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21
  

  • 全选
    |
  • 郭莹, 李霞, 秦艳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387-3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组织块培养法,研究了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鳍、吻端和肾脏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 (FBS)的L-15、DMEM和DMEM/F12 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以及人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硫酸软骨素、Ⅰ型胰岛素样 (IGF-Ⅰ)3种生长因子对细胞贴壁率和迁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鳍、吻端和肾脏细胞适宜的体外培养体系为DMEM/F12培养基+20%FBS,pH为7.2,温度为25℃;在最适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0 ng/mL bFGF、20 μg/mL硫酸软骨素、40 ng/mL IGF-Ⅰ时,3种组织的贴壁率和细胞迁出率均最高;鳍、吻端和肾脏组织分别经培养21、15、18 d后长满单层,主要为成纤维样细胞;采用低渗滴片法制备染色体,3种组织原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本研究为大泷六线鱼鳍、吻端和肾脏组织细胞系的构建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柳敏海, 彭志兰, 张凤萍, 罗海忠, 傅荣兵, 李来国, 秦祥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392-3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为27~29℃下,进行了盐度 (10、15、20、25、30、35)对条石鲷幼鱼Oplegnathus fasciatus(体质量为8.1~9.0 g)的摄食、生长和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试验在18个体积为400 L的黑色塑料圆桶中进行,共饲养28 d。结果表明:盐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P<0.05),试验结束时,条石鲷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在盐度为25、30时增加较多,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 (P<0.05);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在盐度为30时最高,分别为2.90%/d、1.83%/d和97.50%,在盐度为10时最低,分别为2.15%/d、1.20%/d和78.85%,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 (P<0.05);摄食率在盐度为25时最高,为3.00%,在盐度为35时最低,为2.59%,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 (P<0.05);盐度对条石鲷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 (P>0.05)。研究表明,条石鲷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5~30。
  • 隋延鸣, 高保全, 刘萍, 任宪云, 李洋, 丁金强, 段亚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398-4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 (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 (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 (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 李猛, 马旭洲, 王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02-4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网箱养鱼对水体的污染,探求环保型生态网箱,以体质量为 (217.86±36.01)g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L.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中氮 (N)、磷 (P)的输入和回收情况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回收率分别为47.80%和44.36%,两组网箱间无显著差异 (P>0.05),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 P的回收率分别为35.01%和32.53%,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 (P<0.05);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利用率分别为26.87%、25.37%, P的利用率分别为15.82%、15.55%,生态网箱中N、P的利用率略高于传统网箱,但两组网箱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试验期间生态网箱内大薸共有3次收割,收获总质量为189.5 kg,大薸净增重为154.25 kg,对水中N、P的移除量分别为257.32 g和67.08 g。通过计算大薸对水中N、P的移除量以及网箱养殖长吻鮠N、P的输入和输出总量,从理论上得出网箱面积与大薸栽培面积比为1∶32~35时,可实现网箱养殖长吻鮠N、P的零排放。
  • 吕林兰, 董学兴, 董斯明, 蒋琦辰, 杨家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07-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单个体培养和群体培养方法,在25℃条件下,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南京品系(NJ)和美国佛罗里达品系 (FL)的幼体发育时间、胚胎发育时间、繁殖量、种群增长参数及品系间、品系内受精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FL品系与NJ品系的幼体发育时间、第一个幼体孵出时间和繁殖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NJ品系的胚胎发育时间比FL品系显著缩短6.9%(P<0.05);NJ品系的净生殖率 (R0)、内禀增长率 (rm)、世代时间 (T)和生命期望 (e0)均显著大于FL品系 (P<0.05);萼花臂尾轮虫FL和NJ品系雌雄交配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系间的受精率低于各自品系内交配的受精率。本研究表明,南京品系和佛罗里达品系萼花臂尾轮虫的发育和种群增长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品系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未形成姐妹种。
