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21
  

  • 全选
    |
  • 李晓丽, 申元, 曹淑青, 张泽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31-23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的丝状体育苗,以大连沿海萱藻为材料,采用配子孤雌生殖方法,进行了丝状体的诱导及采苗、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种藻获得的配子经孤雌生殖形成的盘状体在20℃时生长最快,15℃时次之,10℃时最慢;盘状体直径达到100 μm以上时开始形成丝状体,丝状体在20℃时形成的时间最短、数量最多、生长速度最快,15℃时次之,10℃时最差;将丝状体剥下经增殖后切碎采苗,在10℃时幼苗形成最快、形成率最高,15℃时次之,20℃时无幼苗形成;在10℃时,采苗后培养30 d幼苗长度达到 (11.0±0.3)mm,移至海区栽培4个月后获得藻体长度为60 cm左右的萱藻成体。
  • 薛梅, 闫红伟, 刘海映, 刘奇, 邢坤, 陈雷, 吕海波, 卢羽洁, 张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37-24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每月中旬对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其性腺发育规律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7月份以外,其他月份的雌、雄口虾蛄比例与期望值1∶1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χ2=0.500,P>0.05);口虾蛄雌、雄性比为0.79~1.34,全年雌、雄性比平均为1.04± 0.05,雌、雄性腺周年发育变化趋势类似,雄性发育略快,性成熟高峰期均有2个,雌性在5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而雄性在4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口虾蛄卵子发生过程分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前期细胞、卵黄形成期细胞、早期成熟期卵细胞和成熟期卵细胞,卵巢发育分为未发育时期、卵母细胞期、生长前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精子的发生过程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精巢发育分为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早期精子期和精子期。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早日实现口虾蛄栖息地养护及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 陆宏达, 刘俊杰, 岳蒙蒙, 操艮萍, 李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46-25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 DNA提取和PCR扩增的影响,将从患武汉单极虫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鱼苗上分离出含有孢子的孢囊,分别置于100%乙醇、70%乙醇、2.5%戊二醛、10%福尔马林、Bouin’s液、Carnoy’s液和Müller’s液中保存50 d,经计数调整孢子等量后分别进行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100%乙醇和70%乙醇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孢子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无任何影响,等同于新鲜孢子,可作为孢子的保存方法;2.5%戊二醛和Bouin’s液保存方法只对孢子DNA提取有影响,但均能在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后出现特异电泳条带,可作为用于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的孢子保存方法;10%福尔马林和Müller’s液保存方法对孢子DNA提取和常规PCR扩增均有影响,但均能在巢式PCR扩增后出现特异电泳条带,故只能作为用于巢式PCR扩增的孢子保存方法;Carnoy’s液保存方法无论在孢子DNA提取还是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无阳性结果,故不能用作孢子核酸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保存方法。研究表明,除100%乙醇和70%乙醇保存方法外,其他保存方法对孢子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张振国, 郝爽, 李继, 罗璋, 冯守明, 吴会民, 姜巨峰, 孙志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52-25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海水养殖中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疫苗接种方法,以药用淀粉、麦芽糊精,以及经0.5%甲醛灭活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emolyticus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为主要原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鱼用三联口服疫苗,并用其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免疫,分别在免疫0、7、14、21、28 d时测定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抗体,以1×109cfu/mL活菌 (3种菌液比例为1∶1∶1)进行攻毒试验并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药用淀粉150 g、麦芽糊精50 g、菌液60 mL、挤出速度200 r/min、滚圆时间60 s时,为比较成熟的三联口服疫苗制备工艺,用该疫苗免疫大菱鲆后,3种细菌的大菱鲆血清和后肠黏膜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免疫保护率达50%以上。
  • 姚洪, 张吉鹏, 杨川, 张利娟, 朴元植, 刘月芬, 叶仕根,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56-26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桃拉病毒 (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 (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 张东升, 王震, 毛东东, 冀婷婷,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61-265.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芽孢杆菌L15菌株能有效降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养殖水中的化学耗氧量 (COD)和氨氮(NH+4-N)含量,促进刺参生长,为大量发酵培养L15菌株并降低培养成本,以豆粕、麦麸、玉米酒糟、棉籽粕为碳、氮源,对发酵培养L15菌株的最佳碳、氮源及其配比和最佳发酵条件 (如装液量、接种量、转速等)进行了初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培养芽胞杆菌L15菌株的最佳碳、氮源为麦麸和豆粕,最佳添加量分别为3、2 g/L;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3、接种量1%、转速160 r/min;在最佳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的L15菌株细菌数量可达1011cfu/mL,与用2216E培养基培养的L15菌株相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海参底泥COD的去除率虽无明显变化,但培养成本却降低了91%。研究表明,用豆泊和麦麸作为培养基培养L15菌株具有可行性,不仅细菌数量达标,且培养成本显著降低。
