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编:宋林生
  • 副 主 编:张国琛  李智军
  •               刘   鹰  郝拉娣
  • 主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
  •                区黑石礁街52号
  • 邮     编:116023
  • 电     话:0411-84762672
  • 电     邮:xuebao@dlou.edu.cn
全年目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 Vol.29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观察
郝振林, 于洋洋, 宋坚, 常亚青, 肖登兵, 贲月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1-4.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1
摘要4200)   HTML0)    PDF(pc) (745KB)(3417)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脉红螺 Rapana venosa 早期个体发生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的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和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为21~22 ℃的条件下,受精卵需18~20 d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经20~26 d后,面盘幼虫逐渐破膜而出;脉红螺面盘幼虫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中部开始凹陷,并逐步加深成4叶,呈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成为稚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选择压力下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连续选择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
李冬春, 闫喜武, 霍忠明, 姚托, 孙欣,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5-1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2
摘要4057)   HTML0)    PDF(pc) (413KB)(3380)    收藏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 2 和F 3 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 2 和F 3 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 2 和F 3 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 2 和F 3 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梁子湖团头鲂的年龄和生长特征
宋文, 祝东梅, 王艺舟, 王卫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11-16.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3
摘要3983)   HTML0)    PDF(pc) (575KB)(3413)    收藏
为了解梁子湖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的种群现状,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采集310尾样本,以鳞片作为鉴定材料,对团头鲂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团头鲂年轮环纹呈疏密切割型,偶见幼轮,3龄以上个体可见生殖痕;种群体长分布范围为74.1~362.8 mm,优势体长为180~320 mm,占群体总数的81.29%;群体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4龄,占总渔获物的55.48%;体长( L )与鳞径( R )呈线性关系,关系方程为 L =34.656 R + 25.21;体长与体质量( W )呈幂函数关系,关系方程为 W =1×10 -5 L 3.1228 ,幂指数接近3,属匀速生长型;拟合Von Bertalanffy方程为 L t =452.36(1-e -0.2407(t+0.2813) ), W t =2034.61(1-e -0.2407(t+0.2813) ) 3.1228 ,生长拐点时间 t i =4.46龄,此时体长 L i =307.78 mm,体质量 W i =607.70 g。研究表明,梁子湖的团头鲂资源量日趋减少,种群出现了明显的小型化趋势,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以利于资源的恢复和增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盐度胁迫下口虾蛄Mn-SOD基因的表达分析
刘海映, 张红, 陈雷, 邢坤, 于晓明, 田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17-21.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4
摘要3928)   HTML2)    PDF(pc) (659KB)(3461)    收藏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Z9~Z11期口虾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 Mn-SOD基因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试验共设置8组,盐度分别为12.8、16.3、19.8、23.3、26.8(对照组)、30.3、33.8、37.3,各组均在盐度胁迫后的1.5、3、6、9、12、24、36、48、72 h取样。结果表明:在盐度胁迫时间为6、9、12、48、72 h时,各盐度组口虾蛄Mn-SOD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上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或 P <0.05),且与对照组盐度差值小的23.3、30.3两个盐度组,Mn-SOD基因表达量总体上均高于极高盐度(37.3)和极底盐度(12.8)组,在胁迫时间为24、36 h时,除12.8、16.3两个低盐度组外,其余盐度组Mn-SOD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上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除极高和极低盐度组外,其余盐度组Mn-SOD基因的表达量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先降低再升高再逐步降低的变化趋势,盐度为12.8、16.3、19.8、23.3、30.3、33.8、37.3的各试验组,Mn-SOD基因最大表达量的时间点分别为6、12、24、24、24、24、24 h。研究表明,各试验盐度组口虾蛄在72 h内对盐度胁迫的适应总趋势为不适应—最不适应—逐步适应—不适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鲢、鳙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祭仲石, 管卫兵, 苏孙国, 张明月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22-26.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5
摘要4256)   HTML0)    PDF(pc) (633KB)(3392)    收藏
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 Aristichthys nobilis 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鲢样品的平均条带数为16,个体间差异较小;鳙样品的平均条带数为14,个体间差异较大。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的UPGMA聚类分析和相似性分析显示:鲢样品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569,属于中等相似水平;鳙样品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23,也属于中等相似水平。测序结果表明:鲢肠道微生物主要有拟杆菌门、 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鳙肠道微生物主要有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厚壁菌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pH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吴晗, 白俊杰, 姜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27-3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6
