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21
  

  • 全选
    |
  • 汪秋宽, 宋琳琳, 徐玲, 刘红丹, 何云海, 任丹丹, 虞星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9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为工具酶,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牡蛎抗氧化活性肽的最佳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当时间为150min、酶用量为6%、温度为45℃、pH为7.0时,木瓜蛋白酶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当时间为110min、酶用量为3%、温度为65℃、pH为6.0时,中性蛋白酶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用Sephadex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酶解液中最佳抗氧化活性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91和826左右,中性蛋白酶酶解液最佳抗氧化活性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74和735左右,其抗氧化活性峰值与蛋白肽在280nm下的吸收峰值分别相吻合。
  • 刘海映, 谷德贤, 李君丰, 姜玉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00-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连沿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幼体的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3—26℃、盐度为36的条件下,口虾蛄从Z1期假蚤状幼体开始,历时33d出现第1期仔虾;大连沿海口虾蛄Z1期假蚤状幼体第2触角羽状刚毛数、Z4期假蚤状幼体第2触角羽状刚毛数及尾节侧小齿、中间小齿、亚中间小齿数及头胸甲长与日本口虾蛄存在差异。
  • 徐奇友, 许红, 李婵, 杨萍, 王常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04-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用豆油代替鱼油对体重为(33.75±0.28)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分别添加18%(质量分数,下同)鱼油(G1组)、6%鱼油+12%豆油(G2组)、3%鱼油+15%豆油(G3组)和18%豆油(G4组)。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豆油部分或全部代替鱼油对虹鳟试验末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2组试验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G1组)提高7.99%、11.85%和13.89%,饵料系数下降12.82%。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肾脏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1);G4组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鱼鳃中丙二醛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5);G3组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12;3、G4组鱼肾脏中CAT也显著升高(P〈0.05)。可见,用豆油可以部分代替鱼油用于虹鳟生产,但用豆油完全代替鱼油会影响虹鳟鱼体的免疫力。试验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6%鱼油+12%豆油的饲料饲养虹鳟时,虹鳟的生产性能最好。
  • 张鹏, 赵文, 孙静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09-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种裸腹溞Moina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气干法,依据Levan等和Stebbins的标准进行染色体分类。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M.mongolica的核型公式为2N=6M+18T,NF=30,1A;多刺裸腹溞M.macrocopa,2N=10M+12T,NF=32,1A;直额裸腹溞M.rectirostris,2N=12M+12T,NF=36,1B;微型裸腹溞M.micrura,2N=10M+14T,NF=34,1A;近亲裸腹溞M.affinis,2N=12M+14T,NF=38,1B。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5种裸腹溞的亲缘进化关系,认为5种裸腹溞按进化地位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直额裸腹溞〉近亲裸腹溞〉多刺裸腹溞〉微型裸腹溞〉蒙古裸腹溞。
  • 占秀安, 郑严严, 王永侠, 刘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14-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健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360尾(始重8.34g±0.02g),按照养殖试验要求分成4组(对照组、A、B、C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30尾,分别投喂基础日粮(对照组,w(Lys)=1.25%)、添加赖氨酸盐酸盐日粮(A组,埘(Lys)=1.625%)和添加不同剂量赖氨酸甲酯盐酸盐日粮(B组,W(Lys)=1.50%;C组,w(Lys)=1.625%)。结果表明:添加赖氨酸甲酯后,B、C组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P〈0.05);鱼体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显著提高(P〈0.05),体脂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晶体赖氨酸的A组,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和A组草鱼摄食后,血清中游离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浓度在1h左右达到高峰,而B、C组在3h左右达到高峰。
  • 邢彬彬, 张国胜, 陈帅, 李永贵, 杨清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400Hz正弦波连续音对不同体长鲤Cyprinus carpio进行音响驯化,探讨声音对不同体长鲤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体长30—40cm和20—30cm的鲤,驯化第8d聚集率达到100%;体长10~20cm的鲤,驯化第6d聚集率达到100%;体长5~10cm的鲤,驯化第5d聚集率达到100%。平均聚集时间,体长30~40cm的鲤为50.01S,20~30cm的鲤为49.37S,10~20cm的鲤为48.77S,5~10cm的鲤为47.25s。400Hz正弦波连续音对不同体长鲤均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但对体长较小的鲤的聚集效果相对好于体长大的鲤。
