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桥, 丛文虎, 姜玉声, 张剑诚
幼体变态附着率低是制约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温22.0~26.0℃和盐度为28.0~31.0条件下,在玻璃钢水箱中放入接种圆筛藻Coscinodiscussp.、舟形藻Naviculasp.、双肋藻Amphipteurasp.及其等量组合的波纹板和樽形幼体,研究了仿刺参幼体对底栖硅藻的附着选择性和摄食器官的发育。结果表明:在12 d的培育中,波纹板上稚参的附着数量初期较低,中期较高(6月25日,即第5天),后期又降低,未附着的浮游幼体胃部萎缩成棒状,边缘溃烂,无法附着变态。试验初期,附着在接种双肋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但附着高峰时急剧减少;后期接种舟形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接种双肋藻的最少。附着在波纹板上的稚参数量均随硅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1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只有圆筛藻+舟形藻+双肋藻组在密度为25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刚附着的稚参触手顶部具有可收缩的笼形结构(称摄食笼),笼呈中空状,孔径为(6.7×3.9~17.8×10.2)μm,套住食物后,经"寻食→定位→摸索→靠近→调整和选择→固定→拽拉→吞食"等过程将食物摄入。摄食笼的孔隙间有丰富的黏液状分泌物,具有黏附作用。幼参体长达8 mm时,触手顶端的摄食笼变为4个瓣状结构,瓣的表面上有均匀分布的花瓣状突起;体长为25 mm时,触手顶端由20个环绕口的触手组成,每个触手的顶端有多个瓣状结构,伸展形成"手"似结构,可扫抓兼滤捕食物。文中还讨论了仿刺参摄食器官结构的发育特点和划分稚参及幼参的形态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