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地区张网渔业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辽宁省张网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锦州、营口、盘锦等沿海地区。其中并列单片张网最多,作为单片张网之一的宝鱼网占辽东湾地区总张网数的7.80%,主要于春秋两季在特定海区内以小网目主捕青虾、小黄鱼、梅童鱼等经济鱼类[1-2]。实际生产中,其最小网目尺寸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小[3-6],因此,该网具对鱼、虾等水生动物的幼体捕捞比例较高,从而对一些渔业资源的繁殖保护产生不利影响。而渔船的带网能力较强,作业水域较广,导致多锚单片张网作业的规模较大[7-11],对洄游性鱼类的繁殖有较大影响。
目前,辽东湾地区的自然渔业资源量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急剧减少,加之燃油价格、劳动成本上涨等因素,渔民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致使渔民加大渔具用量和捕捞强度,加速了自然渔业资源的衰竭。在辽东湾地区拖网作业被禁止后,张网类渔具已成为难以替代的一种重要的作业方式[1]。但单片张网类渔具网目尺寸偏小,选择性差,对资源破坏严重,且目前学界对单片张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中针对辽东湾多锚单片张网渔业进行了调查,并在现有的科研基础和实际捕捞生产中,开展网目选择性试验[12-14],评价多锚单片张网准入或禁用对渔业经济、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期为当前渔具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数据参考。
试验船为“辽锦渔15531”号,木质,功率为121 kW,船长为14.88 m,型宽为4.5 m,型深为1.48 m,总吨位24 t。作业时5~6人操作。
调查时间为2018年10月11日—10月16日,作业海区(40°42′~40°56′N、121°20′~121°39′E)距双台子河入海口30 n mile处。
1.2.1 试验网具与试验网次 将生产网主网衣18 mm的网目尺寸分别替换为25、35、45 mm 3种规格的试验网具,与生产网(18 mm)做对比试验,每种网具数量5片,共计20片,主尺度均为51 m×3.8 m。由上、下两片对称的缘网和主网衣组成,网衣部分为长方形网片。除主网衣网目尺寸与生产网有差异外,渔具装配试验网均与生产网相同。本次试验分3个航次进行,第一个航次(10月11日晚)进行4次投放网,每次20片(生产网5片,试验网15片),第二个航次(10月13日晚)与第一个航次相同,第三个航次(10月15日晚)进行2次投放网,每次20片。
1.2.2 试验设计 将不同规格多锚单片张网采用串联的方式进行排列,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将3种不同规格的试验网穿插到生产网中(图1)。每次试验放网时间并不固定,依据当地潮汐变化,在第一次涨潮或落潮时下网,下次落潮或涨潮前起网,平均作业时间为5 h。试验对所有渔获物全部进行渔获物分类、计数、称重、生物学测定[15-17]。
图1 试验网具构造图
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experiment nets
渔获物中优势种采用相对重要指数(IRI)[18-19]确定,IRI≥1000的渔获种类定义为优势种,100≤IRI<1000的种类定义为重要种,其计算公式为
IRI=(N+W)×F。
其中:N为某种类渔获物尾数占总渔获物尾数的百分比(%);W为某种类渔获物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百分比(%);F为某种类渔获物出现的网次数占试验总网次的百分比(%)。试验结束后,对比分析生产网和试验网共4种规格各50网次的总渔获量、渔获物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的体长分布情况,对比生产网和试验网次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本次试验生产网和3种规格试验网各网次渔获质量见表1,除试验网个别网次渔获量多于生产网外,其余网次均少于生产网。10网次生产网的总渔获量为74.02 kg,10网次25、35、45 mm规格试验网的总渔获量分别为64.54、39.90、29.01 kg。
表1 不同规格网具各网次的渔获量情况
Tab.1 Catch of nets with different mesh sizes kg
航次voyage网次fishingtimes主网衣网目尺寸mainnetmeshsize/mm18253545第一19.208.362.916.96211.7715.168.055.6636.213.633.753.3240.160.822.310.60第二56.714.431.661.5667.445.784.422.8773.6816.492.871.24826.598.238.605.71第三91.120.860.770.59101.140.780.560.50总渔获量totalcatch74.0264.5435.9029.01
本次试验生产网(18 mm)和25、35、45 mm网目尺寸的试验网渔获物种类分别为29、24、17、14种,共捕获的29种渔获物,分别隶属于12目25科28个属,其中十足目最多(9种),鲈形目(5种)、鲱形目(2种)次之(表2)。
从4种不同规格网目尺寸多锚单片张网渔获物计算的优势种与重要种可以看出,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口虾蛄、日本蟳为4种规格共同的优势种,葛氏长臂虾只在生产网(18 mm)和25 mm 网目的试验网中作为优势种出现(表3)。
从图2可见:在9.1~10.0 cm和10.1~11.0 cm体长组梅童鱼数量较多,主要渔获质量也集中分布于这两个区间内,其他区间分布较少;35 mm网目尺寸的试验网各区间的梅童鱼体长分布与生产网(18 mm)相近,渔获总质量也最为接近;随试验鱼网目尺寸的增大,各个体长组的渔获数量和质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35 mm网目尺寸时达到最大。虽然在所有网具中梅童鱼的最小体长[24]均未达到可捕标准,但是增大网目尺寸,对梅童鱼也能起到一定的释放作用。
