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编:宋林生
  • 副 主 编:张国琛  李智军
  •               刘   鹰  郝拉娣
  • 主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
  •                区黑石礁街52号
  • 邮     编:116023
  • 电     话:0411-84762672
  • 电     邮:xuebao@dlou.edu.cn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日本鳗鲡营养需求及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张翔, 王祖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54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04
摘要3543)   HTML8)    PDF(pc) (591KB)(1214)    收藏
日本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明确日本鳗鲡的营养需求对促进饲料研发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日本鳗鲡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需求,蛋白源替代问题,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效果等研究进展,针对日本鳗鲡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地研究日本鳗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构建营养需求数据库,尤其是仔鳗的营养需求,加强复合饲料添加剂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加深对不同添加剂之间协同互作和拮抗互作机制的认识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日本鳗鲡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优化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助力鳗鲡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改进的Yolov8商业渔船电子监控数据中鱼类的检测与识别
袁红春, 陶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533-542.  
摘要3504)   HTML15)    PDF(pc) (18870KB)(1274)    收藏
为解决传统商业渔船电子监控数据中鱼类检测与识别任务人工成本高、工作量大等问题,采用基于改进的Yolov8商业渔船电子监控数据中鱼类的检测与识别方法,其中,主干网使用GCBlock结构对远程依赖关系建模,以增加特征提取能力;Neck端使用GSConv新型卷积方式,以减少模型计算量;使用SIOU损失函数解决CIOU损失函数的局限性,以提升模型检测精度。结果表明:提出的Yolov8n-GCBlock-GSConv模型在FishNet数据集不同标签L1和L2上的mAP@0.5为43.6%和52.7%,相比原Yolov8n模型分别提高了2.0%和4.3%,计算量为7.7 GFLOPS,比原模型降低了0.5 GFLOPS。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Yolov8n-GCBlock-GSConv模型能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完成商业渔船电子监控数据中鱼类的检测与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养殖工船鱼舱流速特性的实船试验研究
秦康, 崔铭超, 刘晃, 张成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524-53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23
摘要3403)   HTML6)    PDF(pc) (5428KB)(1202)    收藏
为掌握横摇运动对船载鱼舱流速特性的影响,采用实船试验,对养殖工船横摇运动下鱼舱流速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适渔性。结果表明:小幅横摇工况(横摇角度幅值在1°以内)下可仅考虑进水射流,忽略横摇运动对舱内水平流速的影响,但大幅横摇工况(横摇角度幅值在5°以上)下,相对于进水射流,横摇运动对舱内水平流速的影响更明显;横摇周期一定时,随着横摇角度幅值的增大,舱内水平流速增大,最大水平流速的位置向舱中部偏移,小幅横摇工况(横摇角度幅值在1°以内)下,舱中央区域的垂向流速方向整体呈向上趋势,近舱壁区域的垂向流速方向整体呈向下;横摇周期一定时,随着横摇角度幅值的增大,舱中央处向上的垂向流速区域缩小,向上的最大垂向流速降低,这一变化会促进舱中央区域内生物固体的沉降,更有利于集排污。研究表明,对于锚泊状态下的养殖工船,当横摇角度幅值在5°以内时鱼舱流速适合1龄以上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的养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济南市济西湿地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功能群特征
侯恩光, 商书芹, 关思思, 孙诗涵, 白海锋, 殷旭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82-49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24
摘要3350)   HTML6)    PDF(pc) (4273KB)(1177)    收藏
为掌握山东省济南市济西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1年1—12月逐月对济西湿地的浮游生物开展调查,并对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类66种,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比56.06%),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81.8 ind./L,浮游动物可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轮虫滤食者(RF)为代表性功能群;浮游植物共采集到8门180种,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比40.56%),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 052.2×10 4  cells/L,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9个功能群,其中MP、J、L0、D和X1为代表性功能群;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平均值分别为2.504、2.828,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平均值分别为0.708、0.722;水质评价显示,济西湿地水质整体处于中营养化水平,受到轻度污染;RDA分析显示,水温(WT)、电导率(COND)和磷酸盐 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 P <0.05),WT、COND、悬浮物(SS)和 是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 P <0.05)。研究表明,济南市济西湿地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生物密度在季节上和空间上呈现差异,济西湿地水体呈现中营养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长江下游安庆段鳜属(Siniperca)仔稚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
黎加胜, 方弟安, 徐东坡, 唐阅, 丁隆强, 黄中家, 任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94-50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34
摘要3307)   HTML7)    PDF(pc) (6051KB)(1178)    收藏
为了解长江安庆段鳜属( Siniperca )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探究鳜属仔稚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于2018—2020年4—8月在该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2018、2019、2020年鳜属仔稚鱼的首次出现时间分别为4月29日、4月30日和5月5日,早期资源发生的时间呈延迟状态;各年份仔稚鱼累计出现时间分别为44、54、68 d,出现频率分别为40.74%、55.67%、69.39%,累计采集数量依次为175、313、404尾,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份仔稚鱼高峰期出现时间分别为7月14日—8月6日、7月16日—7月27日和6月18日—7月20日,对应平均丰度依次为0.073、0.051、0.044 ind./m 3 ;仔稚鱼丰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出左岸(0.056 ind./m 3 )>右岸(0.046 ind./m 3 )>江心(0.026 ind./m 3 )的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仔稚鱼丰度变化同流量、水位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05),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05),仔稚鱼丰度的时间动态特征同流量、水温的季节变动模式相一致。研究表明,调查期间鳜属鱼类繁殖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5.6~29.2 ℃,水温梯度的改变刺激了其繁殖事件的发生,仔稚鱼绝对数量的逐年增多反映出长江安庆段鳜属鱼类的年际补充量得到稳步提升,资源恢复的形势向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太湖鲤山湾水生植被修复前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
崔伟, 任泷, 徐东坡, 赵冬福, 任可成,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74-48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53
摘要3282)   HTML6)    PDF(pc) (1847KB)(1132)    收藏
太湖鲤山湾系太湖青虾、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进一步提升保护区鱼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效果,于2015年在该区域内实施水生植物修复工程,分别于2015年(修复前)和2021年(修复后)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2种,其中,2015、2021年分别采集27、39种,基于栖息水层、繁殖习性和摄食特征等生态类型划分显示,该区域以栖息于中上层、喜水草上产卵的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类群为大鳍鱊(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麦穗鱼( Pseudorasbora   parva )、兴凯鱊( 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 )和刀鲚( Coilia   nasus )等;修复前后优势种并未发生明显变动,但修复后主要种数量有所增加,如蛇鮈( Saurogobiodabryi )、花 ( Hemibarbus   maculatus )和黄尾鲴( Xenocypris   davidi )等。研究表明,水生植被修复后,鱼类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且整体鱼类资源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偏好水草区域生活的鱼类资源量升高,水生植物资源量的恢复对渔业资源养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结构、SNP筛选及耐低温相关性分析
