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编:宋林生
  • 副 主 编:张国琛  李智军
  •               刘   鹰  郝拉娣
  • 主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
  •                区黑石礁街52号
  • 邮     编:116023
  • 电     话:0411-84762672
  • 电     邮:xuebao@dlou.edu.cn
全年目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 Vol.3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周贺, 庄子昕, 查荒源, 梁雨婷, 徐其征, 张蕊, 林忠乔, 李雅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1
摘要4979)   HTML320)    PDF(pc) (4638KB)(3532)    收藏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 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 (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投喂皇竹草和配合饲料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毛东东, 张凯, 欧红霞, 谢骏, 吴垠, 王广军, 余德光, 夏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7-1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2
摘要5190)   HTML132)    PDF(pc) (472KB)(3433)    收藏
为探究短期内投喂优质牧草对大规格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以皇竹草、配合饲料在半径为5 m的圆形室内水泥池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 (2.0±0.1)k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记为牧草组与配合饲料组),每天于8:30和16:30投喂两次,试验时间为3个月,试验结束时对其生长、体型和肌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牧草组草鱼的增重率、肥满度、脏体指数和肝体指数均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 (P<0.05),而空壳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 (P<0.05);两组草鱼肌肉中普通营养成分、矿物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除月桂酸外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牧草组和配合饲料组草鱼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53%和19.33%;牧草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3.85,配合饲料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3.67,其组成均符合FAO/WHO的标准;牧草组与配合饲料组草鱼肌肉中均含有19种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n-3 PUFA/∑n-6 PUFA值分别为25.80%和22.56%。研究表明,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在不降低肌肉营养物质含量前提下,摄食牧草的草鱼具有出肉率高、体型好等优点,更符合商品鱼市场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扇贝土和黄土在刺参幼参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路晶晶, 赵春龙, 郭冉, 崔兆进, 夏辉, 王美雪, 解伟, 杨品贤, 贾高旺, 刘春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4-1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3
摘要4825)   HTML77)    PDF(pc) (425KB)(3426)    收藏
为探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品质优、资源广、价格廉的海泥替代物,用扇贝土和混合一定比例螺旋藻 (1∶9)的黄土分别替代海泥,并搭配海带投喂平均体质量为0.35 g的刺参幼参,试验设海泥组、扇贝土组、黄土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水族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每个缸中放80头幼参,饲养时间为56 d,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高于海泥组,而饲料系数略低于海泥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黄土组脏壁比、比肠重显著低于扇贝土组和海泥组 (P<0.05);扇贝土组刺参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 (P<0.05),但两组与海泥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扇贝土组刺参体腔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 (P<0.05),且两组显著高于海泥组 (P<0.05);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酶 (P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 (T-AOC)高于海泥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表明,扇贝土和混合螺旋藻的黄土均可作为新资源完全替代海泥饲料,且以扇贝土最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血鹦鹉家系的体型性状判别分析及遗传差异分析
李春艳, 吴会民, 李婵, 刘肖莲, 白晓慧, 张先光, 付志茹, 姜巨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9-2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4
摘要5423)   HTML71)    PDF(pc) (902KB)(3445)    收藏
为揭示不同体型血鹦鹉家系 (Vieja synspila Hubbs♀×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unther♂)的种质差异,对不同血鹦鹉家系开展体型性状判别分析及遗传差异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血鹦鹉家系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检测血鹦鹉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广义线性模型 (GLM)筛选与经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利用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较为成功,判别准确率为95%;6个微卫星标记均能在2个血鹦鹉家系中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为174~416 bp;各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N e )为1.032~3.908,期望杂合度 (H e )为0.031~0.756,观测杂合度 (H o )为0.031~0.969,多态信息含量 (PIC)为0.030~0.696,YT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JT家系;分子标记Vsac05与体长/体高和全长/体高显著相关 (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该标记的AC、AD、BC基因型只在YT家系中出现,等位基因C(375 bp)是YT家系特有的基因。研究表明,分子标记Vsac05可用于血鹦鹉分子育种,以提高血鹦鹉鱼的优级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39L基因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张红莲, 夏立群, 秦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25-3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5