从图3可见,在10月份,斑尾刺虾虎鱼的体长组范围主要集中在6.0~7.9 cm与8.0~9.9 cm两个体长较小的区间内,因此,主要体质量也分布于这两个区间,较大体长的鱼尾数极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跟该物种的生长周期[20]有关。在该季节,斑尾刺虾虎鱼还处于幼鱼期[21],故主要体长组才会出现在体长较小的范围内,而其他体长组范围则较少。在9—10月份,斑尾刺虾虎鱼的经济价值较低。本次调查中,随试验网具网目尺寸的增大各个体长组的渔获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25 mm网目时最大,但在35 mm网目后急剧下降。可见,增大网目尺寸对斑尾刺虾虎鱼的释放作用较为明显。
表2 渔获物种类组成
Tab.2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atch
种类species主网衣网目尺寸/mmmainnetmeshsize18253545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ommaturus√√√√五带高鳍虾虎鱼Pterogobiuszacalles√√√√银姑鱼Pennahiaargentatus√√√√斑鰶Konosiruspunctatus√√√√黄鲫Setipinnatenaifilis√√√√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日本关公蟹Dorippejaponica√√√√红线黎明蟹Matutaplanipes√———鞭腕虾Lysmatavittata√———中华安乐虾Eualuss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cauda√√——葛氏长臂虾Palaemon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japonicus√√——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脉红螺Rapanavenosa√√√√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nassa)variciferus√———扁玉螺Neveritadidyma√√——毛蚶Scapharcdsubcrenata√√——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细长竹蛏Solengracilis√———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长蛸Octopusminor√√√—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黄鮟鱇Lophiuslitulon√√√√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rubicundus√√——小带鱼Eupleurogrammusmuticus√√√—
注:√表示包含该渔获物;—表示不包含该渔获物
Note:√ means contains the catch;—means does not contain the catch
表3 不同规格网具渔获物相对重要指数(IRI)
Tab.3 Relative importance index(IRI)of catch by nets with different sizes
种类species主网衣网目尺寸/mmmainnetmeshsize18253545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3100∗2800∗10300∗9200∗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ommaturus3700∗3600∗1500∗900△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800△1200∗1300∗1300∗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900△1900∗1700∗1600∗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500△250△9090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200△500△8585黄鲫Setipinnatenuifilis1650∗800△9090葛氏长臂虾Palaemongravieri1700∗2250∗2580中华安乐虾Eualussinensis250△600△4065斑鰶Konosiruspunctatus150△655035
注:*表示优势种;△表示重要种
Note: * means dominant species;△ means important species
图2 棘头梅童鱼体长组与数量、质量的关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number and volume of spinyhead croaker Collichthys lucidus
图3 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组与数量、质量的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number and volume of spotted tail goby Acanthogobius ommaturus
从图4可见:口虾蛄各个体长组均有分布,其中,25 mm网目试验网在所有网具的各个体长组中渔获数量和质量均最多,生产网次之,但口虾蛄质量在11.0~12.9 cm和13.0~14.9 cm时居多;口虾蛄最小可捕体长为11 cm,生产网中未达到可捕体长的数量较多,而试验网中,25 mm试验网未能实现对口虾蛄幼体的有效释放,35、45 mm试验网相比生产网,释放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对5.0~6.9 cm与7.0~8.9 cm两个体长组的选择性较好,但是35 mm与45 mm间的释放效果无明显差异。
图4 口虾蛄体长组与数量、质量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number and volume of mantis shrimp Oratosquilla oratoria
