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峰, 陈爱华, 张志东, 陈素华, 张雨, 曹奕, 朱艳青, 杨家新, 蒋建斌, 吴杨平
为探究大竹蛏(Solen grandis)水管自切后再生期间的转录组变化情况,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别对大竹蛏(壳长为8~10 cm)水管自切前(对照组)和自切后7 h、7 d、20 d(选择组)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原始数据经拼接注释后共获得103 909条Unigenes,其中,30 027条Unigenes得到注释,注释率为28.90%;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显示,自切后7 h时钙离子结合条目富集程度最高且富集基因数最多,自切后7 d和20 d时几丁质结合条目富集程度最高;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仅自切后7 d时具有显著富集通路,包括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氮素代谢、黏着斑、溶酶体和MAPK信号通路;差异基因时间趋势分析显示,富集基因数前3的模式依次为Profile5、Profile17和Profile12,各模式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Profile5中有529条基因显著富集到离子结合条目,占比为53.77%,Profile17和Profile12中显著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条目分别为受体活性和几丁质代谢;随机挑选 6个差异基因进行RT-qPCR 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初步推测,在水管再生早期(自切后7 h),以钙离子为代表的信号分子在传递受损信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多种受体活性增强响应水管再生过程,随着再生的进行,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大量增加以满足组织再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