摘要4855)   HTML4)    PDF(pc) (6414KB)(3451)    收藏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39Ag1和pET32a-39Ag2;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pET32a-VP39Ag1和pET32a-VP39Ag2;用所得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特异抗体39Ab1和39Ab2;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VP39参与了SGIV的装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RF39L基因在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COⅠ序列的不同地理种群岩虫遗传多样性研究
赵欢, 张伯序, 薛圣伦, 王一枭, 杨大佐, 周一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33-3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6
摘要5237)   HTML3)    PDF(pc) (1853KB)(3381)    收藏
为揭示中国沿海岩虫Marphysa sanguinea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线粒体COⅠ序列分子标记方法,对大连、兴城、乳山和北海4个海域共5个群体57个岩虫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9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19个,共出现了9种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30和0.097 73,整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5个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为乳山群体,最低为大连群体,岩虫5个群体聚为两大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岩虫的人工扩繁及资源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及PCR-SSCP分析
胡秀彩, 吕爱军, 孙敬锋, 石洪玥, YEONG Yiksung, 裴超, 张超, 李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39-4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7
摘要5498)   HTML73)    PDF(pc) (1704KB)(3327)    收藏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Zf11和Zf12,其中对7株分离菌构建pMD18-T/16S rDNA的阳性克隆测序显示,Zf1、Zf11菌株与Aeromonas veronii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99%,Zf4、Zf8菌株与Sphingomonas sp.的一致性为99%,Zf5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一致性为99%,Zf7菌株与Aeromonas sp.M10的一致性为99%,Zf10菌株与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的一致性为92%;16S rDNA分子鉴定表明,Zf1、Zf7和Zf1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Zf4、Zf8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Zf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Zf10为一种新菌株;采用PCR-SSCP技术对12株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存在多态性,其中Zf1与Zf11菌株带型一致,Zf4与Zf8菌株带型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陈炜, 曹善茂, 肖逸啸, 王昊, 邹建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45-5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8
摘要5223)   HTML214)    PDF(pc) (458KB)(3427)    收藏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 (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 (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 (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 (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 (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含量 (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 (18.09%、7.83%) (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 (EPA)含量 (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 (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 (SFA)、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平均值 (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 (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 (TAA)、必需氨基酸含量 (EAA)、呈味氨基酸含量 (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 (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对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影响
包鹏云, 李璐瑶, 陈炜, 孙静娴, 左然涛, 马悦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52-5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09
摘要5308)   HTML173)    PDF(pc) (471KB)(3424)    收藏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影响,以体质量为 (0.54±0.06)g幼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投喂含益生菌 (1×105cells/g梅奇酵母C14+1×105cells/g红酵母H26+1×107cells/g芽孢杆菌BC26)饲料 (益生菌组)和基础饲料 (对照组)后,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以及幼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益生菌组幼参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5);益生菌组幼参比对照组具有较高的体壁粗蛋白质及糖分含量(P<0.05);投喂含益生菌饲料的幼参肠道弧菌数量显著低于投喂基础饲料的幼参 (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壁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并影响其体壁营养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孟顺龙, 李丹丹, 裘丽萍, 胡庚东,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郑尧, 陈家长,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57-6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0