刘雅, 李松谕, 赖卓欣, 钟如卓, 王庆恒, 邓岳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06-41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64
摘要3274)   HTML7)    PDF(pc) (7086KB)(1175)    收藏
为了探究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 α - Tubulin 基因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通过RACE克隆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 α - Tubulin 基因,分析了 α - Tubulin 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趋势,并筛选和比较了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R)F3和北部湾野生群体(W)的 α - Tubulin 编码区SNP位点。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 α - Tubulin 基因总长为2 107 bp,可编码45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ubulin和Tubulin-C结构域;全组织定量显示, α - Tubulin 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足部中表达量最高( P <0.05);低温胁迫时,鳃组织中 α - Tubulin 基因在低温组(12、17 ℃)的表达量均在72 h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22 ℃)( P <0.05); α - Tubulin 外显子区域共有34个SNP,其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和W群体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群体单倍型CCTCAGCGCC的频率明显高于W群体。研究表明, α - Tubulin 为参与调节马氏珠母贝低温适应过程中的候选基因,筛选出的与抗低温性状相关的SNP位点g.111071125及优异单倍型CCTCAGCGCC,可作为选择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耐高光琼枝突变体XY-01的选育及生产性能评价
李欣宇, 朱军, 李青楠, 邹潇潇, 鲍时翔, 安鑫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38-44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85
摘要3240)   HTML6)    PDF(pc) (6350KB)(1109)    收藏
为改善琼枝( Betaphycus   gelatinus )养殖时受高光胁迫导致产量及品质下降的状况,对海区内初步筛选的潜在耐高光藻株进行高光筛选及分离纯化,经继代培养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耐高光突变株琼枝XY-01,并对其进行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琼枝(WT)相比,XY-01藻体呈绿色,藻枝饱满、舒展,高光胁迫表型不明显;在水温为26 ℃、光量子通量密度为60 μmol/(m 2 ·s)条件下,XY-01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含量均高于WT,但藻红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WT( P <0.01);XY-01的最适生长光量子通量密度为250 μmol/(m 2 ·s),在此条件下,XY-01与WT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转换效率分别为(0.635±0.019)、(0.484±0.055)且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01),XY-01与WT的增重率分别为57.00%±3.50%、39.00%±4.28%( P <0.05),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61±0.09)、(1.18±0.06)%/d( P <0.05);海区养殖试验显示,XY-01在4月中旬—5月中旬特定生长率达(3.63±0.08)%/d,但WT仅为(2.63±0.37)%/d,XY-01与WT的卡拉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研究表明,通过高光选育首次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耐高光琼枝XY-01,为耐高光琼枝种质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牡蛎降糖肽的结构表征及其协同花色苷的活性增效作用
蒋美龄, 陈忠琴, 秦小明, 孙旭佳, 曹文红, 林海生, 高加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55-46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82
摘要3232)   HTML6)    PDF(pc) (3103KB)(1160)    收藏
为探讨牡蛎肽(oyster peptide)的降糖作用及消化稳定性,以香港牡蛎( G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为原料制备牡蛎肽,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降糖模型及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牡蛎肽的降糖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并利用花色苷协同提高牡蛎肽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结果表明:牡蛎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 000之内;肽谱分析显示,牡蛎肽含有LYF、TLFLK、IRAGYD、TLHHRVH、ARNEANVNIY、CVIGR等15条肽段,具有显著的降糖肽结构特征;牡蛎肽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半抑制浓度(IC 50 )分别为(3.66±0.47)、(8.62±0.66)、(2.60±0.46)mg/mL,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相对较差,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DPP-Ⅳ酶的抑制率显著下降了6.23%~32.48%( P <0.05);通过组合花色苷设计协同矩阵,选用Highest Single Agent(HSA)模型计算组合效果,结果显示,牡蛎肽和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HSA协同得分3.503)、α-淀粉酶(HSA协同得分3.632)和DPP-Ⅳ(HSA协同得分3.156)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试验验证,花色苷可以提高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研究表明,牡蛎肽具有降糖活性肽的特征结构,其与花色苷协同后具有显著的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增效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投喂冰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比较
熊玮, 戴永军, 刘文斌, 郭慧星, 华皓坤, 杜婉婷, 邱语菡, 蒋广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45-45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73
摘要3230)   HTML7)    PDF(pc) (1338KB)(1197)    收藏
为推动人工配合饲料在蟹养殖业中的使用,以体质量为(5.33±0.79)g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投喂冰鱼(TFG)和人工配合饲料(FDG)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差异,并采用配对比较试验对蟹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的腥味较少,且味道更加鲜美、气味浓郁宜人;两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17种游离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蟹肌肉中的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FDG组蟹的5′-腺苷酸钠(AMP)和鲜味当量(EUC)含量较TFG组显著升高( P <0.05);FDG组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降低( P <0.05),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 P <0.05);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肌肉中的醛含量显著升高( P <0.05),而酮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 P <0.05);FDG组蟹肌肉中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及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TFG组。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蟹肉风味,提高其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AMP和EUC含量,更符合消费者对食物健康与鲜味的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比较
秦燕, 范波, 梅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14-42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76
摘要3158)   HTML9)    PDF(pc) (5480KB)(1234)    收藏
为比较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于2020年11月(丰水期)和2021年5月(枯水期)采集了万峰湖3个生态位点(大坝、梅家湾和巴结)表层(0~5 m)水体的水样,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3个取样点丰水期细菌的OTUs共1 647个,枯水期细菌的OTUs共1 530个,枯水期细菌丰度高于丰水期,而丰水期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枯水期;在门水平上,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等18门202属细菌组成,枯水期浮游细菌群落则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20门236属细菌组成;在属水平上,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属为55属,147属为丰水期特有,其中放线菌门的 Nanopelagicaceae 属、蓝菌属( Cyanobium )和羊栖菜弧菌属( Limnohabitans )丰度最高,181属为枯水期特有,其中蓝藻门的 Gplla 属、土生单胞菌属( Terrimonas )和玫瑰单胞菌属( Roseomonas )丰度最高;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大部分代谢途径中菌群预测的基因拷贝数为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研究表明,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均有其特有的细菌群落结构,且枯水期菌群代谢比丰水期更活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大罗圈沟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赵晨, 孙佳伟, 尹增强, 王慧博, 王乐, 宋聃, 都雪, 赵玉财, 孙洋, 霍堂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504-514.  
