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1
  

  • 全选
    |
  • 郭晓黎, 仇雪梅, 常亚青, 张伟杰, 崔军, 丛玉婷, 吴领知, 刘洋, 王秀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1-6.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克隆了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 CYP17基因。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 57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 482 bp,编码493个氨基酸;CYP17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540,等电点为8.068,信号肽断裂位点位于第18和第19个氨基酸残基之间;虾夷马粪海胆的CYP17氨基酸序列与紫球海胆S.purpuratus的同源性为97%,与光棘球海胆S.nudus的同源性为96%。用RT-PCR技术对CYP17基因在虾夷马粪海胆生殖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虾夷马粪海胆3个家系的雄性个体生殖腺中,CYP17基因在1-3家系的表达量最高,依次为10-3家系、6-2家系,而在雌性个体生殖腺中,CYP17基因在10-3家系的表达量最高,依次为1-3家系、6-2家系;在4-1家系海胆3个不同发育时期,CYP17基因在雄海胆性腺中的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而雌海胆性腺在发育第430天到第447天时表达量略有增加,发育到第512天时表达量明显增加。本研究表明,CYP17基因在海胆雌、雄个体生殖腺中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明显,雄性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雌性。
  • 郝贵杰, 潘晓艺, 徐洋, 姚嘉赟, 尹文林, 沈锦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7-11.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方法制备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体质量为500~1 000 g)免疫球蛋白(IgM),以其为抗原免疫8周龄的BALB/c小鼠,免疫3~4次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方法对杂交瘤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阳性克隆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6株针对罗非鱼IgM的单克隆抗体(mAb),分别命名为1C10、1C2、1G11、2C2、2F9和4B3,所有单抗均为IgG类,各株杂交瘤的细胞上清ELISA效价为1∶800~1∶3 200;制备4B3和1G11的腹水单抗,ELISA效价分别为1∶102 400和1∶6 400。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mAb 4B3能在变性条件下识别罗非鱼IgM的重链,约在相对分子质量85 000左右。用ELISA检测4B3对罗非鱼IgM的敏感性,IgM灵敏度为10 μg/L。利用所制备的单抗4B3建立了评价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血清抗体水平的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方法,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和浸泡免疫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14 d后,两种免疫方式的罗非鱼血清抗无乳链球菌的抗体比对照组稍有增加;免疫21 d后,两种免疫方式的罗非鱼血清抗体均有明显增加;免疫35 d后增加更为显著,达到最高峰,注射组效价达1∶2 560,浸泡组达1∶640;免疫56 d后抗体开始下降,直到第98天还维持在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水平。本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罗非鱼IgM mAb可用于评价罗非鱼疫苗免疫效果及抗体产生规律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刘明泰, 李杨, 刘小林, 许淑芬,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12-16.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SRAP反应体系的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以及Taq酶活性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用于皱纹盘鲍的SRAP反应体系。优化后的反应体系(10 μL)包括Mg2+1.5 mmol/L,dNTPs 0.15 mmol/L,引物0.2 μmol/L,Taq酶活性0.25 U,模板DNA 20 ng。采用不同模板和引物对体系进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反应体系能够高效地扩增出可识别条带,为进一步应用SRAP标记对皱纹盘鲍进行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 杨志平, 孙飞雪, 刘志明, 张磊, 曹为, 马悦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17-20.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健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质量为10~30 g)肠道中分离出50株细菌,以点种法在选择培养基上对菌株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测试,筛选出产3种酶以上的细菌13株,并定量测定了其中9株菌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依据产酶能力选6株细菌进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 6株菌均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选3株产酶细菌BC26、BC228、BC232进行毒力测试,经一个月观察证实,无论给刺参腹腔注射细胞浓度为107cfu/mL的菌悬液,还是投喂含细菌浓度为109cfu/g的干饲料,刺参都是安全的;对细菌16S rDNA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表明,BC26、BC228、BC232菌株分别与芽孢杆菌Bacillus sp.FA132、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NBRC102016和塔斯马尼亚弧菌Vibrio tasmaniensis 04102的相似性均为99%。