摘要5564)   HTML248)    PDF(pc) (2901KB)(3398)    收藏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 (300、200 ind./m 2 ),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种、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14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6%、32%、12%;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丰度依次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排水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枝角类、桡足类比例表现为养殖区低于其他各区,而轮虫类比例则相反,表现为养殖区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鱼类对浮游动物进行了摄食,且相对于轮虫而言,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型浮游动物更易于被鱼类摄食;从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的水质状况看,排水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余各区处于清洁状态;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均水质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谷德贤, 王婷, 王娜, 王刚, 尤宏争, 李文雯, 刘国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65-7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1
摘要5797)   HTML70)    PDF(pc) (760KB)(3385)    收藏
为研究渤海湾影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假蚤状幼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的5、6、7、8、10月开展了10个航次的调查,选取的影响因子为月份、经度、纬度、表层水温、水深、表层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叶绿素a,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了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和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平均资源密度为0.095 ind./m 2 ,出现时间为6—8月,存在年际变化;GAM分析表明,不论将月份、经度和表层纬度视为分类变量还是数值变量,最优的GAM模型均由表层水温、纬度、月份和水深组成,各影响因素对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依次为表层水温>月份>纬度>水深。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硫酸酯化牡蛎多糖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赵冠华, 曲敏, 胡斯杰, 佟长青, 李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72-7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2
摘要5135)   HTML292)    PDF(pc) (787KB)(3466)    收藏
为研究硫酸酯化牡蛎多糖 (SCGP)对四氯化碳 (CCl 4 )所致小鼠肝损伤的影响,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得到SCGP,对CCl 4 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灌胃不同剂量 (200、400、800 mg/kg)的SCGP,并设对照组、模型组 (灌胃生理盐水)和药物组 (灌胃联苯双酯,200 mg/kg),各组连续灌胃14 d,然后给模型组、药物组和SCGP组腹腔注射CCl 4 致病,18 h后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活性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观察小鼠肝组织切片形态学变化和SCGP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肝组织切片在倒置显微镜下显示,SCGP灌胃组和药物组肝细胞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少;SCGP高剂量组 (800 mg/kg)能显著降低CCl 4 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AST活性和肝脏MDA含量 (P<0.05),显著提高小鼠肝脏的SOD活性 (P<0.05)。研究表明,SCGP对经腹腔注射CCl 4 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浑太河春季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孟云飞, 李晨, 张吉, 吴丹, 杨璐, 殷旭旺, 徐宗学, 张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77-8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3
摘要5367)   HTML304)    PDF(pc) (1272KB)(3418)    收藏
为评价浑太河流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在不同水生态功能区间的差异性,于2012年春季对浑太河65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环境因子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浑太河流域3个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比例、指示种有显著性差异 (P<0.05),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且不同水生态功能区环境因子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的驱动因子是海拔、水深、总氮,水生态功能Ⅱ区的驱动因子是高锰酸钾盐指数、盐度,水生态功能Ⅲ区的驱动因子是溶解氧、电导率、盐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海拔、总氮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高锰酸钾盐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 (P<0.05),溶解氧、海拔、总氮与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 (P<0.05);水生态功能Ⅱ区环境因子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明显 (P>0.05),海拔、电导率、盐度、总溶解固体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海拔与物种丰富度相关 (P<0.05);水生态功能Ⅲ区环境因子与这些指数相关性不明显 (P>0.05)。研究表明,浑太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空间异质性,环境因子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汪雷,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86-9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4
摘要5440)   HTML98)    PDF(pc) (1464KB)(3423)    收藏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长江下游的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放置定制网具,对两沙洲渔获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37种,隶属于8目16科,各物种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的McNaughton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根据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 (NMDS)可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3类,Ⅰ类渔业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指数低,Ⅱ类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数量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渔业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网目缩结对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的选择性影响
庄鑫, 张国胜, 李敬尧, 陈绍军, 王振宇, 王羿宁, 刘景, 徐铭, 姜宏哲, 邢彬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95-10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5