  • 丁鉴锋, 杨霏, 闫喜武, 杨凤, 赵立强,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11-4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免疫能力,对野生斑马蛤 (Zb)、珍珠白(Pw)、两道红 (Tr)、两道白 (Tw)、奶牛蛤 (Co)5个不同壳色群体的相关免疫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蛤仔免疫指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Zb和Pw群体的细胞吞噬能力显著高于Co群体 (P<0.05);Tr和Tw群体的溶菌酶 (LYZ)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群体 (P<0.05);Co群体的酚氧化酶 (PO)活性显著高于Tr群体 (P<0.05);Pw群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显著高于Tr和Co群体 (P<0.05),Zb群体的SOD活性也显著高于Tr群体 (P<0.05);各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王秋荣, 毕建功, 林利民, 王志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17-4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重染色法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幼鱼的脊柱、尾鳍、背鳍和臀鳍骨骼发育异常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脊柱发育异常包括脊柱前凸、脊柱后凸和脊柱侧凸以及椎骨的愈合、变形等症状;臀鳍畸形症状主要是近端支鳍骨的分叉;背鳍发育异常除了近端支鳍骨的末端发生分叉外,还有近端支鳍骨之间有软骨片存在;尾鳍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尾上骨数目不等,比正常鱼少一块或两块尾上骨。
  • 郭黎, 马爱军, 王新安, 黄智慧, 于宏, 杨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22-4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行为活动、摄食、存活情况以及体表黏液、血液、鳃、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 (17、20、23、25、28℃)和盐度 (5、10、20、30、40)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死亡率有显著影响 (P<0.05),在水温为17、20℃与盐度为20、30的组合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积极性以及存活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幼鱼SOD、CAT与GP-X活力有显著影响 (P<0.05);当温度一定,盐度变化的条件下,肝脏、鳃、血清和黏液中的各种酶活力在正常海水盐度 (30)时活力较低,并随盐度由30起降低或升高而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当盐度一定,温度变化的条件下,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组织中的酶活力变化规律不显著;通过分析温度与盐度交互作用对各组织不同酶活的变化以及生命表征现象,得出了最适生存阈值,即大菱鲆幼鱼的适宜生活水温为17~20℃,适宜生活盐度为20~30。
  • 许治冲, 刘晖, 徐奇友, 王常安, 许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29-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温度 (16、23、30℃)与不同饲料脂肪水平 (5%、8%、11%、15%)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Songpu mirror幼鱼 (体质量为5.51 g±0.05 g)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试验在36个盛水150 L的循环水族箱中进行,共饲养70 d。结果表明:1)16℃时,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低脂组 (5%、8%)显著高于高脂组 (11%、15%)(P<0.05);15%脂肪组肝胰脏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组 (P<0.05),低脂组 (5%、8%)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15%脂肪组 (P<0.05)。2)23℃时,肝胰脏溶菌酶(LYZ)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8%脂肪组(P<0.05),5%和15%脂肪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8%和11%脂肪组 (P<0.05);肝胰脏MDA和脾脏SOD、MDA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 (P<0.05)。3)30℃时,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5%脂肪组血清IgM质量浓度显著低于11%脂肪组 (P<0.05)。4)各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脾脏LYZ、血清ALP、C3、C4以及脾脏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P>0.05); 5)各饲料脂肪水平下,温度都对松浦镜鲤幼鱼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P<0.05)。综合以上结果,从鱼体免疫角度推测松浦镜鲤幼鱼在16℃和23℃时饲料脂肪添加量分别不宜超过8%和11%。