摘要4024)   HTML0)    PDF(pc) (363KB)(3440)    收藏
在水温为(25±0.5)℃条件下,比较了不同pH(3.5~5.5, 8.5~10.5)时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和野生型唐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其仔鱼在24、48、72、96 h的存活率,并测定了pH为4.5~9.5时两种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野生型唐鱼孵化率略高于转基因唐鱼,二者孵化的适宜pH为5.0~8.5;转基因唐鱼仔鱼的96 h存活率略高于野生型唐鱼,而野生型唐鱼初孵仔鱼的SAI则高于转基因唐鱼。综合分析认为:两种仔鱼适宜生存的pH为5.0~9.0,各p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类型的唐鱼对pH的耐受力没有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低盐度对不同三疣梭子蟹群体幼蟹发育的影响
韩晓琳, 王好锋, 高保全, 刘萍, 陈萍, 李健,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31-34.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7
摘要4210)   HTML0)    PDF(pc) (362KB)(3439)    收藏
对野生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亲蟹繁育的Ⅱ期幼蟹进行低盐度胁迫,发现其120 h的半致死盐度为11.7,并比较了“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和低盐适应群体三疣梭子蟹在低盐度(11.7)水中和正常海水(盐度为35.0)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选1号”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比在正常海水中低,低盐适应群体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与在正常海水中差异不明显;在盐度为11.7的水中,两个群体幼蟹的变态率与生长指标均低于在正常海水中。试验结束时,“黄选1号”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0.00%、10.00%、(17.47±1.11)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52.22%、53.33%、(20.43±1.21)mm;低盐适应群体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32.22%、13.33%、(17.69±0.93)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7.98%、16.67%、(18.79±1.61)mm。研究表明,低盐适应群体抵抗低盐胁迫的能力较强,在正常海水中“黄选1号”幼蟹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和体质量均高于低盐适应群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魏广莲, 徐钢春, 顾若波,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35-39.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8
摘要4341)   HTML0)    PDF(pc) (732KB)(3462)    收藏
在水温为23 ℃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 Coilia nasus 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杨维维, 刘文斌, 沈美芳, 唐建清, 朱杰, 钱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40-44.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09
摘要4465)   HTML1)    PDF(pc) (407KB)(3437)    收藏
为了探讨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7.25±0.24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0只虾。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2.0%、4.0%海带粉的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肝胰脏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死亡率和增重率均有显著性影响( P <0.05),当添加量为2.0%时增重率最高,成活率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饲料中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总蛋白浓度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2.0%时均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海带粉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添加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在添加量为1.0%时均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的海带粉可以显著提高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1.0%~2.0%的海带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任源远, 温海深, 李吉方, 倪蒙, 步艳, 张墨, 宋志飞, 丁厚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45-5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0
摘要4200)   HTML2)    PDF(pc) (437KB)(3451)    收藏
在水温为14~17 ℃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 2 )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 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 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P <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 P <0.05),密度为8.0 kg/m 3 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P <0.05),而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 P >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 P <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 P <0.05)。研究表明,8.0 kg/m 3 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黄、渤海沿岸海水养殖池塘冰期环境因子变化的研究
刘伟, 丁君, 李润玲,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51-56.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1
摘要4539)   HTML1)    PDF(pc) (438KB)(3483)    收藏