摘要5266)   HTML322)    PDF(pc) (1675KB)(3465)    收藏
为研究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结构的调整,掌握网囊网目在不同缩结系数0.99、0.95、0.91时对桁杆虾拖网捕获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的选择性影响,采用套网法对不同缩结系数的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缩结系数的减小,两种虾的选择性曲线向右偏移,较小体长范围内虾的选择率变小,说明可以释放一定数量的幼虾;但当所捕获的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体长达到某一值时,缩结系数的减小对两种虾的选择性已无明显影响,当缩结系数为0.95、0.91时,对应葛氏长臂虾体长分别为42.5、52.5 mm,对应脊尾白虾体长均为47.5 mm。研究表明,缩结系数降低后,两种虾的选择范围均变小,选择性尖锐度变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桁杆拖网过渡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渤海海域幼虾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过渡期后的桁杆虾拖网归属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
何珊, 王学昉, 戴黎斌, 戴小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02-10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6
摘要5628)   HTML74)    PDF(pc) (784KB)(3502)    收藏
为探究人工集鱼装置 (Fishing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分别对中国船队在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捕捞努力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2和2013年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而2014和2015年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禁渔期的作业时间利用率始终小于非禁渔期,但在研究期间两者差距逐渐减小;除2015年外,2012—2014年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次数一直小于非禁渔期;禁渔期对自由鱼群的平均投网次数始终大于非禁渔期,且2015年差异最大。研究表明,中国船队可能正在通过主动调整捕捞努力量的投放策略以逐步适应FADs禁渔期措施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核电厂冷源海生物探测预警及决策支撑系统研究
孟亚辉, 刘磊, 郭显久, 刘宁, 刘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08-11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7
摘要4939)   HTML306)    PDF(pc) (5137KB)(3520)    收藏
针对多个核电厂频发的由于海生物 (海洋生物)入侵,导致取水口堵塞,影响核电厂冷源安全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综合智能传感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基础,采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通过水下声学探测和微光成像技术,实现对水域生物及异物远程实时监测,设计了探测预警及决策支撑系统。该系统对监测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并在电脑客户端和手机上实时显示,为工作人员可提供应急决策支撑。经过相应关键设备的研制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整体提升核电站冷源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预警海生物入侵,减少对电厂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棘皮动物结合素研究进展
尚胜男, 李开全, 柳林, 林凯, 湛垚垚,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13-12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8
摘要4628)   HTML75)    PDF(pc) (25100KB)(3381)    收藏
结合素 (bindin)属于配子识别蛋白的重要种类之一,是雄性海洋生物精巢或精子中特有的凝集素样的不溶性颗粒蛋白。在海洋生物体外受精过程中,当顶体反应发生时,精子释放出成熟的bindin蛋白可特异性地识别特定卵子表面的蛋白受体,进而促进精卵结合,在保障海洋生物体外受精准确性和维系海洋生物物种独立性、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棘皮动物属后口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别,棘皮动物的受精生物学和性别选择机制一直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水产养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内容。本研究中就近年来棘皮动物结合素bindin基因的结构信息、生物功能以及分子进化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棘皮动物结合素bindin的功能、分子进化特点及其在棘皮动物配子识别和性别选择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闫国琦, 倪小辉, 莫嘉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23-12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19
摘要5124)   HTML1297612811)    PDF(pc) (4221KB)(3593)    收藏
近海、滩涂和池塘养殖趋近饱和以及环境污染,制约了鱼类等海洋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抗风浪的养殖体系是蓝色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综述了世界上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自动投饵、自动网衣清洗、鱼类起捕等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装备技术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提出了现阶段深远海装备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蛤类多糖的研究进展
汤梦瑶, 王海波, 祁艳霞, 李智博, 李莹, 赵前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1): 130-13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1.020
摘要4172)   HTML2)    PDF(pc) (443KB)(3444)    收藏
蛤类品种繁多,富含活性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本研究中综述了蛤类多糖的提取方法、纯化方法、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并针对蛤类多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在提高多糖纯度、创新提取工艺、实现工厂化生产、深入研究多糖结构对其活性机制的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旨在为蛤类养殖、加工及其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辽东湾海域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分析
黄妙芬, 王忠林, 刘远, 司宝玲, 赵祖龙, 孙忠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37-14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1
摘要4447)   HTML2)    PDF(pc) (13848KB)(3378)    收藏
