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21
  

  • 全选
    |
  • 李霞, 周宝祥, 王茂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297-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红鳍东方[鱼屯]Fugu rubripes进行正常投喂和饥饿处理(10、20、30、40d)后,测定红鳍东方[鱼屯]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以及脾脏中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巨噬细胞的吞噬率。结果表明:饥饿后红鳍东方[鱼屯]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投喂组,且在饥饿20d时白细胞的数量达到最大值;饥饿后脾脏中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与转化率比正常投喂组高,饥饿10d时达到最大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的转化率逐渐降低;饥饿后脾脏中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吞噬率均高于正常投喂组,且在饥饿20d时达到最大值。
  • 吴立新, 刘璐, 张晓雪, 刘瑜, 邓宏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01-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体重为(13.08±2.40)g、体长为(10.37±0.73)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0d,试验组S10、S15、S25分别饥饿10、15、25d后再恢复饱食投喂10d。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囊对虾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15d迅速上升,饥饿第15~25d趋于平稳,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则一直较稳定;恢复投喂后,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下降,而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上升。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期(0—5d)保持平稳,但在之后的第5—15d则迅速下降,最后又恢复至最初水平;恢复投喂后,除S25组外其余各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RNA/DNA的值在饥饿初期(0—5d)略有下降,之后保持稳定,肝胰脏中RNA/DNA的值则在短期下降后有所上升;恢复投喂后,肌肉中RNA/DNA的值除S25组外其余各组均呈上升趋势,而肝胰脏中RNA/DNA的值除C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上升(P〈0.05)。
  • 孙红梅, 黄权, 丛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07-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颡鱼分别饥饿0(对照)、6、12、18、24、30d后再恢复投喂18d,测定了饥饿时和恢复投喂后各组黄颓鱼血液中具有吞噬能力的免疫细胞数、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溶血索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黄颡鱼经短期饥饿(6d),其血液中具有吞噬能力的免疫细胞数和血清中溶菌酶的活力较对照组略有增加,其它2种指标略有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延长饥饿时间后,其它4组鱼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饥饿12d组除外)及溶血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中SOD的活性在饥饿时间〈18d内没有显著变化(P〉0.05)。恢复投喂18d后,以上4种指标都明显上升,且饥饿时间为6、12、18d3组鱼可以或基本恢复至对照组的水平;饥饿超过24d,黄颓鱼的4种指标不能完全恢复,说明黄颡鱼饥饿一定时问后,其免疫机能明显受到了影响。
  • 钱卫国, 孙满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11-3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头足类对光反应的最低背景照度(0.01lx),用点光源海面照度计算方法,对鱿钓渔船不产生灯光干扰的合适照度间距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大型鱿钓渔船抛锚位置与相邻渔船的合适作业间距计算公式为LZ=(72.9652+10.7151h1)P1^002535+(72.9652+10.7151h2)P2^0.2535+225。根据该公式计算可得,集鱼灯总功率均为360kW、灯高为7.0m的两艘大型鱿钓渔船的合适作业间距应为0.83n mile。
  • 高悦勉, 孙洋, 孙培海, 尹传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16-3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北寄贝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i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北寄贝精子具有细长的鞭毛,全长为45—51μm,头部长为2.0~2.6μm。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北寄贝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构成。头部顶体明显突出,呈圆锥状,高密度的顶体物质集中分布于基部四周,呈灯罩状;亚顶体腔呈尖锥状,内含密度较低的均匀物;顶体下方为细胞核,细胞核近似椭圆形,在细胞核内部或边缘有一个或几个形状较为规则的囊泡。中段的主要结构有线粒体和中心体,中段的横切面有4个线粒体围绕在相互垂直的近、远端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周围,中心粒为中空的圆柱形。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结构。
  • 刘长发, 晏再生, 何洁, 张俊新, 张立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21-3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自行设计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循环养殖系统采用斜板式沉淀槽、水力旋流器、泡沫分离器去除固体颗粒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养殖槽的固体颗粒物含量小于10mg/L;对养殖水中总悬浮固体颗粒物的去除能力,沉淀槽最强,去除量(干重,下同)为(11.3±3.5)g/d,占69.2%,水力旋流器为(4.8±1.0)g/d,占29.5%,泡沫分离器为(0.2±0.1)g/d,占1.3%;对难沉降颗粒物的去除能力,泡沫分离器较强,去除量为(4.2±1.1)g/d,占53.1%,其中挥发性悬浮固体占93.2%,沉淀槽为(3.6±0.7)g/d,占44.8%,水力旋流器为(0.2±0.0)g/d,占2.1%;牙鲆摄食饲料所产生的固体废物量(干重)约为245.8g/kg。