于2012年1—2月从结冰期到盛冰期,监测了渤海湾沿岸的盘锦大洼(1#池塘)、瓦房店北海(2#池塘)、瓦房店沙山(3#池塘)和黄海北部的丹东东港(4#池塘)4处养殖池塘的冰层厚度及冰下不同深度水体的水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饱和度。结果表明: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的冰层均较厚,分别为33.6、53.0 cm,3#池塘的冰层均较薄,分别为12.8、17.6 cm;结冰期,1#、2#、4#池塘的水温变化较小,分别为-1.6~-1.8、-1.6~-1.7、-0.8~-1.2 ℃,3#池塘底层的水温变化较大,为-0.8~-1.4 ℃,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均出现温跃层,但温跃层出现的位置和幅度不同;4#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结冰期和盛冰期均较低,为26.4~30.0,而1#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盛冰期较高,为33.5~34.9,从结冰期到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为29.7~34.9,平均变幅达4.5;各养殖池塘水体的pH变化相差较大,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pH均较高(8.6、8.5),4#池塘水体的pH均较低(7.2、7.5);结冰期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都出现了近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不存在养殖动物缺氧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刺参的生理和存活产生一定影响,盐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的菲律宾蛤仔产生影响,冬季如有大面积海冰发生时,可降低水体交换的频率,养殖池塘的深度以350~400 cm为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96孔板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杜幸洁, 张峰, 张慧晓, 文永佳, 萨仁托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57-6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2
摘要4053)   HTML0)    PDF(pc) (362KB)(3462)    收藏
对96孔板上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试验优化了该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四氢呋喃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紫外灯引发聚合在MaxiSorp 96孔板上合成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1∶4∶1,模板分子物质的量为0.25 mmol,溶剂的量为5 mL时,合成的氯霉素分子印迹膜对氯霉素的吸附效果最佳,可在5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氯霉素的初始浓度为120 mg/L时,吸附量可达1.51 g/孔。吸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该膜对氯霉素的吸附量为0.83 μg/孔,而对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吸附量分别仅为0.49、0.40 μg/孔。研究表明,将该氯霉素分子印迹膜作为人工抗体代替氯霉素的生物抗体,采用直接竞争原理,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氯霉素,具有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球藻絮凝沉降工艺的研究
曲孟, 李秀辰, 白晓磊, 杨福利, 孙彩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61-65.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3
摘要4349)   HTML1)    PDF(pc) (451KB)(3380)    收藏
以氢氧化钙为絮凝剂,对海水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絮凝工艺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絮凝时间为60~80 min、氢氧化钙添加量为0.6~0.8 g/L和藻液pH为8~10时,最有利于小球藻的采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小球藻的絮凝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小球藻采收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 P <0.01),影响次序为氢氧化钙添加量>絮凝时间>藻液pH;絮凝时间与藻液pH以及氢氧化钙添加量与藻液pH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采收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 P <0.01)。利用回归方程预测小球藻的最佳絮凝条件,当絮凝时间为77 min、氢氧化钙添加量为0.7 g/L、小球藻液pH为9.3时,小球藻的采收率可达93.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鱼脑磷脂的研究
张丽, 卢航, 刘迪, 刘鹏宇, 朱瑶, 胡建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66-69.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4
摘要4075)   HTML0)    PDF(pc) (448KB)(3461)    收藏
以鲣鱼脑为原料,对鱼脑磷脂超声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以磷脂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鱼脑磷脂提取的条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乙醇(体积比2∶1)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超声温度为35 ℃,固液比为1∶9(g∶mL),超声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鱼脑磷脂的提取率达到氯仿-甲醇法的87.1%;通过薄层色谱分析,确定鲣鱼脑磷脂中含有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鞘磷脂3种磷脂;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鲣鱼脑磷脂的脂肪酸组成,高不饱和脂肪酸中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21.1%和2.4%。研究表明,用超声法提取鱼脑磷脂具有可行性,鱼脑磷脂中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扇贝图像识别方法
杨眉, 魏鸿磊, 华顺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70-74.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5
摘要4312)   HTML3)    PDF(pc) (905KB)(3426)    收藏
为了满足计算机视觉辅助下应用机器人进行扇贝自动分拣的实时性和鲁棒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扇贝识别和分级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并用canny算子检测目标边界,然后用8-连通邻域追踪算法提取目标边界像素坐标,最后计算目标边界到中心点的平均距离及其绝对平均误差,并作为特征信息训练BP神经网络,实现对扇贝图像识别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实现扇贝的自动识别和分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獐子岛海洋牧场海域人工鱼礁区投礁前的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田涛, 陈勇, 陈辰, 刘永虎, 陈雷, 王刚, 张晓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75-81.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6