为了分析辽东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分布特征,于2015年4月14日—5月3日采用 “走航式”测量方法,分别获取了辽东湾海域32个站位表层、5、10 m 3个不同深度水层的CDOM荧光图谱、吸收系数和石油物质含量等数据。结果表明:表层 (0 m)CDOM的荧光图谱分为3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5、10 m深水层CDOM的荧光图谱主要为单峰型和双峰型;3种峰型均包含位于激发波长 (Ex)/发射波长 (Em)为225~235 nm/325~350 nm的荧光峰,这主要是海水浮游植物自身降解产生的色氨酸产生的;在靠近海上油气开采平台和双台子河入海口的海域,油物质和CDOM的共同作用,使得位于这些区域的站点表层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荧光峰的范围也有所增大;表层、10 m深水层荧光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随站位的走势基本一致,而5 m深水层的走势就比较复杂;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荧光峰,其位置随着水深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荧光强度随水深变化规律不明显。本研究中建立的由荧光峰强度 (Af)和CDOM在440 nm处吸收系数 [ag(440)]的比值来求解光谱斜率(S)的模型,可为利用荧光和可见光遥感技术反演光谱斜率S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水产养殖车间LED光环境设计研究
宋昌斌, 刘立莉, 卢鹏志, 杨华, 李贤, 高霄龙, 陈涛, 熊巍, 雷堡乐, 马贺, 杜建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45-15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2
摘要4758)   HTML2)    PDF(pc) (3698KB)(3423)    收藏
为在水产养殖车间的光照设计中选择最优的光色、光强与光周期参数及合适的灯具,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根据水产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视觉生理结构及对光反应敏感的适应性特点,进行了水产养殖车间LED人工光照设计方案研究,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产业在光照上经常出现的模糊问题,提出了在设计LED人工光照方案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降低养殖车间光照成本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拟穴青蟹抗菌肽SCY2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抗菌活性
彭会, 刘杰, 陈慧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51-15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3
摘要4469)   HTML3)    PDF(pc) (1391KB)(3514)    收藏
为深入研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阴离子抗菌肽SCY2的抗菌活性,将抗菌肽SCY2的成熟肽序列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SCY2,用电击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PIC9K-SCY2,用0.5%甲醇诱导表达24 h后,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1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与预期的抗菌肽SCY2成熟肽的大小相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质谱鉴定,有6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预期一致;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SCY2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被测的革兰氏阴性菌无抑杀活性 (>50 μmol/L);抗菌肽SCY2同抗生素进行协同抗菌试验,发现SCY2与四环素协同使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杀存在协同作用,SCY2与青霉素协同使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抑杀具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抗生素与抗菌肽协同使用可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海水青鳉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特性及环境雌激素EE2对其表达的影响
张民, 安哲, 彭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58-16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4
摘要4464)   HTML2)    PDF(pc) (4747KB)(3486)    收藏
为了获得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雌激素受体的基因信息及其表达特性,采用RACE-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了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特性分析及其在17α-炔雌醇 (EE2)暴露下的基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青鳉雌激素受体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雌激素受体基因同源性较高,特别是DNA结合结构域 (DBD)在进化上高度保守,配体结合结构域 (LBD)次之;OM-ERα/β1/β2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青鳉肝脏、性腺、脾脏和肠中表达量较高;OM-ERα在肝脏中的表达和OM-ERβ1/β2在性腺中的表达,雌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 EE2浓度为5、50、500 ng/L的水体中暴露96 h后,海水青鳉仔鱼中的分子标志物卵黄蛋白原基因 (vtg1)被显著诱导 (P<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中浓度 (50 ng/L)的EE2诱导仔鱼OM-ERβ1基因表达,OM-ERβ2对EE2暴露呈现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攻毒试验结果表明,OM-ERα和vtg1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暗示EE2可能主要通过ERα调控vtg1基因的表达;EE2攻毒下,β亚型存在一种倒U型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海水青鳉3个雌激素受体亚型基因OM-ERα/β1/β2,为后续开展海水模式鱼类雌激素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OM-ERα/β1/β2的组织表达特性及EE2对仔鱼OM-ERα/β1/β2表达的不同调控,显示出海水青鳉3种ER亚型基因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且其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模式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
于新然, 姚洪, 叶仕根, 黎睿君, 李华, 李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69-17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5
摘要4732)   HTML3)    PDF(pc) (5894KB)(3460)    收藏
为了调查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原菌感染情况,选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共分离得到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显示,22株菌均含有katB、fimA、gadB、esaV等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并致大菱鲆累积死亡率均为100%;ERIC-PCR结果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模式菌株 (ATCC15947)与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均为Ⅱ型,与ATCC15947菌株为Ⅰ型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效果研究