摘要3130)   HTML6)    PDF(pc) (5506KB)(1191)    收藏
为探究大罗圈沟河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于2021年5—6月在大罗圈沟河及其支流共设置14个采样点,对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理化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罗圈沟河共调查到鱼类6目8科25种,优势种均为冷水性鱼类,物种丰富度干流优于支流,生物多样性实验区优于核心区;浮游植物共检出4门39种,硅藻门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生物量存在空间异质性,物种均匀度指数核心区与实验区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实验区浮游植物丰度及生物量最高;浮游动物共检出4类32种,轮虫类为优势类群,实验区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最高;大型底栖动物共检出2门2纲6目18科26种,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喜清洁水体的蜉蝣目和毛翅目,核心区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及生物量最高;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显示,麦穗鱼、细小平裂藻、汤匙华哲水蚤和高翔蜉是造成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组间差异的歧化种;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电导率,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的环境因子为水温、氨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因子为水温和pH。研究表明,大罗圈沟河水质清洁,整体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生生物多样性干流优于支流,大尺度自然生境变化及水文特征是影响大罗圈沟河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三七总皂苷对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陈秀霞, 池洪树, 许斌福, 谢岸桦, 徐梦婷, 张丽娟, 罗土炎, 龚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380-38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26
摘要3099)   HTML9)    PDF(pc) (2737KB)(1160)    收藏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抗变形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0 g的大黄鱼,3 d后用浓度为1.02×10 9  CFU/L的变形假单胞菌浸泡感染2 h,并测定感染前后全脾和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及TNF-α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0、25 mg/mL的PNS体外抑菌效果显著( P <0.05);PNS注射给药的大黄鱼(PNS组)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8 d时的存活率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高18.46%( P >0.05);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第4、8天,PNS组大黄鱼脾、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略低于对照组( P >0.05);PNS组脾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前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但其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表明,PNS在体外对变形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效果,注射PNS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感染后脾和后肾组织中的菌量,调控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感染后的存活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生态位变化研究
张嘉琦, 刘必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515-523.  
摘要3075)   HTML6)    PDF(pc) (3868KB)(1182)    收藏
为深入了解大洋性小型头足类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19年“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所采集的样本,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 13 C、δ 15 N)技术对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 Enoploteuthis   chunii )和相拟钩腕乌贼( Abralia   similis )两种小型头足类的生态位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站点间富山武装乌贼的δ 13 C、δ 15 N和δ 15 N b 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相拟钩腕乌贼的δ 13 C和δ 15 N b 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而δ 15 N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个体发育过程中,富山武装乌贼的δ 13 C和δ 15 N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 P >0.05),δ 15 N b 值与胴长显著相关( P <0.05),而相拟钩腕乌贼的δ 13 C、δ 15 N和δ 15 N b 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 P >0.05);富山武装乌贼成鱼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SEAc=1.78‰ 2 )且与稚鱼期的重叠度较低(0.19),相拟钩腕乌贼稚鱼期(SEAc=0.68‰ 2 )与成鱼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9‰ 2 )变化较小,两者之间重叠度中等(0.37),稚鱼期两种乌贼种间营养生态位重叠度中等(0.33),而成鱼期种间重叠度较低(0.20)。研究表明,富山武装乌贼的δ 13 C、δ 15 N值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空间变化及摄食作用的影响,而相拟钩腕乌贼的δ 13 C、δ 15 N值则更多受同位素基线值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铁改性麻根生物炭吸附水体磷酸盐特性及其对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
王娜娜, 王静, 李扬, 李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64-47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70
摘要3071)   HTML6)    PDF(pc) (6963KB)(1111)    收藏
为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及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废弃物麻根为前驱体,采用稀硫酸催化水热制备生物炭(RHY),并用浸载法进行铁改性,制备得到铁改性麻根生物炭(RHY-Fe),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改性生物炭进行表征,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拟合生物炭的吸磷特征,并分析吸附时间、磷质量浓度、温度、添加量和共存离子含量等对生物炭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改性生物炭吸附能力明显提高,铁改性生物炭Langmuir模型最大磷吸附量为6.9 mg/g;初始磷质量浓度为40 mg/L、RHY-Fe生物炭添加量为6.67 g/L时,可获得较理想的吸附效果;吸附反应在6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从15 ℃升高至25 ℃时,改性生物炭吸附能力明显提高并达到阶段最高;Cl - 对RHY-Fe 生物炭吸附磷酸盐干扰较小,而  和  对其干扰较大,吸附量分别下降了3.1、2.7 mg/g;RHY-Fe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可能涉及离子交换、表面化学沉淀等;利用改性后的生物炭(添加量为0.2 g/L)对实际养殖尾水进行处理,磷酸盐去除率为71%,除磷效果较好。研究表明,铁改性麻根生物炭对水体中磷酸盐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且重复使用性良好,不仅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且具有高效去除污水中磷酸盐的应用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
闫龙, 孔业富, 洪靖岩, 赵静, 迟庆宏, 郭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23-42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62