摘要4702)   HTML7)    PDF(pc) (427KB)(3404)    收藏
为了建设獐子岛海洋牧场,拟在獐子岛海域范围为39°0′9″~39°0′58″N,122°55′1″~122°55′51″E处投放人工鱼礁,投礁前于2010年6月在拟投放人工鱼礁区域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水深33~37 m,透明度为4.14 m,底质为硬泥底,海域的流速平缓,平均流速为31 cm/s,叶绿素a含量平均为1.68 μ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别为4.50、8.10 mmol/L,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为10.22、0.2097 mg/L,水质因子均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浮游动物有8种,优势种为强壮箭虫、小拟哲水蚤和大同长腹剑水蚤,浮游植物有11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游泳生物有大泷六线鱼、云鳚和黄鮟鱇等。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环境优良,是许多生物优良的生息场,适宜投放人工鱼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方形人工鱼礁单体流场效应的PIV试验研究
付东伟, 陈勇, 陈衍顺, 栾曙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82-85.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7
摘要4311)   HTML1)    PDF(pc) (901KB)(3433)    收藏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二维流场测速技术和水槽模拟试验研究了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对单体开口比分别为0、0.04、0.16、0.25的人工鱼礁在来流流速分别为67、112、180 mm/s时产生的流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体人工鱼礁流场效应中,开口比和来流流速均对流场效应产生影响,开口比越小,来流流速越大,流场中的上升流流速和背涡流面积就越大。研究表明,影响流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开口比,来流流速的影响程度次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摩洛哥南部沿岸沙丁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金岳, 方舟, 叶旭昌, 李凤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86-92.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8
摘要4235)   HTML0)    PDF(pc) (518KB)(3425)    收藏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 Sardina pilchardus 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 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270 mm,优势叉长为190~230 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250 mm,优势叉长为190~230 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 W 雌性 =7×10 -6 L 3.1076 ( R 2 =0.8483, P <0.001), W 雄性 =9×10 -6 L 3.0653 ( R 2 =0.8140, P <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刘修泽, 付杰, 孙明, 王彬, 于旭光, 董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93-97.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19
摘要3988)   HTML0)    PDF(pc) (433KB)(3465)    收藏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 2 、2117 ind./km 2 ,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 2 、67 333 ind./km 2 ;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无压载型船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渔业船型中的开发应用
刘大路, 于欣, 贾敬蓓, 孙凤胜, 栾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1): 98-102.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1.020
摘要4102)   HTML0)    PDF(pc) (387KB)(3378)    收藏
概述了无压载水船舶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当前世界流行的贯通流系统船体、NOBS理念船体(V型船体)和单一结构船体3种主要无压载水船的设计理念,结合渔业船舶的特点就无压载水船型在渔船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从节约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的角度,对未来远洋渔船的船型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泥鳅杂交三倍体和二倍体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
高养春, 李雅娟, 姜志强, 李霞, 王伟, 刘博, 王玉生, 庞义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03-108.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1
摘要4614)   HTML0)    PDF(pc) (1200KB)(3366)    收藏
对杂交三倍体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2n♀×4n♂, DT)和二倍体泥鳅(2n♀×2n♂, DD)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表明:DT受精卵在水温(25±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36 h 19 min;对照组DD受精卵在水温(25±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35 h 57 min;DT(DD)的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6个时期,DT(DD)受精卵约40 min(40 min)后进入卵裂期,3 h 45 min(3 h 40 min)后进入囊胚期,6 h 30 min(6 h 24 min)后进入原肠期,9 h 32 min(9 h 20 min)后进入神经胚期,15 h 45 min(15 h 30 min)后进入器官形成期,36 h 19 min(35 h 57 min)后出膜。研究表明,DT的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特征与DD基本相似,说明DT具有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本研究可为杂交三倍体泥鳅苗种培育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泥鳅鳍细胞系的构建及特性分析
马辰, 王福景, 李霞, 秦艳杰, 李雅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09-113.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2