  • 谭细畅, 李新辉, 林建志, 李跃飞, 毕晔, 李捷, 王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25-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06年2—7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鲤早期资源状况,同时对人工鱼巢中鲤的胚胎进行培育、观察。结果表明:鲤鱼苗出膜时,发育期已达眼黑素期,胚胎发育时序较一般鱼类提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鳔一室期,鱼苗体长为7.5mm,胸鳍基部无色素,身体肌节数为36对左右;孵出后第25d,鳍条完全形成,出现少量鳞片,基本具备成鱼的特征。2006年肇庆江段鲤产卵期主要在2月初至4月下旬,有多批次的产卵,鲤总鱼苗径流量初步估计为2.39×10^6尾。同时,对珠江肇庆江段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其保护措施。
  • 张旭丰, 张鹏, 谭永光, 杨吝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及其月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种类多,主要为沿岸性底栖种类,组成结构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其中蟹类和鱼类是影响副渔获组成结构和月变化的优势类群;副渔获海上抛弃率很低,兼捕现象严重是现阶段虾拖网的主要问题,副渔获与目标虾类的平均重量比为6.8:1,平均产值比为2.5:1。为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促进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鱼、虾、蟹等的生活习性和行动差异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副渔获的兼捕量。
  • 温周瑞, 裴家田, 王文博, 万松良, 刘慧集, 杜健鹰, 叶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36-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杜仲、当归、黄芪、枸杞等10味中草药均匀粉碎后配制成复方制剂,按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A组)、3%(B组)、6%(C组)添加到饲料中投喂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分别在饲养试验的第4、11、18、25、32天采样,检测其血清溶菌酶活性、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杀菌活性、红细胞比容等免疫指标的变化,并在最后一次采样中检测其脾脏脏器系数。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试验鱼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分析中草药对鱼体免疫功能及免疫保护率的增强作用。饲养结果表明:从第18天开始,试验组血清中溶菌酶水平一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开始后第18天和第25天,B组、C组的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32天,3个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11—32天,各试验组血清杀菌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压积值,仅在第18天时B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期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第32天时测定的各组间脾脏脏器系数均未显示差异。攻毒试验结果表明,C组免疫保护率为75%,其余组均为0。
  •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41-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O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t,比PeUa—Tomlinson模型的预测结果低3%。用本文方法只需计算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即可获得MSY的近似值,因此本方法可作为对常规评估模型方法的有益补充。
  • 吴成业, 曹爱英, 陈财珍, 刘智禹, 刘淑集, 钱卓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46-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国家颁布的海藻制品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无机砷检测标准方法对海藻中的无机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无机砷的超标问题突出。为了探讨海藻中无机砷超标的真实原因,对GB/T5009.11—2003中规定的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银盐法测定海藻中无机砷含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种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消化处理过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同一种紫菜经过60℃水浴中消化18h处理后测定的无机砷含量明显高于在70℃水浴中消化1h处理后的无机砷含量,对于干紫菜,前者为后者的1.58~5.17倍;而对于湿紫菜,前者为后者的4.55~5.17倍。同时,试验中用小分子有机砷进行加标试验,结果表明:二甲基胂酸、甲基胂酸二钠等小分子有机砷对两种测定方法的影响很大,会把小分子有机砷作为无机砷检测出来,且检出回收率很高。因此,作者认为,由于海藻食品中小分子有机砷含量较高,GB/T5009.11—2003规定的两种检测方法均不适用于海藻类中无机砷的检测。
  • 沙慧敏, 李小恕, 杨文波, 李继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51-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ODIS获取的2002年7月—2007年12月卫星数据反演中国东海海域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a浓度信息,对东海海域的SST和叶绿素a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海域的SST和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季节变化特征。在年际间,不同海区的SST和叶绿素a浓度均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在空间上,SST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南北温差大;叶绿素a浓度则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分布趋势。东海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与SST、河口径流、季节等因素有关。作者从宏观上分析了东海长时间序列的SST和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特征,可为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 梁思成, 房文红, 汪开毓, 贾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57-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360尾体重为50g左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设立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将蛭弧菌Bdh5221菌液以0、10^4、10^7CFU/g(饲料)的浓度喷洒于基础饲料上投喂银鲫,于第7、14、21、28天时检测银鲫肠道蛭弧菌Bdellovibrio sp.数量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组蛭弧菌数量基本达到稳定(即第28天)时,测定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拟杆菌变化不明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及10^7CFU/g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