金晔, 袁海延, 王好, 周井祥, 刘艳辉, 李改娟, 祖岫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75-18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6
摘要4337)   HTML2)    PDF(pc) (5612KB)(3526)    收藏
为研究鲤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免疫效果,根据鲤HSP90 mRNA的基因序列 (GenBank),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HSP90,并将pEGFP-C1-HSP90转染至鲤脑细胞 (CCB)中,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质粒pEGFP-C1-HSP90在CCB中成功表达;以不同免疫剂量的重组表达质粒与pIRESORF81联合免疫鲤,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注射重组质粒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KHV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次免疫后两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核酸疫苗pIRES-ORF81相比,抗体水平明显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表明,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佐剂具有一定的目标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4种壳色菲律宾蛤仔在低氧胁迫下的耐受能力比较研究
王化敏, 丁鉴锋, 杨东敏, 牟政强, 霍忠明, 闫喜武, 包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81-18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7
摘要4757)   HTML2)    PDF(pc) (1187KB)(3469)    收藏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环境中溶氧剧烈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探讨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在蛤蛤恣仔的低氧耐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对低氧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的4种壳色蛤仔 (野生蛤仔、斑马蛤、白蛤、白斑马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1 mg/L的低氧胁迫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家族基因成员 (TPx、CAT、Mn-SOD、Cu/Zn-SOD) 和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 (HSP40、HSP75、VpsHSP-1、VpsHS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鳃组织中,野生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 (P<0.05),其他3种壳色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 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值 (P<0.05),斑马蛤的TPx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 (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4种壳色蛤仔中的抗氧化酶基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白蛤TPx基因和白斑马蛤CAT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 (P<0.05);在鳃组织中,斑马蛤和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4 h、6 h时达到最低值 (P<0.05),野生蛤仔和白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 h时,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高值 (P<0.05),胁迫12 h时,野生蛤仔达到最高值 (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胁迫6 h时达到最低值 (P<0.05),而其他3个壳色蛤仔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表达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 h时野生蛤仔和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大值 (P<0.05),12 h时斑马蛤达到最大值 (P<0.05),且白蛤HSP40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 (P<0.05)。研究表明,斑马蛤和白蛤的TPx基因可能参与其体内黑色素合成的过程,初步证实了不同壳色蛤仔参与色素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在其对低氧的耐受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探讨岩扇贝与3种扇贝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
廖德杰, 童金苟, 曹善茂, 周颖, 俞小牧, 付北德, 刘阳, 王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90-19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8
摘要4852)   HTML2)    PDF(pc) (788KB)(3478)    收藏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 (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 (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菲律宾蛤仔生长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
段强, 田静, 曹纬楠, 武禹安, 李杰, 霍忠明, 聂鸿涛,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197-20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09
摘要4438)   HTML3)    PDF(pc) (418KB)(3517)    收藏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作效应,采用双列杂交方法构建了AA、AB、BB、BA 4个基因型家系遗传材料,分别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养殖环境条件下养殖30~45 d,以壳长生长为指标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基因型与温度互作遗传效应中,温度对基因型存在显著影响 (P<0.05),在20、24、28℃水温下,壳长生长由大到小分别为BB>BA>AB>AA,BA>AB>AA>BB,AA>BA>AB>BB,但温度与基因型互作效应不显著 (P>0.05);基因型与盐度互作遗传效应中,盐度对基因型存在显著影响 (P<0.05),在20、25、30盐度下,AA家系生长均显著快于BA、AB和BB家系 (P<0.05),各盐度下壳长生长均依次为AA>AB>BA>BB,但盐度与基因型互作效应不显著 (P>0.05);在室外土池、室内循环水槽、室内水桶3种养殖环境下,环境对壳长生长存在显著影响 (P<0.05),各家系生长速度均为室外土池>室内循环水>室内水桶,环境对基因型也存在显著影响 (P<0.05),各环境条件下BA、AA、AB家系生长速度均显著快于BB家系 (P<0.05),壳长生长由大到小依次为AA>AB>BA>BB,且养殖环境和基因型的交互作用也存在显著影响 (P<0.05),采用线性回归法对蛤仔4个基因型与养殖环境互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基因型的壳长增长率对环境的响应方法,回归系数所确定的各基因型对环境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顺序为BB>AB>BA>AA。本研究结果为蛤仔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艾比湖卤虫对不同粒径饵料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
张颖, 孟克巴雅尔, 谷禹壮, 陈泽一, 高梦婵, 孙建富,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03-20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0