摘要4400)   HTML0)    PDF(pc) (822KB)(3414)    收藏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鳍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目前已传63代。原代培养和早期传代培养所用培养基为DMEM/F12,并添加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FBS)、10 ng/mL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10 μg/mL硫酸软骨素。30代以后所用培养基为20% FBS-DMEM/F12,在CO 2 培养箱(5%,25 ℃)中培养,培养的鳍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群体倍增时间为56.85 h,特征染色体数目为50条;细胞经液氮冷冻保存30 d,解冻复苏后,存活率为81.31%±1.46%。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泥鳅鳍细胞系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敏感,病毒滴度为10 5.62 TCID 50 /mL,而对鱼类诺达病毒(YGNNV)不敏感。泥鳅鳍细胞系的建立丰富了鱼类细胞系的种类,并为泥鳅毒理学、病毒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三疣梭子蟹家系自交与杂交对繁殖和子代早期生长的影响
王好锋, 高保全, 段亚飞, 韩晓琳, 刘萍, 李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14-12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3
摘要4118)   HTML1)    PDF(pc) (448KB)(3388)    收藏
为培育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新品系,选择差异较大的两代自交家系进行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的试验,建立了三疣梭子蟹近交系和杂交系,并比较了其繁殖性能和子一代早期生长与存活的情况。三疣梭子蟹A家系为自交F 6 ,B家系为自交F 3 ,均为基因纯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家系,试验设计自交组F 66 (A♀×A♂)、F 33 (B♀×B♂)和杂交组F 63 (A♀×B♂)、F 36 (B♀×A♂)4个试验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组亲蟹的抱卵量、排幼量和单位体质量抱卵量均比两个杂交组大,且均显著高于F 63 组( P <0.05),而自交组的单位体质量排幼量和孵化率也均比杂交组大,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表明在繁殖性能上,杂交组并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幼蟹的早期生长和存活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使Ⅱ期幼蟹至Ⅴ期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杂交组(F 63 和F 36 )在早期生长阶段相对于自交组(F 66 和F 33 ),体质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4.38%~25.05%,全甲宽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5.57%~10.27%,体质量和全甲宽的增长速度各组均为F 63 >F 66 >F 36 >F 33 ,其中F 36 组相对于F 33 组各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大于F 63 组相对于F 66 组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存活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2.49%~36.67%,其中F 63 组相对于F 66 组存活的杂种优势明显大于F 36 相对于F 33 组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杂交组在繁殖性能方面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在早期生长和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杂种优势,这可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鲂属4种鱼类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
张大龙, 杜睿, 聂竹兰, 杨振华, 罗伟, 易少奎, 高泽霞, 王卫民, 陈柏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21-125.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4
摘要3834)   HTML0)    PDF(pc) (414KB)(3417)    收藏
利用湖北鄂州梁子湖的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T)、浙江钱塘江原种场的三角鲂 Magalobrama terminalis (S)、四川泸州龙溪河的厚颌鲂 Megalobrama pellegrini (H)、广东西江肇庆的广东鲂 Megalobrama hoffmanni (G)野生亲鱼进行多种杂交组合与自交,所有杂交与自交组合为T♀×T♂、T♀×H♂、T♀×S♂、T♀×G♂、S♀×S♂、S♀×T♂、S♀×G♂、H♀×H♂、H♀×T♂,将各组合受精卵在室内同一水泥池不同孵化桶内孵化,并将各组合子代培育45日龄。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相对较高,初步证明鲂属种间杂交具有可行性;团头鲂与厚颌鲂正反交子代除体高杂种优势不明显外,体长与体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团头鲂与三角鲂正反交子代的体长、体质量、体高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因广东鲂母本催产失败,团头鲂与广东鲂正反交以及三角鲂与广东鲂正反交子代是否有杂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投喂不同饵料对刺参海上网箱育苗幼体培育效果的影响
殷旭旺, 林华剑, 闵文武, 刘钢, 杨大佐, 周玮, 孙洪斌, 刘福合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26-13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5
摘要3988)   HTML0)    PDF(pc) (486KB)(3400)    收藏
研究了投喂不同饵料(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sp.、海洋红酵母Rhodomanasbenthica、孔石莼Ulvapertusa碎屑和海蒿子Sargassumpallidium碎屑)对刺参海上网箱育苗中各阶段浮游幼虫、稚参的存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幼虫培育历时30 d,稚参培育试验共进行21 d。结果表明:在浮游幼体中后期,投喂微绿球藻的组幼虫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投喂海洋红酵母的组和不投饵的对照组(P<0.05);在稚参培育21 d时,投喂海蒿子的组稚参存活率最高,为20.4%±0.2%,投喂孔石莼的组次之,存活率为19.9%±1.7%,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微绿球藻与投喂海洋红酵母的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别为13.6%±0.9%和13.9%±0.7%,而不投饵料的对照组存活率最低,仅为8.9%±0.8%;试验结束时,投喂海蒿子、孔石莼和海洋红酵母的组稚参的体长增长均较快,分别为(7.79±0.47)、(7.35±0.13)、(7.08±0.63)mm,显著高于微绿球藻组(5.08 mm±0.40 mm)和对照组(4.94 mm±0.23 mm)(P<0.05)。研究表明:相对于不投喂饵料,投喂适量饵料能够显著提高刺参海上网箱育苗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浮游幼虫阶段,投喂微绿球藻较为适宜;附着变态后的稚参期,投喂海蒿子或孔石莼碎屑最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不同食物对透明溞种群生长的影响
黄翠, 刘其根, 胡忠军, 侯文华, 吴杰洋, 何光喜, 陈来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31-135.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6
摘要4287)   HTML0)    PDF(pc) (406KB)(3425)    收藏