从图5可见:日本蟳体长组情况和斑尾刺虾虎鱼类似,均集中于较小的体长组;日本蟳质量与体长组分布情况相似,在较为集中的体长范围内(3.0~3.9、4.0~4.9 cm),25 mm网目的日本蟳渔获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其他网目组;日本蟳的繁殖期在5—9月份[22],因此,试验中所捕获得日本蟳个体较小,达到日本蟳最小可捕体长的尾数较少。25 mm试验网具未能对日本蟳幼体达到一定的释放作用,且其选择性比生产网差;而35、45 mm试验网对幼体的释放能力较强,且45 mm网目尺寸的渔具对日本蟳的选择性是试验网具中最好的。
从图6可见:网目尺寸的扩大对葛氏长臂虾的释放作用较为明显;25 mm试验网所捕获的渔获物总数量和质量相比生产网更多,效益要优于生产网具;35、45 mm试验网中已捕不到虾类。虽然生产网捕捞的葛氏长臂虾已达到最小可捕体长,但25 mm网目尺寸的试验网比生产网捕获得虾类个体要大,其中7.0~7.9 cm最明显。因此,25 mm试验网相比生产网,捕虾效果较好。
图5 日本蟳壳宽组与数量、质量的关系
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ll width and number and volume of stone crab Charybdis japonica
图6 葛氏长臂虾体长组与数量、质量的关系
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number and volume of prawn Palaemon gravieri
本试验结果显示,在生产网与试验网中,渔获物优势种IRI值表明,除中华安乐虾、葛氏长臂虾外,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日本蟳、口虾蛄等种类为所有网具的优势种,35、45 mm的试验网中,生物种类仅为生产网的一半左右,可见,放大网目尺寸之后试验网比生产网的兼捕种类明显减少。
虽然生产网捕捞的虾类达到可捕体长,但由于网目尺寸过小,对渔业资源的选择性较差,而25 mm的试验网虽然网目尺寸增大,但是捕捞渔获物中虾类的产量与生产网接近且体长要优于生产网,经济价值更高;各个网具所得渔获物种类表明,25 mm试验网比生产网的选择性有所提高。渔获物中的优势种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等在生产网中几乎均未达到可捕体长,而在试验网中,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35 mm试验网中棘头梅童鱼、斑尾刺虾虎鱼等达到可捕标准的数量增多,释放的幼鱼增多,对渔业资源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辽东湾地区张网数量为369 427顶,其中,单片张网最多,其数量为255 159顶,宝鱼网的数量为28 816顶[1],且在锦州、营口、盘锦等沿海地区均有使用。张网数量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是渤海禁止拖网作业,而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捕捞海蜇与毛虾。面对数量巨大的张网渔业,辽东湾渔业资源已处在过度捕捞状态。
对于目前张网数量较大的状况,除继续依法对其数量严格控制外,还应限制网囊(主网衣)最小网目尺寸;针对其他渔具无法作业的渔场渔业资源(例如青虾),应结合其渔业资源的自身特点,严格规定张网作业的渔场和渔期。对张网渔具的结构进行改进,提高其捕捞性能,并进一步开展选择性研究,以改善其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次调查过程中,有较多副渔获物且均为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浪费。由于主捕对象梅童鱼、青虾(日本鼓虾、脊尾白虾等)、红虾(葛氏长臂虾、中华安乐虾、鹰爪虾等)的规格比需要保护的经济鱼类的幼鱼还小,简单的增大网目尺寸,会使大量青虾和红虾被释放,破坏当地的渔业生产,同时也影响保护经济鱼类的幼鱼。所以对张网渔具鱼虾分离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提升张网渔具的选择性能。
20世纪中期,在拖网渔业中挪威通过加装分隔网片装置,实现了鱼类兼捕的释放[23-24];英国在20世纪后期同样也是在拖网渔业中,对拖网加装水平分隔网片以实现渔获的分离[25]。在拖网渔业中中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冯春雷等[26]在桁杆虾拖网中加装圆形分隔装置等。因此,在张网渔业中应用分离网片将有望实现鱼虾分离,释放部分鱼类的幼鱼以达到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本试验表明,试验网具随网目尺寸变化时对幼鱼的释放具有一定效果,并对一些非经济鱼类的副渔获物也能起到释放作用。但对于25、35、45 mm试验网及18 mm生产网具的优势种中,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优势种比例发生了相对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试验网中斑尾刺虾虎鱼比棘头梅童鱼占总渔获量大,在生产网中棘头梅童鱼比斑尾刺虾虎鱼占总渔获量大。张网作业主要是依靠海流作业,因此,海流的强弱会影响网目展开的程度[27-28],且网目的缩结程度对网目展开的大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故对渔获物的选择性也逐渐由侧扁形(棘头梅童鱼)鱼类向棒型(斑尾刺虾虎鱼)鱼类过渡。
辽东湾海区在8—9月份海蜇数量较多[29],而宝鱼网具以捕鱼虾类为主,其主网衣部分的网线较细,若在此期间进行捕捞作业,易造成主网衣破裂,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建议海蜇汛期结束后再进行生产作业;为了更系统全面地分析试验数据,还需要在春季再次针对该网具进行网目选择性试验研究;本次调查中网具的主网衣部分均为3×1规格的网线,调查过程中有破网情况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增大网目尺寸之后,网线强度下降。为防止破网情况发生,应改换较粗网线(3×2/380D)的网片作为其主网衣,使其强度增加。
[1] 孙中之,周军,王俊,等.黄渤海区张网渔业[J].渔业科学进展,2012,33(3):94-101.