  • 李璐瑶, 孙丕海, 包鹏云, 张丛尧, 杨志平, 马悦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66-271.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免疫反应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用添加梅奇酵母C14(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红酵母H26(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和芽孢杆菌BC26(浓度为1×107cells/g饲料)的混合益生菌饲料,投喂体质量为(0.54 g±0.06 g)的幼参,记为益生菌组,并设只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幼参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腔细胞吞噬活力和呼吸爆发,体腔液 (CF)和体腔细胞裂解液 (CLS)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除CF和CLS酚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免疫指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CF、肠道和体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F、CLS、肠道、呼吸树和体壁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肠道和呼吸树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呼吸树和体壁SOD活力,所有组织CAT活力,CLS和肠道T-AOC,CF、肠道和呼吸树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免疫反应和影响其抗氧化性能。
  • 吴俊光, 王连生, 王常安, 李晋南, 赵志刚, 罗亮, 都雪, 徐奇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72-27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对杂交鲟 (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幼鱼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 (干物质含量)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测得其中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 (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水平 (对照)相比,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幼鱼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 (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肠中丙二醛 (MDA)含量 (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前肠和后肠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和肝脏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P>0.05);2.64%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含量 (P<0.05),显著降低了谷草转氨酶 (AST)活性(P<0.05);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 (BUN)含量 (P<0.05),显著升高了血糖 (GLU)含量 (P<0.05);2.36%、2.64%、2.93%、3.24%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 (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中球蛋白 (GLB)、谷丙转氨酶 (ALT)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幼鱼的抗氧化能力,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促进鱼体蛋白质的合成;分别以中肠MDA和血清BUN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表明,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2.73%、2.75%。
  • 何燕富, 王兰梅, 刘念, 朱文彬, 董在杰, 杨慧, 宋飞彪, 陈兴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80-28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幼鱼的耐盐性能,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胁迫对体质量为 (27.27±2.03)g的红罗非鱼幼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试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设置7个盐度 (0、5、10、15、20、25、30),分别记为S0、S5、S10、S15、S20、S25、S30组,试验周期为5 d,慢性盐度驯化试验设置5个盐度 (0、5、10、15、20),分别记为G0、G5、G10、G15、G20组,试验周期为25 d。结果表明:急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开始死亡盐度为15,随着盐度的升高死亡率急剧上升,并在盐度为25及以上时达到100%,96 h半致死盐度为18;急性盐度胁迫下,红罗非鱼肌肉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在各盐度中均未有显著性差异 (P>0.05),而S30组鱼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及以下组 (P<0.05);慢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从盐度10开始死亡,并且累计死亡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在最高盐度20时,25 d的累计死亡率仍低于40%;慢性盐度驯化下,G5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15组 (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G15和G20组 (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10、G15和G20组 (P<0.05)。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可以直接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生活,经过盐度驯化后该鱼具有在较高盐度海水中生活的可能性,适宜的盐度和养殖驯化方式可改善红罗非鱼的肌肉品质。