在实验室恒定温度(20 ℃)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以不同藻类(小球藻、柱孢鱼腥藻170、铜绿微囊藻469和铜绿微囊藻905)为基础饵料的透明溞 Daphnia hyaline 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结果表明:以小球藻为饵料的透明溞种群数量快速增加,最大种群密度为(211.22±7.22)ind./L,以铜绿微囊藻469为饵料的透明溞最大种群密度为(133.75±4.84)ind./L,为小球藻组的1/2,而以鱼腥藻170和铜绿微囊藻905为饵料的透明溞最大种群数量较少,分别为(70.00±5.69)、(50.75±4.38)ind./L。用Logistic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小球藻组和铜绿微囊藻469组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分别为0.989和0.988。以小球藻、铜绿微囊藻469、铜绿微囊藻905和柱孢鱼腥藻170为饵料的4组透明溞最大种群增长速率( r max )分别为1.468、1.030、0.424、0.405 ind./d,4组透明溞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分别为 N =27.689/[1+e 20.141-0.212t ] ( R 2 =0.989)、 N =15.094/[1+e 17.659-0.273t ] ( R 2 =0.988)、 N =17.124/[1+e 33.769-0.099t ] ( R 2 =0.909)和 N =11.202/[1+e 20.988-0.145t ] ( R 2 =0.953)。研究表明,投喂小球藻对透明溞种群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投喂有毒的铜绿微囊藻905和柱孢鱼腥藻170对透明溞的生长与繁殖均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地衣芽孢杆菌和低聚木糖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姚东林, 邹青, 刘文斌, 谢少林, 周爱国, 陈金涛, 邹记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36-14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7
摘要4450)   HTML1)    PDF(pc) (409KB)(3370)    收藏
在水温为24~33 ℃的条件下,选取初始体质量为(71.1±1.4)g的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300尾,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由地衣芽孢杆菌和低聚木糖配制的合生素,每次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3.5%,养殖试验共进行92 d。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平均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0.9%( P <0.05),饵料系数比对照组降低了8.9%( P <0.05);试验组草鱼的肠道微生物中,大肠杆菌数量比对照组减少了9.4%( P <0.05),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则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1.6%和7.7%( P <0.05);试验组草鱼的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8.8%、36.8%和19.8% ( P <0.05),肝胰脏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6%和21.3%( P <0.05),而淀粉酶活性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0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十溴联苯醚对太平洋鳕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何旭颖, 王冰, 张赛赛, 沈双烨, 谢唤, 王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41-146.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8
摘要4211)   HTML0)    PDF(pc) (2582KB)(3358)    收藏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十溴联苯醚对太平洋鳕 Gadus macrocephalus 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0.5、5、50、500 ng/L的十溴联苯醚对太平洋鳕精子的超微结构无显著影响,而浓度为5000 ng/L的十溴联苯醚对太平洋鳕精子的超微结构影响显著。扫描电镜下观察,在浓度为5000 ng/L 十溴联苯醚中暴露2 h和4 h时,太平洋鳕精子的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8 h时精子细胞核表面出现白色结晶状变化,12 h时精子细胞核破裂。透射电镜下观察,在浓度为5000 ng/L十溴联苯醚中暴露2 h时,太平洋鳕精子的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4 h时精子出现质膜膨胀,线粒体移位,8 h时出现质膜破裂,线粒体内嵴断裂,甚至溶解,基质变浅,呈空泡样改变,12 h时鞭毛大量脱落堆积,部分微管结构解体甚至消失,线粒体内嵴结构基本消失。研究表明,十溴联苯醚主要作用于精子细胞的质膜、线粒体和鞭毛上,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质膜破裂,线粒体空泡样改变,鞭毛大量脱落,轴丝微管结构解体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养殖斑鳠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学观察
谢少林, 房伟平, 陈金涛, 王超, 邹记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47-15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09
摘要4285)   HTML0)    PDF(pc) (805KB)(3399)    收藏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斑鳠 Mystus guttatus 的性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斑鳠2龄左右时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6—8月;卵巢发育为不同步型,同一期卵巢内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的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28±0.12)%;精巢外形细长,内部发育良好,精子发育过程中的各阶段细胞形态清晰可见,繁殖期的精巢GSI为(0.11±0.04)%。研究表明,斑鳠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属于一次产卵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刺参益生菌梅奇酵母C14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李璐瑶, 杜鑫, 包鹏云, 张丛尧, 曹淑青, 马悦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51-155.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0
摘要4017)   HTML0)    PDF(pc) (421KB)(3422)    收藏
以廉价原料豆粕粉、玉米粉和糖蜜为营养要素,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梅奇酵母 Metschnikowia sp.C14的培养基成分,再通过豆粕粉、玉米粉、糖蜜和初始pH值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70 g/L豆粕粉、40 g/L玉米粉、60 g/L糖蜜、初始pH为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梅奇酵母C14菌株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该菌株的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5 ℃,转速180 r/min,接种量3%,250 mL三角瓶中培养基的装液量为25 mL,经28 h培养,C14菌密度可达1.26×10 9 cells/mL,比优化前提高了72.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泥沙悬浮物对菲律宾蛤仔幼贝生长和滤水率的影响