摘要3066)   HTML7)    PDF(pc) (2541KB)(1181)    收藏
为确认2021年在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采集到的1尾全长为168.50 cm的康吉鳗属( Conger  Cuvier,1817)鱼类种类,运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符合Jordan和Snyder在1901年定名的暗康吉鳗( Conger   erebennus )形态特征,背鳍起点始于胸鳍末端后缘正上方及眼后无感觉孔是其最重要的形态特点;该标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NC0623731)与NCBI中已发布的暗康吉鳗同源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上该序列与已发布的暗康吉鳗16S rRNA聚为一支,且其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康吉鳗属其他种鱼类的遗传差异已达到种上水平;该标本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舌鳎、鱼銜、平鲉)、头足类(乌贼、章鱼)、棘皮类(海参)和甲壳类(鼓虾、虾蛄);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均显示,该标本是暗康吉鳗,且为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推测其可能分布于中国黄海北部深水区域,属于底层大型凶猛性鱼类,主要对底栖鱼类、甲壳类、棘皮类和头足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研究表明,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出一种中国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且初步掌握了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食性,研究结果可为康吉鳗属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贝类炎症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孙洁洁,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369-379.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110
摘要3033)   HTML8)    PDF(pc) (2345KB)(1263)    收藏
贝类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养殖贝类病害的频发,严重阻碍了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炎症是机体对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在抵御病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严重时会引发个体死亡。目前,已经在贝类中观察到了炎症现象,并鉴定出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本文围绕贝类炎症细胞因子种类与生物学功能、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的形态学特征,总结了近年来贝类炎症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类型炎症细胞因子的挖掘、炎症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及其与不同类型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等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贝类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短期投喂石榴皮水提物对花鲈防控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的作用
胡建美, 马壮, 王宝屯, 黄伟民, 冯娟, 苏友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397-40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41
摘要3028)   HTML6)    PDF(pc) (6477KB)(1148)    收藏
为探究石榴皮( Punica   granatum  L.)对花鲈( Lateolabrax   maculatus )防控杀鱼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   piscicida )感染的作用,采用石榴皮水提物拌饲(添加量为4、8 g/kg)后连续投喂花鲈(体质量为10.14 g±2.53 g)7 d,分别在投喂3、5、7 d时,检测鱼体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脾脏、鳃和头肾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并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花鲈,探究石榴皮水提物在细菌侵染鱼体中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投喂添加石榴皮水提物饲料的试验组花鲈,随投喂时间延长,血清中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胱甘肽还原酶、乳酸脱氢酶、总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05),投喂3、5 d时,血糖含量显著降低( P <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 P < 0.05);脾脏中 LZM 基因和头肾 NK - lysin LZM 基因表达量降低,其余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有所升高;投喂石榴皮水提物混合饲料5 d后,使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花鲈,其存活率显著提高( P <0.05),说明石榴皮水提物对花鲈的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其中4、8 g/kg石榴皮水提物添加组对花鲈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0%和47%。研究表明,投喂石榴皮水提物混合饲料在短期内可有效增强花鲈免疫力和抗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力,且显著提高花鲈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浸泡感染后的存活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高淀粉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钱琳洁, 缪凌鸿, 林艳, 高亮, 于丹, 戈贤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388-396.   DOI: 2095-1388(2023)03-0388-09
摘要2931)   HTML6)    PDF(pc) (1608KB)(1200)    收藏
为探讨益生菌对鱼类利用饲料淀粉能力的影响,以团头鲂(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华海1号”幼鱼为研究对象,在低淀粉对照饲料(15%小麦淀粉,记为15WM)和高淀粉对照饲料(30%小麦淀粉,记为30WM)中分别添加1×10 6  CFU/g枯草芽孢杆菌(BAC)和1×10 6  CFU/g植物乳杆菌(LAB),配制了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挑选360尾体质健康、规格均一的团头鲂“华海1号”(初始体质量为13.5 g±0.5 g)幼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6种饲料,每组设置3个重复,在室外网箱(1 m×1 m×1 m)中养殖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淀粉水平和益生菌种类是显著影响团头鲂生长性能的主效应因子( P <0.05),添加益生菌可显著提高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 P <0.05),降低饲料系数( P <0.05);高淀粉植物乳杆菌组(30WM+LAB)团头鲂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肠体比显著高于30WM组( P <0.05);添加益生菌可显著降低由于摄食高淀粉饲料引起的肌肉脂质沉积的现象( P <0.05);与15WM组相比,30WM组的鱼体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 P <0.05),而30WM+BAC组则低于30WM组,且与15WM组无显著差异( P >0.05);30WM+LAB组鱼体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5WM和30WM组( P <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均能够改善团头鲂幼鱼对高淀粉水平饲料的转化利用,降低肌肉脂肪的沉积,促进生长,植物乳杆菌的添加可以改善肝脏抗氧化能力,而枯草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够降低血清中脂质的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长期低氧对斑马鱼肝脏糖脂代谢的影响
王彦欣, 向蒙, 陈磊, 咸晨微, 胡瑞芹, 周艳, 许强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3): 429-43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21?