  • 霍元子, 赵文, 梁淼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25-3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北方海水鱼虾蟹苗提供一种新的活饵料,在海水中进行了大量培养西藏拟[氵蚤]Daphniopsis tibetana和将该涵投喂红鳍东方[鱼屯]Fugu rubripes的试验。结果表明:西藏拟[氵蚤]培育的最高密度为1570~2320个/L,平均日产量为23.0~35.2g/(m^3·d);摄食西藏拟[氵蚤]的红鳍东方[鱼屯]的存活率、体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高于对照组。而日粮却与对照组接近;摄食西藏拟[氵蚤]的红鳍东方[鱼屯]鱼体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中,除C22:6w3(DH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余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或与对照组相当。同时也讨论了影响西藏拟[氵蚤]密度和产量的生态因子及西藏拟[氵蚤]的营养价值问题。
  •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31-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流水水族箱中(水温22.5—28.5℃)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ehelli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分别历时4、6和22d;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10d;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稚鱼期趋缓。用不同生长方程对瓦氏黄颡鱼仔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拟合,以抛物线方程拟台效果为最佳,即WL=0.7572L2—6.8860L+5.1877。
  • 刘波, 谢骏, 刘文斌, 王恬, 王惠芬, 杜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36-3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180尾异育银鲫(allogygenetic crucian carp)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投喂3种饲料:基础日粮(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2%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01%的地衣芽孢杆菌和低聚木糖(Ⅲ组),共饲养75d。结果表明:与Ⅰ组鱼相比,Ⅱ组鱼的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其肠道食糜中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及食糜中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大大增加,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Ⅲ组鱼的增重率和肠道食糜中淀粉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肠道食糜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的数量有增加趋势;Ⅲ组鱼肠道食糜中蛋白酶的活性、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比Ⅱ组鱼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数量有降低趋势,同时,Ⅲ组鱼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活性比其它两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之间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和低聚木糖,可提高鱼体中消化酶的活性,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生长。
  • 朱新平, 杜合军, 郑光明, 焦宗垚, 陈赛, 陈子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41-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2.7%,标记的分子量为0.2—3kb。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533,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其中有27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较小(0.16—0),部分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有3个样品的遗传距离较大,表明大口黑鲈间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少,但也有少数变异个体。30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96±0.1265,与胭脂鱼、黄颡鱼、鲭皱、鲢、草鱼等其它淡水鱼类相比,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仿。
  • 刘宪杰,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46-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l、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郭赣林, 赵文, 曹欢, 张树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50-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辽宁省碧流河水库渔业总公司鲢、鳙亲鱼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以及浮游细菌、超微藻类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黑白瓶法将超微藻类产氧量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讦64属88种,以绿藻、蓝藻居多,生物量变动于0.36—266.21mg/L,平均为(86.39±26.12)mg/L;浮游细菌和超微藻类的数量分别为(1.01—8.50)×10^10个/mL和(0.34~5.71)×10^4个/mL;细菌数量高峰期出现在夏季8、9月,秋季以后有所下降,而超微藻类的数量则随季节变化不明显;超微藻类产氧量(毛产量)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93%;浮游细菌和超微藻类的数量分别与水温和氨氮等生态因子显著相关。
  • 吕豪, 檀永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57-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显微镜下,对自然排放的的玻璃海鞘Cionaintestim拯卵细胞和受精卵以及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玻璃海鞘卵具有特殊的被囊细胞,未受精前的卵径为110岬左右,受精后为160~170μm;在20℃水温下,卵细胞从受精到蝌蚪幼虫孵出需16~18b,幼虫的浮游时间约2h,从附着到尾开始收缩约3h,从尾开始收缩至变态约4h,从开始变态到变态完全约7~9d。
  • 陈勇, 吴晓郁, 邵丽萍, 石国峰, 刘晓丹, 张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61-3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温为(18±0.5)℃、盐度为34.3、pH为8.3的养殖条件下,通过观测试验水槽内幼鲍Haliotis和幼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tts在无模型礁和有模型礁状况下的行为反应,探讨了适合幼鲍、幼海胆栖息的模型礁的结构与形状,并统计分析了4种不同结构的PVC模型礁对幼鲍、幼海胆的聚集率。结果表明:模型礁对水槽内幼鲍、幼海胆的分布均有影响,对幼鲍和幼海胆均有聚集作用,Ⅰ型和Ⅳ型模型礁对幼鲍的聚集效果较好,最高聚集率可达60%和53%;Ⅰ型模型礁对幼海胆的聚集效果较好,最高聚集率可达53%。