  • 武鹏, 赵大千, 蔡欢欢, 王芳, 高悦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21-26.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3种微生态制剂对水质及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鲜体质量为0.7053 g± 0.0046 g)生长和免疫的影响。试验设9个处理组,分别投喂添加浓度为2、4、8 mL/m3的3种免疫增强剂、3种复合芽孢杆菌和3种EM菌;另设1个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每组均设2个重复。试验在100 L的PVC塑料桶中进行,试验水体为80 L,每桶放35头幼参。日投饵2次,投饵量为幼参体质量的5%;日换水1次,换水量为水体的1/5,换水后将微生态制剂直接泼洒至水体中。结果表明:在水体中泼洒3种微生态制剂,能明显改善水质,泼洒8 mL/m3的EM菌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最有效,该处理组水体中的氨氮(N)和亚硝酸氮(N)含量最低,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0%和56.6%;投喂添加3种微生态制剂饲料的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8 mL/m3的免疫增强剂对幼参生长的影响最明显,该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提高31.8%;幼参体腔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活力均与添加微生态制剂的剂量呈正比,添加8 mL/m3免疫增强剂的处理组幼参的ACP和CAT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64.0%和54.0%,添加8 mL/m3EM菌的处理组幼参的LSZ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 王吉桥, 张凯, 徐振祥, 姜玉声, 丛文虎, 张剑诚, 张玉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27-33.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为9.0~16.0℃下,将体质量为(0.5±0.2)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饲养在放置了混凝土制的中空型(A类)、楼层型(B类)和井字型(C类)附着基的塑料水槽(45 cm×31 cm×30 cm)中,投喂配合饲料,采用每周清洗一次附着基(A1、B1、C1组)和不清洗附着基(A、B、C组)的方法饲养80 d,研究了附着基形状及其处理方式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清洗对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附着基形状与是否清洗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B1组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B组最低,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定期清洗附着基的各试验组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及化学耗氧量均低于不清洗组;不清洗附着基的各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的平均活性分别比清洗组高32.28%、9.17%和5.71%,而相同形状附着基的不清洗组与清洗组仿刺参的SOD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
  • 孟雷明, 王丽丽, 雷艳, 姚翔, 李燕, 李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34-38.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度为(15.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22.0、27.0、31.5、36.0)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盐度下刺参的碳、氮收支方程。试验刺参体质量为(37.53± 1.84)g,将刺参放于品字形循环水槽(40 cm×30 cm×30 cm,水体约为35 L)中饲养,试验共进行28 d。结果表明:盐度为31.5的试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达到了1.6%/d;不同盐度下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分别为72.32~127.85 mg/(g·d)和6.59~11.65 mg/(g·d),盐度为31.5时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最大,盐度升高或降低均导致刺参对碳、氮的摄食率降低;刺参摄食饲料中的碳后,通过粪便排出的碳达到了61.3% ~74.4%,其次是呼吸消耗碳(21.7%~34.9%),用于生长的碳最少(3.8%~4.7%);刺参摄取的氮主要消耗在粪便中(56.6% ~64.7%),其次是代谢消耗氮(27.0%~32.6%),用于生长的氮最少(7.4%~10.8%)。通过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和盐度对其碳、氮收支的影响可以看出,刺参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7.0~31.5,盐度的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刺参的生长减慢。