摘要2913)   HTML6)    PDF(pc) (10632KB)(1160)    收藏
为了解长期低氧对斑马鱼( Danio   rerio )肝脏糖脂代谢方面产生的影响,采用显微观察和转录组(RNA-Seq)测序技术,比较了常氧(6.5 mg/L±0.2 mg/L)与长期低氧胁迫(1.5 mg/L±0.2 mg/L)下,斑马鱼肝脏组织的显微与超显微结构及转录组变化。结果表明:光镜及电镜切片下,长期低氧使斑马鱼肝脏细胞呈现明显空泡化、脂质堆积、线粒体膨胀及内部结构紊乱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病理现象;常氧组和长期低氧组肝脏的转录组比较显示,共筛选出36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碳代谢、脂质代谢和PML(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小体等信号通路或类别;相关性分析发现,富集于PML小体的基因与碳代谢、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普遍呈正相关性,推测PML小体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机制起到降低长期低氧对肝脏损伤的作用。研究表明,长期低氧会造成斑马鱼肝脏糖脂代谢异常,并诱发肝细胞出现NAFLD的病理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杭州湾东北部鱼类群落优势种时空生态位分析
周轩, 洪波, 张玉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48-85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29
摘要1942)   HTML0)    PDF(pc) (933KB)(787)    收藏
为研究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于2020年5—10月在杭州湾东北部进行了渔业资源定置张网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等级聚类方法对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态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季节的优势种共有12种,其中凤鲚( Coilia   mystus )和黄鳍东方鲀( Takifugu   xanthopterus )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2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0.10~1.01,其中凤鲚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1.01),银鲳( Pampus   argenteus )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为0.15~1.67,其中凤鲚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孔虾虎鱼( Trypauchen   vagina )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小;时空生态位宽度值为0.02~1.60,其中凤鲚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银鲳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小;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为68.18%,具有显著性重叠意义的鱼种对为34.85%。研究表明,杭州湾东北部鱼类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鱼类优势种对空间利用程度存在相似性,而在时间利用上存在差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海鲈混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聂诗, 吴燕燕, 赵永强, 王悦齐, 李来好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85-89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21
摘要1909)   HTML0)    PDF(pc) (3453KB)(809)    收藏
为改善发酵海鲈( Lateolabrax   japonicas )的风味和口感,以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和戊糖片球菌( Pediococcus   pentosaceus )作为外加复合菌株发酵剂,以感官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海鲈混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探究了接菌发酵对海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戊糖片球菌与植物乳杆菌体积比为2∶1、接种菌量为1.0%、发酵时间为30 h和发酵盐添加量为3%;在此工艺条件下,与自然发酵海鲈相比,接菌发酵海鲈的 a * 值由-1.89增加至-0.94, b * 值由1.71下降至1.48,发酵海鲈色泽得到改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由40.17 g、0.44 mJ、33.27 g增加至223.33 g、3.29 mJ、219.30 g,发酵海鲈质地得到明显改善;接菌发酵海鲈的总酸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23.13%和40.07%。研究表明,混菌发酵有利于提升海鲈的品质和口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典型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赋存特征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王纯, 李冠怡, 孙迎雪, 袁子茜, 李睿瑄, 王梦妍, 程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93-90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37
摘要1866)   HTML0)    PDF(pc) (4703KB)(776)    收藏
水产品是全球最为活跃的贸易产品之一,水产品的质量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膳食中鱼类的摄入是PFAS(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经由水产品对人类的主要暴露途径。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PFAS对水产品质量及人类健康构成不可忽视的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典型PFAS在养殖水体及水产养殖生物中的赋存状态、生物富集效应及生理毒性特征,探讨了其对养殖生物所产生的可能性作用机理,基于健康养殖与绿色安全水产品供应需求,梳理了功能性益生菌缓解PFAS对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产生风险的客观评价、功能性菌株缓解PFAS污染物对养殖生物的毒性机理的研究及水产养殖过程绿色有效的PFAS污染物防控技术的研发等,以期为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翠雅, 陈锋, 国显勇, 刘嘉轩, 张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90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40
摘要1830)   HTML1)    PDF(pc) (613KB)(808)    收藏
海水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养殖尾水会威胁局部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人工湿地是一种典型的废水处理工艺,具有耗能低、投资小和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在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植物、基质、微生物、运行参数和盐度等因素对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目前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筛选合适基质和耐盐植物,优化水力运行参数,考察复杂环境下人工湿地对净化海水养殖尾水能力的影响,发掘可强化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技术或耦合技术,寻找可替代的优质碳源等,以期为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尾水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LC-MS代谢组学解析凡纳滨对虾在微冻贮藏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品质的相关性
杨凯莹, 潘创, 郝淑贤, 陈胜军, 刘书成, 杨贤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74-88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14
摘要1820)   HTML1)    PDF(pc) (3638KB)(772)    收藏