[2] 林学钦.关于渔具的数量控制[J].渔业研究,1995(2):56-59.
[3] 孙珊,朱建成,杨艳艳,等.黄渤海主要作业类型渔具的渔业资源利用[J].齐鲁渔业,2014(1):8-18.
[4] 郭睿.农业部发布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以及禁用渔具目录[J].中国水产,2014(1):22.
[5] 李明爽.农业部就海洋捕捞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和禁用渔具目录公开征求意见[J].中国水产,2013(10):10.
[6] 于秀娟.实施最小网目尺寸标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J].中国水产,2003(7):74-77.
[7] 邢彬彬,郭瑞,李显森,等.辽东湾不同型刺网捕捞性能的比较[J].渔业科学进展,2017,38(2):24-30.
[8] 张壮丽.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J].海洋渔业,2005,27(1):15-20.
[9] 慕康庆,常忠岳.宝鱼网捕捞技术简介[J].河北渔业,2003(3):46-47.
[10] 郑基,王陈,王皓,等.东海区中国毛虾张网网具的优化设计[J].水产学报,2015,39(12):1894-1903.
[11] 叶黎宗.锚张网捕捞毛虾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47-347,349.
[12] 张健,石建高,张鹏,等.多囊桁拖网选择性研究中对照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J].水产学报,2010,34(1):160-167.
[13] 张健,石建高,彭永章,等.网囊周长对单桩张网渔具选择性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26(6):532-538.
[14] 周景宇,张国胜,许传才,等.黄海北部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结构优化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7,32(2):231-236.
[15] 刘静,陈咏霞,马琳.黄渤海鱼类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6] 丁耕芜,陈介康,施友仁,等.黄渤海鱼类补充名录[J].动物学杂志,1980(3):36-39.
[17] 李怡群,安宪深.渤海西部海域海洋软体动物[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18:25.
[18] 徐国强,陈峰,张洪亮,等.东海区3种型刺网对日本方头鱼的选择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8):34-42.
[19] 唐衍力,赵同阳,杨炳忠,等.黄海区青岛近海双桩张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6):1327-1333.
[20] 冯广朋,章龙珍,庄平,等.繁殖季节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的形态、生殖力与卵巢组织学特征[J].海洋渔业,2010,32(3):257-263.
[21] 金显仕,程济生,邱盛尧,等.黄渤海渔业资源综合研究与评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2] 许星鸿,阎斌伦,郑家声,等.日本蟳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J].海洋湖沼通报,2010(2):29-36.
[23] Karlsen L,Larsen R.Progress in the selective shrimp trawl development in Norway[C]//Campbell C M.World Symposium on Fishing Gear and Fishing Vessels.Vancouver,Canada:Marine Institute,1989:30-38.
[24] 张键,孙满昌.欧洲地区选择性虾拖网渔具的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1):55-62.
[25] Main J,Sangster G I.Trawling experiments with a two-level net to minimise the undersized gaboid by-catch in a Nephrops fishery[J].Fisheries Research,1985,3:131-145.
[26] 冯春雷, 徐国栋, 黄洪亮,等.桁杆虾拖网圆形分隔装置的效果分析[J].海洋渔业,2011,33(1):91-98.
[27] 谢璇.波浪试验中渔网模型相似准则的分析与探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8] 陈雪忠.网目形状和六角形网目结构对中层拖网性能的影响[C]//全国水产捕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葫芦岛:中国水产学会,2007.
[29] 李培军,谭克非,叶昌臣.辽东湾海蜇生长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8,12(3):243-250.