  • 高鑫, 闫喜武, 张辉,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39-43.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北方大连养殖群体(N)和南方莆田养殖群体(S)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NN(N♀×N♂)、SS(S♀×S♂)、NS(N♀×S♂)和SN(S♀×N♂)4个试验组,比较了自交与杂交F1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与存活,研究了蛤仔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效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幼虫期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11.23%和-6.05%,双亲生长优势为2.12%,正交组NS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反交组SN表现出杂种劣势;在稚贝期,正反交组都表现出杂种优势,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24.89%和15.12%,双亲生长优势为19.9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杂交F1的存活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蛤仔南北方群体杂交育种的方法,可有效地改良蛤仔的生长性状,并为蛤仔速生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 马贵范, 杨凤, 郭文学, 赵海丽, 梁泽楠,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44-48.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最佳运输时间及放养方式,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其稚贝与成贝对干露和淡水浸泡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范围内,中国蛤蜊和四角蛤蜊的死亡率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呈直线增加(P<0.05);气温为25℃时,中国蛤蜊稚贝耐干露的LT90、LT50和LT10依次为26.4、20.4、14.4 h,四角蛤蜊稚贝的依次为29.2、21.9、14.6 h;气温为15℃时,中国蛤蜊成贝耐干露的 LT90、LT50和 LT10依次为53.2、35.8、18.3 h,四角蛤蜊成贝的依次为124.6、95.7、66.8 h。2)在试验范围内,中国蛤蜊和四角蛤蜊的死亡率随淡水浸泡时间的延长呈直线增加(P<0.05);中国蛤蜊稚贝耐淡水浸泡的LT90、LT50和LT10依次为9.0、6.6、4.2 h,四角蛤蜊稚贝的依次为15.3、10.8、6.4 h;中国蛤蜊成贝耐淡水浸泡的LT90、LT50和LT10依次为29.4、17.0、4.6 h,四角蛤蜊成贝的依次为52.3、28.9、5.6 h。本研究表明,四角蛤蜊耐干露和淡水浸泡能力总体上要强于中国蛤蜊。
  • 郭文学, 闫喜武, 肖露阳, 马贵范,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49-54.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机测量115个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i 2龄个体的性状指标,以壳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以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WL、软体质量WM)为因变量计算了通径系数(P)、相关指数(R2)和决定系数(di),研究了中国蛤蜊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壳宽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19),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高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0.513),是影响活体质量的次要因素;壳长对软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98),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宽对软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0.544),是影响软体质量的次要因素;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壳长、壳高和壳宽与活体质量、软体质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L=-37.816+0.675X1+1.015X3和WM=-15.206+0.228X1+0.290X2
  • 李彦, 刘利平, 赵广学, 胡振雄, 苏晓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55-60.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絮团的原理,探讨了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的影响.试验分A、B、C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在室外水泥池中饲养体质量为(10.5±0.2)g的新吉富罗非鱼,各组投喂同种商品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日投饲量为鱼体总质量的8%~10%),A组投喂正常量,B组投喂正常量的80%,C组投喂正常量的75%,且A、B、C组水体中同时泼洒饲料投喂量30%的小麦淀粉(用池水混匀泼洒),而对照组不泼洒小麦淀粉.试验共进行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并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C组水体中总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含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水体中硝酸盐(NO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悬浮物和异养细菌总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鱼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96%和17.04%,而蛋白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91%和21.04% (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含量,改善水质,并生成鱼类可食用的絮团,降低饲料系数.