为探究微冻贮藏对虾的品质变化机制,以体质量为(13±1)g的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了微冻贮藏(-3 ℃)过程中第0、10、20、30天时对虾的代谢变化,以及肌肉的持水力、质构、pH、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疏水性和浊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结合代谢物结果筛选出反映品质指标的关键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微冻贮藏时间下,对虾肌肉的总体代谢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基于OPLS-DA模型对0 d vs 10 d、0 d vs 20 d、0 d vs 30 d 3组数据进行筛选,微冻贮藏期间对虾肌肉中共检测出79种共有的差异代谢物,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显著变化,且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有氨基酸生物合成、组氨酸与嘌呤衍生生物碱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以及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衍生生物碱生物合成;贮藏期间,对虾肌肉的持水力、硬度、弹性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下降,pH、疏水性和浊度上升;代谢通路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L-赖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和异柠檬酸可作为指示微冻凡纳滨对虾品质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本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微冻对虾肌肉的代谢变化,为快速、准确地反映对虾肌肉的实时品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养殖鱼对养殖池内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史宪莹, 李猛, 黄铮铮, 冯德军, 任效忠, 刘航飞, 孙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39-84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340
摘要1791)   HTML1)    PDF(pc) (8046KB)(789)    收藏
为研究养殖鱼对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建立方形圆弧角单管养殖池及养殖鱼模型,采用多重参考系法(multiple reference frame,MRF)模拟鱼类在固定轨迹下的运动,并分析养殖池内养殖鱼的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变化对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鱼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条件一定时,放养密度越大,养殖池内水体平均流速下降越大;在养殖池内养殖鱼放养密度一定时,鱼数量越多(个体体积小)时,鱼类的逆流游动产生的阻流作用越大,养殖池内平均流速下降就越明显;在养殖鱼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大小一定的条件下,养殖鱼在养殖池水体中层分布时,养殖池内水体的整体平均流速下降幅度和湍流强度增加幅度最大,养殖鱼在养殖池下层时,对平均流速和湍流强度的影响最小。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养殖池中养殖鱼的放养密度、个体体积和空间分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养殖池的进水速度,以维持养殖池内适于养殖鱼生存和生长的流场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沙蚕鲜味多肽复合酶解工艺优化及其风味表征
刘天红, 纪蕾, 于晓清, 王琪, 王颖, 姜晓东, 李红艳, 孙元芹, 李晓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57-865.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13
摘要1751)   HTML0)    PDF(pc) (5895KB)(728)    收藏
为了有效利用沙蚕生物资源提高其附加值,采用响应面法和多种表征方法,进行了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es   aibuhitensis )(体质量为300~400尾/kg)鲜味多肽最佳复合酶解工艺和产物的风味表征研究,经陶瓷膜和超滤膜过滤、冻干后制备具有明显鲜香味的鲜味肽。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和动物蛋白酶可作为制备沙蚕鲜味肽的最佳用酶;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风味蛋白酶和动物蛋白酶复合酶质量比为2∶1、料液比为1∶1(g∶mL)、pH为6.5、加酶量为600 U/g、酶解时间为4 h,在此条件下得到沙蚕鲜味多肽水解度为32.64%,感官评分为8.73;电子舌检测显示,该多肽具有明显的鲜味;游离氨基酸分析显示,该多肽中鲜味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2.76%,且含有13种功能性氨基酸;气味指纹图谱分析显示,该多肽气味优于传统调味酱油粉。研究表明,经优化酶解工艺制备的沙蚕酶解多肽产物具有明显的鲜味和芳香气味,可用于开发功能性海鲜呈味基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三疣梭子蟹螯足断肢及再生对摄食和攻击行为的影响
陶丹丹, 刘磊, 付媛媛, 王思翔, 黄辛联, 翟伟, 徐元凯, 宋微微, 王春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95-80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03
摘要1750)   HTML0)    PDF(pc) (5470KB)(827)    收藏
为研究螯足断肢及再生对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摄食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8.34±2.56)g(C期)的三疣梭子蟹为试验对象,采用高温胁迫断肢法,设置对照组(无断螯组)、断一螯组和断两螯组,测定了螯足断肢及再生后蟹的体质量、全甲长、全甲宽、体高及摄食量,计算断肢和再生前后的增重率、形态指标增长率及摄食率等指标,并采用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系统观察了螯足断肢及再生前后蟹的摄食选择性、摄食能力和攻击性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断螯组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增长率略有下降( P >0.05),而断两螯组蟹的全甲宽、全甲长及体高的增长率则显著下降( P <0.05);断螯组三疣梭子蟹对花蛤肉及杂鱼的摄食率略有降低,再生各组间摄食率相似,但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断两螯组和再生两螯组蟹均不能打开寻氏肌蛤,且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断螯及再生后蟹的摄食选择性较对照组显著改变( P <0.05);随着螯足断肢数目的增多,断螯组蟹的争斗延迟时间呈下降趋势,而争斗持续时间、移动速度、移动距离及争斗强度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断螯组蟹的争斗持续时间及争斗强度较对照组蟹显著降低( P <0.05)。研究表明,螯足断肢降低了三疣梭子蟹幼蟹的体质量和形体指标增长率,减少了幼蟹对花蛤肉和杂鱼的摄食率,螯足断肢及再生改变了幼蟹的摄食能力及摄食选择性,且断螯后幼蟹的攻击能力也减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及最大熵模型的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比较
周鑫, 张丽源, 何晨翔, 胡成业, 王晶, 李艺, 李雪丽,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19-827.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10
摘要1743)   HTML0)    PDF(pc) (5143KB)(764)    收藏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 Uca   arcuata )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对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SI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个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总体上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采用MaxEnt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HSI模型较MaxEnt模型更适宜用于弧边招潮蟹适生区的调查分析,温度、底质、地质和潮汐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盐度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这些因子对弧边招潮蟹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韩建, 王茂林, 曹胜男, 顾知之, 孙旭, 王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87-79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18
摘要1740)   HTML3)    PDF(pc) (525KB)(861)    收藏
为研究养殖过程中光照环境(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 Scophthalmus   maximus )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3.17±0.07)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种颜色的LED光源(冷白、红色、蓝色、绿色和暖白),并在冷白光源下设计5种光照度[600、300、100、25 lx和黑暗对照(0 lx)]和5种光周期(24L∶0D、16L∶8D、12L∶12D、8L∶16D和黑暗对照),养殖试验周期为65 d,试验结束后,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进行测定,同时对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神经肽Y(NPY)的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光源处理组大菱鲆幼鱼出现了较多的死亡,但光色、光照度和光周期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 P >0.05),红色光源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冷白和绿色光源处理组( P <0.05);光照度300、100 lx处理组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较高且显著高于600 lx处理组( P <0.05),持续光照组(24L∶0D)幼鱼的生长和摄食性能显著低于12L∶12D、8L∶16D处理组和黑暗对照组( P <0.05)。研究表明,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红色光源,大菱鲆幼鱼适宜在较弱的光照(25~300 lx)环境中生长,强光照会抑制其生长和摄食,短光周期(0~12 h光照)相对于长光周期更利于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摄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JABBA-Select模型对不同时间序列渔获量和渔船效应的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杨诗玉, 冯佶,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28-83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357