摘要4663)   HTML8)    PDF(pc) (688KB)(3539)    收藏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 (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藻 (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总氨态氮对菲律宾蛤仔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韩天坤, 杨凤, 贾甲, 李晓旭,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10-21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1
摘要4394)   HTML2)    PDF(pc) (825KB)(3497)    收藏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 (TAN)和非离子氨 (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 (壳长为103.2 μm±3.0 μm) 和稚贝 (壳长为318.1 μm±27.3 μm) 的急性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 50 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 50 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 50 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 50 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 50 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渐变低温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斑马蛤酶活性的影响
李杰, 孙溪蔓, 张鹏, 袁洪梅, 王晔, 闫喜武, 杨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17-22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2
摘要4483)   HTML2)    PDF(pc) (596KB)(3527)    收藏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为探明其耐低温能力和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以8.2℃为对照,每3天降1℃,进行渐变低温 (5.4、2.2、0.2℃)对3种规格 (壳长8、13、17 mm)斑马蛤幼贝消化酶 (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胃蛋白酶)及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斑马蛤幼贝死亡率均小于3%;低温对淀粉酶呈诱导作用,并且对小规格幼贝 (壳长8 mm)的诱导作用更明显,各温度下未检测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低温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 (8 mm和13 mm蛤仔)或诱导-抑制-诱导 (17 mm蛤仔)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诱导作用,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SOD酶活性升高;低温对CAT呈抑制作用 (17 mm蛤仔)或抑制-诱导作用 (8 mm和13 mm蛤仔),总体呈抑制作用,且较小规格幼贝 (壳长8 mm,5.4℃)比较大规格 (壳长13 mm和17 mm,2.2℃)起始抑制的温度高,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CAT酶活性下降;与CAT相比,幼贝以SOD为主来抵御低温带来的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斑马蛤耐低温机制及中国北方大规模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曹善茂, 王潇, 刘钢, 李晓雨, 刘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23-22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3
摘要4567)   HTML2)    PDF(pc) (589KB)(3506)    收藏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 (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 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 (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 (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 (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 (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 (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 (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碳收支的影响
张文龙, 刘声宇, 刘晓威, 李旭, 周一兵, 杨大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28-23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4
摘要4525)   HTML2)    PDF(pc) (546KB)(3488)    收藏
为研究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在不同温度 (16、20、24℃)下摄食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碳收支,对3种规格 (S组为1.2 g±0.1 g,M组为4.0 g±0.3 g,L组为8.5 g±1.1 g)岩虫的碳收支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摄食碳有显著性影响 (P<0.05),碳摄食率在温度为20℃时达到最高;同一温度下,岩虫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 (P<0.05),可用关系式COC=aWb来表示,b值范围为-0.47~-0.89;岩虫对碳的吸收率整体达到了50.2%~76.9%,以温度20℃时最高,显示了岩虫对孔石莼有较高的吸收率;各温度下,随体质量的增加岩虫最小碳需求量减少,S组与M、L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在温度为16~24℃时,由呼吸和排泄消耗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最大,为47.3%~64.9%;生长累积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在20℃时最高,范围为19.1%~44.1%。研究表明,岩虫在20℃时有较高的碳摄食率和碳积累率,可以为岩虫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饲料中添加蚯蚓粉和蚯蚓粪对罗非鱼生长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李荣妮, 唐瑞波, 朱莉飞, 史东杰, 张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33-23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5
摘要4332)   HTML2)    PDF(pc) (449KB)(3496)    收藏
为研究并验证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蚯蚓粉和蚯蚓粪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同一批次初体质量为 (52.98±0.33)g的罗非鱼幼鱼1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 (A组),添加2.5%、5.0%、7.5%蚯蚓粪的饲料 (B1、B2、B3组),添加蚯蚓粪+蚯蚓粉 (5.0%+0.150%、7.5%+0.225%)的混合饲料 (C1、C2组),试验在室内玻璃水族箱 (100 cm×50 cm×50 cm)中进行,饲养60 d后测定罗非鱼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用蚯蚓粉粗蛋白质为57.93%,蚯蚓粪粗蛋白质为3.81%;B、C组与A组相比,饲料系数稍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抗氧化免疫能力稍高,以饲料中添加5.0%蚯蚓粪 (B2组)最好,但经方差分析显示,所有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5)。本试验结果为蚯蚓粪及蚯蚓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和新饲料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罗非鱼养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萱藻中褐藻多糖硫酸酯的纯化及其组分分析
