响应面优化试验显示,CR-3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46%、CaCO 3  0.55%、NH 4 Cl 0.48%及豆粕2.10%(均为质量分数),在此条件下,发酵培养基的OD 600 nm 值较初始发酵培养基的OD 600 nm 值提升了64%。研究表明,本试验中筛选出的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产DDP-Ⅳ抑制剂能力,并具有潜在的降鲤血糖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渔情预测方法
袁红春, 刘慧, 张硕, 陈冠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4): 670-67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326
摘要5587)   HTML7)    PDF(pc) (3655KB)(3534)    收藏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进行渔场预测时存在的性能欠佳、特征转换困难、拟合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新型渔情预测方法——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模型,该方法首先在5°×5°渔业作业区域内将不同海洋环境因子按相对空间位置映射为三维矩阵,然后分别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深度神经网络(DNN)对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海面高度(SSH)3种环境因子和渔场时空因子两种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模态特征提取,得到两种不同模态的特征向量,并将两种特征向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进行特征级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输入到径向基函数网络(RBF)中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通过试验验证,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渔场预报模型CNN-DNN-CCA(连接融合)-RBF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 Thunnus   alalonga 中心渔场的召回率达到了90.3%,相较于随机森林(RF)、CNN和DNN模型提高了6.8%~21.8%。研究表明,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新型渔情预测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别进行特征自动提取和特征融合,消除了冗余信息,简化了特征转换,提高了运算速度和预测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深度学习YOLOV5网络模型的金枪鱼延绳钓电子监控系统目标检测应用
王书献, 张胜茂, 朱文斌, 孙永文, 杨昱皞, 隋江华, 沈烈, 沈介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5): 842-85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333
摘要6028)   HTML45)    PDF(pc) (6979KB)(3534)    收藏
为评估金枪鱼延绳钓系统运行质量、降低人工成本,以及从金枪鱼延绳钓系统电子监控EMS系统中提取浮球、金枪鱼数量等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YOLOV5网络模型的金枪鱼延绳钓电子监控系统浮球及金枪鱼目标检测方法,从HNY722远洋渔船EMS系统视频监控数据中截取包含有目标浮球和金枪鱼的15 578帧关键帧,将所有关键帧及其标记文件划分为14 178个训练数据及1 400个验证数据,基于YOLOV5s、YOLOV5l、YOLOV5m、YOLOV5x等4种YOLOV5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分组训练试验对比训练效果。结果表明:参与训练的4种神经网络模型均可完成金枪鱼延绳钓电子监控系统的目标检测任务,但网络模型的选择对广义交并比损失(GIoU loss)、目标检测损失(objectness loss)、准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多类别平均精度值(mAP)等参数具有显著性影响( P <0.05),对目标分类损失(classification loss)参数无显著性影响( P >0.05);检测效果表现较好的模型是YOLOV5l和YOLOV5m,二者的mAP@0.5值分别为99.1%和99.2%,召回率分别为98.4%和98.3%,但YOLOV5m网络模型在GIoU损失等表现上劣于YOLOV5l。研究表明,4种网络模型中YOLOV5l模型是最适合应用于金枪鱼延绳钓电子监控系统目标检测的网络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李成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355-37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086
摘要6272)   HTML182)    PDF(pc) (8447KB)(3534)    收藏
2003年以来,海参产业发展速度和拓展规模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内形成了继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类养殖之后“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伴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扩大,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海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威胁巨大,其中以腐皮综合征最具代表性。本文梳理分析了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腐皮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系统阐述了刺参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调节机制和代表性病原致病机制研究进展,总结了刺参病害的生态防治方法,并在实现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病原致病机制及环境调控疾病发生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构建绿色健康的刺参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抗弧菌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的潜在毒性及热处理脱毒后抗菌效果
张宇哲, 王秀华, 于党辉, 王枫林, 孙祥山, 黄经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3): 399-40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0-144
摘要5182)   HTML9)    PDF(pc) (6542KB)(3533)    收藏
为评估一株具有弧菌拮抗功能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2515  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2515(以下简称“菌株2515”)对海水养殖动物的毒性,并确定一种有效的热处理脱毒方法,在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育苗水体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 5 、10 6 、10 7 、10 8  CFU/mL的菌株2515,测试其对中国明对虾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浓度高于10 5  CFU/mL的菌株2515后,显著降低了无节幼体变态发育至蚤状幼体的成活率( P <0.05);分别应用血平板及显微观察法测试菌株2515对羊、鱼及对虾血细胞的溶血活性,结果显示,该菌对羊及鱼红细胞均具溶血活性,而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血细胞无溶血活性;设置不同温度(40、45、50、55、60、65、75 ℃)热处理菌株2515及其破碎液,结果显示,55 ℃ 1 h能够灭活该菌,且失去对鱼类红细胞的溶血活性,而抑菌物质活性可提高55.8%。研究表明,菌株2515对鱼虾具有潜在毒性,选择适当热处理,既能灭活溶血活性还可提高抗菌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循环水养殖池内鱼类运动数值模型的建立——以许氏平鲉为例
刘海波, 任效忠, 张倩, 毕春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36 (6): 995-100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1-160
摘要5153)   HTML3)    PDF(pc) (6950KB)(3533)    收藏
为探索柔性鱼体运动对养殖池内流场特性的影响,以许氏平鲉 Sebastes   schlegelii 作为仿生对象,分别采用Auto CAD和Solidworks建立二维和三维鱼体仿真运动模型,并将模型接入Fluent模块中建立鱼类-流体间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UDF宏文件编写程序,采用动网格技术以二维平面中尾鳍摆动为基础定义三维空间内鱼体的摆尾波动。结果表明:使用建模软件建立的二维及三维模型可通过软件接口导入ANSYS中用于仿真计算,基于鲹科运动方程编写的UDF宏文件可用于定义仿生鱼运动;数值模型的仿真结果显示,养殖池内鱼尾的摆动会在尾部末端形成一系列的脱落涡,进而对其周围流场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鱼类运动仿生模型可反映出鱼类对流场的影响,该仿生研究方法可拓展建立其他鱼类运动模型并开展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