摘要1739)   HTML0)    PDF(pc) (13234KB)(756)    收藏
为了解印度洋长鳍金枪鱼( Thunnus   alalunga )种群动态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采用结合了种群生物学参数和渔业选择性的JABBA-Select模型,分别从渔获量的不同时间序列、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过程是否考虑渔船效应两个方面,考察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量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型选取1979—2020年短时间序列渔获量数据时,CPUE的拟合效果更好;而当模型选取长时间序列渔获量数据时,CPUE对数残差较大,拟合效果较差;同时考虑渔船效应的CPUE数据对模型拟合效果表现更佳;2020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未发生资源型过度捕捞( B SB / B SB,MSY >1),也未发生捕捞型过度捕捞( F / F MSY <1);模型重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种群评估结果对陡度(steepness, h )较稳健,但对自然死亡率(natural mortality, M )较敏感。研究表明,不同时间序列的渔获量对资源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考虑渔船效应的标准化CPUE可以更好地反映种群资源变动趋势,减少种群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琼枝麒麟菜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血糖活性
石硕, 孙康婷, 李继伟, 潘创, 杨贤庆, 赵永强, 陈胜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66-87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34
摘要1738)   HTML0)    PDF(pc) (4925KB)(728)    收藏
为研究琼枝麒麟菜( Eucheuma   gelatinae )多糖的结构及其粗多糖和纯化组分的降血糖活性,以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的琼枝麒麟菜粗多糖为原料,采用DEAE-52离子柱纯化、PMP衍生,用HPLC法测定各组分单糖组成。结果表明:琼枝麒麟菜粗多糖(EGP)和纯化组分(EGP-1、EGP-2、EGP-3)均为吡喃型硫酸多糖,主要由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木糖(Xly)和阿拉伯糖(Ara)5种单糖组成;与 EGP 相比,纯化多糖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P <0.05),EGP-2和EGP-3的糖醛酸和硫酸根含量显著提高( P <0.05);EGP和EGP-1有三螺旋结构,EGP-2和EGP-3无三螺旋结构;多糖的体外降血糖活性显示,4种多糖均能有效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EGP-3的降血糖效果最优。研究表明,与EGP相比,3种纯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有所降低,且表现出更强的降血糖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反思及优化探讨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37-743.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170
摘要1730)   HTML1)    PDF(pc) (497KB)(938)    收藏
增殖放流既可增加海洋渔业资源量,又可通过修补海洋生物食物网,改善海洋环境,修复海洋生态。本文针对中国增殖放流现状中存在的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不足,策略针对性不够强,以及放流地点与时间安排、监督与管理协调、增殖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有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改进与优化建议,即科学选择放流品种、数量、密度及其配比,事先充分论证放流时空安排,落实放流监督与管理,建立各海区、行政区管理部门之间增殖放流的协调联动机制,重视增殖放流综合效益的监测和评估,构建回顾性评价和后续改进的技术体系,以期助力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徐昊旸, 杨雪莹, 倪未, 刘芳, 陈海港, 朱新平, 刘晓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12-81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341
摘要1712)   HTML0)    PDF(pc) (490KB)(746)    收藏
为研究乌龟( Mauremys   reevesii )优良品种的选育效果,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imple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分析了乌龟5个选育世代(基础群体F0代、F1~F4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10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 N a )为8.58,期望杂合度( H e )为0.173~0.919,平均值为0.581,观测杂合度( H o )为0.054~0.862,平均值为0.47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65~0.914,平均值为 0.541;12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1个位点属于中度或高度多态位点,表明所选择的微卫星位点可作为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的良好评价工具;乌龟5个选育世代的观测杂合度( H o )分别为0.491、0.494、0.497、0.458和0.453;遗传分化系数 F st 及AMOVA分析显示,乌龟5个选育世代群体之间的 F st 值为0.004~0.012,小于0.05。研究表明,乌龟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遗传分化程度较小,乌龟选育群体还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单环刺螠响应双酚A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许星鸿, 丁子媛, 张馨予, 刘顺, 亓鲁, 王思婕, 朱大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44-752.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06
摘要1673)   HTML0)    PDF(pc) (3885KB)(794)    收藏
为探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海洋底栖动物单环刺螠( Urechis   unicinctus )毒性影响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分别对BPA暴露后和对照组单环刺螠(体质量为17.3 g±1.5 g)的体腔细胞转录组进行测序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3.74 Gb高质量数据,组装得到108 262个转录本和30 882条单基因序列(Unigene),平均长度为1 380 bp,N50长度为2 549 bp;共有14 581个Unigene得到注释,其中7 242个Unigene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于284个代谢通路;BPA胁迫下筛选出1 07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49个基因表达上调和424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类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催化、结合、抗氧化、转运体、信号转导和电子载体等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163个基因被注释到151条KEGG通路中,富集程度最显著的3个通路为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研究表明,BPA胁迫会对单环刺螠体腔细胞的合成、免疫及解毒代谢产生显著影响,获得的单环刺螠体腔细胞转录组数据可为揭示单环刺螠的抗逆机制,以及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同水草养殖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吴雷明, 韩光明, 覃宝利, 张家宏, 王守红, 寇祥明, 袁秦, 毕建花, 唐鹤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79-78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44
摘要1666)   HTML0)    PDF(pc) (1171KB)(799)    收藏