  • 李秀辰, 吕善志, 孟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6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利用反硝化技术净化养殖水体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中阐述了养殖水体中硝酸盐积累所造成的危害,详细介绍了养殖水体反硝化净化机理以及生物载体、碳源选择、脱氧方法和反硝化工艺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反硝化技术在养殖水体净化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分析。
  • 陈新军, 刘必林, 钟俊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71-3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了解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掌握其生活史、估算种群数量及其资源变动。研究头足类年龄和生长的方法主要有长度频度分析法,利用角质颚的长度及其轮纹、耳石的结构及轮纹、内壳等。长度频度分析法并不太适合用来研究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的头足类,耳石等硬质材料因其具有生长轮纹且信息较为稳定而被广泛应用。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同一种类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生长差异明显,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年龄、捕获日期等资料先分种群,然后按各种群分别研究其生长特性。
  • 顾若波, 闻海波, 徐钢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78-3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常规方法对体重(84.34±13.48)g、体长(17.51±o.72)cm的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鱼骨]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均为质量分数)分别为17.5%、2.8%、78.4%和1.2%;新鲜肌肉中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15.46%,占鱼体粗蛋白质的88.34%,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14%,占氨基酸总量的39.6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氨基酸评分(肌S)和化学评分(CS)均显示,花[鱼骨]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M)为69.02,脂肪酸中含有高比例(23.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于鲤科其它名优养殖鱼类。
  • 吴永魁, 李乾学, 夏志平, 张锦霞, 刘艳辉, 张祚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83-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肠杆菌ATCC25922菌株为鉴定菌,用琼脂扩散单层法测定了渔用抗菌药诺氟沙星在鲤Cyprinus carplo鳃弓等组织中的分布,考察该药对鳃弓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稚鲤软骨组织有较强的亲合力,在软骨中分布较多,肝脏中次之,肌肉中较少;用浓度为150、900mg/L以上的诺氟沙星药液浸泡鲤5d,可导致稚鲤的鳃弓软骨细胞出现坏死、溶解、空泡等组织病理学损伤。据此认为,在防治幼龄鱼类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 夏连军, 施兆鸿, 王建钢, 黄宁宇, 陆建学, 来琦芳, 么宗利, 赵荣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87-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天然海域捕捞的黄鲷Talus tumifrons进行驯养和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结果表明:野生黄鲷经驯化和营养强化培育,注射LHRH—A3和LHRH—A2+DOM催产后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2:00~15: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5d。在培育水温20-22℃、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7%~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 刘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90-3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理论与方法,以1991—1998年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的年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GM(1,1)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对1999年青海湖裸鲤的年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年产量的时间响应函数模型为χ^(0)(k+1)=4974.9670996e^-0.232119k,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10.33%,后验差比值C=0.248352,小误差频率P=1,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一级;1999年青海湖裸鲤年产量的预测值为776.8t,与实际产量(807t)的相对误差为3.73%,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 佟长青, 刘俊荣, 周丽敏,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6, 21(4): 394-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酸贮技术将鲅Scomberomorus niphonl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黄花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鳕Cradus macrocephalus的下脚料及鲐与黄花鱼下脚料的混合物制备成5种液体鱼蛋白,并对其进行了化学分析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种液体鱼蛋白中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5.45%、57.62%、59.18%、48.03%、56.45%,远高于其脂肪的质量分数(27.90%、26.73%、0.85%、22.54%、7.68%),其液化度分别为4.32%、6.27%、3.86%、4.75%、4.56%。以鲐下脚料液体鱼蛋白、鱼粉、玉米粉及大豆蛋白为原料进行热塑挤压蒸煮处理,制成的颗粒饲料在海水中进行沉浮性与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颗粒饲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