何阳阳, 杨凤, 王华, 曾超, 刘丹, 马贵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56-16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1
摘要3991)   HTML0)    PDF(pc) (410KB)(3403)    收藏
在水温为(17.5±0.5)℃的条件下,研究了泥沙悬浮物对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幼贝(壳长为7.28 mm±0.40 mm)存活、生长和滤水率的影响。急性试验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均为实测浓度)在9888 mg/L以下时,蛤仔幼贝96 h的存活率为100%。亚急性试验(20 d)结果表明: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试验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COD Mn )的含量随之增加;悬浮物浓度为300 mg/L或以上时,对蛤仔幼贝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P <0.05)。滤水率试验(胁迫12 d)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为300 mg/L时,对蛤仔幼贝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 P <0.05)。研究表明,对蛤仔幼贝生长和滤水率没有影响的悬浮物最大允许浓度在188~300 mg/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卵形鲳鲹感染无乳链球菌与海豚链球菌的研究
黄婷, 李莉萍, 王瑞, 张彬, 甘西, 罗洪林, 陈福艳, 蔡小辉, 杨传萍, 梁万文, 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61-166.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2
摘要4144)   HTML2)    PDF(pc) (615KB)(3403)    收藏
于2011年8月对广西北海疑似链球菌感染的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的两株病原菌(编号为TSG002和TSG004)为卵形鲳鲹的致病菌,然后对两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和二重PCR快速检测综合鉴定,构建系统进化树,最后对两株菌进行药敏分析。根据染色形态特征和二重PCR快速检测,初步鉴定菌株TSG002和TSG004分别为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菌株TSG002和TSG004的16S rRNA基因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F826095和KF826094)分别与无乳链球菌ATCC13813 strain JCM 5671基因(登录号NR040821.1)和海豚链球菌ATCC29178基因(登录号AF335572.1)的相似性最高,均达9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哌酮、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多粘菌素B、头孢噻吩和头孢他啶均敏感。研究表明,感染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卵形鲳鲹可发病死亡,在病鱼中同时分离到两种链球菌尚属首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偏顶蛤不同组织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宋坚, 程龙, 常亚青, 何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67-17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3
摘要3912)   HTML1)    PDF(pc) (353KB)(3408)    收藏
对大连海域体质量为81.83~126.48 g的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外套膜、生殖腺和闭壳肌3 种组织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3种组织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3.50%~81.25%、7.18%~16.40%、1.46%~2.83%和1.89%~2.32%,其中性腺和闭壳肌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粗脂肪含量较低;3种组织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8.38% ~15.71%),人体必需氨基酸(EAA)与总氨基酸(TAA)的比值为34.61%~38.59%, 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值为52.92%~62.84%;3种组织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3种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4.86%~32.90%,其中性腺和闭壳肌中含量均较高;3种组织中DHA和EPA含量分别为4.57%~11.72%和6.93%~23.60%。研究表明,偏顶蛤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性腺和闭壳肌组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哲罗鲑、细鳞鲑及其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张超, 佟广香, 匡友谊, 尹家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71-174.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4
摘要4154)   HTML0)    PDF(pc) (352KB)(3404)    收藏
以体质量为38.03~55.03 g的哲罗鲑 Hucho taimen 、细鳞鲑 Brachymystax lenok 及其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 P <0.05),杂交种的水分、粗灰分含量高于哲罗鲑低于细鳞鲑,而粗蛋白质含量高于两者;杂交种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而鲜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哲罗鲑高于细鳞鲑;3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和鸡蛋蛋白标准,以杂交种最高;杂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远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以细鳞鲑最低。研究表明,3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均较高,尤其是杂交种,其肌肉品质更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这为哲罗鲑和细鳞鲑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非离子氨和氨氮对不同规格史氏鲟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刘建魁, 刘立志, 赵文, 石振广, 李文龙, 王云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75-178.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5
摘要4159)   HTML1)    PDF(pc) (374KB)(3338)    收藏