为明确水草环境对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采用生态试验学方法,以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和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及平均体质量为(3.54±0.73)g的幼虾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仿生水草,BM)、轮叶黑藻组(HM)和水花生组(AM)进行为期6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养殖试验结束后,HM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显著高于BM组( P <0.05),HM和AM组的成活率和总质量均高于BM组( P >0.05),HM组分别较BM组提高12.12%、11.42%,AM组分别较BM组提高16.68%、25.78%;HM和AM组肝胰腺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BM组( P <0.05),两组肠道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则显著低于BM组( P <0.05);各组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 P >0.05);各组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HM和AM组肌肉∑( n -3)PUFA/∑( n -6)PUFA显著高于BM组( P <0.05),HM组肌肉EPA、DHA、∑SFA和∑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BM组( P <0.05)。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水草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品质存在显著影响,种植轮叶黑藻更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底质和规格对缢蛏潜沙行为及摄食率的影响
张树源, 王新星, 刘琦, 李一峰, 沈和定, 牛东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804-81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361
摘要1662)   HTML0)    PDF(pc) (3050KB)(758)    收藏
为了探究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对底质的选择及潜沙后的摄食差异,以不同规格缢蛏(壳长分别为2.5、3.0、3.5 c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底质类型(全泥、1/3沙、2/3沙和全沙)和底质厚度(6、12、18、24、30 cm)对其潜沙行为、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 ℃、盐度为20条件下,规格和底质类型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 P <0.01),24 h内仅在全泥底质下潜沙率达到100%,当底质含沙率大于30%时,缢蛏的潜沙行为明显受阻,不同规格个体间的半数竖壳时间( T E50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规格和底质厚度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和摄食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 P >0.05),个体规格与潜沙深度、摄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P <0.05),其中,壳长3.5 cm的缢蛏个体潜沙深度约为底质厚度的2/3,且在18 cm底质厚度下的摄食率为6 cm底质厚度下的2.12倍,在6 cm底质厚度下,壳长2.5 cm缢蛏摄食率最大。研究表明,适宜缢蛏潜沙的底质为泥质底,小规格缢蛏潜沙能力较强,且底质越厚越有利于其下潜后的摄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梁阳阳, 张国庆, 陈诚, 赵秀侠, 高娜, 李静, 方婷, 杨坤, 尹峰, 郭伟, 卢文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72-778.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16
摘要1655)   HTML1)    PDF(pc) (3143KB)(742)    收藏
为了解须鳗虾虎鱼( Taenioides   cirratus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状况,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从南渡江口、珠江口、太湖、巢湖和南四湖中采集的12尾须鳗虾虎鱼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并下载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须鳗虾虎鱼线粒体全基因组长为16 641~16 978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D-loop控制区,各样本的编码基因序列长度较一致,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差异主要是由控制区长度(975~1 314 bp)差异造成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rRNA 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须鳗虾虎鱼分为3个高支持率进化枝,与红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鲡形鳗虾虎鱼( Taenioides   anguillaris )形成并系,太湖、巢湖和南四湖的须鳗虾虎鱼个体聚为1个进化枝,南渡江口和珠江口的须鳗虾虎鱼个体均分属2个进化枝。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和亚洲季风形成带来的中国水系格局变化,可能是须鳗虾虎鱼形成目前系统发育结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须鳗虾虎鱼的分类地位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黄河鲤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序列特征、SNP位点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王新华, 路畅, 徐文彦, 齐子鑫, 徐梦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5): 763-771.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3-001
摘要1651)   HTML0)    PDF(pc) (11582KB)(788)    收藏
为探究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ulin-induced gene, INSIG 1)在黄河鲤(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候选基因法对黄河鲤生长候选基因 INSIG 1进行了序列特征分析、组织表达及SNP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鲤 INSIG 1基因全长为4 853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其中cDNA全长为1 530 bp,蛋白编码区(CDS)全长为756 bp,可编码251个氨基酸;INSIG1在不同物种间序列保守性较高,黄河鲤INSIG1与金线鲃、斑马鱼和鲫等鲤科鱼类聚为一支;预测黄河鲤INSI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 674.25,理论等电点为8.09,属于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该蛋白无信号肽,包含6个跨膜结构,蛋白三级结构包含6个α-螺旋和部分无规则卷曲;qRT-PCR分析显示, INSIG 1基因在黄河鲤肝、脾、肾、肠、心脏、鳃、脑、肌肉和皮肤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和肝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最低;黄河鲤 INSIG 1基因共鉴定到10个SNP位点,其中g.1854T>C和g.1982A>T 2个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黄河鲤肥满度性状显著相关( P <0.05),其他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未表现出显著关联性。研究表明, INSIG 1基因参与了黄河鲤的生长发育过程,其突变位点g.1854T>C和g.1982A>T显著影响了黄河鲤的肥满度,该结果为黄河鲤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用的分子标记,对于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黄河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皮质醇对鱼类性别分化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高蕊, 闫红伟, 刘鹰, 刘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38 (4): 726-.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22-293
摘要1547)   HTML7)    PDF(pc) (1728KB)(700)    收藏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分化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理学及鱼类遗传育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高等脊椎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分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种群密度和pH等的影响。探究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对鱼类性别控制育种至关重要,也有利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皮质醇(cortisol)作为鱼类最主要的糖皮质激素,在鱼类性别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分化与性转变过程中,外源皮质醇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环境因素影响内源皮质醇水平的变动规律,以及皮质醇调控性别分化与性转变的分子机制,并提出未来应在皮质醇诱导鱼类雄性化的作用机制、皮质醇与表观遗传因子的互作关系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深入探究皮质醇的功能特性及调控机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