  • 董晓慧, 李明, 叶继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62-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投喂添加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饲料,研究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共分7组,A—F组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0.9%、1.3%、1.7%、2.1%、2.5%的复方中草药,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饲养试验共进行56d。结果表明: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仅F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增重率与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回归方程为Y=-125.86X^2+521.93X+6063(R^2=0.9561)。由方程可知:当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水平的增加表现出先显著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E组中4种酶活力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
  • 冯春雷, 李志国, 黄洪亮, 张勋, 陈雪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66-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鱼类行为除了自身的摄食、生殖、呼吸行为外,还包括逃避敌害、洄游、集群等行为,同时鱼类行为也受到一些环境因子(如潮汐和水温)的影响。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在捕捞实际中的应用,指出鱼类行为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根据不同鱼类的行为特点,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型渔具,从而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郑秋珊, 徐奇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71-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试验对象,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研究紫丁香叶对史氏鲟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9组(对照组、A~H组),A~H组试验饲料中紫丁香叶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3%、4%、5%、6%、8%、10%,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饲养试验共进行56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史氏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C组和F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降(P〈0.01);H组鱼血浆中自蛋白显著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鱼血浆中C3、C4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除C组和F组外,其余各组鱼血浆中C3、C4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这说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对史氏鲟生长和免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段晶晶, 李霞, 周伯文, 姜泽东, 周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76-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海葵Nematoste Uavectensis在GenBank中的β-actin基因mRNA部分序列(XM_001630533)设计引物,对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进行特异的PCR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分析,再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仿刺参专用β-actin引物ACT1/ACT2,对不同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该基因RT-PCR产物进行了对比。本研究中首次克隆了仿刺参的β-actin基因,为今后仿刺参目的基因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 迟刚, 李强, 王扬,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81-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细胞为材料,分别用体腔液和MEM、L-15两种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初步探讨了仿刺参体腔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在18℃下封闭培养,体腔细胞在体腔液中直接培养能够贴壁、伸展,细胞呈球形和上皮样,但凝集现象严重;在合成培养基(MEM、L-15)中,体腔细胞凝集明显减少;与MEM培养基相比,体腔细胞在L-15培养基中贴壁时间长,伸展状态好,上皮样细胞较多,可培养至72h;培养基中血清的添加量与细胞的培养状态和可培养时间关系不明显。
  • 潘德博, 骆豫江, 朱新平, 陈昆慈, 李凯彬, 郑光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9, 24(2): 185-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9.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体呈纺锤型,扁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至2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各鳍式为,背鳍XⅡ~X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Ⅰ-5,臀鳍Ⅲ-8~10,尾鳍16~18;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29~32;侧线鳞式为86~103,14~16/24~28-A。腹膜为银白色,鳔两室;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为16~22个;左右两肾脏在后部相连,头肾近三角形;脊椎骨为25枚;体腔具脂肪块,脂肪块的重量占体重的11.95%-16.60%。高体革鯻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m+2st+42t,NF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