  • 赵琳, 张敏莹, 徐东坡, 周彦锋, 方弟安, 段金荣, 刘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85-289.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方法,测定了太湖、洪泽湖两个种群共96尾大银鱼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 (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在638 bp序列中共检测到6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0.94%;A、G、T、C平均含量依次为 26.2%、34.0%、21.3%和 18.5%,A+T含量 (47.5%)低于 G+C含量(52.5%);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5和hap7为共享单倍型,hap6为洪泽湖种群特有,hap2、hap3和hap4为太湖种群特有,在7种单倍型中,hap1为明显的优势单倍体型,共54个个体(占总个体数的56.25%);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42和0.001 48,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种群内遗传变异为79.82%,种群间变异为20.18%,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01 79,表明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银鱼野生资源提供参考。
  • 宁军号, 白伟, 宋坚, 张晓森,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90-29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耐受能力,在水温为21~23℃、盐度为32.1、pH为8.2的试验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Pb2+、Zn2+、Cu2+、Cd2+对湿质量为 (73.28±6.11)g的成体偏顶蛤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偏顶蛤死亡率随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种重金属离子对试验蛤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 (LC50)分别为Pb2+372.392、223.357、129.122 mg/L,Zn2+292.415、113.501、62.230 mg/L,Cu2+3.373、1.189、0.506 mg/L,Cd2+106.170、47.973、24.949 mg/L;Pb2+、Zn2+、Cu2+、Cd2+对偏顶蛤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1.291、0.622、0.005、0.250 mg/L。研究表明,单一金属对偏顶蛤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Cd2+>Zn2+>Pb2+,其中Cu2+对偏顶蛤属于高毒性,而偏顶蛤对Pb2+、Cd2+均具有极强的耐受性。
  • 郭良勇, 刘海映, 陈雷, 姜玉声, 刘连为, 赵金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295-30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 (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 (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 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粒径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率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水温 (5、9、13、17、21、25℃ )对不同规格毛蚶潜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 (10 min),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在粗粒径底质中的潜沙率总体低于细、中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并分别在300、60、120 min时达到细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480 min前,小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大规格组,480 min后,大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小规格组;试验结束 (1440 min)时,底质粒径对毛蚶潜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P>0.05),相对小规格个体,大规格毛蚶潜沙率更高;当水温为21℃及以下时,毛蚶潜沙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温为25℃时,试验初期 (40 min)毛蚶的潜沙率较高,但之后潜沙率上升缓慢且出现个体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壳长为5~12 mm的毛蚶在粒径为251~500 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而壳长为13~15 mm的毛蚶在粒径为125~250 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水温21℃时,壳长为9~12 mm的毛蚶潜沙率最高。
  • 郭长江, 赵文, 石振广, 蒲红宇, 张赛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01-306.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 “舌接形”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 付丽丽, 金晶, 吉美萍, 那日, 郭九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07-31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优良的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藻株,探究静电场的生物学效应,采用静电场对钝顶螺旋藻进行处理,分别在0、3、6、9、12、15、18、21、24、27 kV电压下处理藻株5 min,处理后的藻株依次记为IS、ES-1、…、ES-9,将藻株按照一定条件进行培养后,对其生长速度、藻体上浮性、叶绿素a、丙二醛(MDA)、水溶性蛋白质、藻蓝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藻株IS株相比,处理组藻体MDA含量均有所降低;除ES-5藻株外,其他处理藻株的生长速度均明显加快;ES-8藻株上浮性最好,其叶绿素a、水溶性蛋白质、藻蓝蛋白质含量和SOD比活性较IS均有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37.69%、19.13%、19.26%和7.06%;对ES-8株与IS株叶绿素a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比较,发现ES-8株最大吸收峰值与IS株相比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静电场对钝顶螺旋藻具有生物效应。
  • 马丁一, 邢彬彬, 齐雨琨, 周景宇, 庄鑫, 张国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11-314.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气泡幕在驱赶、聚集和阻拦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中的作用,在室内水槽中进行了压缩空气压力为0.04 MPa,孔径为1.0、2.0 mm,孔距为2.5、5.0 cm交互组合的4种不同密集程度的固定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阻拦作用,其中孔径为1.0 mm与孔距为2.5 cm组合的气泡幕阻拦效果最好,平均阻拦率为53.2%,试验鱼第一次穿越气泡幕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202.25 s。研究表明,气泡幕对大泷六线鱼的阻拦效果较为明显。