  • 陈彦伶, 牟群, 潘连德, 刘译浓, 王爱卿, 郑佳瑞, 邱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61-66.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预试验结果,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投喂含2 g/kg(饲料)诺氟沙星和10 g/kg(饲料)土霉素的药饵,以及设定空白对照组(共8个试验组),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运用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药源性肝病模型中,诺氟沙星组阳性率最高(31.3%),土霉素组阳性率略低(15.0%),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阳性率较低(10.0%、5.0%),而4个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个体;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两种药物均可导致中华鳖出现典型的 “白底板”症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非寄生性肝病特征。药物致中华鳖肝组织损害的组织病理过程是:在药毒作用下,起初表现为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肝静脉扩张、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肝淤血严重,体积增大显著,后期肝细胞索先于扩张的肝血窦变性和坏死,最终肝血窦也坏死,肝组织硬变并有肝性血样腹水产生;肝细胞内脂滴越来越多,核固缩变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以及内质网膨胀而破碎,细胞膜破碎,炎性细胞数量多,细胞病变与组织病理具有一致性。药源性肝病的转归表明,当致病因素(大剂量药物饵料)撤销后,中华鳖有较强的恢复性,且土霉素组较诺氟沙星组康复的快。
  • 杨吉平, 陈立侨, 刘健, 李二超, 郑跃平, 崔超, 陈锦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67-71.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人工放流4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对长江口盐度的可能适应性,以淡水为对照,测定了在盐度为5、10急性胁迫下,鱼体在6、12、24、48、96 h时各种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中华鲟进入盐度为5的水中后,6 h时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升高(P<0.05);12 h时,血清中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LT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4 h时,尿素(URE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GLU、HDL-C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龄中华鲟进入盐度为10的水中后,6 h时鱼血清中总蛋白(TP)、ALT含量显著升高(P<0.05);12 h时,血清中TP、GLU、甘油三酯(TG)、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LT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4 h时,血清中胆固醇(CHOL)、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TP、GLU、TG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8、96 h时,血清中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CHOL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本研究表明,在4龄中华鲟盐度适应过程中,蛋白质可能优先于其他物质被动员而发挥调节作用,糖和脂肪则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 丁正峰, 薛晖, 王晓丰, 唐建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72-76.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进行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乐斯本(LSB)对体质量为(20.0±1.7)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试验设定2、10、20、40、80 μg/L 5个LSB质量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2个平行,另设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每组投放克氏原螯虾20只,试验在聚乙烯塑料箱(58 cm×35 cm×34 cm)中进行。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升高对克氏原螯虾产生较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9,P<0.0001),安全浓度为(2.79±0.31)μg/L;低LSB浓度染毒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20 μg/L LSB感染96 h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CAT活性变化相似,在时间和LSB浓度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45<0.05);LSB浓度对肝胰脏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20~80 μg/L浓度组,24 h和48 h的GSH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GSH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变化在时间上出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本研究表明,肝胰脏SOD和CAT活性及GSH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克氏原螯虾受损伤的程度,并可用作克氏原螯虾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 赵海涛, 万玉美, 张福崇, 吴新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77-82.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红鳍东方鲀T.rubripes(♂)F1代(简称杂交东方鲀)及其亲本(均为人工养殖的3龄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东方鲀肌肉粗蛋白质与亲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粗灰分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两亲本(P<0.05);杂交东方鲀肌肉鲜味氨基酸含量与菊黄东方鲀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红鳍东方鲀(P<0.05);杂交东方鲀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与亲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红鳍东方鲀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菊黄东方鲀(P<0.05);杂交东方鲀富含K、P、Na、Mg、Ca和Se等元素,其中K含量显著高于菊黄东方鲀(P<0.05),P含量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Na含量显著高于两亲本(P<0.05),Se含量显著高于红鳍东方鲀(P<0.05);杂交东方鲀必需氨基酸指数(86.38)显著高于两亲本(P<0.05)。本研究表明,杂交东方鲀的肌肉营养成分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的优质鱼类。