  • 李明, 马悦欣, 刘志明, 杨志平, 包鹏云, 宋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36-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DA、YPD、MEA培养基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体表、肠道和呼吸树分离出23株酵母菌,使用玻璃珠破碎方法提取其DNA,然后用酵母菌通用引物NL-1/NL-4从DNA中成功扩增出26S rDNA片段,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将各菌株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从Blast比对结果中取相似性最高的序列,用Mega 4.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聚类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从大连柏岚子海域刺参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别属于红酵母属、梅奇酵母属和丝孢酵母属,从大连市黑石礁海域刺参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别属于红酵母属、假丝酵母属、德巴利氏酵母属、有孢汉逊酵母属和毕赤酵母属;以8株刺参病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获得拮抗酵母菌1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73.9%,从刺参机体的体表、肠道和呼吸树可以筛选出不同得率的活性菌株,其抗菌谱和活性强度各不相同,其中C11菌株的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从肠道分离出的拮抗菌C11、C14和C21菌株的胞外产物经硫酸铵沉淀后也具有抗菌活性,C14菌株胞外产物经65%硫酸铵沉淀获得的粗提物对热和蛋白酶K敏感,表明其拮抗物质为蛋白质。
  • 马志, 张峰, 张慧晓, 杨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41-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人类miRNA 3′末端3碱基与PAZ功能域的结合模式,并采用线性相互作用能方法计算miRNA 3′末端片段与PAZ之间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miRNA 3′末端碱基组成决定了其和PAZ功能域的结合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UGU与PAZ的结合最为稳定,结合自由能为-37.248 kJ/mol,而CGA与PAZ的结合情况相对不太稳定,结合自由能为-5.418 kJ/mol;miRNA 3′端与PAZ的结合自由能与其在人类miRNA基因中的分布频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UGU在人类基因中占6.768%,而CGA仅占0.414%。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miRNA与Argonaute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疾病防治和生物进化探索提供重要信息。
  • 徐钢春, 魏广莲, 李建林, 徐跑, 张呈祥,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48-4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子三代 (F3)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在淡水生活环境下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养殖刀鲚的D-loop序列长度为1 210~1 252 bp,湖鲚的序列长度为1 252~1 290 bp;在两个群体1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35个,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有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 (H)为0.924;核苷酸多样性 (π)为0.009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 (K)为4.154;养殖刀鲚群体内的各遗传多样性参数稍高于湖鲚,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刀鲚与湖鲚的平均遗传距离 (0.0148)要远小于它们与七丝鲚Coilia grayi的平均遗传距离 (0.0528、0.0537),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表明,养殖刀鲚和湖鲚共同构成1个单系群,为两种生态型种群,尚未达到种或亚种的分化。
  • 李洋, 刘萍, 李健, 李吉涛, 高保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53-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原肠胚时期受精卵为材料,采用低渗法和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对脊尾白虾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对50尾脊尾白虾雌虾受精卵中100个良好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计数,染色体数目为90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81%,由此确定脊尾白虾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90,即2n=90;通过对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臂长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共计56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sm)共计8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st)共计1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共计14条,核型组成公式为2n=56m+8sm+12st+14t,没有发现异性性染色体的存在。
  • 赵紫霞, 邓海霞, 徐鹏, 张研, 李炯棠, 孙效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57-4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通过设计位于5.8S rDNA、18S rDNA和非转录 IGS区域的3条探针CAAG1191、CAAG1845和CAAG3602,分别对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var.scattered mirror和松浦鲤Cyprinus carpioSongpu的45S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进行染色体定位及共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均位于两品种鲤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具有染色体特异性,表明45S rDNA序列的探针能够在鲤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用于标识其所在染色体,并与鲤遗传连锁图谱中长度为227 cM的1号连锁群相对应;两品种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0,45S rDNA在鲤基因组内仅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复制位点,证实了鲤基因组在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后又经历了重新二倍化过程。