  • 张雪, 栾青杉, 孙坚强, 杜美荣, 梁峻, 臧有才, 张媛, 王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15-32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 (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 (3、4月)和秋季 (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 张萍, 缴建华, 孙万胜, 李彤, 叶红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24-33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于2014年5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对该海域14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用Brey(1990年)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 (P)以及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 (B)的比值 (P/B)。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门9纲29种,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和其他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56.0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 (湿质量)为52.98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0.59,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8,年平均生物量为9.54 g/m2(去灰分干质量),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12 g/(m2·a) (去灰分干质量),P/B值平均为0.70 a-1。研究表明:本调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整个渤海湾相近,高于南黄海和东海,低于海坛海峡和胶州湾;P/B值较其他海域偏低,说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小型种类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海区;整个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 (63 km2)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约为386 t(去灰分干质量),或是2144 t(鲜质量)。
  • 刘永虎, 程前, 田涛, 陈勇, 尹增强, 刘汉超, 王月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31-337.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大连獐子岛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后夏季水质的变化情况,根据2010—2014年该海域本底调查 (2010年夏季)及4次 (2011—2014年每年夏季)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富营养化指数 (E)、有机污染指数 (A)和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无机氮 (DIN)和无机磷 (DIP)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DIN含量平均值由投礁前的 (0.602±0.020)mg/L降低至 (0.053±0.010)mg/L (2014年夏季),DIP含量平均值由投礁前的 (0.033±0.005)mg/L下降至 (0.016±0.004)mg/L(2014年夏季),氮的变化比磷的变化大;鱼礁区的溶解氧 (DO)含量比较高,除2011年4号站位外,其他站位均大于6 mg/L;化学需氧量 (COD)在2011年大幅度提高,达到6~7 mg/L,其他年份均为3~4 mg/L;重金属除Cu外,Pb、Cd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有机污染指数平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投礁前的0.045± 0.004下降到-0.277±0.002(2014年夏季),水体质量由投礁前的较好转为投礁后的良好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投礁前的1.45±0.04降低至0.41±0.04(2014年夏季),水体的营养化水平由投礁前的富营养化转化为投礁后的贫营养化水平;比较投礁后3个海岛海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应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可知其综合评价值依次为Ⅱ区域 (大耗岛)>Ⅰ区域 (褡裢岛)>Ⅲ (小耗岛)。研究表明,獐子岛人工鱼礁建设海域夏季水质状况在鱼礁投放后得到明显改善。
  • 胡伟, 纪师明, 任效忠, 王琪, 马玉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38-343.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椭圆沉箱的水动力特性,建立了非线性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时域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中N-S方程的求解基于有限差分法,采用VOF方法追踪流体自由表面,使用部分单元体方法处理椭圆沉箱结构物的曲面边界,用计算圆沉箱波浪力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相对波高(H/d)、相对波长(kD)和相对长宽比(B/D)对椭圆沉箱波浪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波高对椭圆沉箱波浪力有重要影响,其值越大波浪非线性的影响越明显;与沉箱无量纲正向波浪力相比,相对长宽比对无量纲横向波浪力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数值模型可应用于椭圆沉箱波浪力的计算,但实际设计中需依据建设地点的风浪特征与掩护条件,确定合适的沉箱相对长宽比,以保证结构足够的安全系数。
  • 赵永强, 李娜,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岑剑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3): 344-350. 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16.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与工作流程;分别从水产生物生长环境、捕获方式、饲料成分、加工与贮藏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从微生物污染物鉴别、过敏原检测、原料鉴别3个方面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品安全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对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诸如2-DE电泳重现性差以及由水产品蛋白质分子量大、溶解度低、离子化水平低带来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此展望了新技术开发、多种组学方法结合和完善水产生物基因与蛋白质数据库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更好地开展水产品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