  • 张升利, 孙向军, 张欣, 姜志强, 苏建通, 梁拥军, 杨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83-88.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吻鮠Leioeasis longirostris(体质量为771.8~1 047.1 g)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长吻鮠的含肉率为75.69%±0.41%;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82%、15.85%、5.31%和0.91%;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62.83%(干计),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5.43%(干计),占氨基酸总量的40.48%;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长吻鮠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9.14,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3.89%(干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9.88%,其中EPA、DHA含量分别为3.22%、13.18%。本研究表明,长吻鮠肌肉中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尤宏争, 孙志景, 张勤, 张振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89-93.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影响的试验。试验设5个盐度(15、20、25、30和35)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各随机放12尾体质量为(25.63±1.36)g的试验鱼,饲养试验在室内有循环设备的水槽(800 mm×500 mm×450 mm,水体为140 L)中进行,日饱食投喂商品饲料两次(8:00、16:00),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将豹纹鳃棘鲈幼鱼从盐度为30的海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20、25、35的水中时,在各个盐度下96 h后的存活率均为100%;经盐度驯化后饲养42 d的各组鱼的成活率平均为96.7%;饲养试验结束时,盐度为15的组豹纹鳃棘鲈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最高,盐度为30的组幼鱼各项摄食生长指标均最低;盐度为15和30的组幼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但这两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较低,各试验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幼鱼在盐度为15时摄食生长最快,肌肉品质也最好。
  • 李鸶鸶, 汪秋宽, 何云海, 任丹丹, 张泽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94-98.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基本成分的测定与对多肋藻中活性成分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提取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小鼠血清高血脂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肋藻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0.55%、15.40%、11.13%、2.00%(质量分数,下同),多肋藻的总膳食纤维、碘、甘露醇含量分别为48.05%、0.10%、11.3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优化提取工艺为酶加量0.10%、温度50℃、pH 5.5、酶解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率为1.859%,总糖与总硫酸根含量分别为1.416% 和0.972%。建立高血脂症小鼠模型,采用岩藻聚糖硫酸酯粗提物对其灌胃,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剂量高于500 mg/(kg·d)时,对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多肋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粗提物对高血脂症中的三项指标均具显著抑制作用,表明其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
  • 张丽梅, 张红, 罗钟铉, 董云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99-103.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han和Vese的C-V主动轮廓模型以及本文中改进的C-V主动轮廓模型对几类典型的海洋微藻图像进行了分割。当微藻图像的主要边界曲率变化较大,即主边界 “陡峭”时,直接使用C-V主动轮廓模型难以获得微藻图像的边界。在改进的C-V主动轮廓模型中,通过人机交互绘制粗略的初始边界,并将其设定为初始零水平集,将符号函数引入到初始水平集中定义内外能量,再通过适当的参数调整进行图像边界的演化。将采用两种模型算法获取典型的海洋微藻图像边界的过程进行对比可知,对于带 “陡峭”边界的微藻图像,采用C-V主动轮廓模型难以获得或以较慢速度获得图像边界,而采用改进的C-V主动轮廓模型不仅图像边界获取速度快,而且边界信息量大。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的C-V主动轮廓模型算法的有效性,为微藻图像的分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李熙泰, 张钟哲, 王喜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104-109.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使用2001—2006年的卫星海面高度计数据,对马里亚纳海沟东西两侧(15°~25°N,120°~160°E)海域中尺度涡的传播特性及其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里亚纳海沟以东形成的很多涡旋,都具有明显的西向传播特性,传播速度与第一斜压模式的Rossby长波的传播速度基本一致;反气旋式涡旋(暖涡)的面积大于气旋式涡旋(冷涡)的面积,并且呈现面积交替变化的特征,即冷涡面积大时暖涡面积小,反之亦然;以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值为指标的中尺度涡强度呈春夏季大、秋冬季小的季节性变化,但2004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东侧的水深与中尺度涡的强度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深越大,强度也越大。
  • 刘明, 席小慧, 雷利元, 张笑, 毕远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1): 110-114. https://doi.org/NULL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2000、2005、2010年锦州湾海域潮流场和海湾纳潮量及水交换指标的变化,并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对锦州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分析水质环境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 2000—2010年锦州湾自然岸线减少近2.17 km,海域面积减少约28.1 km2;海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围填海工程的岸线变化导致2000—2005年纳潮量减小了11.92%,水交换率减少了17.51%,2005—2010年纳潮量减小了29.74%,水交换率减少了9.28%;2004—2010锦州湾海域COD、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13~2.10、0.16~1.07、0.0030~0.0389、0.05~0.39 mg/L,锦州湾海域水质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超标污染物主要为COD、无机氮和油类。

    关键词:数值模拟;水交换;纳潮量;海洋工程;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