  • 刘伟, 孙婷, 张研, 孙效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64-4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克隆得到鲤Cyprinus carpio含钾离子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5(KCTD15)两个基因KCTD15a和KCTD15b,其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 frame,ORF)均为774 bp,编码含257个氨基酸的多肽,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均为29 000,PI分别为7.0和6.5。经氨基酸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鲤KCTD15基因与斑马鱼Danio rerio、人Homo sapien、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牛Bos taurus、小鼠Mus musculus、家鼠Rattus norvegicus、爪蟾Xenopus laevis等的 KCTD15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均含有一个 BTB(Broad-Complex, Tramtrack and Bric a brac)模块,鱼类比哺乳动物少26个氨基酸。采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了KCTD15基因在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KCTD15a基因只在头肾中表达且较低,在其他组织中均不表达; KCTD15b基因在卵巢中表达最高,在鳃和皮肤中次之,在脑、肝胰脏、头肾、肠等组织中表达较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CTD15在鲤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表明:KCTD15a和KCTD15b基因都在受精后0 h表达量最高 (P<0.05),在受精后6 h和12 h均迅速下降 (P<0.05);KCTD15a基因在受精后36 h有所上升,但未达到6 h的水平,在受精后72 h及破膜后3 d、10 d时表达量逐渐降低;而KCTD15b基因在受精后36 h降至最低,在受精后72 h及破膜后3 d时逐渐升高,但幅度不大,破膜后10 d时再次下降;KCTD15b基因的表达量总体高于KCTD15a基因的表达量。
  • 钱卫国, 陈新军, 雷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71-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使用高光谱剖面仪Hyperspectral profiler II对国产300 W型绿光LED集鱼灯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测量,并与国产1 kW型金属卤化物集鱼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kW型金属卤化物集鱼灯的光谱范围不仅包含整个可见光 (波长为380~760 nm),并有部分紫外和红外光线,而绿光LED集鱼灯的光谱辐射量主要集中在绿光波段 (490~560 nm),没有紫外线;绿光LED集鱼灯和1 kW型金属卤化物集鱼灯在空气中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2527和0.2494;当绿光LED集鱼灯总功率为9 kW(30盏×300 W)时,其0.01 lx照度分布的最深距离为85 m,而金属卤化物集鱼灯总功率为62 kW(62盏×1 kW)时,其0.01 lx照度分布的最深距离却仅为50 m。本研究表明,绿光LED集鱼灯具有良好的水中穿透性,且不会对船员的眼睛和皮肤产生负面影响,节能效果明显。
  • 唐文家, 赵霞, 张妹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77-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于2010年5月对青海省黑河上游水生生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9种,其中硅藻门25种,占64.10%,绿藻门7种,占17.95%,蓝藻门6种,占15.39%,隐藻门1种,占2.56%;浮游植物数量为23.63~137.66万个/L,平均为91.30万个/L,生物量为0.1796~1.0841 mg/L,平均为0.7306 mg/L。采集到浮游动物3类13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占38.46%,轮虫7种,占53.85%,桡足类1种,占7.69%;浮游动物数量为1.52~11.22个/L,平均为6.06个/L,生物量为0.0076~0.0957 mg/L,平均为0.0353 mg/L。采集到鱼类4种,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Kessler为新增补记录。物种丰富度指数 (D)为0.5247,香农-纳威生物多样性指数 (H)为0.7887,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偏低。
  • 方陈, 戴小杰, 朱江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7(5): 483-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388.2012.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10年10月-12月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冰岛南部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生物学样品,对该鱼种的群体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鳍金枪鱼叉长为154~ 230 cm,平均叉长为188 cm,优势叉长组为176~190 cm,占总数的67%;叉长(LF)与体质量(W)的关系可表达为W雌性=3×10-4 L2.4907F(R2=0.7698),W雌性=2×10-4L2.5204F(R2 =0.8335),W雌、雄混合样品=6×10-5L2.779F(R2=0.8452);雌性性成熟个体约占雌性个体总数的86%,雄性性成熟个体占雄性个体总数的51.3%;蓝鳍金枪鱼摄食等级较低,0~1级内的个体约占样本总数的72.2%,摄食等级与性腺成熟度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