周晓, 宋悦凡, 何云海, 汪秋宽, 刘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39-24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6
摘要4404)   HTML3)    PDF(pc) (906KB)(3689)    收藏
以从大连沿海新鲜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中提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为原料,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弱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萱藻褐藻多糖硫酸酯粗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各组分的硫酸根、总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分的硫酸根含量分别为10.64%、10.47%、11.93%、21.13%,多糖含量分别为46.56%、55.88%、50.06%、73.65%;通过单糖分析、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显示F-1、F-2含有鼠李糖,F-0、F-3出现岩藻糖的C6信号峰。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发萱藻资源、了解其功效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菲律宾蛤仔捕后干露处置对其复水湿藏稳定性的影响
刘慧慧, 周晏琳, 张晴, 李亚烜, 刘俊荣, 田元勇, 魏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44-250.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7
摘要4092)   HTML3)    PDF(pc) (4653KB)(3357)    收藏
为探讨捕后干露处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复水湿藏稳定性的影响,将采捕后体质量为(12.0±1.6)g的菲律宾蛤仔分别进行冷却干露预处理 (干露-4℃组)、室温干露预处理 (干露-室温组)及无预处理 (对照组)后进行海水湿藏,跟踪监测了湿藏期间菲律宾蛤仔生化代谢情况,指标包括各部位质量百分比、体腔液pH、肌肉pH、水溶性蛋白质、肌肉糖原、ATP关联物、AEC值和K值。结果表明:干露预处理会消耗肌肉中ATP,但这种消耗在湿藏期间 (50 h)能得到部分恢复;复水湿藏过程中3个处理组的内脏团质量略呈下降,质量百分比由5.8%降至1.2%,其他软体部位质量保持稳定;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无变化;对照组糖原含量比干露组下降更明显,由43.6 mg/g显著降至25.6 mg/g(P<0.05);pH均随贮藏时间推移呈现降低趋势,其中肌肉pH由7.0显著降为6.7(P<0.05),体腔液pH由7.7降为7.3(P>0.05);各组菲律宾蛤仔的AEC值一直保持在71%~76%,K值保持在2%~6%。研究表明,50 h复水湿藏过程中,3个试验组均能保持较好的生理状态,短时间 (24 h)的干露放置不会对菲律宾蛤仔复水湿藏稳定性产生影响。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干露;湿藏;生化代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利用水下摄影测量技术测量鱼类体长的可行性研究
王振宇, 张国胜, 包林, 邢柱普, 庄鑫, 殷雷明, 王羿宁, 邢彬彬, 张治平, 王喜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51-25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8
摘要4665)   HTML3)    PDF(pc) (4468KB)(3536)    收藏
为研究用水下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类体长的可行性,选取15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体体长并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摄影系统测量和人工测量两种测量方式测定出的数据相关系数为0.933(P=0.003);二者的相对误差范围为2.1%~18.1%,绝对误差范围为2.9~33.0 mm。研究表明,摄影测量鱼体长度与人工测量相比,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原因是鱼体控制点的提取较为困难,而人工测量本身也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该摄影测量系统适用于水下测量鱼类体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研究
陈仁杰, 李显森, 樊钢洲, 赵宪勇, 张国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58-26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19
摘要4482)   HTML5)    PDF(pc) (842KB)(3555)    收藏
为支撑 《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针对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的网目选择性,于2017年8月在黄海南部的海州湾水域进行了不同网囊网目尺寸 (40、54、60、70、90 mm)的套网法拖网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网目尺寸 (40、54、60、70、90 mm)下主要渔获的逃逸率与幼鱼的释放效果,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权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渔获逃逸率逐渐增加,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显著,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网囊网目尺寸可放大至80 mm以上;当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6 mm时,释放效果显著,当网目尺寸大于56 mm时,经济效益损失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将56 mm作为制定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参考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深度学习的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
孙娟娟, 于红, 冯艳红, 彭松, 程名, 卢晓黎, 董婉婷, 崔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 (2): 265-26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2.020
摘要4410)   HTML5)    PDF(pc) (458KB)(3561)    收藏
为了解决基于分词的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效果受分词准确度影响这一问题,采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该方法使用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字向量作为模型输入,避免了分词不准确对渔业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效果造成的影响;针对渔业领域命名实体长度较长这一特点,使用LSTM单元保持较长时间记忆信息,并将标记信息融入到CRF模型中构建Character+LSTM+CRF实体识别模型。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渔业领域语料集上进行多组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Character+LSTM+CRF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与LSTM模型相比较,在准确率、召回率、F值上分别提升了3.39%、2.99%、3.19%,对于渔业领域实体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