在水温为(22±1)℃、pH为7.6、DO为7.0~8.0 mg/L的条件下,对A1(1.7 g±0.2 g)、A2(3.6 g±0.6 g)、A3(10.3 g±1.5 g)3种不同规格的史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 幼鱼进行非离子氨和氨氮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结果表明:氨氮和非离子氨对史氏鲟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C 50 )和安全浓度均与幼鱼的体质量呈正相关;氨氮对A1、A2、A3组史氏鲟幼鱼的96 h LC 50 分别为5.30、10.20、12.3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3、1.02、1.23 mg/L;非离子氨对A1、A2、A3组幼鱼的96 h LC 50 分别为0.13、0.26、0.2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1、0.03、0.03 mg/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消油剂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于晓明, 刘海映, 张国胜, 陈雷, 邢彬彬, 许传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79-182.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6
摘要4043)   HTML1)    PDF(pc) (386KB)(3427)    收藏
在水温为(21.0±0.5)℃、盐度为32的条件下,研究了消油剂和原油-消油剂混合液对红鳍东方鲀 Takifugu rubripes 幼鱼(体质量为2.73 g±0.66 g)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之内,随试验时间( t )的延长,消油剂对红鳍东方鲀的半致死浓度(LC 50 )逐渐降低,二者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LC 50 =9452.2 t -0.9529 ( R 2 =0.8794);原油-消油剂混合液对红鳍东方鲀的LC 50 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二者呈线性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LC 50 =-0.0303 t +11.244( R 2 =0.891);消油剂和原油-消油剂混合液对红鳍东方鲀的96 h LC 50 分别为146.41、8.45 mg/L,表明原油-消油剂混合液对红鳍东方鲀的生物毒性大于消油剂,消油剂对红鳍东方鲀的生物毒性为一般毒性,而原油-消油剂混合液为高毒性;红鳍东方鲀中毒症状表现为在水面缓慢游动,有时失去平衡,身体侧翻,最后沉卧于水底死亡;死亡的红鳍东方鲀表现为鳃丝充血肿胀,鳃和体表的黏液分泌增加,体表腐烂发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獐子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养护效果的初步研究
陈勇, 杨军, 田涛, 刘永虎, 尹增强, 陈雷, 王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83-187.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7
摘要4387)   HTML7)    PDF(pc) (368KB)(3369)    收藏
采用手线钓和定置网法连续3年对獐子岛海洋牧场深水鱼礁区投礁后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6种,主要经济鱼种为大泷六线鱼 Hexagrammos otakii 、许氏平鮋 Sebastes schlegeli ,采用手线钓法捕获两种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大值分别为97.8、281.8 g/(人·钩·h),采用定置网法捕获两种鱼的CPUE最大值分别为2039.2、163.4 g/(笼·h)。对调查获得的鱼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主要岩礁型鱼类尾均体质量与2011年相比,大泷六线鱼增长0.12倍,许氏平鮋增长0.23倍,资源量增加显著;手线钓渔获的尾均体长、体质量高于定置网,在鱼礁区手线钓作业的适宜季节为春季;鱼礁区主要鱼类为等速生长,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 Enedrias fangi Wang et Wang等种间丰满度有明显差异;2013年采用定置网捕获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尾均体质量为非鱼礁区的9.36倍,鱼类资源养护效果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已得到有效养护,与投礁前相比增殖效果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黄海北部放流不同规格中国对虾的成本比较
陈雷, 刘海映, 姜洪亮, 林源, 于深礼, 郭良勇, 邢坤, 于晓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88-192.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8
摘要3975)   HTML0)    PDF(pc) (398KB)(3410)    收藏
于2005年5月15日-6月4日,将体长为(1.00±0.03) cm的中国对虾Feneropenaeus chinensis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分别为150、300、450、600尾/m2,暂养20 d 后,体长分别为(2.81±0.19)、(2.57±0.22)、(2.15±0.20)、(2.01±0.32) cm,存活率分别为70.2%±2.7%、67.0%±2.8%、37.6%±3.4%、33.4%±4.1%。于2009年5月10日-29日,将体长为(0.99±0.03) cm的中国对虾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为150、3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78±0.23)、(2.55±0.21) cm,存活率分别为70.4%±3.5%、69.5%±3.4%。于2009年6月3日-4日、2010年6月4日-5日在普兰店皮口海域(N 39毅18忆22义, E122毅23忆30义)进行小(1.0 cm)、大(2.7 cm)两种规格的中国对虾海上漂流试验,2009年试验时海况恶劣,漂流20 h后,小、大个体组的存活率分别为0、51.7%±1.5%,2010年试验时海况良好,存活率分别为88.5%±4.4%、98.5%±3.5%。以2010年黄海北部暂养1.5亿尾中国对虾为例,计算放流小、大规格的中国对虾的成本,结果表明,放流大规格中国对虾能节省24.764万元,占放流总成本的13.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小球藻脱氮除磷及其生物量增殖潜力的研究
杨福利, 李秀辰, 白晓磊, 金星, 曲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93-197.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19
摘要4130)   HTML2)    PDF(pc) (413KB)(3337)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养殖污水进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栽培试验,探索小球藻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量增殖的情况。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NH+4-N和PO3-4-P;当NH+4-N浓度为2.0~6.0 mg/L时,去除率在90%以上, PO3-4-P浓度为0.590 mg/L时,去除率达94.6%;小球藻对NH+4-N和PO3-4-P的去除速率最大分别可达到2.657、0.445 mg/( L· d);当污水中NH+4-N浓度由0.8 mg/L升至10.0 mg/L时,培养72 h后小球藻细胞密度由1.33×107 cells/mL增至2.61×107 cells/mL;栽培期间,污水的pH 为8.19~9.74,适合于小球藻生长。研究表明,利用养殖污水栽培小球藻,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污水,还可以获得较大的藻细胞生物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对虾剥壳机的设计
张秀花, 赵玉达, 王泽河, 弋景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2): 198-200.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2.020
摘要3741)   HTML0)    PDF(pc) (446KB)(3173)    收藏
剥壳是对虾深加工的一个技术难题。针对现有的对虾剥壳机存在剥壳率低、破仁率高、稳定性差等现状,根据对虾的形态特征和剥壳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摩擦、挤压原理的异径双辊对虾剥壳机,该剥壳机主要包括上料机构、剥壳机构和虾仁分离机构。经过试验,该机在选定的参数下运行,可实现对虾“上料—剥壳—虾仁分离”工序的连续性操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